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壤空气与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第五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主要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土壤肥力要素水、气、热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壤水分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的形态学观点和能量学观点。
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并能系统地处理土壤水、气、热三者的相互关系和调节措施。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第二节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第三节土壤水分能量的分析第四节土壤水分的管理与调节第五节土壤空气和热量第六节土壤水、气、热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土壤中液态水数量最多,对植物的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液态水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水分受力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是水分研究的形态学观点。
这一观点在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和生产中广泛应用。
一、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从室外取土,放在室内风干若干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干燥了,但把土壤放在烘箱中烘烤,土壤重量会减轻;再放置到常温常压下,土壤重量又会增加,这表明土壤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作用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土壤颗粒表面积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
由于这种作用的力非常大,最大可达一万个大气压,所以植物不能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二、膜状水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
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三、毛管水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毛管水可以有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P = 2T/r式中的P为毛管力,T为水的表面张力,r为毛管半径。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4、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 由下表可见,土壤水分热容量最大,土壤空气最小,而 矿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介于两者之间,而固体是相对稳 定的,则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含量。 所以,粘土:水分含量较高,早春季节解冻迟,土壤回 升慢,为冷性土; 砂土:水分含量低,早春土温回升快,为热性土。
三、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土壤通气性(土壤透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
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通气性影响多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各种有机物质转化的化
学过程,根际呼吸,种子萌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通气产生的机制:
(一)、土壤空气扩散(Soil air diffusion) 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它是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进行交换的主要因素,原理服从气体扩散 公式: F=-D· dc/dx F:单位时间气体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数量; Dc/dx:气体浓度梯度或气体分压梯度; D:扩散系数,负号表示其从气体分压高向低扩散。
2、土壤水分调节:
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壤中 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同时包括对多余水分的排除等, 措施如下: (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合理耕翻:创造疏松的耕作层,保持土壤适当的透水性 以吸收更多的降雨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减少 水土流失,梯田层层蓄水,坎地节节拦蓄 改良表土质地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使蓄墒能力增强。
第二节
一、土壤热来源与平衡
土壤热状况
(一)土壤热来源
1、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与所处的纬度有关,随纬度的提高,接受辐射减少;
《土壤空气和热量》课件
参考文献
1. 引用的相关文献一 2. 引用的相关文献二 3. 引用的相关文献三 4. 引用的相关文献四
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温度和有 机质含量都会影响土壤 空气的含氧量。
土壤热量
1
来源
土壤热量来自太阳辐射、大气传导和地下热流。
2
作用
土壤热量影响土壤温度、植物生理过程和微生物活动。
3
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都会影响土壤热量的分布。
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影响植物根系氧 气摄取和呼吸作用,对植 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空气和热量》PPT 课件
# 土壤空气和热量
土壤空气和热量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土壤空气和热量的组成、 功能、作用以及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简介
什么是土壤空气和热量? 为什么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如此重要?
土壤空气
组成
土壤空气主要由氮气、 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
功能
土壤空气可影响土壤通 气性、根系生长和微生 物活动。
土壤热量
适宜的土壤热量有助于提 供植物所需的热能,促进 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优化土壤环境
通过科学管理土壤通气性 和热量分布,可提高作物 产量和热量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2 管理和优化
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优化土壤环境,可帮助实现高产高质的农业生产目标。
第五章土壤水、热、气、肥及其相互关系
1.3.1.1吸湿水: 干燥的土粒由于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 存在而从空气中吸收水份的性质称为吸 湿性,所紧密吸附的水分就称为吸湿水. 特点: <1>.吸湿水的数量与大气温、湿度有关, 大 气温度愈低、湿度愈大, 吸湿量愈大; 也与质地有关,质地愈重,吸湿性愈强,吸 湿量也愈大.
<2>.吸湿水受土粒引力极大{31~10000个大气 压},无溶解力,不导电,在土壤中不能自由运动, 与土粒作整体运动. 同时,植物根系的根吸力一般只有10~20个大 气压,所以吸湿水不能被一般植物吸收利用.
年变化 - (太阳辐射能的季节变化) 呈现两个阶段, 升温阶段, 2~7月; 降温阶段, 8~1月; 最高温7月, 最低温1月. 随土层加深年变幅也减小, 在5~20米处消 失.
影响土温的因素: 一切影响土壤热量收入或支出的因素最终都将 影响土壤温度的高低, 可分为环境因素和土壤 内部因素两大类. 环境因素: a. 土壤所处的纬度 随着纬度的增加, 太阳入射角减小, 单位面积土 壤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故纬度越高, 土温越 低.
