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长恨歌_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双调引子·谒金门] [ 净扮道士上] 情一 片 , 幻出人天姻眷 , 但使有情终不变 , 定 能偿 夙愿 。 … …
[ 老旦 (嫦 娥) 引 仙女 , 执扇 随 上] … … 不想天孙怜彼情深 , 欲为重续良缘 。 要借 我月 府 , 与二人相会 , 太真已令道士杨通幽引 唐皇 今夜 到 此 , 真 千 秋一 段 佳话 也 。 只为 他 情 儿 久 , 意儿坚 , 合天人重见 。
白居易这样安排 , 并非没有深意 。 同样取材 于 李 、 杨题材 , 宣称要歌颂这一世间 “ 罕有” 之情 的 清代洪 《 长生殿》 , 即与 《 长恨歌》 迥异 。 《长 生 殿》 或叙梦 中相会有期 , 或安排仙界重圆 , 写得 悲 悲喜喜 , 悲 喜交集 , 大大淡化了现实痛苦 。 例如 第 45 出 “ 雨梦” :
· 89 ·
文学评论 2004 年第 4 期
使按照爱情说一般认 为前 半部分 不过 是 《 长 恨歌》 的 “背 景” , 后半部 分才 是主 体 , 但前 半部分 “ 背 景” 并不支 持主体内容 , 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 因 为 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的 “ 背景” 应该与主体协调 一 致并有利于突出主体内容 , 而不是相反 。
二 《长恨歌》 的悲剧性质
张法在 《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一书中指出 : 中国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 大致可以列 出 四种 :仙 、 自然 、 酒 、 梦 。⑤ “ 梦” 和 “ 仙界” 在 《 长 恨 歌》 与 《 长 生殿》 中 都 已涉及 。 不 同 的是 , 洪 确 实 作为 悲 剧 的消 解 因 素 , 构想梦中相会 的可 能 , 安排 仙界重 圆的 喜庆 。 但在 《 长恨歌》 中 , “ 梦” 和 “ 仙 界” 都没 有成 为 “ 消解” 因素 , 唐玄宗连杨贵妃的魂魄都 不曾梦见 。 请道士代为 寻找 , 也仅 带回信 物 、 誓言 , “ 天长 地 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 无绝 期” , 实际 上否 定了 “ 重 圆” 的可能性 。 关于这一点 , 周明亦曾指出 , “ ` 天 上人 间 会 相 见' , 相 见 了 没 有 ? 没 有 。 临 邛 道 士 ` 能以精诚致魂魄' , 如果真招来了贵妃的魂 魄 , 那 是会给玄宗一些安慰的 , 但是 ` 致' 来了没 有 ? 也 没有 。 传 说中 , 汉武 帝 还能 令 方士 召 来 李夫 人 之 魂 , 而玄宗连这须臾的相会也没有得到 。” ⑥ 由于 “ 梦” 和 “ 仙界” 都没有 成为 消解 因素 , 这就使《 长恨歌》 成为 中国 文学 史上 罕见 的 , 也 是 真正的现实悲剧 , 它没有采用大团圆模式 , 没有 给 出哪怕是虚幻的圆满结局 。 比较 《 梧桐雨》 、 《长 恨 歌》 、 《长生 殿》 的结 局 , 讽意 突出 、 尖锐的 《梧 桐 雨》 根本没有 “ 仙界” 情节 , 《 长 恨歌》 描 写仙 界 但终于没有 “ 消解” , 只有 表达 爱情 主题 的 《 长 生
殿》 把梦和仙界作为悲剧彻底 “ 消解” 的因 素 。 实 际上 , 对 于表 达 批评 主 题的 艺 术 作品 来 说 , 安 排 “ 大团圆” 结局是无益的 。
