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血热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血热怎么治疗最快【医学养生常识】

血热怎么治疗最快
文章导读
血热是中医名词,出现血热的时候常会导致火气比较大,手心发热,会导致一些皮肤的症状表现,出现血热应该及时进行治疗,比如说可以用生地黄来进行治疗,用柴草来治疗,都能发挥一定的治疗的功效,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食疗偏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说玉米须炖猪肉,也能发挥一定的治疗的作用。
血热怎么治疗最快
一、生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温热病热入营血(清营汤);热迫血溢之出血证(四生丸,犀角地黄汤,消风散)。
二、犀角:
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1、凉血止血:血热吐衄(犀角地黄汤)。
2、解毒化斑:热毒炽盛;斑疹紫暗(化斑汤,犀角大青汤)。
3、安神定惊:邪入营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清营汤,清宫汤,紫雪,至宝丹)。
三、紫草:。
阴虚发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阴虚发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阴虚发热,病证名。
因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
《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
”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医碥》卷一)。
治宜滋阴降火,选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板,鳖甲散,青蒿鳖甲汤,大补阴丸,一阴煎等方。
二病因病机素体阴虚,或者劳心好色,内伤真阴,或者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者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阳热偏盛,水不制火,而致阴虚发热。
三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四辨证施治1.骨蒸潮热证证候: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见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则:清虚热,退骨蒸。
主方:清骨散加减治疗。
方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
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烊化)、麦冬。
2.邪热内伏证证候: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治则:养阴透热。
主方: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
方药: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盗汗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黄、制首乌滋阴;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证证候: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消渴易饥,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治则:滋阴降火。
主方:大补阴丸。
方药: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褐色)、龟板(酥炙)。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及简单食疗方法.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及简单食疗方法1、内热盗汗、阵发燥热,五心烦躁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2、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3、咽干颧红,皮肤干枯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4、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5、发热。
(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6、出血。
(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7、头昏目眩耳鸣、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健忘。
8、尿少便干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9、脉细数、大数、弦数。
10、舌红少津,脉细数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阴虚内热之人宜常吃下列食物鸭肉性平,味甘咸,能滋阴养胃。
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
民间也认为鸭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
猪肉性平,味甘咸,有滋阴和润燥的作用。
也适宜阴虚体质者食用。
鸡蛋性平,味甘,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凡阴虚之人食之颇宜,尤其是鸡蛋同大豆一起食用,如民间习惯用鸡蛋与豆浆同食,更有益处。
牛奶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更具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
质属阴虚者,宜常食之,裨益颇多。
甲鱼性平,味甘,有滋阴凉血作用,为清补佳品,对阴虚之人,食之最宜。
甲鱼对阴虚血热或阴虚火旺、虚劳骨蒸者,更为适宜。
甲鱼的背壳,又称鳖甲,也有滋阴补血作用,阴虚之人食之亦宜。
龟肉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血,故阴虚者宜食之。
由乌龟壳加工而成的龟板或龟板胶,同样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阴虚之人也宜服食。
干贝又称江珧柱、马甲柱,为一种海鲜食品。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肾。
属高蛋白食品,故阴虚之人宜常用干贝炖汤,最为有益。
海参有滋阴、补血、益精、润燥的作用。
“降火滋肾”。
海参补肾精,益精髓”。
能“滋阴,补血,润燥”。
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味珍品,大能补益,又能滋阴,阴虚体质宜常食之。
蛤蜊性寒,味咸,能滋阴、化痰、软坚。
“蛤蜊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可见阴虚体质或阴虚病人,包括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结核病以及肿瘤病等,食之颇宜。
中医妇科学方歌