第 五 章 土壤水、热、气、 肥及其相互关系
土壤水、热、气、肥4大因素 :
各有其独立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 各自与环境状况息息相关 共存于土壤体系中,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
第 一 节
土壤热性质
1- 土壤的热量来源 土壤热量主要来自4个方面,太阳辐射能、地热、 生物热和化学热。 1-1 太阳辐射: 任何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273 ℃) 时, 都要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辐射能量。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 ℃, 它要以电磁波 的方式向外辐射大量能量, 这种能量是土壤热 量的主要来源, 一般每cm2每分钟可得到1.9 卡 的热量.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概括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体。
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
3.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是由1 个硅离子和4 个氧离子所构成。
4.铝氧八面体(简称八面体)是由1 个铝离子6 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5. 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高岭石)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孔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6. 2: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蒙脱石蛭石膨胀型,云母伊利石非膨胀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7. 2: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绿泥石)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8. 同晶替换: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高岭组(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蛭组(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1)2:1型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较大(4)胶体特性绿泥石组(1)2:1:1型晶层结构(2)同晶替代较普遍(3)颗粒较小10.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着生矿物氧化铝:产酸的主要来源水铝英石、氧化硅:土壤中最不容易风化的粘土矿物。
我所在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第五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氧气
二氧化碳
20.99
0.03
18.00-20.03 0.15-0.65
氮气 78.05
78.08-80.24
惰性气体 0.9389
—
表5一2 覆膜和裸露棉田土壤空气含量(%)
深度
/cm
0 5 10 15 20 30 50 平均
覆膜
05-01
07-29
CO2
O2
CO2
O2
-
- 0.915 -
0.158 20.497 1.006 20.439
土壤空气中02的分压总是低于大气,C02 的分压总是高于大气,所以02从大气向土壤扩 散,C02从土壤向大气扩散。二者之间不断的 气体扩散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这个过
程也称为土壤的呼吸过程。
土壤中气体的扩散过程同样可以用费克(FicK)
定律表示: 即
dc q DS dx
式中,q表示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 的质量);
DS表示气体在该介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具体 代表气体在单位分压梯度下(或单位浓度梯度下),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体剖面的气体量。
散物C质表的示质某量种)气;体(02或C02)的浓度(单位容积扩
x表示扩散距离;
dc/dx表示浓度梯度。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一)影响种子萌发
缺02会影响种籽内物质的转化和代谢活动,同时有 机质嫌气分解所产生的醛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能抑制多 种植物种子的发芽。
露地
05-01
07-29
CO2
O2
CO2
O2
- 0.056 0.056 -
0.70 20.649 0.211 20.653
土壤水分平衡、土壤空气的运动、土壤热量与土壤热性质
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来水水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P 下渗水 D 降水灌溉 I上行水 U根据田间土壤水分示意图,可列出土壤水分平衡的数学表达式:P+l+U=E+T+R+In+D+△W式中:△W 表示计算时段末与时段初土体储水量之差(mm);公式中左侧为水分进入量;而右侧则为水分支出量。
当△W 为零时,说明,土层中水分无增无减,即收支平衡。
植物冠层截流 ln蒸腾、蒸发ET 径流损失 R动,并不断地与大气进行交换。
如果土壤空气和大气不进行交换,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可能会在12~40h消耗殆尽。
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
(一)对流定义: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也称为质流。
土壤与大气间的对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低压对流方向:高压总压力梯度的产生:气压变化、温度梯度、表面风力、降雨或灌溉、翻耕。
土壤空气对流方程式:q v = -(k /η) ▽pq v—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空气容积);k —通气孔隙透气率;η —土壤空气的粘度;▽p —土壤空气压力的三维梯度。
空气对流量随着土壤透气率和气压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扩散定义:在大气和土壤之间CO2和O2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
是土壤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机制。
扩散过程气相扩散液相扩散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二)扩散这两种扩散过程都可以用费克(Fick)定律表示:qd = - Ddc/dxqd —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质量);“-”— 表示方向D — 在该介质中扩散系数(其量纲为面积/时间);dc/dx — 浓度梯度对于气体来说,其浓度梯度常用分压梯度表示:qd = - (D/B) (dp/dx )B — 偏压与浓度的比扩散系数D值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性质,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量等)(一)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的最根本来源。