研究者一般认为 , 中国真正的悲剧极少 , 因为 悲剧几乎最后都通过某种非现实的方式进行了 “ 消 解” , 形成一个通 用的 大团 圆 模式 。 例如 , 《 窦 娥 冤》 在第 4 折描写誓言应验及昭 雪冤情的结 局 , 从 剧情和封建社会背景来看 , 窦娥冤情的 “ 消解” 在 当时现实可能性极小 , 但借助非现实的誓言应 验等 手法 , 一个旷世悲剧改变了性质 。 汉乐府诗 《孔雀 东南飞》 也有这个特征 , 最后两家求合葬 , 焦 仲卿 夫妻化为鸳鸯 , 悲剧 借助 仙界 彻底 “ 消解” , 激 烈 的矛盾冲突也解决了 。 所以王国维说 , 中国的 悲剧 “ 始于悲者终于欢 , 始 于离 者终 于合 , 始于 困者 终 于亨” ⑦。 结 果 , 中 国古 典文 学 作品 中的 悲 剧似 悲 而实喜 , 尤其是 大团圆 结局 , 大 大冲 淡悲剧 效果 , 削弱了悲剧批判现实和推动现实改进的力量 。
一 “思念” 、 “仙寻” 情节的 “悲苦” 内涵
关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及其后的仙寻 情 节 , 爱情说 及双重主题说通常认为 《 长恨歌》 一 改 前半部分的微讽或讽谕笔调 , 转而全力抒写 李 、 杨
爱情 。 例如袁行霈认为 :“ 诗的 开篇 部分 写玄宗 好 色废政 , 杨妃恃宠而骄 , 终至于引发安史之 乱 。 这 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 , 也是诗题 ` 长恨' 的 因由 , 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 , 但作 者并 没有 将这一意图贯彻 下去 。 自 ` 黄埃 散漫 风萧 索' 玄宗逃蜀 、 杨妃身亡起 , 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 悲剧 氛围所笼罩 , 周详的叙 事一变 而为宛曲 的抒情 。” ① 即 “ 思念” 、 “ 仙寻” 情 节已经改变了 《 长恨歌》 前 半部分的基调和方向 , 同情和歌颂李 、 杨爱情 成为 主要内容 。
关于 《长恨歌》 的主题 倾向与文化意义
张中宇
内容提要 比较 《长恨歌》 与 《长生殿》 可以发现 :《长恨歌》 后半部分有力突出 了安史之乱的 “悲苦” 后果 , 《长生殿》 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 、 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 。《长恨歌》 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 “消解” 因素 ,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 。白居易没有写梦中可以团圆 , 仙 、 人可以重逢 , “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 更以非同寻常的力度 , 对 各种可能的圆满结局加以相当明确的否定 。 《长恨歌》 这种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文 化意义在于 :未加 “消解” 的真正悲剧中 , 警省 、 批评的成分总是主要的 。 因此 , 从 《长恨歌》 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可以推断 , 白居易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无 可挽回的逝去 , 婉转地表达劝讽主题 。 从唐以来各种文学文本中关于 “ 贵妃之死” 描写的比较来看 , 《长恨歌》 铺陈的血腥场面细致而鲜明 , 也表明了其深刻而显著 的警示意义 , 《长恨歌》 主题并非着意于歌颂或同情 。
关于 《长恨歌》 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渲染帝妃感情相比 , 不只 这类描 写数 量相对 甚少 , 而且力度亦有别 。