《中医妇科学》方歌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1.1.气虚证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逍遥散中归苓芍,柴胡白术加甘草;薄荷生姜加少许,丹栀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症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3.1肝郁证:逍遥散3.2肾虚证:固阴煎3.3肝郁肾虚:定经汤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4.1气虚证:举元煎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5.1肾虚证:归肾丸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5.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5.4痰湿证:苍附导痰汤仓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川芎神曲枳壳当,痰浊经闭此方商。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血热型崩漏的辨证论治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血热型崩漏的辨证论治血热型崩漏指热盛迫血妄行的'阴道大量出血。
多由平素体质阳气亢盛,或因感染而出现内生殖器的急性炎症。
症见出血量多,色深红或紫,或夹有少量血块,面赤,烦躁,易怒。
亦有阴虚而沖任受热,局部炎症存在,引起出血的,症见出血淋沥不绝,色鲜红,心烦不眠,或午后潮热。
崩漏证型之一。
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所致。
其热或因素体阳盛,嗜食辛辣;或感受热邪,热郁于内;或素多抑郁,伤肝化火,均导致实证血热崩漏。
症见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日久不止,血色深红、粘稠,面赤口渴,烦躁不寐,头晕等,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方用清热固经汤。
若症兼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者,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止血调经,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香附炭之类;亦有素体阴虚,或更年期阴精渐亏,阴虚内热,虚火为患,症见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骤然量多,血色深红,头昏耳鸣,心烦潮热等,属虚热崩漏,宜养阴清热,凉血固经,用清热固经汤合生脉散治。
辨证论治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方中黄芩、地骨皮、生地、阿胶清热凉血益阴;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固摄冲任;焦栀子、地榆清热凉血止血;藕节、棕炭涩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
若肝郁化火者,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症,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醋炒香附、蒲黄炭、血余炭以调气理血止血。
滋阴清热法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36例临床分析

质性病变。依《 新药( 中药 )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
治疗 月经 不 调 与 崩 漏 的有 关 内容 其 诊 断 辨 证 标 准
为: ①月经超前或错后 ; ②月经量过多 ; ③崩 中漏下 ;
④ 经期 延长 ; ⑤经 色深 红 、 质稠 ; 具备 以上 2项者 , 参
考舌 脉可 确定 为 阴 虚血 热 型 月 经 不 调 患 者 。3 6例
针 对 阴虚血 热病 机特点 , 以滋 阴清热 、 凉血 止血 立 法 , 立 以丹皮 、 骨皮 、 确 地 生地 、 甲 、 龟 白芍 、 柏等 黄
药 组成 的 中药方 剂 。方 中丹 皮 、 地骨皮 为君 , 皮辛 丹 寒 人 阴分 , 清 阴分伏 火 , 清热 凉血 之 中兼 活 血化 善 于
[ ]田福云. 2 归经调冲汤治疗功能性子宫 出血 3 8例临床观察 [ ] 甘 J. 肃 中医学院学报 ,0 8 2 ( ) 2 -7 2 0 ,5 1 :52 . [ ]Fre 3 arlE.D s nt n l tr ebedn [ ] ut a hs i l yf ci a ue n leig J .A sF m P yia u o i c n,
一
1 1 临床资 料 同期 经 胃镜 证 实 的活 动性 胃溃 疡 . 且经¨ 一 c 呼气试 验检 查 H p阳性 患 者 16例 , 2 随机 分 为 两组 。治疗 组 6 4例 , 4 男 0例 、 2 女 4例 , 龄 l 年 8— 6 (2± ) ; 5 5 9 岁 对照 组 6 2例 , 3 男 9例 、 2 女 3例 , 龄 年 2 6 ( 148 岁 。两 组性 别 、 龄 、 业 、 烟史 、 0~ 3 5 - ) 年 职 吸 溃疡 病 家族史 、 临床症 状体 征 、 溃疡 面积 及数 目等 均 无统 计 学差异 ( 00 ) P> .5 。
中医知识: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知识:气血津液病证【导读】中公贵州卫生人才网提供贵州医疗卫生招聘考试资讯,备考资料及各种公益课程供大家学习。
考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贵州卫生人才招聘(gzylwsks),新浪微博:@贵州卫生人才招聘了解最新资讯,也可拨打我们的热线:400-6300-999 进行咨询。
在贵州事业单位考试e类中,气血津液病证的内伤发热是经常考的内容,尤其是它的辨证论治,代表方剂需要重点记忆,下面就是中公贵州卫生人才网的专家们就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进行归纳总结。
1.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丹栀逍遥散。
2.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方药:血府逐瘀汤。
3.痰湿郁热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4.气虚发热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方药:补中益气汤。
5.血虚发热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
6.阴虚发热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方药:清骨散。
7.阳虚发热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方药:金匮肾气丸。
【例题】内伤发热属气虚证者,治宜选用:A.清骨散B.六味地黄丸C.补中益气汤D.归脾汤【答案】C。
解析:气虚发热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女性阴虚血热怎么调理

