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华制药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被出具

否定意见的案例。该案例将展示如何通过审计分析,揭示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文章将首先简要介绍新华制药公司的背景和业务概况,然后详细描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包括财务报告的不准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管理层监督不足等。通过这一案例分析,读者将能够了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改进内部控制来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本文还将探讨审计机构在出具否定意见时的考量因素,以及企业应对否定意见的策略和措施。

二、新华制药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新华制药作为国内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一直备受关注。在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增加,新华制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新华制药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公司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审批流程,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

性和准确性。在生产管理方面,公司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强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注重市场调研和品牌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和推广计划,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通过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然而,尽管新华制药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内部审计方面,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流程,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和有效。在风险管理方面,公司还需要加强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南方航空巨亏案例分析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

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

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内控失效案例PPT课件

内控失效案例PPT课件
4
02
新华制药内控的基本情况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组织结构、责任划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新华制药内控的基本情况
公司的 治理结构
山东新华制药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 机构,通过董事会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董事会是公司的常设决策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决 策问题进行审议并做出决定,或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公司董事、经理的行为及公司财务 进行监督。公司的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否定意见
公司历史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43年,公司于 1996年股票上市,是H股和A股上市公司,集团公司持 有并行使国有股权。山东新华制药是亚洲最大的解热镇 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咖啡因产品 生产商。公司于1998年11月经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 部批准后,转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3)法律环境
9
基于COSO五要素下的内控分析
首先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风险控制目标设定方面存
COSO报告认为,风险评估是指管理层
在重大缺失,根本就没有设定风险控制目标,这也就意
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内部或外部
味着风险目标的设定要与企业目标相匹配成为空谈,同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

一、公司介绍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3月更名为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经股东会审议通过,整体变更设立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人为龚永福。经中国证监会许可,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两年后也就是2011年9月27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上市后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0万元变更为6700万元。

万福生科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以稻米、碎米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公司自主设计的工艺体系和配套的设备系统,运用先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对稻米进行综合开发,制作出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粉、米糠油等产品。此外,万福生科在全国创造了第一个以大米淀粉糖和大米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并且发展迅速,逐步实现了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的动态升级,已成为我国南方循环经济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率最高、产业链条最长的企业之一.

万福生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为主体的现代化企业,经营范围涉猎广泛主要包括粮食收购及农产品深加工,注重科研,改善销售模式,逐渐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环保产业链进行生产,广受好评. 二、案例基本情况

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不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在检查万福生科得时候,发现有三套账本,财务舞弊问题自此浮出水面。在2012年9月对万福生科的例行巡查中发现,刚上市不久的万福生科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款都存在异常: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预付账款增加了约2632万,期末余额达到14500万之多;在建工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从8675万激增至18000万。无论是参照同行业还是对比其以往的经营活动,这组数据均显得不太符合常理。调查一步步深入进行,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也逐渐清晰起来,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万福生科虚增营业收入187, 590, 816. 61元,虚增营业成本145, 558, 495。31元,虚增利润40,231, 595。41元,金额之巨大足以使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第4页/共17页
一、事件经过
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
新华制药下属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
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 门、商业销售部门等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 使得授信额度过大
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 于客户注册资本,但医贸公司在实际执行中,对 部分客户超出客户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 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
第9页/共17页
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二)欣康祺医药公司分析
欣康祺医药一直是新华 制药的大客户,2009 年 为新华制药第一大客户
截至 2011 年6 月 30 日,新 华制药的应收票据中,欣康 祺是金额较大的前五名往来 客户,涉及金额 300 万元, 到期日为2011年10月21日
第10页/共17页
分析欣康祺医药的有关资料发现,欣康祺医药长期以来一直把医药业做成金融业,其主要盈 利模式是从上游赊购拿货再以低 3%~5%的价格现销给下游,同时将赚取的现金投入期货市场 以获取收益,这种获利方式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也是其最后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
第11页/共17页
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三)针对欣康祺医药公司的风险,新华制药公司的反应
第12页/共17页
(四)新华制药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

根源:内控制度的漏洞,中信泰富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漏洞百出.

控制环境分析:1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董事会职能虚化.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2重大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3内控失败后补救措施有限.

风险评估分析:追求杠杆交易的高利润,忽视风险.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谋取暴利.

控制活动分析:授权有问题或是涉及欺诈.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缺乏责任和监管.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组织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已有的内部控制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的约束的制度和力度欠缺.