元代 白 朴 《梧 桐 雨》 亦 取 材 于 李 、 杨 题 材 , 《 梧桐雨》 主题与 《 长恨歌》 有所不同 , 但在对李 、 杨持批评而非歌颂态度上具有一致性 , 其中 “黄 钟 煞” 一曲亦突出现实的凄苦 、 唐玄宗的寂寞 :
但这样下结论是有问题的 。 原因之一是 , 白居 易既 在诗的前半部分 包含 “ 讽刺 意图” , 难 以想 象 作者会不顾艺术作品的一贯性和整体性 , 而在 后半 部分另起与前面迥异的主题 。 如果白居易一定 要描 写一个爱情故事 , 特别是 “ 纯情” 故事 , 为何 不另 写一篇专以吟咏爱情 , 以避免这种前后的抵 牾 ? 即
[ (玄宗) 睡介] … … [ 生 (玄宗) 作 醒看 介] 你 二人 是哪 里 来
的? [ 小生 、 副净] 奴 婢 奉杨 娘 娘之 命 , 来 请
万岁爷 。 [ 五 般宜] 只 为当 日 个 乱军 中 祸 殃惨 遭 ,
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 , 因此上流落久蓬飘 。 [ 生惊喜介] 呀 , 原来杨娘娘不曾死 … … [ 小生 、 副净] 为 陛 下朝 思 暮想 , 恨 萦 愁
其实 , 《 长 恨歌》 后 半部分描 写李 、 杨 生活 及 互相思念 , 有一个 显著 特点 , 即 突出双 方的 凄凉 、 悲苦 ——— 无 论 是人 间 的君 王 , 还 是 在仙 界 的 杨 贵 妃 , 都过着以泪洗面 、 孤苦 寂寞的 日子 。 “ 夕殿 萤 飞思悄然 ,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 夜 , 耿 耿星河 欲 曙天 。 鸳鸯 瓦 冷霜 华 重 , 悲 翠 衾寒 谁 与 共 ? 悠悠 生 死 别 经 年 , 魂 魄 不 曾 来 入 梦 。” 这 是 《 长恨歌》 描 写的 唐玄 宗 由蜀 回长 安 以后 的 生活 。 如果从史实角度看 , 安史之乱初步平定后 , 唐玄 宗 固然没 有先 前 贵为 一国 之 君风 光 , 但 以 太上 皇 之 尊 , 也不至 于没有其他妃子相陪 , 晚景未必如 《长 恨歌》 所描 写的 凄苦 , 尤其 如 “ 孤 灯挑尽” 之类 。 白居易显然有意略去了初步平乱 、 回到长安后的 喜 庆因素 , 而完 全着 墨于 悲 苦 。 “ 玉 容寂 寞泪 阑干 , 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 , 一别音容两 渺 茫 ;昭阳殿 里恩 爱绝 , 蓬 莱宫 中日月 长 。” 表明 杨 贵妃所在的仙界亦非可以超然的乐土 。
…… [ 生] 妃子哪里 ? [ 旦] 上皇哪里 ? [ 生见旦哭介] 我那妃子呵 ! [ 旦] 我那上皇呵 ! [ 对抱哭介] … … [ 五供养] 仙 家美 眷 , 比 翼 连枝 , 好合 依 然 。 天将离恨补 , 海把怨愁填 。③ 只要把这些描写和 《 长恨歌》 文本作比较 , 就 不难 发现其中的显著区别 。《 长生殿》 的安排 似幻似真 , 其乐融融 , 把现实的苦幻化为梦中或仙界的美 好与 幸福 。 这样 , 《 长生殿》 实际上 逐渐脱 离了 李 、 杨 溺情导致的安史之乱的影响 , 李 、 杨的悲欢 、 剧情 的发 展主要基于帝 、 妃 感情的 发展 。 “ 情儿 久 , 意 儿坚 , 合天人重见” , 表 明洪 之 所以 安排 喜庆 的 “ 天人重见” , 实是李 、 杨之情发展的必然结 果 , 而 非安史之乱可以带来的现实结局 。 换言之 , 在 《长 生殿》 中 , 李 、 杨感情 逐渐成为独立于安史之 乱严 重后果之外的故事 。 但是 , 需要注意 , 《 长恨 歌》 “ 思念” 、 “ 仙寻” 等情 节的描写始终不 离 “ 悲 苦” , 即安 史之 乱的 直 接后果 , 从未淡化或有 意脱离 , 这表明 , 《 长恨歌》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 , 反而从另 一侧 面进 行大力强化 。 另 外 , 《 长恨歌》 尽 管有 “在 天 愿为比翼 鸟 , 在 地愿 为 连理 枝” 等表 达 愿望 的 诗 句 , 但与 《长 生殿》 逐 渐脱离安史之乱背景后 全力
