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前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独特而辉煌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史留下了众多的传世文物和史书,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了解当今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起源中国古代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这个时期,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过渡为农业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革新,如农业的发展、陶器的制作和文字的产生。

这些进步为后来中国古代文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夏商周文明夏商周是古代中国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文明的黄金时期。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出现,商朝人发展了青铜器并建立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周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周文王建立了封建制度,通用的文字——周文字的使用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中国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活跃的时期。

这时期的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领土和统治权,同时也在思想上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等。

这些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制度国家——秦朝。

汉朝则继承了秦朝的统治,实行了许多改革和开放政策。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割据和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频繁,导致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然而,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许多优秀文化人物的涌现,如曹操、刘备、孙权等等,同时也孕育了许多文学和艺术的创作。

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

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公元前4500~3500年埃及:公元前3100年前后印度:公元前2500年前后,孕育整个南亚文明中国: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孕育整个东亚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各产生于什么大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地两河流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世界公认的五大文明古国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文明古发源地有五个,《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600年)、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中国(公元前2070年)、古希腊(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这是学术界认同最多的说法。

目前中国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起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五大文明古国从早到晚排列国家/文明起始年代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中国: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之间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

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

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

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

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北大中国古代史讲义第一章:古代中国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3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变革1.5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第二章:中国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辉煌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2.2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开放2.3 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文化成就2.4 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与社会变革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3.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3.2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士人文化3.3 宗法制度与家族礼仪3.4 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成就4.1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4.2 古代中国的哲学与思想4.3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发明4.4 古代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交往5.1 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外交手段5.2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3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贸易5.4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第六章:中国古代史的评价与启示6.1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与价值6.2 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与局限性6.3 古代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与借鉴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古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与伟大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古代中国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利簋
拓片
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 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纣形势图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3.西周
(2)政治:①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
——

国 ,( 姬周 姓公 独) 《居兼 荀五制 子十天 三下 儒人, 效。立 篇七 》十
3.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汶口文化
碳 化 稻
骨耜
河姆渡文化
一、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3.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良渚古城遗址地图
玉琮
良渚文化
玉 龙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黑 陶 ︵ 蛋 壳 陶 ︶
【课堂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3.西周 (2)政治: 【拓展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宗法制
权利的 分配
政治制度方面 的表现
权利的 继承
维护的
维护的
工具 礼乐制 工具
◎礼乐制度示意图(举例)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使,而《史记·殷本纪》在 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最早
举世闻名
/
距今约一百 距今约七十 距今约三万 七十万年 万~二十万年 年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 北京周口店
/
还保留猿的 和现代人
特征
相似
会制造工具 打制石器 打制磨光
钻孔技术
知道用火 天然火 人工取火
/
群居
氏族
直击中考
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 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 的是( )
(2)_地__主__阶__级__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
2.代表: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2.代表:商鞅变法。 • (1)时间:_公_元__前__3_56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 (2)内容。 • ①国家承认_土__地_私__有___,允许自由买卖。 • ②_奖__励_耕__战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史(战国—清朝)隋、唐 —繁荣与开放
宋、元 -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第一单元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原始的农耕文明 华夏之祖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旧 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 遗址(新石器时代)
炎帝、黄帝的传说
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 ③建立_县__制__。加强了中央集权。 • (3)作用: 秦_国___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兼
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课标要求四: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 国逐渐强大起来。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自此时起,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开始形成初步的定居点和农业社会,并逐渐演变为城市化的中心,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1. 夏、商、周:华夏文明的孕育中国古代历史的起点被认为是夏朝,据传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文明王朝。

夏朝帝位的继承系统由传世制转变为世袭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真正的王朝时代。

商朝继夏朝之后,将冶炼技术、文字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

商朝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商业文化为后来的中国王朝奠定了基础。

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王朝之一,以其象征性的封建制度和道德准则,统一了早期的中原地区。

周朝带来的农耕文明、宗法制度以及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也孕育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涌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 统一大一统:秦汉帝国的崛起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七雄,开创封建专制时代的重要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法律制度改革,为后续中国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末的内斗与农民起义,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国力最为强大的帝国之一。