女性阴虚血热怎么调理阴虚血热会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困扰,导致肾脏功能不佳,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所以在平时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患者有月经量少,这些都可以加上不同的配药调理,多准备一些健康的饮食进行改善,能有助于身体的气血循环,增强人体的营养成分,在平时是非常受人欢迎的。
★治疗法则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组方法度(1)滋阴凉血的药物-补不足之肾水。
(2)清热泻火的药物-泻有余的相火。
(3)养血调经的药物-助血海蓄溢功能之恢复。
★方药举例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生地玄参麦冬地骨皮白芍阿胶方解:玄参、麦冬、生地滋肾阴,生津液;地骨皮清虚热;白芍、阿胶养血调经。
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养血调经之功用。
★临症加减①月经过少者,加枸杞子、何首乌滋肾填精以生血。
②五心烦热甚者,加白薇、生龟板、青蒿以清热退蒸。
③心烦不寐者,加龙骨、牡蛎、柏子仁、炒枣仁以镇静安神。
④月经过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龟板胶滋阴止血。
⑤头晕耳鸣者,加龟板、石决明潜阳。
★饮食调理宜忌原则:凡阴虚体质者,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宜吃新鲜蔬菜反应果或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宜吃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温热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炒爆的食品,忌吃性热上火食物,忌吃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
折叠阴虚之人宜常吃下列食物:鸭肉:能滋阴养胃。
《本草汇》:“滋阴除蒸”。
《随息居饮食谱》:“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
民间也认为鸭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
猪肉皮:猪肉有滋阴和润燥的作用。
清代医家王孟英说:“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
”《本草备要》:“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泽皮肤。
”所以适宜阴虚体质者,猪皮效果更好。
鸡蛋: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鸡蛋被医学界认为是很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卵黄磷蛋白,是很完全的蛋白质。
培训资料--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已完成

三、证治分类 内伤发热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阴虚发热 症 状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 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 数。 血虚发热 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 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 质淡,脉细弱。 气虚发热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 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 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 弱。 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益气健脾 甘温初热 补中益气汤 加减 血虚失养 阴不配阳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 病机 阴虚阳盛 虚火内炽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
三、相关检查 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 种,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 助诊断。 1.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 图以及 X 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 须进行的检查。
2.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 “ O ”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 清免疫学检查。 3.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 4.怀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 5.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髓象 检查。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 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 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 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1.阴虚发热证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 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 实——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 ,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 而引起发热。 • 虚──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 气虚衰所致者,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 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 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 阳气外浮而发热。
阴虚发热的科普知识

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 运动有助于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
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
中医常用滋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阴虚发热,如知 母、黄柏等。
通过辨证施治,个体化用药更为有效。
治疗方法有哪些?
西医干预
必要时可使用西药来缓解症状,如退烧药等。 西医的治疗多侧重于对症处理。
症状严重
如果潮热、盗汗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 时就医。
尤其是伴随其他异常症状,例如体重下降或持续 疲劳。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自我管理无效
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后,症状未见好转。 此时应考虑寻求专业的中医或西医诊疗。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疾病监测
对于已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定期体检和监测症状 变化至关重要。
阴虚发热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阴虚发热? 2. 谁可能会受到阴虚发热的影响?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和调理? 5. 治疗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阴虚发热?
什么是阴虚发热?
定义
阴虚发热是一种中医概念,指的是阴液不足导致 的虚热现象。
阴液包括体内的津液和血液,它们的不足会引起 身体的热量无法调节。
什么是阴虚发热?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潮热、盗汗、口干、咽干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体温上升,尤其是在夜间加重。
什么是阴虚发热?
成因
阴虚发热的成因包括长期劳累、情绪压力、饮食 不当等。
某些慢性疾病和药物使用也可能导致阴虚。
谁可能会受到阴虚发热的影 响?
谁可能会受到阴虚发热的影响?
人群
中年人及老年人较易受到阴虚发热的影响。 女性在更年期后更容易出现相关症状。
阴虚火旺的症状

