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化社会与人才结构:德国创新教育的经验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6章 高等教育结构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6章 高等教育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5a6982526fff705cd170a7d.png)
第6章高等教育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大致可分为____和____两大部分。
【答案】宏观结构微观结构2、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在____,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____层次。
【答案】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3、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____和____上。
【答案】层次结构科类结构4、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____,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水平结构5、高等教育的____应该与一定的经济结构及相应的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相适应。
【答案】科类专业结构6、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____和____两种形式。
【答案】公立私立7、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包括:____和____。
【答案】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8、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是:____和____。
【答案】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要以____为出发点,以____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答案】社会需要经济供给能力10、高等教育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应建立合理的____,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
【答案】高等教育结构体系11、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指的是()。
A.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B.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C.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D.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答案】A12、高等教育在我国可分为工、农、林、医、师范、财经、政法等13大类,这指的是()。
A.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B.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C.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D.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答案】B13、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为()。
A.私立主导型B.双轨型C.公立主导型D.混合型【答案】C14、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微观结构的是()。
A.层次结构B.形式结构C.课程结构D.地域结构【答案】C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宏观结构的是()。
大学质量治理: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历史沿革、改革走向与发展启示
![大学质量治理: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历史沿革、改革走向与发展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4dc04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8.png)
大学质量治理: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历史沿革、改革走向与发展启示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历史沿革 (3)1. 早期美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 (4)2. 问责制度的初步建立 (5)3. 问责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6)三、美国高等教育改革走向分析 (7)1. 提高教育质量与培养创新人才并重 (8)2. 加强大学治理与提升管理水平 (10)3. 强化社会参与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1)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现行模式与特点 (12)1. 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4)2. 质量评估与认证的实施过程及特点 (15)3. 质量治理中的多元参与与协同合作 (16)五、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发展启示 (18)1. 坚持质量导向,加强教育质量建设 (19)2.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 (21)3. 强化外部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与合作发展 (22)4. 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24)六、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度的问题与挑战 (25)1. 问责制度面临的争议与问题 (26)2. 问责制度改革的困境与挑战分析 (27)一、内容概述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成为全球性议题,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的质量治理历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历史脉络,细致考察其改革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宝贵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中世纪大学诞生之际,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治理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和学术自由精神的发扬,美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学术自由、学生自治为核心的治理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治理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等。
在此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管理学原理习题库(含答案)
![管理学原理习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30f4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5.png)
3篇初中优秀作文-我就是那少年【一】我就是那少年我就是那少年,那敢于尝试、懂得坚持的少年。
----题记“咔嚓!”一声脆响,几十张笑脸随之定格。
回首,仍是赤红跑道,仍是彩旗林立,仍是欢声笑语,却已然覆盖上一层烂漫的夕阳。
迈一步,似乎都能溅出那日的回忆......携一缕清秀的晨风,随我来到运动场。
蔚蓝的长空下,运动场上,人影浮动。
轻吸一口气,回味,一股自信必胜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散着。
开幕式后,环形的跑道,青幽的草坪,平坦的沙场,俨然成了一个个令人紧张又兴奋的战场。
沙坑前,选手信步向前,双腿微微下蹲,亦或有节奏地蹬几下,双手交叉,灵活地做着赛前准备。
一声令下,他们目视远方,双臂猛地往后一甩,足落沙扬。
黄褐的沙粒于空中曼舞,它们见证了一个个精彩的跳跃。
目光右移,是跳绳场地。
哨声彻响,手中的彩绳飞舞,似长龙穿梭。
绳子欢快地拍打地面,尘灰悄然拂起。
时已过半,运动员们面红耳赤,虽体力不支,却咬紧牙,始终不愿放弃。
叹道:“此必然是拼搏的味道!”“请女子400米运动员到检录处检录。
”忽地,我回过神,到我了。
这是我首次参加长跑。
立于跑道前,心惶惶地蹦着,跃着,手心捏着汗,却感觉有点冷。
望着绵长的跑道,再仰视头顶的烈阳,不禁自责:当初为什么一时兴起报了这个项目?选一个轻松点的不好吗?......愈怨,愈觉得跑道似乎没有终点,脑中一片迷茫。
俯首,盯着脚下的跑道,像是有万朵火苗舔舐着脚底。
蓦地,左肩被拍了一下,随之是如春风般和煦的声音:“别怕,尽自己的努力向前奔跑,相信你!”诧异地扭头,是老师!简单的一句话,似甘霖,浇灌在我干涸的心上。
舒口气,蓄势待发。
“啪---”发令枪一响,双腿如出膛的子弹,迸发出去,直奔终点。
脚下的跑道,闪电般地后退。
渐渐地,我从选手中脱颖而出。
尽管汗水挥洒,跑道漫长,我坚持着。
20米,10米,5米,冲刺!啊!我竟是组内第一!眉梢微扬,眼波流转,绽放出明媚的笑。
再望主席台,六个烫金大字:我就是那少年,在灿烂的阳光下,焕发着别样的光彩!我就是那少年。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6c6b23831126edb6f1a10dd.png)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德国教学改革成功案例
![德国教学改革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1a31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a.png)
德国教学改革成功案例德国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瞩目,其教学改革也是引领全球的典范。
下面是十个德国教学改革成功案例,详细介绍了德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1. 教育分级制度:德国教育制度实行分级制度,分为小学、中学和高中三个阶段。
这种分级制度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2. 学习动态评估:德国引入了学习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这种评估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3. 基于问题的学习:德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4. 实践教学:德国教育制度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科技教育:德国教育制度重视科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科技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6. 多元化教育:德国教育制度注重多元化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学生可以选择艺术、体育、音乐等非传统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培养自己的专长。
7. 倡导性别平等:德国教育制度倡导性别平等,注重消除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学校鼓励男女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交活动,提高性别平等意识。