陇东学院土壤肥料章节习题
章节习题2009-03-28 13:13 点击次数:620土壤肥料学章节习题绪论习题1. 名词解释:(1)土壤 (2)土壤肥力 (3)肥料2.填空:(1) 土壤由、、、和五种物质组成。
(2) 土壤肥力根据肥力来源分为和,根据肥力显现程度分为和。
(3) 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3.简答题:(1)土壤、肥料在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
(2)简述世界近代土壤肥料科学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贡献与不足。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习题1.名词解释⑴土壤矿物质 (2)土壤母质⑶粒级⑷土壤质地⑸岩石风化作用2.填空(1)土壤颗粒可分为、、和 4个不同等级。
(2)土壤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的分界点是毫米。
(3)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和两大类。
(4)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和 3大类。
(5)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划分为、和 3大类。
(6)成土岩石根据成因分为、和 3大类。
(7)按照风化作用的特点,可将风化作用分为、和 3种类型。
(8)按照搬运动力和沉积特点,母质可分为、、、、、、、、等几种类型。
(9)我国土壤质地分类中,砂粒质量分数大于的土壤为砂土,粘粒质量分数大于的土壤为粘土。
3.判断正确和错误,错误的在( )中打Ⅹ,正确的在( )中打√(1)粘土矿物是指那些土壤颗粒径小于0.01mm的矿物质。
( )(2)土壤颗粒大小差别非常大,但都是圆球形。
( )(3) 大小不同的土粒化学成分差别很大,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非常相近。
( )(4)石英是原生矿物,而赤铁矿是次生矿物。
( )(5)高岭石在南方热带土壤中较多,蛭石在北方土壤中含量较高。
(√ ) (6)高岭石的颗粒比蒙脱石要小。
( )(7)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只有层状硅酸盐类矿物一种。
( )(8)一般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 ) (9)任何一种土壤,从表层到成土母质,各层土壤的质地都是一样的。
( ) 4.判断错误,并加以纠正(1)砂土是指土壤颗粒全部都是砂粒的土壤,壤土是指土壤颗粒全部是粉砂粒的土壤,粘土的土壤颗粒都是粘粒。
第05章+土壤物理性质(质地和结构)
生物作用
胶结作用
团粒结构形成机制
冻融交 替
水膜的粘 结作用
胶体的凝聚作用
(1)生物作用
根系的穿插作用: 根系的挤压作用: 使大土团破碎成小土团 使小土团组合为大土团
频繁反复的穿插和挤压,易形成团粒结构。
(2)土壤干湿交替作用
湿润土块在干燥过程中由于胶体失水而收缩 干燥土块因吸水而膨胀 使土体出现裂缝而碎,促进各种结构体的形成。
卡庆斯制:二级
国际制:
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 (<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名称,可 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
查三角图的要点 以粘粒含量为主要标准, <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 15%-25%者为粘壤组; >25%者为粘土组。 土壤含粉粒>45 --“粉 质” ; 砂粒含量在55%-85%-“砂质”
常见的土壤粒级制 卡钦斯基制 (1957) 石 砾 粗砂粒 物 理 性 砂 粒 物 理 性 粘 粒 粘 粒 粗粘粒 细粘粒 胶质粘粒 粘 粒 粘 粒 粗粉粒 粉 中粉粒 细粉粒 粒 粉 粒 细砂粒 极细砂粒 细砂粒 中砂粒 美国农部制 (1951) 石 砾 极粗砂粒 粗砂粒 中砂粒 细砂粒 粗砂粒 国际制 (1930) 石 砾
3、壤质土主要特性:
•
水、气:大小孔隙数量适中,通气透水性良好
• 热: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 • 肥:养分含量多,保肥性能好 • 耕性:耕性良好,宜耕期长
砂粘适中,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 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将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基本肥力性状比较如下:
(一)砂质土 农民称白土、白塘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它通
《土壤空气和热状况》课件
土壤空气和热状况的测量方法
测量土壤空气和热状况是了解土壤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 探针和仪器来测量土壤中的气体成分和温度。
土壤空气和热状况的应用
了解土壤空气和热状况的应用范围广泛。它们在农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土壤和保护环境。
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课件,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空气和热状况的重要性、影响因素、测量 方法和应用。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土壤科学,为可持 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
土壤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 们理解其性质和功能,并为土壤管理提供指导。
土壤空气的作用
土壤中的空气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有机物的分解速率以及 根系的呼吸。
土壤热状况的影响因素
土壤热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和气 候条件。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土壤的热环境。
《土壤空气和热状况பைடு நூலகம் PPT课件
土壤是我们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 育,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的管理。本课件将全面介绍土壤空气和热状况,以帮 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土壤的重要性
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是理解其环境功能的关键。土壤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在水、空气和有机物质循环中起到 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判断题
1. 土壤水吸力越大,对作物的有效性就越大。( ) F
2. 任何一种土壤,无论是由干变湿还是由湿变干,只要土壤
水吸力相同,其含水量就相等。( ) F 3. 土壤的不饱和导水率与饱和导水率几乎相等。( ) F
7. 土面蒸发的大气控制阶段一般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
8. 作物只F能够吸收利用表层土壤的水分。( )
0.615 20.124 1.268 19.953 0.269 20.329 0.847 20.022
问题:土壤空气质量如何满足作物生长
需求的?
有资料表明:如果土壤不具备通气性,那么, 土壤空气中O2仅能够作物根系呼吸消耗12 ~40个小时,可见,土壤气体更新是多么 重要。土壤是如何通气的呢?