阴虚火旺的症状一、阴虚火旺的症状1、体消瘦阴虚者胃火旺,能吃能喝,但代谢快,怎么吃也不胖,形体精悍,肌肉松弛。
2、肤无华阴虚者皮肤缺少滋润,干燥无华,面色不佳,还容易上火,常生口疮,舌头发红,常便秘。
3、烦失眠阴虚者内火攻心,常感觉胸口烦闷,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容易惊棒失眠。
4、脚发热阴虚者体内火旺,导致五心烦热体温正常,但手心、脚心发热,冬天也是如此。
5、晕易累体内津液少则养分疏松不畅,且皆为旺火消耗,从而导致体力衰弱、头晕易累等症。
6、其他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
二、阴虚火旺吃什么好第一:枸杞如果身体出现了肝肾亏损严重的情况,那么适当的服用一些枸杞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一般情况下,肝肾亏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也下降了,同时还伴随有腰膝酸软以及遗精的情况。
第二:百合中医方面认为,百合具有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润肺止咳的功效,非常适合一些大病初愈的患者服用。
第三:阿胶这种药材主要作用于一些血虚导致的身体不适,出现头晕目眩以及心悸的情况,具有非常好的补血作用。
第四:蜂蜜蜂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具有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经常服用还能够起到排毒养颜以及通便的功效。
第五:大枣这种食物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以及补血的作用,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养血安神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治疗阴虚火旺的情况。
三、阴虚火旺的营养食谱1、天门冬粥天门冬60克、大米100克。
天门冬煎浓汁去渣,加入大米煮粥,作早餐食用。
2、生地黄粥生地黄汁150毫升(或干地黄煎浓汁150毫升)、大米100克。
大米煮粥,粥熟加入地黄汁,搅匀食用。
3、百合粥鲜百合5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大米煮粥,将熟时放入百合,煮熟,冰糖调味后食用。
中医防治“五心”烦热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

中医防治“五心”烦热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决明子茶:决明子(略捣碎)10克,菊花5克,山楂15克,或以上三味按同样比例,以沸水冲泡,加盖焖约30分钟即可。
用于肝胃积热,饮食不香的干眼患者。
我们所说的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
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1、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2、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3、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4、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5、发热。
(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6、出血。
(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7、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8、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9、脉细数、大数、弦数。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韭菜。
体内阴虚有热者,吃韭菜会加重病情。
中医防治“五心”烦热(供参考)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主诉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热得让人烦躁不安,似乎浸在冷水里才觉得舒服,但测体温却正常。
中医学将这种情况称为“五心烦热”,多见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以及久病体虚的老人。
由于引起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五心烦热,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属于哪种五心烦热,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阴虚型五心烦热且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觉时手脚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
阴虚型五心烦热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见于肺、肝、肾三脏阴虚者。
其中肺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除了以上症状外,还伴有鼻鸣音、干咳气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丝;肝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干涩等;肾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宜滋补肝肾,给以滋阴汤:知母20克,黄柏12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20克,山药15克,云苓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龟板10克,鳖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阴虚血热的中药方

阴虚血热的中药方有很多,具体如下:
1. 清经散:由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茯苓、黄柏组成,被誉为“清火之良方”。
其中熟地黄补血补肾滋阴,白芍养血滋阴,茯苓行水泻热,青蒿、牡丹皮、地骨皮、黄柏清虚热,透阴分之伏热,合奏清热、养阴、凉血之效,可有效治疗血热、量多、色深红等症状。
2. 两地汤:由生地黄、玄参、白芍、麦冬、地骨皮、阿胶珠组成,诸药配伍可有效治疗阴虚火旺和血热出血的各种问题。
3. 小蓟饮子:组方中君药小蓟甘凉入血分,功擅清热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臣药生地黄、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佐药滑石、竹叶、木通、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当归养血和血,防止诸药损伤阴血。
使药甘草和中调药,此方很好地治疗了血热证急症。
4. 十灰散:其中君药大蓟、小蓟相须配伍,凉血止血;臣药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增强凉血止血的效果;佐药栀子、大黄、丹皮清热泻火、凉血祛瘀,诸药合用,使火降而助血止,有效治疗血热证。
此外,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中成药也可以治疗阴虚血热。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用于治疗阴虚为主,血热不是太明显的阴虚血热。
知柏地黄丸清热凉血的作用增强,适用于
阴虚而且血热症状明显者。
大补阴丸用于虚火较重,血热明显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服药。
治疗阴虚发热常用中药图谱

