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合集下载

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经验总结

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经验总结

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经验总结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经验总结心悸是指心脏跳动过速、过缓或节律不齐的症状,常伴有心慌、气短等不适感。

中医认为,心悸与痰火扰心有一定的关联。

痰火扰心是指痰火郁结在心脏,导致心悸、心慌、口苦口干等症状。

温胆汤化裁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痰火扰心型心悸具有良好的疗效。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温胆汤是一味温中健脾解痰药,可以温阳健脾,化湿化痰,减轻心脏的负担。

对于痰火扰心型心悸患者,使用温胆汤化裁可以起到调和心脏功能的作用。

温胆汤的基本组成包括山药、茯苓、泽泻、厚朴、陈皮、茯神等。

其中,山药具有养阴补肾、健脾益气的作用,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养心的功效,泽泻可利水下气,陈皮消食利气,茯神平肝熄心,厚朴行气破滞。

这些药物的配伍使用可以达到温胆汤化裁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般来说,痰火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常伴有心慌、心悸、口干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舌苔多为黄厚腻,脉象滑数。

这些症状反映了痰火扰心的证候特点。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在温胆汤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加减调整,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痰火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如果舌苔黄厚腻、痰火郁结较重,可以加入葛根、竹叶等清热祛痰的药物,以增强药效。

如果患者具有湿热瘀阻的表现,可以加入赤小豆、车前子等湿热清利的药物,以调理体内湿气。

另外,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还需要结合生活调理。

心悸是一种由于心理压力、情绪不良等因素引起的症状,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劳累过度,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紧张等。

此外,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痰火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肠道通畅,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最后,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主要用于调节体内胆囊功能,改善胆汁分泌,促进消化等。

下面分享一些个人关于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成分
温胆汤通常由黄芩、栀子、龟板、僵蚕、赤石脂、枳实、鱼腥草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有着清热解毒、理气行胆、疏肝理气的功效,对于胆汁分泌不畅、胆囊炎、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温胆汤的应用场景
•胆囊炎:温胆汤可以帮助清理胆囊内的淤积物质,缓解胆囊炎症状。

•消化不良:温胆汤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肝郁气滞:温胆汤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有助于舒缓情绪、缓解情绪紧张引起的脾气暴躁等问题。

温胆汤的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温胆汤是中药饮片,需要先将药材煎煮成汤剂,然后分次饮用。


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随意服用。

补充注意事项
•孕妇、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服用中药前必须请医师指导。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咨询。

•中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应遵循医嘱合理使用。

总之,温胆汤是一种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能够帮助调节胆囊功能、改
善消化问题等。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服用方法、服用剂量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大家在保健养生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中药进行调理。

以上就是对温胆汤的应用经验的一些分享,仅供参考。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温胆汤中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总结

温胆汤中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总结

温胆汤中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总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

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

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以下称孙氏温胆汤)。

方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计六味。

有人认为,温胆汤是后人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旨意下,采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枳术汤等加减而成,此说不无道理,但温胆汤的组方配伍却是有着质的飞越。

到了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出现了三首温胆汤,一首在“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篇,其组成、主治与孙氏温胆汤相左;另两首分别在“虚烦证治”篇和“惊悸证治”篇,此二方较孙氏温胆汤多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以下称陈氏温胆汤),计八味。

“虚烦证治”篇的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与孙氏温胆汤基本一致,只是云“又治惊悸”;而“惊悸证治”篇的主治病证繁多,云“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远远超出了孙氏温胆汤的治疗范畴。

陈氏温胆汤的药物剂量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比起孙氏温胆汤的变化不仅仅是多了茯苓与大枣,更重要的是生姜用量从四两减为五片。

后世医家所用温胆汤多从陈氏温胆汤变化之,所治病证亦尊“惊悸证治”篇所云。

浅谈温胆汤的临床用药经验

浅谈温胆汤的临床用药经验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54 期2019 Vol.6 No.54164浅谈温胆汤的临床用药经验李凤莲(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云南玉溪 653100)【摘要】温胆汤放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疗胆失清净,痰热内扰之证或中风、癫、狂等。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用药经验总结,该方临症还可以用来治疗口臭、口疮、失眠、腹泻等,对口臭伴大便粘滞不畅者、口臭伴口苦,口干者、口臭伴烦躁易怒者均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口臭;口臭伴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粘滞不畅;口疮;失眠;腹泻;温胆汤方;临床运用;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4.164.01温胆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夹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温胆汤方若应用得法,确有出奇制胜之妙。

