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工作自评报告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工作自评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
课程改革工作自评报告
根据上级领导部门有关进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布署,我校于2004年秋季开始正式启用新课程。
五年多来,我们坚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
根据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评选要求,我们积极开展自查自评工作。
现将自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高效的课改组织
学校成立以陆木森校长为组长,孙乃久副校长和茆中庆主任为副组长,教务处、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外地专家等组成的课改工作专家指导组。
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承担领导、组织和协调学校课改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等;专家指导组负责对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制定学校课改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
学校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专家指导力量,课改工作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二)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1、科学管理,确保新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持久有效的开展必须依靠学校科学的管理。
我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学校常规管理。
各个部门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明确任务,大胆实践,改革原先落后的条条框框,确保教育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求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严格按“三表”上课,加强课堂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
我校充分利用教师大会、教师业务学习会、学科教研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等材料,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做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学习和培训,极大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形成了明确的新课程理念。
3、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课改氛围。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使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并支持新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我校定期召开了各年级的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家长评学校、评教师的问卷形式,拓展了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等多项工作的了解渠道。
学校还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交流形式强化家长对课程改革工作的认识,鼓励家长积极向学校出谋献策。
通过以上举措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赢得了广大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三)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
1、制订课程改革实验的相关制度。
(1)学习培训制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
我校积极组
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科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新教材,认真领会新标准的内在涵义和要求,分析新教材内容和特点。
以“写”为重点来抓,积极倡导老师写读书笔记、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研文章。
如今,一个学习型的教师群体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
(2)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课表中。
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指定专任教师执笔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由集体讨论后开展探讨式教学,取众家之长,集思广议,共谋发展。
(3)定期教研制度。
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组活动。
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学科教研组参与并指导活动开展,协助各学科教研组长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4)听课、评课、教案检查制度。
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结合,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工作未满一年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未满三年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教案由教研组普查,教务处、教研室抽查。
用《体现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课,监控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确保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
(5)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制度。
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估量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每四周评一次,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学期等级总分评。
(6)阶段交流总结制度。
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交流。
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一次新课程改革体会心得交流,年轻教师每学年要有一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7)教师教学过程评估制度。
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运用此表作为进行推选市县名师、名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候选人。
(8)家校联系制度。
经常与家长联系,采用电话联系、家长联系本、家访等多种形式,确保与家长充分沟通。
(9)课程改革信息报送制度。
学校选派一位教师作为信息报送员,每周将新课程改革的动向、学习情况、各类信息等及时报送到校“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便于指导。
2、制订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主要是前期对教师进行宣传、动员,学习新课程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取得共识,更新观念,为实验的开始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组织教师全面开展实施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对学校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行一次客观的总结与评价。
通过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使教师认识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同时也达到让教师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3、制订学校课程改革的预设目标。
(1)培养教师终身学习、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制订相应的个人成长计划,达到自己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教师们认真按照要求,纷纷制订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等。
(2)建立新型人才观和质量观,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对学生的分数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
特色。
(3)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生动的、活泼的、合理的、有趣的课堂气氛;形成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教学科研改革要体现层次:①学校课题,②教研组课题,③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研究的课题。
我校强化教育、科研,各年级成立各科课题研究备课小组,建立课程改革档案记录。
(5)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加强行政检查性听课和研究性听评课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6)新课程理念下,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学会教学必须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进行反思,形成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将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新课改教学研讨会,编辑课改论文集。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他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操作是否娴熟,就成了这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指导,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1、认真组织课改前的教师培训与学科培训工作。
2004年,课程改革伊始,我校依据课程改革中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作好参与课改教师的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培训、实践、总结、提高”相结合,提出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都能运用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自觉研读新课程标准,揭示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为了加强教师新课改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004年新课程改革伊始,我校采用派出去学习和请进来讲演方式,为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讲演和专题讲座。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法规,让教师明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师自我适应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标准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便于新学期教学时能重点的把握新教材,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料。
3、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改革光盘。
2004年7月开始,利用暑假或其它的课余时间,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资料系列光盘”,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观看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
五年来,我校共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改革光盘、培训、自学等形式的学习活动100余次,教师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共600余篇。
4、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研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在教师中展开以“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的主题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我校采用了和互动式教研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等方式,通过互动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5、“撷取他山之石”。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如,派教务处副主任胡晓燕随省教育厅组织的外语培训班赴加拿大培训,利用苏南名师陈国强支持我校的机会加强了与站在教改前沿的苏南学校的联系,请特级教师陈玉中等上示范课。
走出去,取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
同时对外派学习人员加强组织规范管理,写好学习笔记,回来后,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并上引路课,疏导示范,以点带面,对课程改革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6、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采用了“结对子,压担子,开路子”办法,通过教研、集体备课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不断地提高青年教师们的业务水平。
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40节以上的听课,每学年有15至20篇教学反思,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摘录”等。