8. 教师培训与发展:德国教育制度注重教师培训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支持。
教师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9. 学生参与决策:德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决策,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学校设立学生议会,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0. 社区教育合作:德国教育制度注重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公共管理-重点
![公共管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a939f9f12d2af90342e64a.png)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的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与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3.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与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课后题: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何异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异同答:同: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异:①传统公共行政相当程度是规范取向的。
②公共管理的研究重点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而公共行政的研究重点是讨论社会价值以与官僚与XX的冲突。
③公共管理以研究问题为主;公共行政之研究范围包括所有足以影响政府运作之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层面的问题。
④公共管理着重政府机关内部的运作情形;公共行政着重行政、立法、私法体系间之互动关系。
⑤公共管理倾向于视管理为同类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公共行政更多地是夸大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差异。
⑥公共管理更多地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性关注;而公共行政是政治或政策精英统治的观点。
4.何谓新公共管理?如何评价新公共管理?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新瓶装旧酒,你同意这一看法吗?答: (1)评价:新公共管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
从“科层制组织”走向“平台型组织”
![从“科层制组织”走向“平台型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7ad730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8.png)
从“科层制组织”走向“平台型组织”一、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动力机制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上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和似是而非的思想观点,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定位不准问题。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教育创业”“企业家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对应起来理解;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或类型。
为此,该书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要义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认为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两个规定性,一是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创业”,二是创业教育的重点要回归到“教育”上,要体现“教育性”。
“创业性”与“教育性”是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规定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功能、特征、愿景、实现方式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作者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重动力”。
与埃茨科威兹所提出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系统不同,受卡拉扬尼斯和坎贝尔“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启发,作者高度重视公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阐述了“大学—企业—政府—公民”系统对形成新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四重动力”模型。
该模型阐释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四种力量——“经济社会的推动力”“自上而下的引导力”“内部变革的驱动力”和“知识生产的演化力”。
“四重动力”模型既展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演进过程中多维力量之间的激荡、融合与整合,也凸显了创新创业型经济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三观”其一,新目的观。
作者在批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目的观,即在不确定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个体幸福,从价值层面培养个体理解不确定世界的思维方式,从能力层面培养其寻求确定性的素养,从现实层面为社会培育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个体。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7798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0.png)
《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单项选择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七艺”指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树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极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5.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6.高等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8.〔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9.〔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在现代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
1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4%的投入,33%的经济增长奉献。
12〔.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13.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智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
14.〔发展科学智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15.威斯康星大〔校长范海思〕是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
威斯康星思想服务社会1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18世纪〕。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19世纪初德国大学〕。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19世纪末美国大学〕。
二、多项选择1.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2.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3.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4.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三、判断1.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2.阿什比提出,人类教育史上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电脑等。
社会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a515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2.png)
社会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9题,每题1分,共89分)1.文化反哺属于A、反向社会化B、正向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再社会化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文化反哺”是我国学者周晓虹教授首先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即逆向社会化。
2.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内群体和外群体C、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正确答案:A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A、继续社会化过程B、重新社会化过程C、基本社会化过程D、二级社会化过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教育就属于基本社会化过程。
因为在职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为个人今后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扮演角色作准备的。
4.自然资源的特征之一是A、均匀性B、系统性C、普遍性D、不确定性正确答案:B5.斯梅尔瑟对集体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是A、乌合之众理论B、搭便车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社会运动理论正确答案:C6.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每逢末位数字为“7”的年份进行A、人口普查B、工业普查C、农业普查D、第三产业普查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
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每逢“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每逢“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每逢“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每逢“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
