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题精做:08梦游天姥吟留别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
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

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

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烟雨桃花潭
桃花潭早在神往之中。

每每由凝思进入幻境,将自己化成汪伦、李白,或岸上,或舟中,送人或被人送着,一样的难分难舍、别情依依。

真到桃花潭来了。

一个暮春的雨天。

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

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

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青弋江,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

我知道,在另外的时间,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

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

在他们身上,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

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

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地濡染着生命的嫣红。

我突然
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是等待我呢,还是等待大唐的李白?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

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就欣然溯江而来。

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

汪伦说他的信没错。

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家,募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

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

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

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雨丝子密密的,漫下轻丝罗帐。

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子,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乘船渡过江,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

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

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

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感恩,那样的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

所以他才真正地体味到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

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

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地改变。

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

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的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

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

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

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

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
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原文有删改)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桃花潭缠缠绵绵的蒙烟细雨中,在江南特有的景致感染下,李白的诗《赠汪伦》就顺口流了出来。

B.江南的细雨、江水和桃花和谐组成的烟雨迷蒙的意境,曾经让李白隐醉,现在也让作者心动。

C.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年老的李白,已没有了曾经的激情,他感受更多的是真实的人间烟火,生活中短缺了诗意。

D.这篇散文抓住了江南雨的特点,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烟雨江南的美妙图景。

E.这篇散文笔调淡雅而又饱含深情,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勾勒出了江南的情韵和独有的文化气息。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A项,“李白的诗《赠汪伦》就顺口流了出来”除了“在江南特有的景致感染下”,还有“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此情此景,让李白忍不住了,顺口流出了《赠汪伦》。

C项,“生活中短缺了诗意”不正确,原文中说“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

2.结合文意看,为什么说“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
【答案】(1)因为青弋江上的蒙烟细雨是江南独有的,而桃花潭正在青弋江上。

(2)因为桃花潭留下了汪伦送李白的文坛佳话。

3.作者认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

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1)青年李白激情四溢,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

(2)老年李白激情减退,心存忧郁,渴盼人间真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找到画线句子所在段落,再从本段中抓住关键句子品析其特点,归纳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的不同之处。

从“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可看出青年李白富有激情,满腔热情,渴望建功立业,狂放不羁。

从“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

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感恩,那样的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可概括出老年李白激情消退,内心忧郁,渴盼人间真情。

4.文章倒数第二段的“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照应了前面的那句话?这种照应有什么作用?
【答案】(1)它照应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地濡染着生命的嫣红”这句话。

(2)作用:强调了汪伦送李白的文坛佳话所体现出的情韵之美,使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既疏朗又紧凑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问先从文中找到与之照应的句子,解题难度不大。

第二问关注“照应的作用”,要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照应上文,使文章结构更紧致。

内容上体现了汪伦送李白的文坛佳话所体现出的情谊之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世人:统治集团中的人。

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杜甫对他有怎样的感情?
【答案】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敏捷诗千首”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①对比手法。

颔联通过“世人”与“吾”,“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表现出杜甫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②直抒胸臆。

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达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解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

杜甫往往打破律诗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的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沉着,句律天然”,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

他将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

诗歌语言看似平常,却情真意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