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纪至7世纪的波斯建筑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世纪至7世纪的波斯建筑艺术

作者:沈爱凤

来源:《艺苑》2014年第01期

【摘要】公元3世纪,萨珊波斯摧毁了安息帝国,他们试图恢复上古西亚和古波斯传统,但其文化却必然受到了希腊化和安息(帕提亚)文化的影响,这在建筑上得到了体现,萨珊建筑艺术统合了两河流域文明、小亚细亚、希腊化、安息和中亚等多方面的文化影响,从其基本样式、平面布局、穹隆处理和装饰细节来看,它们集中了上古西亚建筑的精华,并略有发展。由此看来,在古代艺术史上,并不只有希腊罗马具有伟大的古典建筑,萨珊波斯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萨珊波斯;建筑艺术;穹隆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波斯的萨珊王朝(Sassanidae Dynasty,224—651)继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前550—前330,即古波斯)的一些传统,但由于古代伊朗经历了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Seleucia,前305—前64)和安息帝国(Arsaces,即帕提亚,Parthia,公元前247—公元226)的统治,所以,再次独立的波斯人的文化兼有了希腊和安息的影响。因此,萨珊波斯与古波斯是不完全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珊波斯是希腊化时代所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波斯文化。本文我们以一些实例讨论萨珊波斯的建筑成就,它们具有伊朗本土、希腊化和安息时代的混合文化特征,例如米底亚-古波斯以来的正方形小厅和新巴比伦式的拱门,还有西亚-东地中海和安息相混合的穹隆结构,及希腊化的装饰。这些样式和技术不仅为萨珊建筑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亚各地广为运用。

一、萨珊波斯的祆教神庙建筑

如果以历史的眼光回顾萨珊的神庙建筑,我们会发现,萨珊建筑方形平面加列柱环绕的特色来自米底亚王国(Media,前700—前550)和古波斯帝国,而米底亚、古波斯的特色则来自两河文明、古埃及和小亚细亚。在苏美尔、古巴比伦和亚述时代,方形建筑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式并不断得到继承,古埃及则提供了多柱式结构的神殿,这种方形、多柱式的结构可能是通过赫梯帝国(Hittites,前1900—前1100)和亚述帝国(Neo-Assyria,前935—前605)建筑的转变,再传给米底亚人和波斯人,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从米底亚时代以来形成的形制来看,萨珊波斯的祆教神庙形制至少有三种类型:(1)米底亚时代就有的方型单门;(2)古波斯时代就已经流行的方型结构,外有一圈走廊;(3)四面敞开的厅堂,四角有柱子,用墙角突角拱(squinch arch)把直角相交的侧壁和穹隆线巧妙相连,正方形平面之上再支撑起圆顶的穹隆,这一样式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也是伊朗与西亚-东地中海建筑因素的混合产物。

第一种类型是早期米底亚时代的形制,最早见于小亚细亚东部乌拉尔图一带,这种形制是波斯祆教小寺庙的基本样式,可能是两河、埃及和赫梯建筑混合的结果。

米底亚的建筑基本已经消失,但小亚细亚东部埃尔津詹(Erzincan)附近阿尔腾特佩(Altintepe)遗留有古代小国乌拉尔图(Urartu,前1270-前612)的小神庙,它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8世纪的实例。该神庙为方形单门形制(图1),平面为正方形,内部另有一正方形小神室,四周围以列柱回廊。从神庙遗迹来看,其内部使用了夯土,外加砌石,说明这种手法历史悠久,不仅仅是希腊化时代的中亚建筑才有。在这个神庙边上,还有一个长方形觐见大殿(公元前7世纪),内部有三列各六个大柱,平面多柱格局具有古埃及建筑的因素,三列柱子的形制后来成为波斯建筑的一个特点。

这样的米底亚方形小寺庙基本样式一直为伊朗和中亚祆教寺庙沿用。

第二种类型主要见于比沙普尔(Bishapur)的萨珊波斯早期神庙,还有中亚地区一些平顶的火祆神庙也属此类。

在伊朗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以北的坎加瓦尔(Kangavar),有一座供奉波斯大女神安娜希塔(Anahita)的神庙,坐落在一个高8米的石头平台上,四周有一圈廊柱。这个神庙可能是在旧有的阿耳忒弥斯-安娜希塔神庙遗址上再建的。根据现存没有柱槽的多利亚式柱子来看,它完全是希腊化时代的式样。

第三种类型如伊朗西北部大不里士(Tabriz)以南的塔赫特-伊·苏莱曼(Takht-i Sulaiman,图2)地方,有一座名叫阿扎尔-古施纳斯帕的火神庙(Azar Goshnasp Fire-Temple,公元5世纪—6世纪)。神庙建于618年,毁于628年,当时东罗马(即拜占庭,Byzantine)、西突厥联合攻打波斯,拜占庭军队摧毁了这座神庙。

