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古建凉亭-论中国的古建历史共10页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亭古建凉亭-论中国的古建历史
凉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人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一般说来,亭的体积虽不大.但是造型丰富,玲珑多姿,适应性极强。无论是在帝王之家,乡野市晓.还是在山间水际.几乎任何地方都能够见到它的身影,而且.亭还有诗悄画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或许可以说,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愈匠的一个缩影。
凉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城镇乡村中,有路亭、街亭、桥亭.供人遮阳蔽雨.驻足小憩。在寺、观、庙、祠中,有钟鼓亭、献亭、享亭、祭亭.服务于宗教或是祭祀活动。在官衙府邸中,又有凉亭、戏亭、乐亭和井亭等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和实用价值的亭。而在风景胜地和园林之中.更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景亭作为点缀,而益增景致这美.
水泥仿古凉亭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木材的资源越来越少。再加上木制凉亭,容易腐烂,不耐久的缺点。于是便兴起了钢筋混凝土凉亭,简称水泥凉亭,水泥凉亭坚固,耐久,表面彩绘后,与木材凉亭外表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而且价格比木制的便宜许多。
时下最流行的几款凉亭:
对角3米带斗拱水泥凉亭(图片)
对角3米不带斗拱水泥凉亭(图片)
深色带美人靠凉亭(图片)
中国凉亭的古典历史
四川青城山有亭二十余座,颐和园有亭四十余座.故宫御花园中的亭多达十二座,占全国建筑的四分之三,在拙政园和怡园中,亭也占了全园建筑的一半以上,苏州的畅园仅仅是由五个不同形式的亭组成.而只有一百多平方米的苏州残粒园,也是因为有了一座亭,才得以称其为园的。正所谓“无亭不成园”,“无亭不成景”,故古时园林亦称作“园亭”或是“亭园”。
亭的造型非常丰富,有方形、圆形、扇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特殊的形状和复合形式的亭。其造型之精巧,构思之奇特,亦每每令人为之惊叹。而建亭所选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木、竹、石、砖、瓦、草、琉璃、树皮等等一应俱全,可谓变化多端,形异而质殊。
这些造型丰富、材料各异的亭,遍千百年来.亭的功能和形式几经变迁,从市亭、邮亭发展到观赏亭,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临观之美”,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观赏自然、体察万象的场所。亭可使人神
与物同游,进人“顿开尘外想,拟人画中行”的艺术境界,成了锦绣河山中富有生机的“点晴”之笔,故清代著名学者袁枚为之感叹道:“亭之功大矣!”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至商周以前。但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大概可以认为,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尚未十分成熟,但至案汉时.亭巳十分普遍,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形象的总称。
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亭障、亭褪,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等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如汉高祖刘邦即做过泅上亭长。汉时封功臣又有“亭侯.之爵位,《后汉书·百官志》有“列侯……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的说法。蔡伦晚年就曾被封为“龙亭侯”。
这种地方的行政治所大多兼有邮骚职能。《风谷通义》云:“亭,留也。今语有亭留、卒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兼有邮递、释站和旅舍的作用,所以又称作“亭传”。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西汉时全国共计设有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个。其形象虽不得知.但在宋刻《平江府图》中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的遗制,像高丽亭、陆羽亭、候春亭、茂苑亭等等。扰如现代的政府招待所。而随着私营逆旅的出现,亭歼逐渐废弃,但民间仍有在交通要道和村口路旁筑亭的习俗,以作为旅途歇息和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以至于后来更演变成为一种与乡思、离别、旅愁相关联.富于伤感色彩的象征性建筑。
另外.汉时还常常把日标显着,便于登高眺望的建筑物称亭。张衡在《西亭赋》中说:“廓开九市.通间带间.旗亭五重,俯察百谜.”蔡质《汉旧仪》中有“洛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门,「1一亭。人谓之旗亭”。正是根据亭的这种建筑特征,《说文》才给亭下的定义是:“亭有楼.从高省,丁声。”从古陶文和_V9文来看·亭字写作“R”.”Mw,是建筑形象的简化。而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更称立方体的台为“亭”,方亭即正四棱台,“圆亭”则是圆台。由此,我们便不难推想,当时的亭,大概就是一种建于高台之上的木结构的“楼”,只因其所处位置的不同.才有众多的名称。立于城门之上的叫“旗亭”,处于市肆之中的叫“市亭”,建于行政治所的叫“都亭”,筑于边关要塞的叫“亭障,、“亭缝”。
显然.这种楼是一种用于观察、眺望,并具有一定标示性作用的建筑,是从军事需要衍化而成的“望楼”。故《风俗通义》中说:“春秋国语,胭有寓望.谓今亭也。”而《释名》中所谓的“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兑文》中的“亭,民所安定也”,乃是假借之意.与事传的出现和发展不无关系。
魏晋以降,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会稽山阴的兰亭就是如此。兰亭最初本是一座带有邮异性质的路亭。据北魏哪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中的记载:“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江西南昌孺子亭,号曰廿奉.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太守王城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可见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王K之移到了湖滨,后又被司空何无忌起筑山a,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的功能和作用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建于园林中的亭,现在见到的最早的史料,是北魏杨街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和a道元《水经注·毅水》中有关华林园内“临涧亭”的记载。华林园的景阳山上建有四川都江堰观澜亭,然华林园在曹魏时名芳林园.当时园中已筑有远远超过了其它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说:“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最以亭人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亦为数颇多.如诗人王维的辆川别业中的“临湖亭’,宰相李德裕平泉别业中的“添泉亭“、湖北襄樊草庐事抱膝亭“流杯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 和“中岛亭”,中书令苏味道宅中时称巧绝的.三十六柱亭”等等。卒几乎成了园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景观建筑,并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形式。
唐代的亭,除了湖北黄梅的石构兽班亭之外,现均已荡然无存.只能从日本法隆寺梦殿《建于740年.相当于唐开元二十八年)等一些亭式建筑中,以及西安法门寺出土的铜亭模型中窥见其风采。但是,从教煌莫高窟唐代洞窟壁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亭的建筑造型巳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平面突破了四角方形,出现了六角、八角和圆亭。星顶也有撤尖、房殿、歇山和重橄多种形式。而从唐代有关记亭的诗文中.我们又可以发现木亭、石亭、茅事和竹亭等不同材料建造的亭。这些都说明了唐代的亭,已为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与沿袭至明清时期的亭大致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