刘邦的创建者与刘秀的复兴者确立了汉朝的基业,并在政治、农业、艺术和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汉朝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中亚和东南亚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和外交活动,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台湾、西部、北方:中原文化的拓展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展。

台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岛屿,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随后,中国各个王朝纷纷拓展西部和北方地区,使中原文化进一步传播。

这一过程中,与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相遇,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4. 唐宋元明:辉煌的封建文化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时期有唐、宋、元和明四个朝代。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关于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问题至今未得解决。

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具体意见。

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5页),这就与我国进入国家状态后氏族制度仍被长期保留的实际不相合。

而在近年的研究中,夏商周三代社会的这种结构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早期国家的一般特征去考虑我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诸问题。

我们注意到,目前中外学者对于“早期国家”的概念虽然还存在着差异,但在将中国划归早期国家而将古希腊罗马归入非早期国家或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出现的国家这一点上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人们常常提到的前苏联学者a·m·哈赞罗夫为国际学术界组织编写的《早期国家》一书所写的带有总结性的文章中就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关于早期国家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载《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年)。

因而,从国际学术界范围来考虑问题,我们也应当分清这两种不同的国家形式。

迟,的萌芽”。

“这些机构,作为整个集体的共同利益的代表,在对每个单个的公社的关系上已经处于特别的、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是对立的地位,他们很快就变为更加独立的了。

”这些作为公社集合体的代表们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行使更为集中的权力,由此发生了对于公社集合体的“独立化”倾向,到后来,社会职位的世袭制也出现了,终于促使他们由起先的“社会公仆”演变为“社会的主人”,并最终集结成一个统治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8—219页)。

在恩格斯后来所写的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更明确说到,由于这种统治与奴役关系的建立,“于是就出现了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2页)。

恩格斯指出,上述统治与奴役关系的建立,同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统治与奴役关系的发生,是并行不悖的“两条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8页)。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既是一个考古学实践问题,亦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需二者紧密地结合。

这是因为在国家起源的过程及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因而它必须依靠考古学的发掘。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实物遗存来进行研究,所以它是有确凿根据的,也不受历史记载的约束,而且考古学的文化编年是以地层的先后叠压或打破关系为基础,所以,从考古学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可以寻找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然而,考古学又是阐释性的,遗迹遗物本身不会说话,它需要人们利用技术、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方式作出符合上古实际的解释和分析。

在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中,往往形成一些理论,也会借鉴一些原有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考古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将中国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发展与王权的形成以及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做一系统的阐述,以此对重建中国上古史作出新的探索。

一、“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与“邦国—王国—帝国”说等理论框架若从理论创新着眼,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

百余年来国内外学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做着不懈努力。

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军事民主制”说,而且甚为活跃。

它们有理论和学术上的建树,但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那么,如何在整合和吸收诸种理论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并克服其不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理论创新,就成为推进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关键所在。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文明与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其后又提出国家形态演进的“邦国—王国—帝国”说,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

三、商和西周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 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 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 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三、商和西周
5.国人暴动与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 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 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卫今《试论我国最早的阶级分 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两个墓葬坑有何区别?
尧王城遗址墓葬坑示意图
父系 社会
出现私有、贫富分化 生产力发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早期人类文明分布的特点?
原始群落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渔猎、采集
良 渚
苏秉琦提渔出猎“、满农业天、星畜斗牧说业”,认农为业在、距畜今牧业60、0手0工年业左
——《礼记》
《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礼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 乐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实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作用: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血缘纽带
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 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 部分是由西周王室建立的。分封使得周天子与诸 侯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据此
A 可知 A.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程度失当 史实错误 C.内外服制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偷梁换柱 D.商周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 无中生有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新出土的先秦文献资料的价值与局限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在资料上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文化资料,即通过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遗迹、遗物、遗址之类的资料;另一是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中,又可分为传世的古籍文献资料与出土的竹简帛书、铜器铭文之类的出土文字资料。

