亚细亚集团_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细亚集团”案例分析与思考(内部控制)
郑州亚细亚商场于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短短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

到了1990年则达到1.86亿元,并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

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5年达4.8亿元。

从1993年起亚细亚集团以参股的形式投资10亿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四家亚细亚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参股公司,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

亚细亚曾取得过几个"全国第一":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亚细亚现象"。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学习。

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众说纷纭。

我们以为,导致亚细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对"亚细亚"内部控制失败的系统分析
1.控制环境失败
(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2)董事会(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
1.以貌取人。

2.随意用人。

3.任人唯亲。

4.排斥异己。

这就是亚细亚的人事政策。

(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
郑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

由于郑亚商场计划在19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

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

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

1993年9月,经河南省体改委批准,仅仅有过渡意义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于是,亚细亚上市未能做成,但虚拟的股权转让己被河南省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认定,即河南建行租赁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海南大昌实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广西北海巨龙房地产公司10%;中原不动产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海南三联企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海南汇通信托投资公司18%。

由于股权受让方未按协议及时把购股资金兑付,从此埋了了一个巨大的资金隐患。

特别是后来中原不动产公司新任董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

郑亚集团产权关系混乱局面就此形成。

郑亚集团设有一个"货物配送中心",其职能是为郑亚商场本店和四家直接连锁店配货,该
中心负责向厂家直接定货,目的是降低进货成本并防止各商场自行进货时吃回扣。

但该中心配送给各大商场的所有商品,价格不但比批发市场上的批发价高出许多,甚至高于自由市场上的零售价!"货物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一个大黑洞。

上述四个方面较清楚地说明了郑亚集团的控制环境情况。

其内部控制环境若此,其最终结局亦在意料之内。

2.风险意识不强 3 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
郑亚集团运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名存实亡,未实际发生作用。

且看一组数据:亚细亚一年一度的场庆花费都超70万元;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叨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5山万元商场帐面和收据显示是"工程款";集团另一个股东1993年借走商场57万元,也无人催要盯997年,郑亚商场管理费用就高达18.6亿元。

郑亚集团的控制活动若此,何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4.信息沟通不顺畅
据称,集团内部一不需要成本信息二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三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队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

在郑亚集团,t息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人员的话筒,信息随其意愿而变。

5.内部监督缺乏在亚细亚,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

偶尔的局部的内部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

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属下当然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无发言权,可见内部监督极度缺乏是既成事实。

二、由“亚细亚”引发的思考: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经济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从现实看,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难逃其咎。

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

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直被视为
企业内部事务,属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范围内之事。

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

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企业所有者(包括权益所有者、债权所有者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一般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所有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作为外部人与作为内部人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二是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从这两个目标可以看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企业对外部利益集团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标准,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条件。

最后,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看法,更新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2·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
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都力量予以保证。

不过,在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1)我国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

一方面,这是我国需要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也正是这一点,使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困难重重。

因为要对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出具管理报告或发表审计意见无疑是困难的,受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大。

(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

(3)我国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

(4)我国投资者普遍素质不高。

(5)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T化、奖罚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因此,在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上市公司可以对所有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企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运作的轨道。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应采取的模式,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企业管理当局方面。

(2)在内部控制审计强度方面。

(3)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整个年度的审计与报告。

(4)企业内部控制应能达成三项目标,即合理保证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允许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内部控制的不同层面。

将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缩小,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该部分的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可以缩小注册会计师的取证范围,降低审计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负担。

(5)企业对外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不仅应由总经理签字,还应有董事长、财务经理及内部审计人员共同签字。

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由所有这些人共同签署,可以表明企业管理当局是一个精诚合作的团体,而且也可以促进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