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真实:里希特的照片绘画-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真实:里希特的照片绘画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51年-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61年-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国立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后在该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
1997年获47届威尼斯双年展大奖,2002年-2003年“格哈德?里希特:绘画40年”大型回顾展在美国纽约等四城展出。
一、多样性的风格
里希特的艺术创作历程近60年,其画作主题及风格的多样性始终贯穿于创作之中。
从写实到抽象表现主义再到极简主义,从波普到达达等。
他常常同时创作各种风格的绘画,他描绘照片,抽象油画,用刮墨刀将颜料分配到画布上,使用镜子和玻璃片,也拍摄了成百上千的照片,其中有许多成为他画作的样品。
这些尝试说明他对艺术手法观念的“开放性”和“进行性”试验的“乐趣”。
里希特是一位风格和手法的跳跃者,他不希望艺术被定义或形成某种固定样式,他只想通过变换创作方式,向观众指出艺术中美学价值的存在和稳定性的一面,显示艺术能进一步丰富的可能性。
而他作品中所显现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模糊性和简洁性显示了其艺术的丰富内涵。
里希特就是这样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以示他对二者划分的质疑。
在其观念中,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边界不必一清二楚:“我只是希望创作一些有价值的作
品,能够感染人的,那样的素质本身超越了作品,是永恒的”。
一位《卫报》评论家将他称为21世纪的毕加索,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跳跃,进行各种尝试,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二、照片式的绘画
里希特最为人熟知的是利用摄影照片画的油画,他对摄影与绘画的界限提出的质疑具有颠覆性意义,回答了自摄影出现后人们对具象绘画价值的疑问。
摄影作品带给绘画的冲击,以及绘画的生存问题,成为全世界艺术家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棘手的问题。
很多艺术家都做出不同的尝试,里希特以使用和模拟照相性元素的绘画战略成功地摆脱了这一困境。
当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精细描摹照片中的所有细微末节时,里希特则有意识使画面笼罩在氤氲的气氛之中,巧妙融合了摄影的客观性、瞬间感与绘画表达的丰富性,呈现出驱逐焦点之外的真实和无与伦比的灵韵。
他认为,针对复制图片的无所不在,传统绘画艺术只有适应改变的媒体条件,变成照相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意义。
(一)模糊的技法。
里希特的成功在于创造了一种模糊的绘画技法。
他从1962年开始放弃了最初的非形象画风格,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即采用照片绘画。
他认为,模糊的照片是最完美的画面,它没有任何改变,具有自主性,没有限制,也没
有风格,照片传达的方式和内容都是所想的,不左不右。
里希特的模糊绘画技法以照片为基础,但却不是完全再现照片,而是通过照片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
其最大的特点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
他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是忽略原照片的细节,对照片进行模糊化处理。
创作于1966年的裸体画作《艾玛》,是他以照片为样品的首幅关键作品。
他把妻子艾玛一幅裸身走下住所楼梯的照片挂在画架旁。
作者用画刷涂抹,对照片进行模糊化处理,失焦和虚化明显,动感中静态画面的瞬间给于画面模糊效果一种合理性的解释。
他看似漫不经心的选材和表现却完成了对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杜尚的致敬。
杜尚自《下楼梯的裸女》(1912)之后几乎没有再进行绘画创作,而里希特则正是自《艾玛》之后更加坚定地探索着在摄影图像下绘画的新出路。
里希特在8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日常之物,如《酒瓶与苹果》(1988)、《苹果》(1984)等,其中以蜡烛为母题的作品影响最大。
这一系列从单只、两支到三支都取自于工作室拍摄的照片,画面朦胧而静谧,既有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也有更光亮一些的。
这些蜡烛放在空无一物的冷寂空间里,画面构成没有太大差别,唯有自然光源的变化以及画面明暗对比上的不同表现。
进入90年代,里希特以现任妻子萨宾的形象创作的《阅读者》(1994),成为他照片绘画中的又一高峰,其中包括一幅非常模糊虚化的女性背影和一幅前景清晰正在阅读的女性侧面。
两
幅背景的虚化是统一的。
前者只能在朦胧中瞥见黑色的发髻和正在阅读的形象,人与物都模糊不清,到了抽象化的地步。
而后者人物恬静的阅读状态在精致的描绘下展露无遗,作品乍看清晰如同照片,但细看人物的头发、手、报纸和背景物体,都有虚幻的神秘感。
这种模糊是由于照片焦距没有对准,然而被画成油画后,却变得非常动人。
(二)平庸的快照。
里希特对“平庸”的快照比对“艺术性”的照片更感兴趣。
他认为照片是表现艺术的最佳媒介。
镜头没有情绪,只起到记录的作用,因而是客观的,因此他更加喜欢快照。
他认为那些偶然抓拍到的摄影作品要好于专业摄影师的照片,在将照片转换到绘画的过程中,艺术家要做的并非是让“照片类似于绘画,而是让绘画更加接近照片”。
他曾说:“对我来说,快照都比塞尚最优秀的作品强”,他认为塞尚的形式理念已经体现在任何一张照片里,绘画还可以去实现更多的东西。
他关注的是“平庸”快照这种“洋溢着的生命力”的品质。
《S.与孩子》(1995)系列作品,如同随意按下的快门,显示出私秘性的自然状态感人场景,柔和的色彩和模糊的形体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天真的本性和内心的敏感,“我想尽我所能,画下我所看到的、感动我的画面。
仅此而已。
”
三、结语
里希特被喻为当代世界架上绘画的“状元”,他坚持以最传统的语言工具绘画,从事充满当代性质的艺术实践,对既定的艺
术和观念进行解构和颠覆,以相对稳定的保守和落后实现当代艺术的前卫任务。
1997年获威尼斯双年展大奖,组委会给他的评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性的艺术家,其作品将给20世纪留下永远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