笔者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发现,除上述病症外,凡遇口臭;口臭伴口苦、口干;伴烦躁易怒;伴有大便粘滞不畅;口疮;失眠;便秘;腹泻;胃痛等,均可运用温胆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

1 病例举隅1.1 口臭1.1.1 口臭伴口苦、口干王某,男,46岁,因有明显口腔异味,并伴有经常性口苦、口干症状就诊。

崔应珉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举隅

崔应珉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举隅

崔应珉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举隅摘要: 扼要介绍崔应珉教授有关脾胃病的诊疗经验。

崔教授临床多从中虚失运、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三证入手, 辨证使用六君子汤、四逆散、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病。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治疗崔应珉吾师崔君应珉, 河南鹿邑人, 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 30 余载,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侍诊, 深受启迪。

现将导师治疗脾胃病经验简述如下, 以飨同道。

1、导师心悟崔师认为: 脾胃之病, 证属本虚标实, 本于脾虚, 实在胃气壅滞。

其病位在胃肠, 与五脏相关, 犹系于肝脾。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特别是Hpylori 的感染) 、情志不畅是脾胃病的主要病因;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肝气横逆克抑脾胃, 中焦气机失于通畅为基本病机。

发病过程中滋生之邪( 湿邪为主) 停滞胃脘则见胃脘痞满胀痛、嗳气、呕吐、大便不调诸症。

故崔教授治疗脾胃病强调复其升降 , 盖中焦气机调畅, 则滞无所成, 湿无所生, 邪无处藏, 生化自行。

崔师主张脾胃病用药以平和为上, 剂量应轻, 忌刚用柔; 拟方以寒不抑阳、温不伤阴、润不滋腻、补不碍脾为原则, 力求刚柔相济, 升降和调。

健脾以运为上, 故在健脾药中多伍少量砂仁、藿香、佩兰以醒脾; 益胃以通为补, 故于滋阴药中每予些许陈皮、青皮、枳实、厚朴以开胃; 疏肝不忘和胃, 故常以四逆散合四君子汤为底; 理气先防伤阴, 故柴胡、乌药等药用量宜轻。

对于明确 HP 感染者多辨为实热证, 每加用清热解毒之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败酱草等。

久病者常加丹参、郁金、香附、川芎以活络。

善后多予六君子汤加减收功, 以健脾助运, 除湿化痰, 防止反复。

同时主张药补不如食补, 每每嘱患者饮食调养或服用丸剂等以助药效, 并告诫患者须调畅情志, 注重心理治疗。

2、临证经验崔师认为, 脾胃病无论其性质、部位、病程长短如何, 其症不外乎胃脘疼痛、脘痞腹胀、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甚至呕血便血等以中虚失运、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三证最为多见, 临床亦多从此三证辨治。

温胆汤临证三则

温胆汤临证三则

温胆汤临证三则温胆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

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原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

或短气惊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宁”。

其组方严密,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深得经方之真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徐灵胎曾赞其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专方”。

笔者多次用本方辩治于临床,屡获显效,现述于下:病例1:患者周某某,女,76岁,曾患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

于2010年5月来我处就诊,一周前患者起床时,突感头晕,并伴有恶心呕吐,遂在市某医院诊断为:双侧椎动脉斑块形成、脑供血不足。

静脉点滴(药物不详)一周乏效。

刻诊:头晕、恶心、呕吐、口苦、心悸,舌质红苔中厚稍黄,脉弦滑数。

辩证为痰热内扰,上蒙清窍,胆郁不达,逆犯于胃。

予温胆汤化裁:竹茹15g、枳实10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生姜10g、白术12g、泽泻30g,患者服药约1小时许,自觉头痛,30分钟后痛止,遂感头晕明显减轻,不再恶心,试着坐起亦无不适。