7.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将其列人“经世之学”,与“政治原理学”等并列的是A、谭嗣同B、严复C、康有为D、梁启超正确答案:C8.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属于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C、规范性功能D、描述性功能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b69e7d3aaea998fcd220ea3.png)
1、1 高等教育 : 就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4、1、制约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与延展性1、2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
⑴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政策及主导思想观念⑶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2、1 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⑷社会规范意识、公民契约精神、突发事件等局限性 : 浓厚的宗教性质 ;组织纪律上的松散性 ;教学上的繁琐性。
贡献:1)中世纪大学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 , 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 , 提供了框架 ;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 ,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 ;3)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 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1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洪堡思想 : ①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 ; ②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 , 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 ②学术自由的原则包含三层意思 : 一就是大学要有自主性与独立性 , 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 ;二就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 ; 三就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2、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含义与要求含义; 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内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就是优化资源配置与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
要求:①高校要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组织实施等方面, 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
②要立足教学搞科研 ,在所教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
③要搞好科研促教学。
高校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 ,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 1 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⑴教育理念: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⑵学术理念: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⑶机构理念: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校长职业化、管理专业化3、 2 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三大流派: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https://img.taocdn.com/s3/m/98d66b8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3.png)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一、概述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视为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到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经历了从融合到分离,再到重新整合的过程,这反映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这导致课程与教学逐渐分离。
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层面。
课程被视为一系列预设的知识体系,而教学则被视为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这种分离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的同质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逐渐兴起。
这种理念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认为课程不仅仅是预设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而教学也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还包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这种整合的理念旨在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涉及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深层次问题,也涉及到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现实问题。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背景与意义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传统教育模式中,课程和教学往往被视为相互独立的实体,课程设计者制定课程内容,而教师则负责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以及学生学习体验的碎片化。
这些问题促使教育界重新审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寻求更加高效和全面的教育模式。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以及整体教育观念。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如何主动构建知识,而社会建构主义则侧重于学习过程中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推荐5篇)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fd4fa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d.png)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推荐5篇)第一篇: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内容摘要:[摘要]通过对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方面应加强的措施。
[摘要]通过对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方面应加强的措施。
[关键词]德国高技能人才经验启示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德国在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1.德国的传统文化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人才评价不唯学历战后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曾说过:“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
”在德国,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视,能工巧匠颇受尊崇。
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内的许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业家都是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大都是从技工开始,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享有很好的声誉。
德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
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进入遍布全国的近万所职业学校。
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这样才能有资格进入某个行业从业,就业后还有机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成功经验及合作建议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成功经验及合作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778ec52bb68a98271fefad8.png)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成功经验及合作建议一、发展历程1868年,德国双轨制教育制度的创始人费迪南德·冯·史太白在巴符州成立史太白基金会,旨在按照双轨制理念加强对青少年的技术和商业能力培训。
1923年德国爆发通货膨胀后,基金会业务基本陷入停滞。
1971年在巴符州经济部倡议下,该州工商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共同出资6.8万马克(约合3.5万欧元),成立非营利公益组织-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
基金会在巴符州的应用技术大学里设立了16个咨询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1983年,约翰·勒恩(Johann Löhn)出任巴州政府技术转移事务专员兼史太白董事会主席后,对基金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高校咨询处调整为技术转移中心。
1998年成立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负责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为培养更多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同年在柏林创办史太白大学。
大学具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学历得到国家承认。
2005年起,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的业务由单纯的技术转移延伸至咨询、研发等领域,并为此设立了多家咨询中心和研究中心。
史太白自成立、特别是勒恩改革以来实现了飞速发展,其地域覆盖范围由巴符州扩大至德国各地和巴西、美国等,业务遍及研发、咨询、培训、转移等各环节,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和知识转移网络。