绕 , 因此把驿庭静扫 , [ 叩头介] 望 銮舆幸早 。 说要把牛女会深盟 , 和君王续未了 。
[ 生 (玄 宗) 泪 介] 腾 为 妃 子 百般 思 想 , 那晓得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驿中 。 你二人快随朕前去 , 连夜 迎 回便了 。
· 90 ·
俞平伯从 “ 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 , 悄地 向人 丛里换妆隐逃 , 因此上流落久蓬飘” 引出隐事 “ 新 说” , 认为诗中隐藏了 “ 皇 家逸 闻” ② , 是 把艺术 情 节的合理虚构误为真实 。 若按洪 之意 , 本是 作为 一种假设 , 目的在于为梦中相会提供可能性 , 属于 唐明皇梦中的 合理 “ 想象” 。 洪 在 《 长 生殿》 中 提供这种 虚构 的 希望 , 是和 他 “ 要使 情 留万 古 无 穷” 这一主要 创 作 目 的一 致 的 。 第 50 出 “ 重 圆” 进一步使希望具体化 :
顺西 风低 把纱窗 哨 , 送寒 气频 将绣 户敲 , 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 … …斟量来这一 宵 , 雨 和人紧 厮熬 。 伴 铜壶点 点敲 , 雨更 多泪 不少 。 雨湿寒梢 , 泪梁龙袍 , 不肯相饶 , 共隔着一 树 梧桐直滴到晓 。 这些描写同 样全无 洪 《 长生 殿》 中 的悲喜 交集 , 也是离乱后果的直接写照 。“黄钟煞” 为 《 梧桐雨》 全剧的结束 , 和 《 长恨 歌》 一样 , 《 梧 桐雨》 亦 没 有安排仙界喜庆欢乐的 “ 大团圆” 结局 ④。
上篇 :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 悲剧含义
白居易 《 长恨歌》 中唐玄宗的思念及随后的 仙 寻情节 , 是马 嵬 事变 之 后李 、 杨悲 剧 的 进一 步 延 伸 , 构成故事的最终结局 。 深入研究这一结局显 示 的悲剧性质 , 对于进一步解开 《 长恨歌》 主题倾 向 及其内蕴的文化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
[ 老旦 (嫦 娥) 引 仙女 , 执扇 随 上] … … 不想天孙怜彼情深 , 欲为重续良缘 。 要借 我月 府 , 与二人相会 , 太真已令道士杨通幽引 唐皇 今夜 到 此 , 真 千 秋一 段 佳话 也 。 只为 他 情 儿 久 , 意儿坚 , 合天人重见 。
白居易这样安排 , 并非没有深意 。 同样取材 于 李 、 杨题材 , 宣称要歌颂这一世间 “ 罕有” 之情 的 清代洪 《 长生殿》 , 即与 《 长恨歌》 迥异 。 《长 生 殿》 或叙梦 中相会有期 , 或安排仙界重圆 , 写得 悲 悲喜喜 , 悲 喜交集 , 大大淡化了现实痛苦 。 例如 第 45 出 “ 雨梦” :
· 89 ·
文学评论 2004 年第 4 期
使按照爱情说一般认 为前 半部分 不过 是 《 长 恨歌》 的 “背 景” , 后半部 分才 是主 体 , 但前 半部分 “ 背 景” 并不支 持主体内容 , 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 因 为 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的 “ 背景” 应该与主体协调 一 致并有利于突出主体内容 , 而不是相反 。
二 《长恨歌》 的悲剧性质