前后共服药六剂而愈。

按:本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但施治之时不为其所囿,抓主症,明辩证,时方经方合用,在原方基础上重用泽泻以泄上浊之邪,故有桴鼓之效。

《尚书.商书.说命上》曰:“药弗暝眩,厥疾弗瘳”。

有时用药后病人反觉不适,出现头眩、疼痛、腹泻等症,也许是药中病所,正气奋力抗邪的一种良性反应。

病例2:患者何某某、女、44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

一年来因家庭琐事纠结,致心绪不畅,情志抑郁,不愿与他人交流。

近来诸症加重,自我封闭,烦躁易怒,长吁短叹,心悸不宁。

诊其舌红苔白厚腻,脉虚滑,辩为胆郁痰扰之证。

遂疏温胆汤加味: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甘草6g苍术12g香附12g川芎10g栀子10g神曲10g豆豉10g二剂后,患者自觉心胸顿开,豁然开朗,诸症若失。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用验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用验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用验
崔应珉;车文生;徐羽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0(0)6
【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对不同病证的患者应用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心悸、失眠、癫痫等有良效。

结论: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主要包括:精神神志病证,脾胃病证等。

【总页数】2页(P1102-1103)
【关键词】温胆汤;中风;心悸;失眠;癫痫
【作者】崔应珉;车文生;徐羽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3
【相关文献】
1.温胆汤化裁临床治验3则 [J], 李晓燕;黄萍;石颖
2.伍炳彩运用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化裁异病同治验案举隅 [J], 吴松华
3.国医大师熊继柏辨证化裁运用温胆汤验案举隅 [J], 孙豪娴; 孙贵香; 邓琳蓉; 厉佳俊; 肖丹; 张婷; 熊继柏
4.毛以林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验案4则 [J], 郭冰;唐思琴;毛以林
5.毛以林教授活用温胆汤化裁验案举隅 [J], 梁钰堇;毛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温胆汤的妙用崔叶敏2015.02.05 温胆汤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宜服温胆汤方。

”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嗜肥甘厚腻,社会的竞争激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空气、食物等等污染,造成现代人症候谱发生了改变,临床疾病以痰邪做崇多见,患者体型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都有痰邪身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的转换。

传统的温胆汤组成为竹茹、云苓、陈皮、枳实、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

半夏虽可除痰化湿,但沈老认为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可祛痰,但辛温同样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也不利于祛痰浊,枳实虽可理气行滞,但容易破气。

据此,沈老改良了温胆汤,我们称之为沈氏温胆汤。

运用沈氏温胆汤治疗治痰浊化热证、痰邪做崇的疾病取得明显效果。

温胆汤主要用于实证。

使用温胆汤掌握6 个主症:头重、胸满、口粘、纳呆、苔腻或黄腻、脉滑。

其中尤以苔腻为主,苔腻可一锤定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诸多种种疾病,音。

我临床只要看到患者苔腻或苔黄腻,尤其苔黄腻,就会选用温胆汤,不论何种疾病。

主要有6味药组成,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

竹茹为主药,清热化痰,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作为使药;痰浊容易引起窍闭,故而配石菖蒲透窍豁痰,郁金畅行气血,利于痰浊排除祛痰序贯四步:第一步:三竹轮换:竹茹10g、天竺黄10g、竹沥水20-40ml。

第二步:佐以化湿:用茵陈(后下)10-15g、泽泻1 0g 、金钱草15-30g 。

第三步,佐以散结,用海藻10g、昆布10g、浙贝粉5g。

第四步:佐以软坚,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海蛤壳15-20g 。

温胆汤证总结

温胆汤证总结

温胆汤证总结1.方剂组成:●《千金》温胆汤: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

上切。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甘草,六味: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三因》温胆汤: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

上锉为散。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

食前服。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八味: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温胆汤方: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陈皮三两,甘草一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现代常用方: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甘草3g,枳实10g,竹茹6g,生姜6g,大枣5g。

2.历史起源:●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温胆汤是唐朝孙思邈所创,载于《千金方》。