应该说,无论是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资料,都有其重要价值,也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近年来,新出土了一些文献资料,如20世纪90年代,从战国时代楚墓出土的《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三种竹书材料,以及属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盨”的铭文,都提供一些古史传说方面的资料。

《唐虞之道》是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1993年清理被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时所获大批竹书中的一篇,通篇讲尧舜禅让之道。

《子羔》和《容成氏》是上海博物馆1994年从香港古玩市场上收购来的大批楚国竹书中的两篇。

《子羔》篇采用子羔与孔子一问一答的形式,借孔子之口叙述了禹、契、后稷“三王”降生的神话以及尚贤、禅让的传说等内容。

《容成氏》历述尧、舜、禹之时的社会状况,一直说到武王伐纣,篇中也有一些尚贤和禅让的内容。

《☆公盨铭》是北京的保利博物馆2002年收购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器内铸有98个字的铭文,铭文开头就说天命禹平治水土,铭文中也讲到“为政以德”方面的内容。

上述这些新出土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与传世的先秦文献对照起来,加以解读和研究。

然而,我们可否仅以这些出土文献(或者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为主干脉络,来重新构筑我国的远古历史,来重写中国的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历史?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看一下作为文献(不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的局限性。

《容成氏》、《唐虞之道》、《子羔》既然是战国竹简,它们与同为战国时成书的《尚书·尧典》等的性质也差不多。

也就是说,可以把《容成氏》、《尧典》等看成战国时期关于上古史所流传的不同“版本”的传说,与传世文献相比,是一种大同小异。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商周 三代 王朝 的历史 实际。 以上 既属于理 论体 系 的创 新 , 亦为对 中国上古史 重建 作 出的新探 索。
国家 与文 明起 源 的研 究 , 既是 一 个 考 古 学 实践 问题 , 亦 是一个 理论 问题 , 而 且 还 需 二 者
身 不会 说话 , 它需要 人 们利 用技 术 、 经济、 环 境、 人 口等 方 面 的知 识 对 人 类 活动 的方 式 作 出 符 合 上 古 实 际 的 解 释 和 分 析 。 在 对 考 古 资 料 的分 析 和 解 释 中 , 往 往形成 一些理论 , 也 会 借 鉴 一 些 原 有 的理 论 , 这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理 论 与 考 古 学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问 题 。本 文 将 中 国几 十 年 来 的考 古发 现 、 文 献 资 料 与 理 论 创 新 相 结 合, 对 中 国古 代 国 家 的 起 源 、 发 展 与 王 权 的形 成 以 及 早 期 华 夏 民族 的 形 成 过 程 做 一 系 统 的 阐述 , 以此 对 重 建 中 国上 古 史 作 出新 的探 索 。
构 的 邦 国; “ 王 国” 是 与复合 制 国家结 构 的夏 商周 王朝 相联 系 的 , 与 以往 学术界 或者 主 张三代 王朝 为统

的 中央集权 国家或者 主张 三 “ 复合 制 国家结构 ” 说 更符 合夏
关 键词 : 中心 聚 落 ; 都 邑邦 国 ; 复合 制 ; 部 族 国家 ; 民 族 的 国 家 中图分 类号 : K 2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5 6 6 9 ( 2 0 1 3 ) 0 6 — 0 0 0 5 — 1 3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 大项 目“ 中国国家起 源研 究的理论和 方法” ( 1 2 & Z D 1 3 3 )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震 中, 男, 历 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 究所副所长、 研 究员、 博士生导师( 北京 1 0 0 7 3 2 ) , 河南大 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心兼职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先秦史、 早期文明史、 史前文化等研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材料 四处遗址出土的玉器对比表
遗址 属地 质地
查海遗址 辽宁阜新 闪石类
兴隆洼遗址 内蒙古敖汉
闪石类
裴李岗遗址 河南新郑 绿松石
贾湖遗址 河南舞阳 绿松石
块、匕形
棒形饰、方形坠饰、
块、匕形器、
器形 器、玉斧、