信息和沟通分析:1内部信息不流畅.2对外部信息不敏感,风险控制策略很有问题,管理层对投资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明显不足.3不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4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

监控分析:自身内部监督却没有合理有效地设计和落实,透明度不足.

教训与启示:

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极为重要的.

1.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

1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2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向投资者,公众和政府等传达管理层管治,经营理念的重要渠道.

3加强信息与沟通在内控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与披露的平台.

4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升华为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09-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课件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课件
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部审计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导 致舞弊行为持续发生。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问题无 法及时得到解决。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01
02
03
保护企业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保护 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不当使 用。
据。同时,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作中未能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02
2. 系统不完善
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但也存在
一些缺陷和漏洞。例如,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不顺畅、数据定义和命名
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导致数据的不准确和不完整。
03
3. 管理不到位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
内部控制失效的含义及影响
• 内部控制失效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导致企业无法有效防范风险、错误和舞弊,甚至可能影响到企 业的正常运营和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失效会对企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包括但不限于
• 资产流失:由于内部控制失效,企业资产可能被滥用或被不法分子侵占, 导致企业资产流失。
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及时披露公司信 息,加强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 沟通合作,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提升监控效率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税

务机关。国有企业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保持其良好的

内部控制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内部控制失效案例。

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的输油管爆炸事件。该事件发生于2024年,事故中输油管爆炸

导致油污泄漏,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和公司的声誉。调查发现,事故的主

要原因是管道老化和维护不当,以及监管不力。在这个案例中,CNOOC的

内部控制失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乏及时检修和维护管道的机制。在该事件发生之前,该输油

管线已经投入使用了多年,但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和维护工作。这表明该

公司没有建立起适当的管道维护机制,缺乏对输油管线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其次是监管不力。调查发现,事故发生前,CNOOC没有进行充分的监

管和监督,未能发现并解决管道老化等问题。这表明该公司在管道安全方

面的监管体系存在明显缺陷。

此外,该事件还暴露出CNOOC的违规行为和不正当操作。调查发现,

一些员工曾经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改动油管的设置,这导致了事故的

发生。这表明CNOOC在员工行为监督和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失效。

针对这次事件,CNOOC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包括对输油管线进

行重大维修和更新、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管和教育,以及改进企业管理机制。这些整改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这个案例对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一些启示。首先,国有企业应建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南方航空巨亏案例分析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用于确保

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准确、业务规范运行和内外部规章制度的遵循。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内部控制可能会失效,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本文将从中

美两国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1.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是一家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2024年遭到美国政府的

制裁,原因是该公司违反了与伊朗和朝鲜的贸易禁令。这一事件暴露了中

兴通讯的内部控制失效问题。具体表现为:

(1)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的忽视:中兴通讯未能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

体系,没有将合规风险纳入到企业经营的全局考虑中。管理层对于违反贸

易禁令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企业合规。

(2)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中兴通讯的内部控制流程存在缺陷,未

能有效预防和发现违反贸易禁令的行为。例如,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兴通讯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购买被禁止销售给伊朗和朝鲜

的产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兴通讯在事件后进行了重组,并加强了内部合

规管理。公司成立了合规与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合规事务,并在全球范

围内建立了合规风险管理制度。此外,公司还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

了员工对合规风险的认识。

2.美国能源公司

美国能源公司(Enron Corporation)是美国一家经营能源市场的公司,于2001年破产,成为当时最大的企业破产事件之一

(1)高管腐败行为:美国能源公司高管通过虚假会计手段,掩盖了

公司的巨额负债和真实的经营状况。他们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来掩盖公司的

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目录
01 一、獐子岛内部控制 失效的背景
02
二、獐子岛内部控制 失效的表现
03
三、獐子岛内部控制 失效的原因
04
四、獐子岛内部控制 失效的后果
05 五、结论与建议
06 参考内容
獐子岛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是中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商之一,但近年 来,该公司暴露出一系列内部控制失效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本次演示以 獐子岛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1.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1)组织架构不合理:獐子岛集团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现象,导致权责 不清、决策效率低下。
(2)风险评估不足:企业对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难 以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
(3)信息沟通不畅: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受阻,员工对政策、制度的理解程度 参差不齐,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獐子岛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缺乏有效的 监督和制约机制。
4、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失职
董事会对公司的运营管理负有重要责任,但獐子岛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内 部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职行为。例如,在重大遗漏事件中,公司管理层未能 及时履行披露义务,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内控措施失效最新案例