临床上应用广泛。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幻梦纷纭,遂使惊惶怯摄,气郁生涎,涎与气转,变生诸证,或短气乏力,自汗涔泄,或恶心呕吐等痰气上逆,虚烦惊悸,不寐等症候。

该方功用明显,是治疗心气不足,胆虚不宁的良方。

●温胆汤之命名:盖由于胆为清静之府,喜静谧而恶烦扰,喜柔润而恶壅郁。

若病后和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隔之余热未尽,必伤少阳之和气,而有虚烦惊悸等症。

其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

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临床中我们会发现,温胆汤怎么能治头晕,也能治心悸;能治自汗,也能治短气;能治呕吐,也能治抽搐;能治心烦,能治口苦。

温胆汤,方书中多说治痰剂,却能让纳差的人开胃,失眠的人入眠,耳鸣的人不鸣,眩晕的人不晕。

能用于中风不遂,能用于恶性肿瘤,甚至能让怀不上孩子的女子怀孕……总之好像各种各样的病都能治。

温胆汤的病机是——胆郁痰扰。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温胆汤多半是根据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九、卷十所记载的温胆汤。

那么卷十记载了温胆汤主治什么样的病呢?心胆虚怯,在我们使用温胆汤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

当然心胆虚怯的原因很多,不尽是温胆汤所能主治,温胆汤所治的心胆虚怯无非是湿热或痰热扰乱心神,扰乱胆腑或者胆经而导致的心神不宁,如果离开了湿热、痰热这个前提,用温胆汤去治疗所有的心胆虚怯,那就不对了。

“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这里要特别提示竹茹的作用。

《名医别录》载其可治呕逆,吐血,崩中。

清代张隐庵注释:“此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为热矣。

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

充肤热肉澹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脉络,皆治之。

”由此可知,竹茹是一味清热通络药,清热可以保护络脉,而通络有利于清热。

通胆胃之络,可以治呕逆;通肺经之络,可以止吐血;通肝经之络,可以治崩中。

总之,凡络脉不通夹有热象者,竹茹皆可治之。

温胆汤由二陈汤加味而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谈到二陈汤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助于后学者对温胆汤运用的理解。

他说:“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

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

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

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

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

学人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温胆汤——精选推荐

温胆汤——精选推荐

温胆汤【方歌】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趣味方歌】温胆指示二臣将找竹茹----------温胆枳实二陈姜枣竹茹。

温胆汤名为温胆,实际上还有清胆宁心的涵义。

温胆汤是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中的名方,书言“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方用“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

”其中生姜用量很大,加上半夏、橘皮等温燥药物,整体药性以温热为主。

后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中均有记载,言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其组成为:半夏(汤洗去滑) 麦门冬(去心)各4.5克茯苓6克酸枣仁9克(炒) 炙甘草桂心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芩萆薢人参各3克【用法】上药锉散。

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功用】化痰和胃,养心安神。

【主治】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

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

《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如明陶华《伤寒全生集》卷四:加味温胆汤组成:半夏、竹茹、陈皮、枳实、甘草、枣仁、人参、茯神。

主治:伤寒阴挟阳,惊悸昏沉。

太阳病后,胆寒,虚烦不得眠。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加减:口中烦渴,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热未除,加软柴胡;内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术、煨干姜,去枳实;表里俱大热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烦躁虚惊,加当归、生地、栀子、远志,调辰砂末;心中颠倒懊憹者,加栀子、乌梅;胃气虚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温胆汤的临证运用

