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分析了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迁过程,对当前高校正确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并就建立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配套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指高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就业问题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联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一个尺度。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2007年—2011年五年间分别达到了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0万人和660万人,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到了6倍;而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数据,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人;另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均人数规模将达到700万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敏感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及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失调,与我国人均大学生比例偏低及人才短缺的理论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偏差以及正确引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变迁过程是一个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服从分配阶段

自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配还处于计划经济的遗留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处于一种严格的计划管理状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上由“统包统分”的政策决定,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在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在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面对毕业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自己的就业去向,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的指导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去想的宣传主要以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精神为主。第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政治化为主,对自身应得的利益缺乏应有的关注。毕业生在就业分配中,比较看重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意义,而对于个人志趣及才能和报酬则放于其次,推崇“国家先于集体、集体先于个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等主流思想观念。第三,在择业意向及社会分工的评价上,倾向于重政工而轻农商。

2、走向开放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配上也从统包

统分的政策上逐步走向开放,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前提了有了一定的自主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就业地点上倾向于特区、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倾向于“三资企业”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第二,在人才评价和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经济性标准,“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社会现实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大,不求高学历只求高收入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思潮。第三,职业流动性逐渐加强,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下海”从最初成为一种现象逐步形成一种常态,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后职业的稳定性也不过分看重,跳槽已经逐步被单位和个人接受,高校毕业生已经倾向于认同通过调整工作岗位来追求满意的工作。

3、自主择业阶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最终形成了完全自主择业的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择业标准更多的关注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第二,就业去向上趋向于多元化,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联系紧密,专业的冷热没有绝对化的标准,已经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同时各种服务行业也成为毕业生的热门去向。第三,就业、择业、创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高校毕业生不再简单追求毕业求职中的一步到位,而是边走边看,先就业再择

业,同时很多毕业生已经从被动就业转向了主动创业。

通过考察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的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一方面较多的受到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更新往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同步,其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实质上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但是由于在高校扩招之前大学生还属于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社会上有较高的认同度,随着我国公民普遍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公民接受教育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带来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使得大学生建立于知识精英这种基础上的优越感不断被缩小,因此在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中所存在的理想化的就业状况就与社会现实产生了落差。

二、高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路径

1、立足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需要立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及金融危机的现实经济背景,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辩证分析,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找出其存在的误区并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在大众化教育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站在客

观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对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

(2)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进行。着重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诸如“三高六点”式(“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就业观念误区进行分析,探析就业观念误区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进行挖掘。

(3)建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认识标准。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大众化教育和金融危机背景下认清形势、形成适当就业观念或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紧张是相对的紧张,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到无法容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程度,只要大学生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就业岗位,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

2、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首先,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同时以创业为主线,以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潜能的实现为根本,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单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