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3.1自然环境现状

3.1.1地形地貌

本项目一级改高速公路在天山北麓沿准葛尔盆地西南布线,自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在284-574m之间,东段为呼图壁河和玛纳斯河洪积倾斜平原,西段为湖相沉积平原,在K0+000-K215+854段为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层以细粒上为主;K215+854-256+296.174段为冲洪积扇前缘,地层以粗粒土为主,总的地貌特征比较单一,多为广阔平坦的荒漠戈壁或农田,坡度一般小于1%。荒漠间多生长有梭梭、红柳、胡杨、沙拐枣及蒿类等耐旱植物,属典型的干旱盐渍荒漠地区。部分荒漠地段因受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影响,分布有不多的新月型风积沙丘,沙垄和沙包,其高度一般在5-10m,多有植被覆盖,基本稳定,未发现沙埋病害。全线除部分荒漠戈壁段外,其余为农业区,盛产棉花小麦瓜果。农业地区里程占总里程的70%。公路从起点至终点地势逐渐增高,起始点高差约110m。

工程穿越的地貌单元有:洪冲积平原区风积沙丘区山前洪积平原区,局部地区为沙丘地带。沿线整个区域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为荒漠景观。土地类型为灰漠土、棕漠土、龟裂土、灌耕土及风沙土。隐域性土壤也有发育,分布在受地下水位浸润的扇缘溢出带河流两侧或耕地边缘处,有沼泽、土草甸土及盐土。

3.1.2气象气候

路线沿线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日平均温差大,冰冻期长是区内气候的总特点。该区年平均气温在8.3℃,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0.5℃,最高气温却达到43.6℃,全年平均无霜期129—176天,冰冻期自当年11月上旬至次年3月,历时130大,最大冻土深度1.4—1.97m。由于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影响,沿线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克拉玛依为108.9 mm,玛纳斯为266mm,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4-8月,此间

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夏季降雨和冬季降雪是一年中的两个高峰。本地区蒸发量大,年平均蒸发量1081.7—3008.9mm,远远大于降水量。该地区春、夏、秋三季风为最大;最大风速可达20m/s以上,一般出现在4—8月份,风向多为西风和西南风。沿线各地气候要素见表3-1-1。

3.1.3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作区位于北天山向斜皱褶带和准噶尔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之间,斜穿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准噶尔凹陷、乌鲁木齐山前凹陷位于阿尔泰山与天山裕皱带之间,本身呈西宽东窄的三角盆地,其南界在天山北麓,东界在北塔山山麓,凹陷四周是华力西期的皱褶带。在海西运动结束后,准噶尔地块周围的裂陷槽均已关闭,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是在原有构造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发生皱褶和断裂,在以水平挤压力为主的部位形成了一组近东西向断裂带:克—乌断裂带与乌一夏断裂带。

①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新构造运动是指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工作区位于北天山皱褶带的山前凹陷区,是环盆地山前凹陷地的一部分,也是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它的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垂直升降、挤压皱褶断裂的复活与再生、地震活动等。

A、区域新构造运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南部中低山丘陵区以上升剥蚀为主;工作区所在部位山前倾斜平原区,则以相对沉降为主,第四纪以来相对下降了1000m左右,形成了山前倾斜平原,并接受了800—1000m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沉积。

B、这种升降运动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间歇性,尤以中更新世到晚新世时期的升降幅度最大。

C、在扎亿尔山和哈拉阿特山山前平原地区,在地貌形态上无断裂新活动的迹象。

①断裂

距工程场地较近的断裂有两条:克—乌断裂及达尔分特断裂。

A、克—乌断裂带是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皱褶山系与盆地交接处靠盆地一侧

的隐伏逆掩断裂带,空间展布方向大致为北东向,克—乌断裂带自第四纪以来;

没有新构造运动的迹象,不属于活动断裂,也不具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B、达尔布特断裂是克拉玛依市附近规模最大的一条活动断裂带,位于克拉玛依西北距市区约23km,该断裂全长320km,活动的最新时代为全新世。该断裂以石奶闸、白杨河为界分为三大段,具备发生6—6.9级地震的构造条件,白杨河以东,哈拉阿拉特山北侧的东段,活动性渐弱,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不会大于6.5级。

(2)工程地质评价

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综合判定在K 217+500~K 233+000段场地为П类场地,其它路段场地为П类场地。

依据场地Ⅵ、Ⅶ地震烈度、地基土岩性(低液限粉土、细砂)及标准贯入试验,本公路在K73+500-K135+500和K149+500-K200+500段,低液限粉上、细砂层有液化现象,液化程度为轻一中等,为抗震不利地段。

①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A、季节性冻土

依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季节性冻土分类表,根据地基土层含水量及地下水埋深,综合评价该场地地基上冻胀性,见表3-1-2。

B、盐胀评价

本区路基土在K0~K42+960、K56+700~K87+500、K105~K256+194段地基土硫酸钠含量为0~0.526%,平均值为0.164%,小于0.5%,非盐胀性土;K42+960~K56+700、K87+500~K105段地基土硫酸钠含量为0.028~2.002%,平均值为0.727%,大于0.5%而小于1.2%,为弱盐胀上,在地表水入渗时逐渐溶解形成体胀或体缩,可能造成路面鼓起或下陷。

C、湿陷评价

本工作区K197+500~K220段,低液限粉土具湿陷性,根据试验结果,在

地表下5.0m范围内,湿陷系数为0.0150~0.0776之间,平均为0.0349,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其平均总湿陷量为26.2cm<30cm,总体属轻微(I级)湿陷地段。

D、风、雪害

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于旱少雨,气温变化大,年降水量105.3~227.3mm,年蒸发量约3545.2mm。遇到大风雪气候时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风雪害,形成封路或片埋的风雪害情况。一遇风起,便将积雪吹往低路段形成风雪害。风雪害的形成与积雪地段和地形、挡雪物有关。风雪害程度为轻度。

E、沙害

沿线K30~K32+960、K60~K70+996公路两侧有沙丘,且因地处戈壁,在大风的作用下,扬沙吹石断树。可能产生风雪害的路段同样可能造成风沙害。风沙害程度为轻度。

③路基、桥基上评价

填筑土:在场区内连续分布,层厚较稳,为随机堆积,属原5201路基填土,经人工压实,状态为稍密、稍湿。除路况较差地段(K98~K208局部地段)外,其它地段可利用。

粉细沙:为风积,层厚较薄,状态为松散、干,可作为路基填料。

低液限粉土:层厚较厚,层位较稳定,除K73+500~K135+500和K149+500~K200+500段具液化及K197+500-K215+856段具轻微湿陷外,其它地段可作为路基土。

低液限粘土:层厚较厚,呈硬塑一可塑状态,稍湿一湿,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公路天然地基。

细砂:呈稍密一中密状态,稍湿一湿。K73+500-K135+500和K149+500~200+500段具液化外,其余路段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路基土。

圆砂:层位稳定,呈巨厚状堆积,状态为中密,稍湿。物理力学性质良好,土石等级П级普通上,可作为天然公路路基、桥基土和桥基极端持力层。

3.1.4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