温胆汤的临证运用

效, 现 将典 型病 例报 道 如 _ F 。
l 梅 核 气( 西 医称慢 性 咽炎 )
炎, 痰 蒙清 窍 , 敞用 温胆 汤加 减 。陈皮 I 5 g 、 半夏 1 5 g 、 枳实 l 0 g、 南 星 1 0 g 、 菖蒲 1 5 g 、 重川 茯 苓 3 0 g , 健 脾 化湿 除痰 ; 葛根 3 0 g 、 丹参3 0 g , 引经 按; 眩晕 西 医称 为梅 氏埃 综 合症 。 眩晕分 风 、 火、 虚、 痰4 型, 而
内蒙古 中医药
温 胆 汤 的 临 证 运 用
于 晓翠
( 赤 峰 市喀 喇 沁旗 q - 蒙 医院 赤峰 市
关键词: 温胆 汤 : 梅核气; 头痛; 眩晕 ; 胃痛
0 2 4 4 ( ) ( )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7 ) 0 5 0 0 4 6 — 0 1
它是从《 备 急千 金 方》 温 胆 汤衍 化 而来 , 较 之 多茯 苓 大枣 而减少 生姜 片”, 未 曾 系 统治 疗 。 半月 前 情 激 出 现头 晕 耳 呜 , 视物旋转, 继之, 恶 之 成 。方 名温 胆 者 , 罗东 逸谓 ( 和即 温也 , 温 之者 , 实 凉之 也 。 ) 适 用 于 心 呕 吐苦水 , 胸 闷烦 热 出虚汗 , 输液 3 天, 药 物不 详 , 病得 缓 解 , 但 1 周
胡1 5 g 、茯 苓 1 5 g 、 麦冬 1 0 g 、 元参 1 0 g 、 甘草 1 0 g , 5 剂水煎 服 。药后 痛 头晕 及属 肝郁 痰阻 者均 可使 用本 方 , 效果甚 佳 。 病缓, 守方 服 药 l 周, 临 床 症状 消 失 , 嘱养 阴清 肺丸 、 麦 味 地 黄丸 日两 4 胃痛 ( 胃炎 胃溃疡 )

温胆汤的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作者:于永利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3期【摘要】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张方剂,通过多年对其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浅析如下:【关键词】温胆汤考证医案一、(考证)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迨后,《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世医得效方》卷九,《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化裁而成,功效各异“温胆汤”。

宋·陈无择《三因方》的“虚烦证”门,收录此方,以致后来有人误认为温胆汤出于《三因方》,在《千金要方》流传一般版本方中无茯苓这位药,而在其它版本里载有茯苓。

与《三因方》记载相同,由此可见,方中有定悸安神茯苓与原方本义相同。

二、(方义)温胆汤追溯其源,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化裁而成。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

故具有清热除烦、化痰止呕之功。

按说在温胆汤中无舒胆之药,而命名“温胆”,义难理解。

那么何为“温”字,《尔雅》释训:“温,温和也”,《疏》:“宽缓和柔也”,由此可见“温”是“温和”之意,不能与“热”而论,且从温胆汤诸药性来看,也皆为温和之物。

再者,古人认为心悸、心慌以及虚烦不得眠为症,与胆火浮越有关,“胆气怯者,心神必虚,心者虽为君主之官,而实听命于胆”,然,心和胆之间经别络属,亦相互影响。

温胆汤中竹茹能清相火,温和胆气,所以,温胆汤之意,显而易见。

三、(临床应用)胆为清静之府,喜宁清恶烦扰;喜柔和恶抑郁。

由于久病之后气机失调往往有痰饮郁积未能尽消,或胸膈间余热未清,郁而化热,煎精生痰而诸证蜂起,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

惊悸亦由胆虚虚火上溢故口苦呕吐多属于半表半里少阳之邪,胆虚气郁致脾生痰饮,故而烦呕。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
冬等 补 阴重剂骤 进 而妨 脾 碍 运 ; 者藉 其 辛 窜 宣透 之 二 力, 畅和血 脉 以复脉 宁心 。笔者 师承祖 父 辈之经 验 , 每 煎兑酒 不低 于 10 , 5 mL 少则 疗效欠 佳 。
参考文献
[] 1 赵立勋主校 . ・ 明 张介 宾. 岳全书 [ .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景 M] 北 人
2 妊娠 恶 阻
患 者某 , ,5岁 。20 男 4 05年 1 1月 2 日初 诊 。患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者眩晕 、 耳鸣 、 呕吐 2 年余 。起初每月发作 1 2次 , ~ 发
作 时 间短 , 不治 自愈 。近 半年来 发展 为每月 发作 数次 , 每次发作 时 间长达 3~lh甚 则 整 天 卧床 不起 。经某 O, 医院诊 断为美尼 尔 氏综 合 征 。先 后 曾于两 家 医院用 西 药及中药治疗 3 个月余 , 疗效不佳 , 后来我院治疗。患 者就诊 时正值 其疾 病发 作 阶段 , 其 面色苍 白, 神萎 诊 精 靡 , 鸣, 耳 听力 减退 , 足 冰 冷 , 目侧 卧 , 心并 呕 吐 手 闭 恶 白色泡 沫黏涎 , 细弱 , 脉 舌质淡 , 白腻 , 苔 痛苦 万分 。 当 失, 致气 血衰微 , 损 及 肾中精 气 而 形 成 。气 血衰 微 , 并
温胆汤方最早出 自 ・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 由半夏 、 实、 枳 陈皮、 竹茹 、 甘草、 生姜组成 , 陈无择在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又加入茯苓 、 大枣。两方功用 均 大致 为 清 胆 和 胃、 气 化 痰 。 罗 东 逸 谓 : 和 即温 理 “ 也, 温之 者 , 凉 之也 ” 实 。笔 者 所 用 为 陈 氏 方 , 其 方 据