三角形坠饰、圆形穿
斧、锛
管状珠
孔饰等
遗址 时间
查海遗址 公元前5612— 5530年
兴隆洼遗址 裴李岗遗址
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文化 遗存
元谋人和北 京人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黑陶)
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良渚 文化( 玉器 、 祭坛 和神庙)
分布具有多 特点
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渗透,走向多元一体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透析教材
(2)概括人类遗址在分布特征方面有哪些变化。 提示 变化: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朝着多元一体、相互交融、中原 核心的方向发展。
透析教材
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 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分析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提示 图片展示了城市、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据。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 “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深化拓展
维度 一体性
本土性 久远性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间 主要内容
新石器 时代( 距今约 1万至 5000年 前)
是指以打磨 结合的方法 制作石器的 时代,当时 人们已经大 量使用陶器 ,开始从事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 定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出现了仰韶文化(黄 河中游地区)、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等。其中仰韶文化 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主要栽培作物是粟,陕 西临潼的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 技术
后羿射日:“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中国人 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中国人听着 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他们自 己意识不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因此你们现在再想到中国人倔 强的不服输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元谋人门齿化石 北京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还保留了 猿的某些特征,但手 脚分工明显,能打制 和使用工具,会使用 天然火。北京人将石 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 把树枝砍成木棒,凭 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 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 只靠单个人的力量, 无法生活下去。因此, 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 一起,共同劳动,共 同分享劳动果实,过 着群居生活。这就形 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间
主要内容
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 代,古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生活,而且已经学会 了用火。代表性的有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 距今约200万 今约70万至20万年) 至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 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在远古时代,古人们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土社会。

然而,这些乡土社会的结合,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国家的诞生。

本文将从社会原始阶段、氏族部落的形成、周王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四个方面,带您揭开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之谜。

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我们需要回溯到社会的原始阶段。

在这个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的状态下,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组织和统一的权力机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人们开始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于是,氏族部落的形成成为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的关键。

氏族部落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庭组成的。

在部落中,部落长辈拥有最高权威,负责领导部落的决策和组织。

而部落的成员则通过亲属关系来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

这种以氏族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部落逐渐融合、扩大,形成了一个个更大规模的社会团体。

其中,周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周朝的时候,周天子通过封爵制度来奖赏那些对周朝有功的部落首领。

这种封爵制度不仅巩固了王权,也增强了周朝与各部落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这种以天子为核心、君臣之间存在明确等级关系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还离不开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君主为核心,通过封授爵位给予贵族和地方领主一定的土地和权力,以维持封建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

在古代中国,这种封建制度被广泛应用。

封建制度使得中国的政治权力不再局限于氏族部落的范围内,而是渗透到不同的地域和社会层次中。

这种分权的现象,缓解了中央集权可能带来的问题,并使得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封建制度也通过设立州郡、县邑等行政区域,建立了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中,社会的演变、思想的发展和制度的确立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法律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法律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根据《晋书.刑法志》的记载,夏代已有五刑,共有()条A:一千B:三千C:二千D:五千答案:B2.中国的国家起源于()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答案:A3.()不是对夏商时代监狱的称呼A:诏狱B:均台C:羑里D:圜土答案:A4.下列朝代中,“弃灰之法”是()代的立法。

A:秦朝B:商朝C:夏朝D:西周答案:B5.下列选项中,()是夏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A:《禹刑》B:《尚书.甘誓》C:《汤刑》D:《吕刑》答案:B6.下列选项中,()不是商代的罪名。