阿扎尔-古施纳斯帕火神庙修筑在一座低矮的山坡上,它在湖泊和周围山坡衬映下,显得宁静而庄严。整个建筑群为圆形围墙环绕,初为泥墙,始建于安息时期,萨珊时期用石头扩建并加了28个棱堡和一个巨石砌造的宏伟拱门,在围墙内,城堡平面呈南北纵向的长方形布局,有南北走向的中轴线。长方形南半部方形围墙围绕着一个湖泊,湖泊原为火山口,神庙傍水而建可能与崇拜安娜希塔有关,安娜希塔不仅是波斯母亲神,也是圣水女神。从外圈围墙北大门进入主体建筑(图3),北部最大的正方形平面即为中心神庙,周围似有回廊,经过一个过厅,再进入一个稍小一点的正方形大厅,根据其四门四角的平面布局,它应是有四个突角拱再加叠涩穹隆的大厅。有四个出口通向正方形的圈廊,圈廊与中轴线上的两个南北出口相连接,南面有廊道通向湖泊。东边是一个正方形内十字布局的圣火厅。神庙西南角外有一个具东西轴线的独立建筑群,是祭坛所在地,笔者认为其结构具有亚述神庙正厅两侧加狭长边殿特色的结构。其他有祭司住房、餐厅、库房和诸多隧道拱走廊。

二、塔克-伊·卡斯拉遗迹的“埃旺”式宫殿

底格里斯河畔的忒息封城(Ctesiphon)是著名的安息西部首都,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屡遭罗马的入侵破坏。萨珊波斯攻占忒息封之后,安息许多建筑被摧毁,不久,波斯人仿照安息风格重建忒息封,并定都于此,使这里再次成为西亚文化中心,也是萨珊波斯对抗古罗马和拜占庭的据点。公元637年,阿拉伯军攻占忒息封。至8世纪,阿拉伯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巴格达,忒息封便逐渐衰落。

忒息封城遗址至今尤存一座巨大的拱顶土坯砖建筑,名叫塔克-伊·卡斯拉(Taq-i Kasra,图4),是“埃旺”式建筑最著名的典范。根据维基百科辞条,Taq-i Kasra这个名称是近代人所起,波斯文Taq特指埃旺式拱顶,Kasra或Kisra阿为“库思老”另一写法,“库思老”本意是受尊敬的人,两词相合Taq-i Kasra就是“库思老的…埃旺‟”之意。所谓“埃旺”式(iwan)就是三面为墙、一面为拱门的结构。苏美尔即已出现了砖砌的小型雏形拱门,正式的拱门出现在老亚述,在赫梯和新巴比伦时代得到了发展。而“埃旺”式可能由安息人最终确立,为萨珊波斯所继承。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忒息封被摧毁,塔克-伊·卡斯拉可能是萨珊时代的遗迹。塔克-伊·卡斯拉的“埃旺”式宫殿一般认为是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时代(Shapur I ,240—271在位)所建[1]73。根据较新的资料,它可能是一座早于萨珊的建筑物,但在萨珊国王库思老一世时代(Khosrau I Anoushirvan,531—579在位)得到了扩建或重建(1)。其雄伟的抛物线大圆拱门高达26.5米,整个建筑由土坯砖建成,是现存最大古代土坯拱顶,其边上是若干层小暗拱加上诸多壁柱构成的附属建筑。

虽然,萨珊波斯大规模地摧毁了安息建筑,如摧毁了哈特拉城堡(Hatra,今伊拉克的埃尔-哈德尔,al-Hadr,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但从塔克-伊·卡斯拉宫殿被继续沿用或重建的例子来看,安息文化仍然对萨珊波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宫殿和堡垒

萨珊王朝的建筑并不完全照搬希腊化和安息样式,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Papakan,226—241在位)从创建萨珊帝国之始就刻意恢复古波斯传统,他的宫殿位于设拉子(Shiraz)以南90公里古尔-菲鲁扎巴德(Gor-Firouzabad),宫殿古名阿尔达希尔-赫瓦列(Ardasher-Khwarrah),为阿尔达希尔一世建造的新首都。根据卫星地图显示,在古城西侧沿着蜿蜒的小河谷向北第四个河湾西岸谷地,具有略微偏向东北-西南方向的南北轴心线,遗址北边有一个小池塘,周围是农田,远处是一些平缓的小山坡。宫廷建筑主体是一个长方形平面(图5、图6)。东、西外墙设有很多贴墙扶壁。最典型的建筑形制是正方形的平面和圆顶穹隆的结合,中间一排横向的三个正方形大厅,上盖穹隆,靠东一个穹隆已经倾塌了一半,穹隆与正方形房子的四角有突角拱,大厅下面是很多小拱门连接各个房间(图7)。拱门之间形成走廊,南面为一大的正方形中庭,四周为回廊,上或设有拱筒(tunnel-vault,即隧道拱),就像地道里的那种拱顶。这里的建筑格局、庭院和石膏装饰皆模仿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菲鲁扎巴德附近萨维斯坦(Sarvestan)以北12公里的沙漠里遗存有萨珊时期宫廷建筑(图8),保存较为完好,从它高高的穹隆即可看出是西亚-东地中海穹隆建筑的叠涩传统,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