主治病证: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热淋,血淋。
第 2页
3.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4.阴虚外感。 银柴胡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病证: 1.阴虚发热。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 2.疳积发热。 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第 3页
主治病证: 1.骨蒸潮热。有退虚热,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 2.小儿疳热。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退虚热。 3.湿热泻痢。能清热燥湿,尤善除胃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 4.痔疮肿痛、痔漏成管。能清大肠湿火蕴结。
治疗阴虚发热常用中药图谱
地骨皮 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 4.内热消渴。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青蒿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中医专长医师证

【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中医
专长医师证
我们搜集整理了“【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中医专长医师证”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指火热内炽,侵迫血分,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即血分的热证。
(一)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
(二)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情志过极、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导致火热内炽所致。
热在血分,血行加速,脉道扩张,则见面红目赤,舌绛,脉数疾;血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血热内扰心神,而见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狂乱、神昏谵语;热邪内犯营血,灼肉腐血,可为疮痈脓疡;身热夜甚,口渴,为热邪升腾,耗伤津液之象。
血热证常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即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又可见于外科疮疡病、妇科月经病、其他杂病之中。
血热表现及调理

血热表现及调理血热重点在于热上,虽然都有热,但和阴虚火旺有区别的,血热是热邪入血,属于实症,要凉血除热;阴虚火旺是阴虚不足致阴阳失衡,是虚症,要滋阴生津。
下面简单从几个点说下,大家可以参考下。
血热表现症状血热,就是热邪进入到血中,导致血行加速而诱发的一系列症状,以出血和发热有火为核心表现。
譬如煮水,持续给水加热,慢慢水会沸腾甚至溢出发出响声等等。
正常来说,血运行要有个合适的温度环境,一旦过热就要找个发泄出口,说几个常见症状,可以自测下。
1)出血。
血得热则溢。
出血的方式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小红点,瘀斑红斑,出疹等;出血部位取决于哪里受伤了,比如膀胱络受伤导致尿血,大肠络受伤导致便血,胃络受伤引发呕血,肺络受伤引发咳血。
如果身体某处持续出血,一定要引起重视了。
2)发热。
这种发热和阴虚不同,血热是持续性发热,去量下温度还不高;而阴虚可能一阵阵间断性的。
》手心脚心持续性发热,脸发红,容易热&出汗。
》有的是每到午后就发热,夜里就凉了。
3)烦躁不安。
血脉同心相通,心藏神,血热扰动心神,使之躁动不安,心烦狂躁,爱发脾气,心慌。
更甚者,不易入睡,失眠,多梦,耳鸣耳聋。
4)易发皮肤问题。
轻则皮肤潮红,出油多,长痤疮,起小红点,皮肤灼热,阵发瘙痒,用手一抓抓痕是红色的。
重则得荨麻疹,丘疹,斑丘疹等。
5)头发早白。
“发为血之余”,持续血热耗损阴血,阴血不足无法滋养头发,容易早白,脱发等。
6)舌质红,舌苔黄,甚者裂纹舌,口干口渴口唇红。
7)大便秘结干燥,小便短黄。
8)经期提前且量多色深或经期延长且淋漓不断。
当然,血热者不一定呈现所有症状,如上述症状大多数对的上,要考虑是否血热了。
如果长期血热,会阳气过于亢奋,耗损阴血,导致气血不足,虽然不至于致病,但时间久了就不好说了。
血热原因1)遗传。
从小就这样,这样的有,但不多,大多是后天造成的,是可以调理过来的。
2)嗜好辛辣油炸,火锅,煎炒,辛辣刺激等,热邪入血。
中医辨证“血热”的临床表现

