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新诗(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一)
第一节新诗的诞生
“作诗如作文”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要求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胡适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前者突出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胡适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明白清楚,抓住并剪裁出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平实。其中《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因此《尝试集》被称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
代的桥梁”。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
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如胡适的《鸽子》,周作人的《小河》,沈尹默的《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胡适的《一念》等。这些诗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在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形成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和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第二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一、人生派
文学研究会以《诗》《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为阵地,聚集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诗人。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等八位诗人出版了诗合集《雪朝》。他们反对贵族文学,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直面普通民众的不幸人生,在诗中或鞭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的不幸,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使诗真正做到了“为人生”,表现出关注现实、
同情下层平民的写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浪漫派
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人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对的自由”,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体系。其作品主要发表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上,代表作品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创造社浪漫诗歌的精魂是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端的自由”,表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三、“小诗”派
五四高潮后,诗人们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小诗”盛行诗坛。代表诗人有冰心和宗白华。其特点是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表现哲理取胜。然而,“小诗”篇幅过短、容量小,不足以表现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
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清丽诗句,表现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努力发掘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意蕴。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以哲学家的智慧、胸怀去把握自然乃至宇宙。
四、湖畔诗派
五、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夏,次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创设《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他们努力使新诗规范化,其举措为“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1.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
2.强化诗歌中的叙事成分,进行现代叙事诗的试验,做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
六、早期象征诗派
发生于20年代中后期,代表诗人是李金发,重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他们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艺术熏染,对五四落潮后的中国和自我命运深感迷茫,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突出“暗示”在诗歌艺术中的地位,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虽存在着不能准确运用汉语和生硬模仿法国象征派的弱点,但他们对象征主义诗艺的移植、借鉴,开创了新的诗风。
穆木天提出了“纯粹诗歌”的概念,要求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
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作为诗的领域;诗应具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即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王独清与之呼应,强调“色”“音”在“纯粹诗歌”中的重要性,纯粹诗人须“为感觉而作”,不求民众了解。这种纯诗观念,旨在纠正新诗太实、太露的弱点。
李金发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抒写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感受”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充满颓废、失落的色调。艺术上,他重视象征与暗示,打破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方式,寻找思想与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具有雕塑感与绘画感,重视意象的创造,特别注意意象的色彩感和鲜明性;诗中大量出现省略、跳跃、通感、“远取譬”和意象奇接,打破正常的思维逻辑和语法习惯,使诗风朦胧、晦涩与怪异。
七、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1923年,共产党员邓中夏著文反对新诗人专门做“欣赏自然”“讴歌恋爱”“赞颂虚无”的诗歌,反对所谓的“新浪漫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派别;提出新诗人“须多作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须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主张”文体务求壮伟,气势务求磅礴,造意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沈泽民亦强调革命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造的重要意义。蒋光慈是其代表诗人,《新梦》是中国现代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放生歌唱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