内控措施失效最新案例

内控措施失效最新案例

概述

内控措施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流程和方法,以保障企业

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营,降低风险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内控措施失效的案例。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内控措施失效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教训。

案例一:某银行员工信用卡盗刷案

案例描述:近期,某银行发生了一起员工信用卡盗刷案。该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盗用客户信用卡信息,并进行大额消费。直到客户发现异常交易并举报后,该员工才被发现并被解雇。

案例分析:该案件暴露了该银行内部的内控措施失效问题。首先,该员工能够

轻易获取客户的信用卡信息,说明该银行的信息保护措施不够严格。其次,银行在内部监控方面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异常交易。最后,银行的审查和核实机制不完善,导致该员工一直能够逍遥法外。

教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背景调查和信用审查,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措施,

加强内部监控与发现异常交易的能力,并完善审查和核实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内部违规行为。

案例二:某电子商务平台泄露用户信息案

案例描述:近期,某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曝光了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黑客通过

漏洞攻击获得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手机号码等。这些信息被公开售卖,给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了重大威胁。

案例分析:这起事件揭示了该电子商务平台内部信息安全控制的失效。首先,

该平台存在漏洞,黑客能够轻易入侵系统。其次,平台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无法及时发现和阻止黑客攻击。最后,平台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疏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

教训:企业在建立和运营电子商务平台时,应加强对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和漏洞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在中国商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康美药

业是中国知名的医药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市场资源,但其

内控系统在近年来却频频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财务造假、管理混乱、违规经营等,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其声誉和市

场地位。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不仅让投资者们感到惊讶,也让监

管部门和业界人士不禁深思:企业的内控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内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国

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合规性,以防止类似康美药业

内控失败的案例再次发生。深入分析和总结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原因、影响、教训和改进措施,对于其他企业加强内控、规范经营具有积极

的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2. 正文

2.1 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原因

管理层的缺位是导致内控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康美药业在内控

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缺乏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内控机制无法得

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内控失败的重要原因。康美药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各项制度之间存在漏洞和重叠,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内控网络,容易发生监督漏洞和管理失误。

员工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下降也是内控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美药业内部员工素质不高,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部诱导和内部利益诱惑,导致内控环境不够严谨和规范,从而出现内控漏洞和失误。

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层缺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和员工素质下降。要解决内控失败问题,康美药业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员工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强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内控失灵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02 03
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失效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新华制药已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但对于内部控制 失效的深层次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例如,公司治 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和 权威性等方面的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探讨内部控制与其他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
内部控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治理机制之间存在密切的 互动关系。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内部控制与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大会等其他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更 全面地了解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02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体系分析
内部控制体系架构
组织架构
新华制药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 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 部门等,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共 同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 施。
制度建设
新华制药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 制度,包括财务管理、采购管理、 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以确保 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和风 险控制。
内部控制失效事件概述
事件起因
新华制药在某年的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发现存在重大错报, 涉及金额较大。
事件经过
审计机构在对新华制药进行审计时,发现其内部控制存在重大 缺陷,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这一事件引起了监管机构
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事件பைடு நூலகம்果
新华制药被迫进行内部控制整改,并接受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和 处罚。同时,公司的声誉和市场地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缺失庞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刻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然而,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早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治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治理已严峻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能够归纳为几个要紧缘故:(1)集团财务治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进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4)以上3个案例的归纳与分析

以上案例,简单归纳如下:多元化投资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重大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决策失误、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快速扩张、过度负债等。

以上这三家大型国有企业,都是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快速扩张的,又是以高度依赖借款支撑其快速扩张的,最终引发了整个集团危机。应当说此类操作模式及其风险发生案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并不鲜见:比如1997年日本发生的八百伴(YOHAN)破产案(日本战后最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又比如2004年国内发生的德隆系崩溃案。

企业多元化投资,包括非主业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领域,企业往往对其认识模糊,容易引发决策失误;另外,高度依赖借款投资,是引发风险发生的重大诱因。也即多元化投资伴随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很大,因而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也会很大。尤其在中国,金融体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纵容和资本市场监管不力,都提高了此类风险发生的概率。

另外,多元化投资风险很多都归因到决策失误,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出现强势个体领导时,特别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权威的影响,使个人决策代替或凌驾于集体决策,致使导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