A:不吉不迪B:巫风C:谋反D:不孝答案:C7.传说《汤刑》有()条。

A:二百B:四百C:三百D:一百答案:C8.商代出现的后世五刑的雏形是()A:墨B:宫C:刖D:死E:劓答案:ABCDE9.商代王位继承的原则是()A:嫡长子继承制B:方侯选举制C:兄终弟及D:禅让制E:父死子继答案:CE10.下列选项中属于夏商时期监狱名称的是()A:均台B:夏台C:羑里D:圜土E:诏狱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西周时女子不能被夫家休弃的原因是()A:生了嫡长子B:与更三年丧C:有所娶无所归D:前贫贱后富贵E:患了重病答案:BCD2.西周在审讯中要求法官察言观色的“五听”是()A:色听B:气听C:辞听D:目听E:耳听答案:ABCDE3.夏商西周时期的“五刑”指的是()A:墨、劓B:宫、大辟C:剕D:杖刑E:凌迟答案:ABC4.关于西周时期的“礼”表述正确的是()A:西周时期的礼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礼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B:周礼对全社会起着一种法律的调节作用,完全具备法的性质C: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不属于中国早起法制的内容范围D:“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E:“礼”是中国古代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答案:ABDE5.西周时期将审理民事案件称为()A:定分B:断狱C:止争D:听讼答案:D6.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对点联系
早期国家经济制度特点
(2022·全国乙卷高考·2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
土地制度—井田制
器铸造的繁荣
特点 土 地 国 有 「 公 田 私 田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公田集体耕种 缴纳贡赋 农民无报酬
〓 (2020·上海高考·1)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 食物来源,于是人民开始
A.聚族定居 B.建立国家 C.冶炼青铜 D.创造文字
【解析】
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意味着当时的经济 生活已经得到基本满足,当食物有了剩余,就产生了私有制和阶 级,之后产生了国家,故选B项;
原始农业产生就意味着人民已经聚族定居了,而原始农业发展才 能提供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排除A项;
主持人:徐旭生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
考古活动:夏墟调 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遗址:大型宫殿遗 址;铸铜、烧陶、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青铜铸造业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礼器为主
农具较少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图4

▋对点联系
早期国家礼乐制度特点
制度—礼乐制度
特点
神权浓厚 人文勃兴 判断 西周神权王权分离 答案 ⅹ 神权与王权仍然结合 人文主义较商有所发展
(2021·湖南高考·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 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一研究中的棘手问题。

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可靠的证据,以真正重现世界上任何地方政治权威的中央集权化和固定结构的源起。

文字书写要晚于国家的出现,然而,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只有文字固定了以后,才能提供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

文字的晚出使得历史记载的年代总是太晚。

从部落组织发展到政治组织的过程也就必然笼罩在相对黑暗之中,只有凭借考古学或人类学上的推测才有可能稍示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可信程度参差不一的假说也就连翩而起了。

在近期的研究论着中,人口增长、商业机会、司法发展乃至精神上的个人化,都被提出来充作解决国家起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不过,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具想象力、影响力的解释范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始社会分化为阶级;而这种源自劳动日渐复杂的社会分工的分化本身,乃是以生产力的技术(或组织)进步为基础的。

这种解释的关键概念是对剩余产品的看法。

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认为,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超过了生活的基本必需,导致了占有这些剩余产品的剥削阶级的出现,从而损害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利益。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论点的核心就是在文明开始的时候,社会中剩余产品还太少,不敷进行平均分配,倘若跨过了这道门槛,剩余产品足够丰富了,但却又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那么人类历史和文化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一旦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就出现了残暴的分裂,以此为基础就出现了包括城市、文字、国家在内的一系列发展。

这种对国家起源的古典看法至今仍然有其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大家一直注意到,马克思的范式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弱点,即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无疑是国家出现的必要条件,然而,它是不是充分条件呢?剩余产品也许会诱使潜在的剥削者对之加以垄断,那么,是甚么保证他们如愿以偿呢?大多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甚么不断然拒绝这种企图,从他们那里将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没收回来呢?平均分配日益增长的社会产品不会引致统治阶级独占闲暇和权力这样的文明进步,然而,却显然会响应庞大人口的立即需要,至少在同样产出的情况下,适度地缩短劳动时间。

要使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转为充分条件,似乎还要求必须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原则。

那么,哪里才能找到这些原则呢?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着眼于社会内部的动力──亦即在同一社会内部敌对集团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逻辑上还有两个与国家兴起有关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以及与其它社会之关系。

马克思在其关于历史演变的一般理论中,经常抽去上述两个因素,亦即自有人类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是不平等的、社会就是多样化的。