温胆汤临证心悟(论文)

温胆汤临证心悟(论文)

临证特点 温胆汤方出唐・孙思邈之《备急千 金要方》,由陈皮、竹茹、茯苓、甘草、枳 实、半夏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 功效。每用于临床的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之证,即虚烦不眠,或呕吐、或呃逆痰多、 脘闷、眩晕、或癫痫神呆、或惊悸不宁等诸 症,又治温热暑湿邪留三焦之证。 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则加 茯苓、大枣,主治“胆虚寒,眩厥,指不能 摇,蹙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虚 扰,喘满,浮肿,不睡”等证。其治疗之要 点在于“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蒲辅周 老先生在医案中仿十味温胆汤法、广州邓 铁涛教授于此方加丹参、党参为基本方, 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的疗效。 温胆汤在清代以前多用于内科杂病 的治疗,自叶天士《温热论》问世后,始广 泛用治时邪。叶氏云:“气病有不传血 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 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 温胆汤之走泄。”盖三焦受邪,多有气滞、 水停、热郁之病机,是故叶氏用走泄之品 以分消其上下之势也。 “温胆汤”方名及方义,张秉成《成方 便读》中释之为:“此方纯以二陈、竹茹、 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 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 胆胃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 盖张氏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胆虚木郁而生 痰,方中未用温胆之药,对温乃据五行作 解。罗东逸《医宗金鉴》:“命名温者,乃 谓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王晋三 《古方选注》中说:“温胆汤,隔腑求治之 方也。热人足少阳之木,胆气横逆,移于 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 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 非以胆寒而温之也”,释退热为温。陈修 园《时方歌括》对其进一步解释:“热除痰 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 也”,其释温为清。
引用本文格式:肖文海.黄岩 温胆汤临证心悟[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23)

温胆汤证治医案

温胆汤证治医案

温胆汤证治医案温胆汤治口臭:口臭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

二是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吃口香糖对口臭病人而言,只能起一个暂时掩盖病情的作用,不仅对治病毫无益处,反而会因其中的糖分等物质的刺激加重口腔和胃黏膜损害,使原来的疾病变得更为严重。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理论分析认为,口臭多伴有牙龈肿痛、烧心、反酸、嗳气、大便干燥、舌质红、脉濡数或弦滑。

病位在脾、胃、肝、胆。

病性属本虚标实、以实为急。

病机为湿热痰火蕴结中焦。

治宜清热化痰、健脾除湿。

方用温胆汤加减。

药用陈皮9克,茯苓15克,竹茹、炒枳壳、法半夏、白蔻仁、菖蒲、郁金各10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大枣5枚。

每日1剂,先用生水浸泡2个小时,然后以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20分钟,连煎煮2次,分2~3次温服,以10天为一个疗程。

实践证明,本法对口臭的治疗每能获验,如遇口臭病人可以一试。

温胆汤治梅核气1985年3月初,刘姓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

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

若遇心情不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

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咽喉乃人之要道,呼吸、纳食必经之路,岂容阻塞不通。

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

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香附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症状减缓,胸宽气畅。