2011年,史太白共有855家技术转移、咨询和研究中心,销售额由1983年的235万欧元增至1.34亿欧元,雇用了1462名正式员工、3631名合同工和697名教授。
二、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史太白体系由经济促进基金会(StW)、技术转移公司(StC)及众多技术转移中心(STZ)、咨询中心(SBZ)、研发中心(SFZ)、史太白大学(SHB)及其他参股企业组成。
其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基金会设有理事会和董事会。
理事会相当于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由巴符州州长府、经济部、科技部、州议会各议会党团代表、巴州工业联合会、高校、科研机构、工商会的20名代表组成,政府代表占半数以上。
高校学科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研究_葛少卫
![高校学科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研究_葛少卫](https://img.taocdn.com/s3/m/f7cad29f6529647d272852d3.png)
高校学科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葛少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计划处,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高校学科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运行有负面影响。
学科管理主体日益分化、学科管理对象层次差异以及学科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引致管理的科层性。
由此出现了层级结构、专业分工使管理主体分散与运行效率的矛盾,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与校内资源共享和整合需求的矛盾,计划型运行管理机制与学术工作自由、创新精神的矛盾以及科层制管理主体的目标差异与学科系统功能实现的矛盾。
学科的学术属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对象、管理工作的非专业性,影响着管理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工作的目标导向。
应以学术属性为出发点,分解科层制管理目标,优化科层制管理架构,调整科层制管理权力。
关键词:高校;科层制;学科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4)04-0084-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2014KYZZ_0098)。
收稿日期:2014-11-18 作者简介:葛少卫(1981-),男,江苏大丰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计划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教育管理。
高校的管理有着与科层制类似的某些特性,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学科管理相关工作同样也有着科层制的特点。
这些特点从管理层面促使了学科内部的合理分工与规范管理、学科整体的发展壮大以及学术成果的取得。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定位变化,对学科交叉、知识创新、学术交流关注度的持续增强,传统学科建设管理结构、管理模式中的架构、制度上的矛盾日益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科学术性、创新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一、学科管理科层制属性的典型表现按照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组织理论》一书所提出的,理想的科层制有着层级结构、专业分工、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的特征。
从这几个特征看,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科管理模式同样具有明显的科层制属性。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cdad4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b.png)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等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赫尔巴特、布鲁纳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与作用教育法规的种类与特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终身学习2.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合作共进五、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2.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3.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二篇)一、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早期探索、科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2. 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感与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模式:系统化教学设计、ADDIE模型2. 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间接教学策略: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3. 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使用的技巧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三、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课堂纪律的维护: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及时反馈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目的学生评价的类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方法:日志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法数据分析技术: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3.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叙事分析五、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公正、尊重、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伦理的实践: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的概念与体系:宪法、教育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 教育法律问题学生权利保护: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教育法律纠纷的解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三篇)一、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哲学概述教育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代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价值论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价值实现途径3. 教育的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知识、真理教育认识的基本过程:感知、理解、应用、评价教育认识的多元视角: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二、教育社会学基础1. 教育社会学概述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制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2.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3.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型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创新驱动教育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三、教育文化学基础1. 教育文化学概述教育文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学的兴起、文化人类学的介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创新理论2. 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活动3. 教育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文化适应、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化教育文化适应的教育策略: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四、教育管理学基础1. 教育管理学概述教育管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理论2.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效能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教育管理的模式:科层制管理、民主管理、绩效管理3. 教育政策与决策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教育政策、政策过程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五、教育未来与发展1. 教育未来学概述教育未来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未来学的历史发展:早期预测、系统化研究、多元化探索教育未来学的基本理论:趋势预测、情景分析、德尔菲法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教育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全球视野3.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教育公平的挑战: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教育质量的挑战:应试教育、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对策: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国际合作。
德国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
![德国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1f348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c.png)
德国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德国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举世闻名。
在德国,社会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