然而,对于国家构造而言,自然的和社会的条件一直就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性。

萨特(Jean-Paul Sartre)的《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竭力试图将这些并列配合因素加以理论化,直接纳入马克思主义框架之中。

不过,有意义的是,它们也许表明了存在着残酷的历史否定性:「匮乏」和「分散」背后的力量削弱了人类群体控制自身发展、将事业联合起来的能力,而这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The German Ideology)视作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之路的长期意义。

萨特从最普泛的层次探索了自然匮乏和社会多样化对所有地区人类秩序建构的逻辑作用,为国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极敏锐且根本的洞见。

首先,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宗教与战争在国家出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两者正是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

宗教仪式试图缓解以无形力量永远降下贫困和灾难的、难以控驭的自然界;而军事准备则旨在支配各种社团展现身手的舞台,这些社团彼此毗邻而又互相差异,永远怀有潜在的敌意。

两者都显示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功能,控制并且增强了对周边物理和人类环境的「外在」干预。

对剩余产品(它使国家有能力保持组织化的宗教、供养有力的军队提供了物质起点)的「内在」占有挪用,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合法性资源。

因此,也许可以合理地假设,国家兴起的常规形态应该是三种动力的组合:经济剩余的产生容易导致不平等的分配;建立起以圣事等级制度为条件的宗教体系;产生出军事机构,使级别差距必要化。

假如说战争和宗教在早期最大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太大了,那首先是因为,在建立起少数人对多数人稳定的、中央集权化政治统治过程中──以少数人征用多数人的剩余产品为基础,两者都促使了「必要条件」向「充分条件」的转换。

但是,应该注意到,尽管社会─自然之间和社会之间的动力在结构上「覆盖」了阶级分化与国家建构的社会内部动力,却不能将之简单地化约为──用萨特的术语来讲──魔术般地消除匮乏、避免多样性。

在这些概念中,某种悲观主义特征使萨特的思想具有一种特定的偏见。

因为,自然界当然不仅是饥荒与恐惧,而且也是肥沃与丰饶的背景,既导致生命的减少、衰灭,也促使生命的再生。

同样,不同社会间的关系也未必一定就只能充满敌意: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或战争间隙,贸易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这样的「积极性」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被忽视了,但是,它们对国家起源的潜在重要性乃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一出现,宗教信念就能从与谷物相关的仪式中获取颇新的效能;贸易一出现,军队保护商路和市场安全的能力就赋予军事力量另外一种意义。

不过,与上面描述的压倒一切的进程相比,这些在某种意义上都只能是次要的了。

因为,在最早向国家转化的过程中,自然尚完全不由人类控制,而邻人仍然主要是敌人和对手,而非伙伴。

二古代中国国家的兴起提出了两个相对明确、可供比较的问题。

第一个是:我们怎样在早期国家体系宽泛的类型学中,定位中国文明史上最早的政治秩序形式──商周君主政体?第二个是:这种秩序崩坏后,中国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何在?怎样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安置随后而至的国家形式?近二十年来,中国考古已成为全世界史前史研究中最富活力的领域,由于当代中国考古学的进展日新月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推测随时会被新发现所推翻。

不过,由于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本文尝试对之作一些基本考察。

青铜时代的商朝很接近德国学者称为「高级文化」(Hochkulturen)的模式。

所谓「高级文化」乃是指最早出现的伟大文明,除了商朝以外,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明也是其主要代表。

它们代表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最戏剧性的通往国家之路。

相较于「高级文化」之显赫夺目,另外还有一条从部落通往政治威权的路径,不过就没有那么壮丽堂皇、也常常不为人注意──例如,铁器时代凯尔特人或日耳曼蛮族建立的王国就属于另一类别(也许在它们自己的地域里,造就了先于「高级文化」出现的发展阶段)。

「高级文化」是典型的宫殿─家庭式(palace-household)国家,以建有寺庙的城市为中心,采用掌握书写系统的官僚制,从依附农民处收获贡品,调度庞大的军队。

