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你既可以把它看成生活的一种常态——这个人就是道
德感特别强,就是觉得这样做的时候特别舒服;你还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理想状态。
———刘恒
电影《张思德》的总策划张和平与导演尹力说,《张思德》的最初想法是今年3月他们在饭桌上聊出来的———这一历程就印在电影宣传册里。不论是主旋律、商业片或艺术电影,大量影视作品的确常常肇始于这个场所。今年9月8日,是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60年之后,张思德似乎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被年轻人生疏淡忘。至少,编剧刘恒16岁的儿子知道张思德———当初他曾对父亲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接这个活儿?刘恒对记者说,“不过昨天他看了片子,跟他妈妈说,觉得拍得很好。我心里就踏实了。”
归结到一点就是善良
写作剧本之前,刘恒与尹力看了大量延安时代的新闻记录片。在《张思德》的影像和画面上,尹力做了很多实况还原:延安军民狂欢般的生产、跳俄罗斯舞的女兵、在大河滩里的大合唱……“有了精神力量以后,全力以赴追求某种理想状态的那个劲儿,特别好。那些人以后不断地经历了一些政治
挫折、生活挫折,包括国家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但仍然不能否定这种精神状态的价值。”刘恒感叹。
记者:你为什么会接下这样一个剧本?
刘恒:儿童、少年和青年时代,我都在学习《为人民服务》,都在认识张思德这个人。那时候虽然掌握的材料不多,但已经用自己的脑子虚构,或者说幻想了一个可能的形象。我15岁当兵,部队对战士的要求,基本上就跟张思德是一样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有做人的标准都是这些标准。那时候就一直在想象这么一个人,但没有想到要以艺术的手段去再现他。我之所以能接这个活儿,跟我早年的经历,跟我对这个人有很大的亲近感,都有关系。
记者: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你的兴奋点是什么?
刘恒:你说是某种道德感也好,或者就是上一辈人的某种信仰。
后人应该永远会比前人站的角度更新一些,回去观照你的父辈。这个时候肯定有一些东西是要去否定的,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是要肯定的。我觉得否定的工作———否定什么、怎么否定,要做;但是同样不能忘掉肯定的工作———要肯定什么、怎么去肯定。
你的父辈、父辈的父辈,就是民族的祖先,毕竟给你留下了一些很好的东西,使这个民族几千年延续到现在,而且活力
仍然没有丧失。必定是一些很优秀的东西、很值得传扬的东西在起作用。要真往深处想,我觉得这部影片是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找一个值得肯定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民族的支柱,而且是我们性格中最主要的一个长处。
记者:具体讲,是什么东西?
刘恒:美德有许多种,我们通常说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实际它会有许多具体表现,比如谦虚、忠厚、坚忍、能吃苦、利他、忠孝……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否定掉的。尽管所有品德都有两面性,某一类品德稍微过一点,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像鲁迅说的:“忠厚是无用的别名。”有很多的标准,归结到一点就是善良。
我用一部影片只能完成一个任务,这就是戏剧的同一律:一个主题得贯穿到底。
你既可以把它看成生活的一种常态———这个人就是道德感特别强,就是觉得这样做的时候特别舒服;你还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我们人类都有特别美好的愿望:什么样的状态最好呢?还是相互关怀最好呢?还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一人有难大家相助好呢?即便是现实状况与此相去甚远,人类还是没有磨灭这种理想,还是对生活怀有某种希望,这希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有一部分人,或者是跟性格、或信仰、或宗教感觉有关,他都会作出这种选择,他觉得这样做人舒服,这在精神世界上很开阔。
记者:他信的是什么呢?
刘恒:“让吃不饱的人都吃饱肚子。”在电影里有这句台词。很朴素的一个道理,就是说我生存,我也要让大家都生存。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想的境界。
当然我还是认为,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惟一的人生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权利。但人类总得朝一个更美好的境界走过去,单纯的竞争、优胜劣汰、动物法则,不是人类的前景。从世界的角度看,对资源的争夺越疯狂,对人的伤害也越深。大家都在抢夺利益,是什么前景啊?牺牲一大部分人的利益,造就了少数人的幸福。宗教的理想就更虚无缥缈了,他觉得我在这个世界就得不到幸福,人间就是地狱;我在未来的世界、去了天堂才能得到幸福,这对人的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跟这些纯粹宗教化的选择相比,我觉得还是在世俗生活里,坚持某种人生的信仰,可能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状态。
记者: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增加这种东西的说服力呢?
刘恒:理想和现实永远是处于事物的两端,人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停地寻找平衡。
最有说服力的,不是对理想的叙述和颂扬本身,而是在理想的照耀下,在现实中你所采取的行动。比如说我一个政治家要宣扬一个信仰,我宣扬得很透彻,口号喊得很响亮,仍然不能对现实有所作用。与信仰相协调的行动必须得跟上。
一个电影能起多大作用?无非是通过艺术发挥自己的声音
而已。在观者欣赏的这段时间里你能跟他交流,至于他作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你无法左右。但是你至少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让他感到一丝暖意,他要用这种温暖关怀自己的人生甚至关怀周围的人,整个社会将因此受益。
遮蔽不利信息是任何人的权利
与《本命年》、《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主角相比,张思德同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对刘恒来说却恐怕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尽管这位中央警备团战士因得到主席的褒扬而留名,《为人民服务》一文也至今还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历史对于他的生平记载却极其简略。
在影片里,大量细节塑造出一个精力旺盛、善良憨厚的小个子士兵:夜幕降临,黄土高坡上荷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赶回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跑过去当梯子,驮起战友换灯泡;回到营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次日,主席认出了昨晚的“梯子”,上前问他话,三个问题却被他身边三个战士一一回答。“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主席笑着评价。球场上,篮球让战友扔下山坡,张思德会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跑老远去追猪。张思德的同乡战友、负责物资供应的刘秉钟因在货物中夹带一匹洋纱,被关押起来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