中医辨证“血热”的临床表现“血热”是中医辩证的一个术语,它泛指热象表现如口干、口苦、发热夜甚、舌红苔黄、尿短赤、便秘等一系列症群的多种疾病。
血热可动风,也可耗气伤阴,导致阴虚内热,出现五心烦热(即手、足、心烦热)、盗汗等现象。
中医认为正常状态是血在温暖的气息下运行,遇到寒气就会凝滞。
如果体内阳气过盛,火气很大,血液过热则血行加速,脉搏跳动变急,甚至会伤害脉络、耗损阴气。
1、跟遗传有关系。
2、身体一向强健,体内阳气旺盛,又偏爱吃辛辣刺激助长阳气的食物。
3、情绪激动或抑郁,在体内化为火气,加热血液。
4、长时间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
有以下表现的人,可疑血热: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很热;经期会提前7天以上,血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或经期比较长,淋漓不断;鼻子容易出血,晚上多梦。
血热炽盛病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热象:血热多属阳盛则热之实性、热性病机和病证、并表现出热象。
二、血行加速:血得热则行,可使血流加速,且使脉道扩张,络脉充血,故可见面红目赤,舌色深红(即舌绛)等症。
三、动血:在血行加速与脉道扩张的基础上,血分有热,可灼伤脉络,引起出血,称为“热迫血妄行”,或称动血。
四、扰乱心神:血热炽盛则扰动心神,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脉与心相通,故血热则使心神不安,而见心烦,或躁扰发狂等症。
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里面去了,常发生在热带地区,或者是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热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兴奋剂,都可能导致血热。
虚热,血热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虚热,血热和湿热有什么区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热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
阴虚火旺都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搏细数。
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
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血热,是指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的病理状态。
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
亦称血分热。
即血分有热。
症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
小儿发热证型之一。
表现如口干、口苦、发热夜甚、舌红苔黄、尿短赤、便秘等一系列症群的多种疾病。
血热可动风,也可耗气伤阴,导致阴虚内热,出现五心烦热(即手、足、心烦热)、盗汗等现象。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
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
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20141110央视健康之路:边永君讲阴虚内热的症状

20141110央视健康之路:边永君讲阴虚内热的症状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协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从事呼吸科临床及研究工作。
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障碍、间质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
临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先后参加6项科研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中央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你经常会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吗?会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吗?你可知道这种种症状也许是告诉你已经是阴虚内热了。
具体了解一下阴虚内热的症状。
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
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阴虚内热症状有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阴虚内热的十个症状1.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2.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3.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4.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5.发热。
(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6.出血。
(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7.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8.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9.脉细数、大数、弦数。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虚血热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行学说、中医命门学说和中医藏象学说,肾为命门,包含真阴、真水、真阳、真火。
人体阴虚主要是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导致水不克火,心火倍加旺盛,心主血脉,心火旺盛灼烧血脉,导致阴虚血热症。
临床可见阴虚血热导致的月经先期。
二病因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产多乳众,耗损精血,或思虑过度,营阴暗耗,阴血虚少,虚热内生,热扰冲任,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遂致月经提前而至。
常发生于素体阴虚,有失血史,久病伤阴史,多产史。
阴虚血热多由于体内津液丢失,或内耗造成阴虚,阴不制阳,致使热邪旺盛,侵入血分,成为血热证,可发生在过热、出汗过度没有补足水分,久渴,失水,或者过食燥热食物,及一些药物、还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精神焦虑等。
三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中等或减少,色鲜红。
1.全身证候: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咽干口燥,唇红,
2.舌象: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
3.脉象:细数。
4.症候分析:阴虚水亏则火旺,火扰冲任,血海不宁而致月经提前。
火灼阴血则色红质稠,水亏津伤则经量减少。
火炎头面则颧红;火旺阴虚则潮热,扰动心神则五心烦热,夜寐不安,水亏津伤则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或苔花剥,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征象。
四辨证施治证候: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主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方药:生地、玄参、麦冬、地骨皮、白芍、阿胶。
方解:玄参、麦冬、生地滋肾阴,生津液;地骨皮清虚热;白芍、阿胶养血调经。
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养血调经之功用。
月经过少者,加枸杞子、何首乌滋肾填精以生血。
五心烦热甚者,加白薇、生龟板、青蒿以清热退蒸。
心烦不寐者,加龙骨、牡蛎、柏子仁、炒枣仁以镇静安神。
月经过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龟板胶滋阴止血。
头晕耳鸣者,加龟板、石决明潜阳。
五饮食调理1.宜忌原则
凡阴虚体质者,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宜吃新鲜蔬菜及应季果蔬或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宜吃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忌吃辛辣刺激性、温热香燥、煎炸
炒爆、性热上火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
2.宜吃食物
鸭肉、猪肉皮、鸡蛋、牛奶、甲鱼、龟肉、干贝、海参、蛤蜊。
3.忌食食物
凡阴虚体质者忌吃或少吃狗肉、羊肉、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胡椒、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肉桂、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