前方加白芥子6克,川朴9克,前后服药13剂,症状缓解,病渐向愈。

父云:梅核气称气痰,多由七情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化痰而成。

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而发病。

治疗当重气、火、痰三者,治以温胆汤有良效。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温胆汤的妙用崔叶敏2015.02.05温胆汤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宜服温胆汤方。

”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嗜肥甘厚腻,社会的竞争激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空气、食物等等污染,造成现代人症候谱发生了改变,临床疾病以痰邪做崇多见,患者体型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诸多种种疾病,都有痰邪身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的转换。

传统的温胆汤组成为竹茹、云苓、陈皮、枳实、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

半夏虽可除痰化湿,但沈老认为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可祛痰,但辛温同样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也不利于祛痰浊,枳实虽可理气行滞,但容易破气。

据此,沈老改良了温胆汤,我们称之为沈氏温胆汤。

运用沈氏温胆汤治疗治痰浊化热证、痰邪做崇的疾病取得明显效果。

温胆汤主要用于实证。

使用温胆汤掌握6个主症:头重、胸满、口粘、纳呆、苔腻或黄腻、脉滑。

其中尤以苔腻为主,苔腻可一锤定音。

我临床只要看到患者苔腻或苔黄腻,尤其苔黄腻,就会选用温胆汤,不论何种疾病。

主要有6味药组成,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

竹茹为主药,清热化痰,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作为使药;痰浊容易引起窍闭,故而配石菖蒲透窍豁痰,郁金畅行气血,利于痰浊排除。

祛痰序贯四步:第一步:三竹轮换:竹茹10g、天竺黄10g、竹沥水20-40ml。

第二步:佐以化湿:用茵陈(后下)10-15g、泽泻10g、金钱草15-30g。

第三步,佐以散结,用海藻10g、昆布10g、浙贝粉5g。

第四步:佐以软坚,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15-20g。

崔应珉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崔应珉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崔应珉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张珂;王丽歌;崔应珉【摘要】目的:总结崔应珉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方法:以崔应珉教授治疗冠心病验案为依据,分析总结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结果:崔应珉教授针对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这一特点,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寒凝和气滞心脉为标,临床施治以舌脉为辨证要点,分为心脾两虚证、痰湿阻滞证、血脉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五种证型,以归脾汤、黄连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真武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生脉饮等灵活化裁,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崔应珉教授认为冠心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可资临床参考.【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冠心病;胸痹;崔应珉【作者】张珂;王丽歌;崔应珉【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450000;河南中医学院 450000;河南中医学院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男性多于40~60岁之间,女性多于绝经期前后出现症状。

崔应珉导师从医近30年,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导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重经典,抓病机,审标本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

其发病多由寒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和过度劳累引起,其中寒邪侵袭最易诱发冠心病的发作,如《素问·调经论》云:“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

”《症因脉治·胸痛论》云:“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闭胸痛矣。

”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胸痹这一病名,认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心阳虚弱,阴寒之邪上乘,邪正相搏,心阳、心气虚衰为胸痹发病的根本,阴邪上乘为胸痹发病的必要因素。

温胆汤临症治验

温胆汤临症治验

温胆汤临症治验
梁胜新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07
【摘要】温胆汤首先见于《千金要方·胆虚实篇》:“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积实各二两,桔皮一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右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由半夏、桔皮、积实、竹茹、甘草、生姜六味组成。

主治胆虚痰热上扰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获等一两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组成。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
【总页数】1页(P57)
【作者】梁胜新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车站办事处紫薇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015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温胆汤治验4则
2.黄连温胆汤临证治验4则
3.温胆汤方加减治验四则
4.张运克教授应用柴芩温胆汤治验
5.陆生勤效方治验——木金温胆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

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

现谨录崔应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

刨根探底寻所出
加减化裁尽其途
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

《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失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脑虚痰瘀作中风
小小温胆建奇功
《删减方》谓:“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