(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的理念来支撑,大胆转变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对此,我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内容:
1、教育观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
我校通过加强学习,力争使教师在观念转变上做到两个突破:(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本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爱为核心,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2)“以德治教”。
就是要求教师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通过一个“德”字来统率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2、课程观的转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们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有选择的安排教学。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
我们学校在五年多的实验工作中,贯彻了新的课程观。
如整合历史与地方课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设计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特别考虑该内容和本地区、我们学校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结合点,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有选择的安排教学。
这种教学结合使教学更贴进学生生活,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3、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过程应该是围绕三维目标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的改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注意对三维目标的实现,绝对不把三维简
化成为二维目标。
4、学生观的转变
霍姆林斯基说过:“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爱好。
”新课程下,我们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建立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我们注意多样化的个性教学,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
待进生和优秀生在创造力面前是平等的,他们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在这一时期,只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萌发并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五)规范领导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要序列化、标准化、制度化,抓管理、促效率”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思路之一。
我们把规范教学管理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1、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为了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推动、年级联动、教师互动”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恰当地安排好活动地点、时间和方式,每次活动都要做到主题集中、任务明确、措施扎实、责任落实、效果实在。
备课组在每学期伊始制定备课组活动计划时,就部署好一学期的分工备课计划,让各位教师提前搜集资料撰写教案。
集体备课活动时大家共同评改、修改、完善,各位执教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教案进行再处理。
这样,既减轻负担,又集思广益,提高效益。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捆绑制度。
其做法是:备课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统一作业内容。
五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法、备训练。
备学生:学生的基础要摸清,学习障碍的原因要分析(学生自身、学校老师、还是家庭)。
2、确实把好教学设计关。
课程改革实验表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是不同的。
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学生摆进去,进行创造性教学。
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学定教”的问题。
这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
为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
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等材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或者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自由发挥,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拓展知识面;这样既达到实际情景的交际目的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3、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陈旧的由“讲解——接受”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的引导、组织、合作。
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气氛,实现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环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敢说、敢想、敢做的热情,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3)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为了一切学生”,在我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落实在老师的教学中。
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更加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坚持做到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电教手段,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
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教学效益。
4、提供展示课改成果的舞台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来表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是检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是否转变的尺子。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到底怎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占主导……这些问题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暴露出来,只有在研讨中才能真正领悟、相互提高。
对此,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实战中加强培训,以实践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改,促进新思想、新理念由内化到外显的实现。
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一切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与观摩。
在上课与观摩的过程中,教师个人、学校群体认识、理解、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均得到提升。
(七)挖掘本校的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和地方课程资源是走进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校根据自己独特的资源状况和文化品质,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活动。
初步构建了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具有长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学校资源:(1)有图书库3间,有图书6万册,教师阅览室1间,学生阅览室3间,配有报刊杂志56种,有专职管理员,每天向师生开放,出借率高。
工具书、教学参考书50多种。
(2)投入数万元购买电脑和其他电教实验设备,配备了电脑教室3间,语音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3间,开通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3)有3个实验室,基本满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出率高达98%。
2、活动的开展:(1)学校开发“学生之声”校园广播。
从起名、选材、编材、审稿都以学生为主体,由老师指导共同完成。
其中“学生之声”、“音乐天地”等栏目以其贴近生活、趣味盎然,深受家长、老师、孩子们的喜爱。
(2)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体操比赛等,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3)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
(4)开设兴趣活动课程,开设课程有数学竞赛辅导,科学竞赛辅导,文学创作、书法、音体美特长活动课,开展演讲培训和比赛等。
(七)加强质量的监控评估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督的作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
环节。
我校探索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运用鼓励性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鼓励性”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的训斥声,只有一句句春风化雨般亲切的鼓励声“你真棒!”,学生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下座自由交流,尽情的表演。
另外,我们还特别强调过程的评价,口头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成长中的点滴进步都被老师发现并给予表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成绩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是催人奋进的。
回首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这些年,也是我们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几年。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我们的全部得以洗涤、锤炼,同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遵循新课程理念,真正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在目标理念方面,突出了由单一传授知识逐步走向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教师理念方面,突出抓理论学习,着重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促进了教师由单一传授型向科学研究型转变。
在评价理念方面,突出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代替片面的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把评价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突出过程性评价。
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2006年我校被射阳第六中学教学辅导片确定为语文教改示范基地,2008年秋学期我校董磊、周晓江两位老师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两堂作文教学示范课。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抓住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在优化课堂教学关键点上做文章,力求把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到优化课堂教学上来,实现了“三化”:一是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质化,二是促进了教学过程规律化,三是教学目标具体化。
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我们还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研究能力。
在近几年县局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校李红梅等老师获县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五次,08年蒋琦老师在市局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市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初中组一等奖。
3、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教学工作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
在实验中,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听课、抄笔记、做作业”的传统学习方式。
重视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乐学;重视留给学生时空,使学生研学;重视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把课堂变为师生相互沟通、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
通过五年多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明显的感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
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