张法在 《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一书中指出 : 中国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 大致可以列 出 四种 :仙 、 自然 、 酒 、 梦 。⑤ “ 梦” 和 “ 仙界” 在 《 长 恨 歌》 与 《 长 生殿》 中 都 已涉及 。 不 同 的是 , 洪 确 实 作为 悲 剧 的消 解 因 素 , 构想梦中相会 的可 能 , 安排 仙界重 圆的 喜庆 。 但在 《 长恨歌》 中 , “ 梦” 和 “ 仙 界” 都没 有成 为 “ 消解” 因素 , 唐玄宗连杨贵妃的魂魄都 不曾梦见 。 请道士代为 寻找 , 也仅 带回信 物 、 誓言 , “ 天长 地 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 无绝 期” , 实际 上否 定了 “ 重 圆” 的可能性 。 关于这一点 , 周明亦曾指出 , “ ` 天 上人 间 会 相 见' , 相 见 了 没 有 ? 没 有 。 临 邛 道 士 ` 能以精诚致魂魄' , 如果真招来了贵妃的魂 魄 , 那 是会给玄宗一些安慰的 , 但是 ` 致' 来了没 有 ? 也 没有 。 传 说中 , 汉武 帝 还能 令 方士 召 来 李夫 人 之 魂 , 而玄宗连这须臾的相会也没有得到 。” ⑥ 由于 “ 梦” 和 “ 仙界” 都没有 成为 消解 因素 , 这就使《 长恨歌》 成为 中国 文学 史上 罕见 的 , 也 是 真正的现实悲剧 , 它没有采用大团圆模式 , 没有 给 出哪怕是虚幻的圆满结局 。 比较 《 梧桐雨》 、 《长 恨 歌》 、 《长生 殿》 的结 局 , 讽意 突出 、 尖锐的 《梧 桐 雨》 根本没有 “ 仙界” 情节 , 《 长 恨歌》 描 写仙 界 但终于没有 “ 消解” , 只有 表达 爱情 主题 的 《 长 生
殿》 把梦和仙界作为悲剧彻底 “ 消解” 的因 素 。 实 际上 , 对 于表 达 批评 主 题的 艺 术 作品 来 说 , 安 排 “ 大团圆” 结局是无益的 。
研究者一般认为 , 中国真正的悲剧极少 , 因为 悲剧几乎最后都通过某种非现实的方式进行了 “ 消 解” , 形成一个通 用的 大团 圆 模式 。 例如 , 《 窦 娥 冤》 在第 4 折描写誓言应验及昭 雪冤情的结 局 , 从 剧情和封建社会背景来看 , 窦娥冤情的 “ 消解” 在 当时现实可能性极小 , 但借助非现实的誓言应 验等 手法 , 一个旷世悲剧改变了性质 。 汉乐府诗 《孔雀 东南飞》 也有这个特征 , 最后两家求合葬 , 焦 仲卿 夫妻化为鸳鸯 , 悲剧 借助 仙界 彻底 “ 消解” , 激 烈 的矛盾冲突也解决了 。 所以王国维说 , 中国的 悲剧 “ 始于悲者终于欢 , 始 于离 者终 于合 , 始于 困者 终 于亨” ⑦。 结 果 , 中 国古 典文 学 作品 中的 悲 剧似 悲 而实喜 , 尤其是 大团圆 结局 , 大 大冲 淡悲剧 效果 , 削弱了悲剧批判现实和推动现实改进的力量 。
一 “思念” 、 “仙寻” 情节的 “悲苦” 内涵
关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及其后的仙寻 情 节 , 爱情说 及双重主题说通常认为 《 长恨歌》 一 改 前半部分的微讽或讽谕笔调 , 转而全力抒写 李 、 杨
爱情 。 例如袁行霈认为 :“ 诗的 开篇 部分 写玄宗 好 色废政 , 杨妃恃宠而骄 , 终至于引发安史之 乱 。 这 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 , 也是诗题 ` 长恨' 的 因由 , 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 , 但作 者并 没有 将这一意图贯彻 下去 。 自 ` 黄埃 散漫 风萧 索' 玄宗逃蜀 、 杨妃身亡起 , 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 悲剧 氛围所笼罩 , 周详的叙 事一变 而为宛曲 的抒情 。” ① 即 “ 思念” 、 “ 仙寻” 情 节已经改变了 《 长恨歌》 前 半部分的基调和方向 , 同情和歌颂李 、 杨爱情 成为 主要内容 。
关于 《长恨歌》 的主题 倾向与文化意义
张中宇