脑为髓海,髓虚即为脑虚,即脑之正气不足也,故应治腑,即胆也。

不难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故温胆汤能治疗脑之正气不足。

案例:脑梗后遗症,康某,男,59岁,2009年6月2日来诊。

脑梗病史2年,现症见右肢不遂,眠差,烦躁,语言不利,大便不成形,舌体胖,质紫,苔白稍厚,脉沉细滑。

中诊:中风。

西诊:脑梗后遗症。

中风之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于外。

此处当辨为风痰瘀阻脉络。

处方:炒白术15g,姜黄15g,桑枝30g,天麻15g,桂枝15g,制香附15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壳12g,竹茹12g,丹参15g,郁金10g,三七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

7服。

并用水蛭、全虫各300g。

分别装胶囊,分别日三次,每次3粒。

主方温胆汤化痰解郁通络。

治疗疾病先以辨主证为要,再对具体症状而用药,如肢体不遂,加姜黄、桑枝、天麻、桂枝、鸡血藤、豨莶草等活血通络;眠差,用焦栀子、夏枯草、薏苡仁、川牛膝等以清痰火;脑萎缩,加全虫、水蛭、蜈蚣、地龙或入煎剂或装胶囊等以活血通窍;语言不利,苦笑失常,加远志、莲心、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因中风后遗症实乃瘀血阻络,故需加大活血化瘀之力度,常加石菖蒲、郁金、丹参、三七等活血开窍之品。

如此用药,效如桴鼓。

气短眩晕心惶惶
黄连温胆效如彰
心悸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慌、眩晕等症。

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崔应珉论其意有二:一者心与胆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医学入门》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

”张景岳云:“少阳属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

”二者痰瘀交阻于心。

胆为清净之府,心中有神明所藏,亦喜清净,不能为痰瘀之浊相扰。

案例:岳某,女,63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

突发头晕,肢体活动不遂2天,患者体胖,平素气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肿,口干,纳差,时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心肌缺血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苔腻稍黄,脉略弦。

中诊:心悸,眩晕。

此为痰瘀互阻。

处方: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杏仁10g,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术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

7服。

方以黄连温胆汤清胆和胃,化痰通络;丹参、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扰,蒙蔽清窍发头晕耳鸣,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桂枝温通心阳;川芎解郁。

患者自诉服上药头晕,耳鸣,纳食明显改善,以原方为主,视症状稍作调整,治疗一月,诸症状消失。

顽固失眠多恼人
柴芩温胆情最真
临证顽固失眠颇为棘手,崔应珉认为情志抑郁或胆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

《外台秘要》明言温胆汤用于“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见胆胃不和之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

胆胃和,气机畅,眠自安。

案例:孙某,女,26岁,2009年7月28号来诊,平素脾气急躁,两周前因与其同父异母之弟打架,变得情绪易激动,不能自控,现苦于入睡困难,易醒,烦躁,记忆力减退,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

处以柴芩温胆汤加上珍珠母、郁金、香附、炒柏枣仁等,另嘱其愉悦心情,放宽心胸。

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睡
眠有明显好转,但情绪仍易激动,按上方基础上加减,依旧嘱畅情志。

如此调治月余而愈。

癫痫多为痰瘀扰
导痰加味用之妙
崔应珉认为癫痫多属痰瘀之证。

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

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

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

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

临床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胆南星、石菖蒲(即导痰汤)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虫、蜈蚣、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络止痉。

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岁,海南省文昌市人,2009年1月出诊。

患者自诉患癫痫10余年,面色萎黄,形瘦,大便泄泻,疲乏无力,咯白色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10g,地龙15g,生龙牡各30g,蝉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蚕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当归10g,生黄芪30g,另外全虫、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装入空心胶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两次,09年2月22号,电话来述癫痫发作已减少,但大便仍泄泻,效不更方,但改炒白术30g,生南星25g,加炒山药30g,白扁豆15g,天竺黄15g,以健脾益气化痰,嘱其坚持治疗,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减而获效。

结语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该方要牢牢抓住主证及其辨证要点,崔应珉认为,该方有三大主证:一是精神情志病证,如惊悸或胆怯、眩晕、头痛、失眠、健忘等;二是脾胃病证,如纳差、厌食、痰涎不化、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不爽或干结便秘等;三是脉象弦或滑或弦滑,舌苔腻滞。

临证时,若上述某一病证出见或诸证兼见,皆可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该方。

否则不宜用该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