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经济考试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族经济学和民族理论学科的关系。民族理论也是民族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它的全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或称为“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或称为“理论民族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全国各个民族院校中就被定为五门政治理论课之一,而且它也早已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民族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民族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2)民族经济学和经济学科的关系。民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是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其焦点有二:一是民族经济学大量研究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研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没有什么两样;二是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在方法上没有什么独特和创新,大量采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两样。

民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三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内涵上看,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如前所述,民族经济学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其居住区域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它突出民族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而区城经济学则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它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方案,而且为区域经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地区能源模型、交通模型、人口模型以及地区经济增长镶型),并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运算、求解。突出的是规划与方法。

第二,从研究客体看,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民族经济学讲究多民族国家内民族及其区域的经济问题,在一国内有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客体。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要广得多,它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经济规划和经济发展问题,显然它没有特定的研究区域。由于存在这样的区别,研究结论的指导范由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区域经济学注重实证与数理统计,追求理想的经济增长模型。民族经济学尽管也重视并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但还有更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折法等。民族经济学研究涉及的学科也更多,有的经济问题不是用纯经济方法能解决的,还要借助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民族经济的二重性民族与经济,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要素,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范畴,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为两大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两者又日益密切地相联系、相交叉和相结合,乃至相溶合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特殊性概念和范畴——民族经济。

“民族经济”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所具有的二重性,即民族因素和经济因素。民族经济不能离开“民族”谈“经济”,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民族;它也不能离开“经济”谈“民族”,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它是民族与经济这两个要素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构造的新的范畴。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内部的经济联系或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同时不同民族之间又相互发生经济交往。民族内部与民族外部的这种经济联系或交往关系,不仅是产生民族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民族经济的这种内在结构关系是决定民族经济学产生与存在的最终根源。

两者的区别很明显,一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或经济因素,一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方面或民族因素。但两者的共同点,都不能把民族与经济割裂,必须抓住“民族经济”这个客观整体现象,否则也就离开了我们这个学科的范围,成为民族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问题(如理论民族学和社区民族学)或成为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问题(如理论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尽管它们很相似,并且还有紧密的联系,但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学科,而不能把它们相互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民族经济学是介于民族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或者说是研究民族与经济两者相结合区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指形成于一定地理环境的、将一定的人群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民族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如游牧生产方式、农耕生产方式、渔猎生产方式等。

所谓民族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为本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气质、性格和民族意识与自豪感,这就构成该民族在共同心理素质上的特征。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本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是为本民族多数成员所共有、所信奉,并对本民族的延续发展和不断前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精粹思想。

除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外,各个民族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消费方式,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结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交往的加强,对世界市场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体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称为生命系统;

由光、热、水、气、土以及各种无机和有机元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空间,称为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上述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

1.投资主体的问题

(1)中央政府投资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会危及我国生态安全,而且也会危及我国经济-政治安全。1986年,布伦特兰曾意味深长地说道:“在不久的将来,穷人中的环境问题,通过政治不稳定和动乱的传播,也会影响富人。”在中东、埃塞俄比亚、撒哈拉南部非洲、菲律宾、印度次大陆、萨尔瓦多、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及环境难民已成为这些地区政治不稳定和国际关系不安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仅是这些地区的事情,而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该由中央政府提供,当然地方政府也负有相应的责任。

(2)生态破坏行为与不让破坏行为之间的交易。西部地区一般都地处内地以及河流的上风口或上游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损害下风口或下游地区民众之福利。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损害者对受损者进行赔偿的观点,我们内蒙古应该对京津唐地区民众进行赔偿。这种理论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可能有效,但在生态建设方面显然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就必须在上游(上风口)地区和下游(下风口)地区之间,进行一种破坏与制止破坏的权利交易,就是上游(上风口)地区——损害者通过放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活动而获得下游(下风口)地区——受损者的补偿或援助,走上不破坏或少破坏的发展道路,并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受损者通过付出一定代价来换取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的巨大福利。这种交易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当然,这种交易很可能因交易成本高昂而遭到失败,交易双方都寄希望于对方出钱治理而搭便车,这种博弈成为囚徒困境,使双方的福利都得不到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而得不到治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用中央政府的权威来降低交易成本,甚至在现有体制下由中央政府来扮演受损者角色。

2.解决农村牧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使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巩固生态建设的成绩;解决农村人的能源问题。

3.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长方式进行转换。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从根本上减轻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