二、土壤空气的更新
复习回顾
相对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萎焉系数 土水势 SPAC 土壤水吸力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二.填空
1. 土壤水分类型有 、 、 和 。
2.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有 、 、 和。
3. 根据土壤水分含量与其吸力作图,所得到的曲 线称为 。
4. 土壤中的水吸力越大,对作物的有效性就越( ) 。
3. 灌溉可降低土壤表层土的昼夜温差。 ( )
4. 含水多的土壤,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主要消耗
于
,因而土温
。
5. 一天中最低温在 ,最高温在 。
返回
教学目标
明确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交换方式、 土壤热性质以及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对作 物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能利用土壤热 性质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
4、 风干土中含有( ) 。 A.重力水 B.毛管水 C.膜状水 D.√吸湿水
5.在土壤含水量15%时,其他条件一致,哪种质地的土 壤水势最低( )。
√A、√粘质土 B、砂质土 C、壤质土 D、不确定
6.取鲜土15克,烘干后为12克,问土壤含水量是( )。 √A、25% B、20% C、80% D、75%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方式
气体扩散 整体对流
作业与思考题
5.1 土壤空气及其更新
5.2 土壤热性质及土壤热量平衡
5.3 土壤空气与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
小结
参考文献
5.1 土壤空气及其更新
土壤空气组成特点 土壤空气的更新 土壤通气性
一.土壤空气组成特点
1.土壤空气中CO2>>近地层大气中CO2 2.土壤空气中O2<<近地层大气中O2 3.土壤空气中水汽压高于近地层大气中水汽压 4.土壤空气中有少量的还原性气体(痕量气体)
研究土壤中CO2 释放与固定问题成为当今土壤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 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
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
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
何季CO2含量最高
覆膜田块的CO2 含量明显高于未覆膜草原露地,而 O2则反之
-
- 0.915 -
- 0.056 0.056 -
0.158 20.497 1.006 20.439 0.70 20.649 0.211 20.653
0.420 20.397 1.060 20.275 0.104 20.513 0.279 20.668
0.250 20.486 0.865 19.953 0.134 20.857 0.385 20.506
5. 土壤有效水范围是从( )到( ) 之间的含水量。
6. 我国水资源短缺可分为 、 、 和 4 种类型。
7. 一般土壤含水量越高,空气含量就越 。
8. 吸湿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 或10.土壤毛管水分为 和 ,前者的最大值称 为 ,后者达到最大值时称为 。
11.作物对水需求存在 和 两个关键时期.
三、选择
1、任何土壤由湿变干时的含水量比由干变湿的含水 量( ) A√.要高;B.要低 ;C.差不多 D.据土壤而定
2、 当土壤含水量相同时,土壤水吸力最大的是( )。 A.砂土 B.壤土 C.粘土 D.重壤
3、土壤中最有效水的类型√ 是( ) 。 A.重力水√ B.毛管水 C.膜状水 D.吸湿水
9. 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 )F
10. 粘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速度比砂土要快。( )T
11. 土壤水是由含水多处向少处运动。( )
T
F
返回
复习回顾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呼吸
土壤热容量
二、填空
1. 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方式: 和 .
2. 土壤热量的来源 、
和.
3. 土壤淹水以后Eh 。
4. 土壤含水少时,孔隙多的土壤导热率小,紧实土 壤导热率大。( )
二、填空
4. 土壤热容量大小主要受 含量影响.
5. 土壤水多气少则热容量
,土温 上升.
6. 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相比为 的含量高于大气。
的含量低于大气,
7. 含水多的土壤,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主要消耗
于
,因而土温
。
8. 一天中最低温在 ,最高温在
。
返回
1. 土壤空气与大气相比的特点为 少 多
饱
和。
2. 在土壤 通气性中,对流比扩散更重要( )
复习回顾 1、2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土壤热量
状况
3学时
复习回顾
问题:饱和含水量(容 积)与土壤孔度关系? (条件;非胀缩性土壤)
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 如何表示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数量和能量) 土壤水分运动(液态水和气态水) 土壤水平衡及调节
土壤水分能量学观点是土壤科学领域一次大的 飞跃。土壤水分能量概念与土壤水分数量概念 结合才是最完美
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 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
p109
要关心剖面土壤空气质量
覆膜和裸露棉田在不同生长期内土壤空气含量(%)
深度
/cm
0 5 10 15 20 30 50 平均
覆膜
露地
05-01
07-29
05-01
07-29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0.483 20.478 1.348 20.060 0.150 20.121 0.406 20.634
0.573 19.865 1.159 20.005 0.313 20.181 1.157 20.362
0.922 19.929 1.520 19.698 0.402 20.198 1.281 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