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如何学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碎片化时代如何学习?

看书、看新闻、看公号;

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

喜马拉雅、荔枝、得到等知识服务软件一个都不放过!

你貌似学了很多,却感觉没什么用…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还是一脸懵逼…

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

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学习?

看书、听课、做笔记吗?

人家计算机都用上深度学习了,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那怎么办?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打开冰箱

放入大象

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打开大脑

放入知识

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开大脑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这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所有眼里看到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是放不进去的是一个道理。

猎豹CEO傅盛,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的。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那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

你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什么是达克效应?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么办?这个达克效应貌似无解啊!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的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

这个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给误读了。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那个不叫初心,那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你才能「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那是不是指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那你的大脑就变成垃圾场了。并且,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就是影响终身的,你必须要有所防范,怎么办?

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刚才说的「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估计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但「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

相反,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到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说服技巧,有煽动性的话语,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那怎么办呢?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区分「信息」与「知识」

什么是信息?

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抖音上的美女热舞、微信里的表情斗图….这些都是信息。

那什么是知识呢?

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

比如「复利」、「元认知」、「注意力」这些我们第一季度课程讲的内容就是概念;

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比如用户需求不变,产品的供应量降低,价格就会升高,这就是规律

而方法论,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是一套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执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2. 区分「经验」和「规律」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过艰难困苦,最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这点我们之前的课已经讲过很多次,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做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的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3. 区分「优质」和「劣质」

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学不过来,面对海量的图书,和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被他们群体围攻,你感到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学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怎么办?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