内容提要 比较 《长恨歌》 与 《长生殿》 可以发现 :《长恨歌》 后半部分有力突出 了安史之乱的 “悲苦” 后果 , 《长生殿》 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 、 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 。《长恨歌》 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 “消解” 因素 ,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 。白居易没有写梦中可以团圆 , 仙 、 人可以重逢 , “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 更以非同寻常的力度 , 对 各种可能的圆满结局加以相当明确的否定 。 《长恨歌》 这种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文 化意义在于 :未加 “消解” 的真正悲剧中 , 警省 、 批评的成分总是主要的 。 因此 , 从 《长恨歌》 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可以推断 , 白居易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无 可挽回的逝去 , 婉转地表达劝讽主题 。 从唐以来各种文学文本中关于 “ 贵妃之死” 描写的比较来看 , 《长恨歌》 铺陈的血腥场面细致而鲜明 , 也表明了其深刻而显著 的警示意义 , 《长恨歌》 主题并非着意于歌颂或同情 。
关于 《长恨歌》 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渲染帝妃感情相比 , 不只 这类描 写数 量相对 甚少 , 而且力度亦有别 。
元代 白 朴 《梧 桐 雨》 亦 取 材 于 李 、 杨 题 材 , 《 梧桐雨》 主题与 《 长恨歌》 有所不同 , 但在对李 、 杨持批评而非歌颂态度上具有一致性 , 其中 “黄 钟 煞” 一曲亦突出现实的凄苦 、 唐玄宗的寂寞 :
但这样下结论是有问题的 。 原因之一是 , 白居 易既 在诗的前半部分 包含 “ 讽刺 意图” , 难 以想 象 作者会不顾艺术作品的一贯性和整体性 , 而在 后半 部分另起与前面迥异的主题 。 如果白居易一定 要描 写一个爱情故事 , 特别是 “ 纯情” 故事 , 为何 不另 写一篇专以吟咏爱情 , 以避免这种前后的抵 牾 ? 即
[ (玄宗) 睡介] … … [ 生 (玄宗) 作 醒看 介] 你 二人 是哪 里 来
的? [ 小生 、 副净] 奴 婢 奉杨 娘 娘之 命 , 来 请
万岁爷 。 [ 五 般宜] 只 为当 日 个 乱军 中 祸 殃惨 遭 ,
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 , 因此上流落久蓬飘 。 [ 生惊喜介] 呀 , 原来杨娘娘不曾死 … … [ 小生 、 副净] 为 陛 下朝 思 暮想 , 恨 萦 愁
其实 , 《 长 恨歌》 后 半部分描 写李 、 杨 生活 及 互相思念 , 有一个 显著 特点 , 即 突出双 方的 凄凉 、 悲苦 ——— 无 论 是人 间 的君 王 , 还 是 在仙 界 的 杨 贵 妃 , 都过着以泪洗面 、 孤苦 寂寞的 日子 。 “ 夕殿 萤 飞思悄然 ,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 夜 , 耿 耿星河 欲 曙天 。 鸳鸯 瓦 冷霜 华 重 , 悲 翠 衾寒 谁 与 共 ? 悠悠 生 死 别 经 年 , 魂 魄 不 曾 来 入 梦 。” 这 是 《 长恨歌》 描 写的 唐玄 宗 由蜀 回长 安 以后 的 生活 。 如果从史实角度看 , 安史之乱初步平定后 , 唐玄 宗 固然没 有先 前 贵为 一国 之 君风 光 , 但 以 太上 皇 之 尊 , 也不至 于没有其他妃子相陪 , 晚景未必如 《长 恨歌》 所描 写的 凄苦 , 尤其 如 “ 孤 灯挑尽” 之类 。 白居易显然有意略去了初步平乱 、 回到长安后的 喜 庆因素 , 而完 全着 墨于 悲 苦 。 “ 玉 容寂 寞泪 阑干 , 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 , 一别音容两 渺 茫 ;昭阳殿 里恩 爱绝 , 蓬 莱宫 中日月 长 。” 表明 杨 贵妃所在的仙界亦非可以超然的乐土 。