在这些王国里,权力首先被制度化为宗教,统治者或是居于神位,或是接近于神。

这些最早文明的地理位置都邻靠河流:地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区域农业拥有出奇肥沃的土地条件,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特征,恰好证明唯物主义的公理,即经济剩余的多少对国家起源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埃及、苏美尔、中国这些宫殿型国家都拥有上述特点。

那么,商代文明与其它文明又有甚么差别呢?商代文明形成得特别晚,也许比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晚一千五百年,比哈拉帕晚一千年。

尽管它也得益于河流环境,但这却未能促使其像其它文明般运用河流。

商代没有堪与苏美尔和哈拉帕沟渠媲美的灌溉工程” ,也不像埃及盆地那样利用常年的泛滥来灌溉土地。

年代上居后,农业上比较简单,殷商时代的古代中国城市化程度显著较低。

苏美尔城市自身就是主要的商业中心,逐渐出现了发展良好的商人和工匠协会:这些都是后来在地区范围内出现的王权结构的基石。

埃及城市里的商业自主和生气都不足与苏美尔相比,但是法老的都城却是巨大的城市聚落,它们无疑是受到王权和司铎结合体的支配,但同样也是人口错综复杂、分工精细的主要社会经济中心,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只有王权或宗教功能。

商代村镇似乎没有经历甚么商业繁荣,更不必说享受到城市自治了。

已发掘出来的商代主要城市安阳,不仅比近东城市小,而且市区很大程度上就是寺庙,供宗教仪式所用。

商代文化也没有类似于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留存下来的不朽砖石建筑。

不管怎么说,商代留存下来的伟大艺术就是雕刻,在青铜器上傲视群伦。

通过分析这些对比,能够得出甚么结论呢?我们能否这样假设:古代中国的商代文明,乃是我们在近东所见更为充分发展的那种模式的一个迟缓而粗糙的版本?而之所以有这种差异,乃是因两个因素所致。

第一个因素是地形学上的,黄河不能像尼罗河或幼发拉底河那样,很容易就能被用于灌溉,而是需要一种当时还未发明的更为复杂的技术,才能用于灌溉。

结果导致另一个因素:即在经济方面用于国家建构的剩余水平较低;而在社会方面,国家在剩余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作用较为松散。

因此若与拉美西斯或汉谟拉比的气度恢宏的政治建构相比,商代是政治威权「较为弱态」的变体。

但是,倘若社会─自然的决定轴在某种程度上比起近东来较不利于中央集权化「高级文化国家」的兴起,那么,同样地,不同社会间互动的决定轴对国家兴起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中国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埃及、克里特都不同,在地理上与发展程度相若、实力相当的邻居相互隔绝。

与上述国家的投入程度相比,中国似乎不曾卷入国家之间的征服、外交、商业,仅仅是与周边蛮族,以及与地中海东部人口茂密的河谷、平原周围山脉、沙漠地区的民族略有接触而已。

至少至今还没有彼此间发生军事冲突的证据,这与仍然神秘莫测的文化上的亲密关系截然不同。

后者可以三星堆的轰动发现所重新揭示的四川文明为例。

因此,尽管商代的贵族在由平民组成的步兵跟随其后的情况下,乘坐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战车投入战争,殷商赖以体现其强权的战争恐怕规模并不大。

怎样才能给商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下定义呢?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看上去不可能将之视为奴隶社会。

在社会金字塔底层的确有大量奴隶,这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绝大多数无疑是在战争中俘获的。

但是,他们好象更多地是在家庭中使用,也许也从事手工业,却较少充作土地上的主要劳力──在近东模式中倒是习以为常的。

大量农产品乃由依附农民在井田的公田里耕作而得。

从这些依附耕作者处攫取剩余产品的贵族阶级是根据氏族血缘固定化地组织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接受分封的土地与官职附属于王室,全部国土在理论上由国王支配。

倘若依据这样的概述,则商代中国也许最好被称作韦伯(Max Weber)意义上的「(财产)世袭」国家。

但是,正如我已经指出的,这是相对「证据不足」的(under-determined)。

因为既没有大型灌溉工程,又没有国家间的冲突或交流,所以比较接近于某种远古家族背景。

在周代,这种原初特征明显经历了意义深远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