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二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想二则》
《我喜欢出发》
《平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生字,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生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我喜欢出发》的第2自然段和《平凡的魅力》的第2自然段。

3、了解作者及其著名的作品,正确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产生对人生追求和平凡人生的感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我喜欢出发》的第2自然段和《平凡的魅力》的第2自然段。

3、了解作者及其著名的作品,正确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产生对人生追求和平凡人生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生字注音
羁绊(jī bàn)巍峨(weī é)浩瀚(hào hàn)广袤(guăng mào) 老当.益壮(dāng) 跋.涉(bá) 聆.听(líng) 揶揄(yéyú) 晨曦.(xī) 真挚.(zhì) 绚烂.(xuàn) 一泓.(hóng)
生词解释
流连:依恋而舍不得离去,一作“留连”、“流涟”。

巍峨:高大的,高大雄伟;倾侧不稳,多形容醉态;比喻居高第,名列前茅;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广袤:广阔,宽广。

喧响:发出喧闹的声音,喧闹声。

灿烂:形容光芒等照得非常耀眼夺目。

形容人的面部表情好。

跋涉: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徒步过河,形容旅途的艰苦。

不虚此生:今生没有虚度,没有白来。

绚烂:光彩炫目;文辞华丽、富赡。

揶揄:嘲笑。

一泓:一片或一道(清水)
二、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 ),中国大陆当代诗人。

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人)。

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

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

汪国真的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

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

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

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所采取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说是汪国真诗歌倍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汪国真的诗歌影响了很多的年轻人,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超然、豁达、平易、恬淡
《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跨越自己》《许诺》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不要太相信许诺
却无法欺瞒自己许诺是时间结出的松果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松果尽管美妙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谁能保证不会被季节打落向上的路机会,凭自己争取
总是坎坷又崎岖命运,靠自己把握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真是不容易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只要明天还在》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三、导语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虽然在文革的十年中袁隆平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校教书,但他从未放弃过对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每天都能看到他在水稻田间来来往往的身影。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1974年他成功地配制了杂交水稻的种子。

文革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袁隆平的名声大震。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
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提出了水稻育种的“三系法”,开拓了世界杂交水稻发展的新前景。

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袁隆平一直在出发着,从未停下为人类造福的步伐。

现在袁隆平不仅获得了数不清的国内、国际大奖,拥有了自己的股份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甚至在1999年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叫“袁隆平星”。

但袁隆平从未沉浸在这些耀眼的荣誉中,如今你来到水稻研究试验田旁还能看见那一个农民装扮的忙碌身影,一件被汗水淋湿的白衬衫,一双下水田的水鞋,一双沾满水泥的双手,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袁隆平,他有着和中国所有农民一样平凡的身份,朴实,憨厚的性格,淡泊名利的品格。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给予了袁隆平最为贴切的评价,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从未停止出发脚步的人,在平凡和自己的不懈追求中创造了中国的奇迹、世界的福祉。

三、品读课文
《我喜欢出发》
1.本文是一篇议论类的散文,在结构上和议论文颇为相似,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文章在结构上上大概可以分为几部分。

文章在结构上和议论文的结构很相似,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论点,最后总结论点的结构模式。

第1自然段是提出论点,独具慧眼的视角赞扬起点、赞扬出发。

第2-7自然段主要是论证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2-6自然段,主要是论证喜欢出发的原因;第二层为第7自然段提出了出发的目标,告诉我们要怎样出发。

文章的最后一段即第8自然段总结论点,回应开头。

2.文中第2自然段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其中的“未来”也可以被“绊住”吗?
昨天哪怕是再美好都已经成为过去,过于流连于过去,就放不下身上的包袱,无法重新出发,踏上未来之路。

禅的一个小故事:坦山和尚与一位年轻的和尚走在路上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孩过不了河。

坦山和尚抱着那个女孩过了河。

他俩走了好一段路程,终于那个年轻的和尚停了下来,他问坦山和尚:“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你刚才为什么要抱那个女孩过河?”坦山和尚:“哦,你是说刚才那个女生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那个年轻的和尚非常的惭愧。

很多时候我们难道不是和这个小和尚一样么?放不下过去又怎么能安心地走好未来的路呢?
“未来”会被“绊住”这是拟人的手法,仿佛“未来”也有了双脚,伴随着人们前进。

3.“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的句式是什么?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些句子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点?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是一句反问句,起到从反面强调句意的作用。

第3段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壮大文章的气势。

这些句子的内容层层递进,列举了见过大山、大海、大漠都会留下遗憾,先抑后扬,从而
突显出作者的观点——世界的万物是千变万化的,而人那永无止尽的追求更为广阔。

4.第5自然段中“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这句话的句式和表达的思想分别是?
这句话还是反问句,不仅起到了强调句意的效果,而且在整段中成为了前一句“我还没老”的递进和提升,强调了一生不懈努力去冒险、去追求梦想的坚韧意志。

典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赏析:这是《滕王阁序》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当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5.如何理解第7自然段中“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喜欢出发应具有的素质是志向与意志,只有如此一生才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的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

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

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

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

最后却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平凡的魅力》
1.第1自然段中的“印着普通人的愿望”、“印着普通人的悲欢”能否改为“有普通人的愿望”、“有普通人的悲欢”?
两个“印着”形象鲜明。

如果换成“有普通人的愿望”、“有普通人的悲欢”,则平淡无奇。

平凡是一种人性的普遍性。

2.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用几经转折的长句形成排比,“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林涛的喧响”犹如大海巨浪铺天卷来,气势宏大。

它们所表达的平凡人的心态,也因此显示出了不平凡。

平凡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博大,谦谨求真的过程,而不是自以为是和虚伪的“不平凡”。

3.第5自然段中“风很平凡”“水很平凡”“雪很平凡”,它们真的都平凡么?
风其实并不平凡,在炎炎夏日一习凉风能给人带来惬意;水其实也不平凡,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中一泓清泉给人带来了生存的希望;雪也是不平凡的,冬春之际的白雪给人带来了“瑞雪兆丰年”的无限美好憧憬。

平凡与不平凡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如同“有用”与“无用”,很多时候“无用”也可以转化为“有用”,同时“无用”也可以由“有用”转化而来,关键不在是不是存在绝对的“有用”与“无用”,而所处的环境,所需的条件往往起着决定作用。

人们所应当追求的更是那种有着平凡的表象,却有着不平凡的本质的人格。

4.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平凡。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列夫·托尔斯泰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名言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菲·贝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如果自身伟大,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乔·麦克唐纳)
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印度)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英国)
只有平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实际上只有远离矫饰或特异的地方,才真实(费狄拉)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坚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莎士比亚)
伟大和显赫并不意味着是优秀的(弥尔顿)
2006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

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

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王亦君)
四、作业
1.完成《语文学生练习册》中《随想二则》的所有练习。

2.完成《随想二则》课后积累练习2抄写词语。

3. 背诵课文中《我喜欢出发》的第2自然段和《平凡的魅力》的第2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