…… [ 生] 妃子哪里 ? [ 旦] 上皇哪里 ? [ 生见旦哭介] 我那妃子呵 ! [ 旦] 我那上皇呵 ! [ 对抱哭介] … … [ 五供养] 仙 家美 眷 , 比 翼 连枝 , 好合 依 然 。 天将离恨补 , 海把怨愁填 。③ 只要把这些描写和 《 长恨歌》 文本作比较 , 就 不难 发现其中的显著区别 。《 长生殿》 的安排 似幻似真 , 其乐融融 , 把现实的苦幻化为梦中或仙界的美 好与 幸福 。 这样 , 《 长生殿》 实际上 逐渐脱 离了 李 、 杨 溺情导致的安史之乱的影响 , 李 、 杨的悲欢 、 剧情 的发 展主要基于帝 、 妃 感情的 发展 。 “ 情儿 久 , 意 儿坚 , 合天人重见” , 表 明洪 之 所以 安排 喜庆 的 “ 天人重见” , 实是李 、 杨之情发展的必然结 果 , 而 非安史之乱可以带来的现实结局 。 换言之 , 在 《长 生殿》 中 , 李 、 杨感情 逐渐成为独立于安史之 乱严 重后果之外的故事 。 但是 , 需要注意 , 《 长恨 歌》 “ 思念” 、 “ 仙寻” 等情 节的描写始终不 离 “ 悲 苦” , 即安 史之 乱的 直 接后果 , 从未淡化或有 意脱离 , 这表明 , 《 长恨歌》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 , 反而从另 一侧 面进 行大力强化 。 另 外 , 《 长恨歌》 尽 管有 “在 天 愿为比翼 鸟 , 在 地愿 为 连理 枝” 等表 达 愿望 的 诗 句 , 但与 《长 生殿》 逐 渐脱离安史之乱背景后 全力
绕 , 因此把驿庭静扫 , [ 叩头介] 望 銮舆幸早 。 说要把牛女会深盟 , 和君王续未了 。
[ 生 (玄 宗) 泪 介] 腾 为 妃 子 百般 思 想 , 那晓得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驿中 。 你二人快随朕前去 , 连夜 迎 回便了 。
· 90 ·
俞平伯从 “ 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 , 悄地 向人 丛里换妆隐逃 , 因此上流落久蓬飘” 引出隐事 “ 新 说” , 认为诗中隐藏了 “ 皇 家逸 闻” ② , 是 把艺术 情 节的合理虚构误为真实 。 若按洪 之意 , 本是 作为 一种假设 , 目的在于为梦中相会提供可能性 , 属于 唐明皇梦中的 合理 “ 想象” 。 洪 在 《 长 生殿》 中 提供这种 虚构 的 希望 , 是和 他 “ 要使 情 留万 古 无 穷” 这一主要 创 作 目 的一 致 的 。 第 50 出 “ 重 圆” 进一步使希望具体化 :
顺西 风低 把纱窗 哨 , 送寒 气频 将绣 户敲 , 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 … …斟量来这一 宵 , 雨 和人紧 厮熬 。 伴 铜壶点 点敲 , 雨更 多泪 不少 。 雨湿寒梢 , 泪梁龙袍 , 不肯相饶 , 共隔着一 树 梧桐直滴到晓 。 这些描写同 样全无 洪 《 长生 殿》 中 的悲喜 交集 , 也是离乱后果的直接写照 。“黄钟煞” 为 《 梧桐雨》 全剧的结束 , 和 《 长恨 歌》 一样 , 《 梧 桐雨》 亦 没 有安排仙界喜庆欢乐的 “ 大团圆” 结局 ④。
上篇 :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 悲剧含义
白居易 《 长恨歌》 中唐玄宗的思念及随后的 仙 寻情节 , 是马 嵬 事变 之 后李 、 杨悲 剧 的 进一 步 延 伸 , 构成故事的最终结局 。 深入研究这一结局显 示 的悲剧性质 , 对于进一步解开 《 长恨歌》 主题倾 向 及其内蕴的文化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