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人格及相关行为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生物学因素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1)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 同卵双生同病率(67%)、双卵双生同病率(31%)
有遗传背景的寄养子成年后人格障碍发生率高于与正常对照组
攻击的遗传可能性在成人中约为44%~72%
(2)遗传度研究
边缘型人格障碍(0.69)表演型人格障碍(0.67)
精神病学(第8版)
四、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1.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 2.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经常违法乱纪 3.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地保持 4.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 5.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 6.很容易责怪他人 7.伴随的特征:持续的易激惹
2.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反复无常——边缘型人格 家庭成员所表现出来对事物的一贯的苛求、固执或“认真”——偏执型或强迫型人格
3.不良的“示范”作用 父母的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及犯罪记录
精神病学(第8版)
四、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1.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2.容易长久地记仇,即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 3.猜疑,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 4.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5.常常病态嫉妒 6.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的倾向,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7.将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
精神病学(第8版)
四、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1.几乎没有可体验到愉快的活动 2.情绪冷淡,隔膜或平淡的情感,对人冷漠,缺乏热情和幽默感 3.对他人表达温情,体贴或愤怒情绪的能力有限 4.对于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 5.对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毫无兴趣 6.几乎总是偏爱单独行动,回避社交,离群独处 7.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8.没有亲密朋友,与人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或者只有1位) 9.明显地无视公认的社会常规及习俗
(3)染色体研究
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
(4)基因多态性研究
5-HT、儿茶酚胺、单胺氧化酶A和神经肽活性的有关基因的多态性
及等位基因变异与冲动攻击行为相关
当有儿童期虐待时,单胺氧化酶A基因多态性与反社会特质相关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生物学因素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神经生化因素 (1) 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易感素质因素之一。
精神病学(第8版)
一、概述
(二)人格改变和一般人格障碍的区别
人格改变和一般人格障碍的区别
人格障碍
人格改变
出现时间 诱因
神经系统病理学变化
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成年期
一般无明显诱因 无
严重的或持久的应激,极度 的环境剥夺,严重的精神科
障碍或脑部疾病或损伤
精神病学(第8版)
四、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四)边缘型人格障碍
以极不稳定的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为特点,女性多于男性。 1.情绪不稳定,能在上一刻好争论,而下一刻变得抑郁(行为爆炸) 2.人际关系不稳定,强烈而时好时坏,他们害怕被抛弃,不能忍受孤独(情感危机,
可能有
DSM-5分类
一般人格障碍
其他人格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流行病学
(一)国内外患病率差异大
1. 国内 患病率 0.1‰(1982年和1993年部分地区流调结果)。 2. 国外 患病率 2%~10%。
(二)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
社会学习过程、社会化过程以及其他成熟过程可促使人格障碍者的人格障碍特征性行 为逐渐减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8~30岁的患病率为2.3%,而到了65岁其患病率低于 0.05% ,总体减少了98%。
50%发现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人格障碍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 (2)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
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给。 (3)出生时及婴幼儿时的脑损伤和感染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 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剥夺
精神病学(第8版)
四、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1.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 2.经常偷窃、斗殴、赌博 3.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 4.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 这些行为并非总是存在,如果有则更进一步支持本诊断。 罪行特别严重、作案手段残酷、犯罪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反社会型人 格障碍。30岁以后常有所缓和,但难以和家庭成员建立持久、尽责、热情的关系。
——情绪不稳定 (边缘型人格障碍) (2)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前额叶控制的5-羟色胺释放减少
——冲动攻击阈值降低(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3)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能活性降低
——认知缺陷(分裂型人格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生物学因素
3. 病理生理因素 (1)脑电图
(一)概念
一、概述
1. 人格(personality) 或称个性(character) 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 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
2.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 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 患者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通常开始于 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第十七章
人格及相关行为障碍
第一节 人格障碍 第二节 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重点难点
掌握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临床特点。
熟悉 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 鉴别诊断。
了解 人格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及品行障碍的病因、治疗、预后特 点。
第一节
人格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