为了确保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地执行其使命,德国社会组织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其次,德国社会组织非常重视教育和学术研究。
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社会工作、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地位。
许多社会组织与这些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实习和研究项目来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通过与学术界合作,社会组织可以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同时也能培养出具备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此外,德国社会组织注重员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
社会组织通常会提供各种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这些培训项目可以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员工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此外,社会组织还会鼓励员工参加行业研讨会和学术会议,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交流经验。
这种注重员工发展的做法使得德国的社会组织能够不断适应和应对社会的挑战。
最后,德国社会组织还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
社会组织通常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以适应员工的需要和个人生活。
同时,他们也重视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鼓励员工发挥创意和自主性。
这种开放和尊重的工作环境使得员工感到受到尊重和重视,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总结起来,德国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可以归纳为激发青年志愿者精神、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以及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
这些模式和经验的成功得益于德国长期以来对社会组织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德国社会组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
正是这种注重人才培养的精神和做法,使得德国的社会组织能够不断成长和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德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政策和措施【最新版】
![德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政策和措施【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83747a05087632311212ed.png)
德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政策和措施摘要:为保持德国科技创新强国地位和持续的创新活力,德国政府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从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政策和激励措施、创建大型科研机构人才引进模式、实施国家层面的后备科研人才培养和激励计划以及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立法保障等方面阐述德国高层次人才开发的综合施策,表明德国科技人才开发的成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做法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和借鉴。
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更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德国近年来一直被列入创新领导型国家行列。
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与其在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管理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青年后备方面实施的相关政策、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密不可分。
突出体现在薪资制度、人才评价机制、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措施、青年后备培养计划、立法保障等方面。
人才开发涉及的因素众多,显现的效果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着重从4方面对德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政策和措施加以概述。
一、高层次人才管理政策和激励措施1.1实施高薪资制度德国的公立大学、公立研究机构的在编科研人员都是固定工资。
以教授为例,德国永久职位教授(现行制下为W3教授,原为C4教授)的2017年每月税前薪资约在6 300~7 300欧元。
各州情况不同,原东德地区比西德低5%~10%左右。
一般情况下高出当地平均工资约2倍。
除工资外,还有津贴收入。
另外,入职时的薪资可以因人而异,如享誉世界、基础研究领域全球领先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简称马普学会)各研究所的教授,工资甚至可以和国务秘书(相当于副部级)一样。
尤其是,德国大学教授及其他公立科研机构有永久职位的科学家都是德国的公务员,退休之后享受最高等级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
没有后顾之忧,使得绝大多数教授能够安心从事科学研究。
从学历角度看,毕业文凭级别越高,薪资水平就越高。
2017年德国博士毕业生平均月薪可达6 600欧元,而大学本科毕业生约5 200欧元,专科职业学校或高中毕业生仅为4 300欧元左右。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ab0711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b.png)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素质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
学校不仅关注学术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
2. 跨学科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项目和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3. 科技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对科技的应用越来越注重,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和实验室,将科技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科技应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4. 个性化教育:德国近代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课程,支持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学习内容。
5. 国际化教育:德国近代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视野,增加跨文化认知。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让学生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总体来说,德国近代教育在保留传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将综合素质、跨学科、科技、个性化和国际化等多个方面纳入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层化社会与人才结构:德国创新教育的经验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就个体而言,这不一定是对每个人的要求。
事实上,不论是知识经济,还是工业经济,社会是分层而有一定结构的。
根据社会化理论,在科层化社会中,个性和创新是处于社会科层结构顶端成员的属性,处于科层结构底端的成员往往要求具备服从、守纪律的性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登伯格所举三个女助教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A助教学业成绩很好,换句话说,她的智商很高,因此被用为教书的助理;B助教学业成绩平平,但是有很多新的研究主意,换句话说,她的创造力很高,因此被用为研究助理;C助教人际关系很好,社会智慧很高,因此被用为行政助理。
这三个助教毕业后,A助教最快找到工作,c助教升迁得最快。
这就是所谓“谋事靠智商,升迁靠情商”吧。
至于那个富于创造力的B助教下场如何?她情商可能较低,新主意则不少,她可能遭到解聘的命运。
这个故事不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即使是建立了“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他的事迹也难以说明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方面他的事例是有价值的,但是却难以证明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盖茨本人并没有读完大学,即使他具有
高度的创新能力,也很难说是教育的产物。
况且盖茨建立“微软帝国”的主要基础不是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创新,而是他高人一筹的商业头脑或商人的机敏,是他的营销策略和管理天才。
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德国的教育发展情况。
在德国,从小学过渡到中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决定性的一步跨越。
虽然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建立了合理的学校教育结构,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德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行定向教育与分流。
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术系列,另一部分则接受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体制不仅保证了德国拥有大批熟练的工人,提高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德国的精英们在科学技术和学术的几乎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上所述,我们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时,需要正视创新并不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非创新性的人也有权利生存而且是社会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混淆社会创新与个体创新之间的差别,忽视个体在创新上的差异,把对于社会的创新要求施加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分类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发展科层化、人才层次结构化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效率,否则,教育改革往往是没有效率的,难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