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劳动经济学原理
劳动经济学原理劳动经济学原理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劳动生产率、劳动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劳动经济学原理展开讨论。
1.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关系劳动供给是指愿意参与工作并且有能力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数量。
劳动需求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
当劳动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时,劳动市场会出现失业问题,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而当劳动供给量小于劳动需求量时,劳动市场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工资水平可能会上升。
2. 劳动力的价值与工资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所提供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等因素。
用人单位在决定工资水平时,会考虑到劳动者的价值以及市场需求。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工资水平与劳动者为企业创造的边际产出成正比。
边际产出指单位劳动力增加时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因此,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其边际产出和工资水平。
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方式实现。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以及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工资水平的可能性。
4. 劳动组织与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劳动组织是指由劳动者自发组成的,代表他们维护劳动权益的组织。
劳动组织的目标包括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等。
劳动组织的活动对于确保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和维护劳动市场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劳动组织的运作中扮演着监管和协调的角色,以确保劳动力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劳动条件和权益保护。
总结:劳动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平衡是维持劳动市场稳定的关键。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与劳动者的技能和市场需求有关,工资水平与劳动者的边际产出成正比。
劳动经济学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简答题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简答题答案: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经济环境。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出售其劳动力,雇主购买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2.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它受到人口数量、教育资历、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
3. 什么是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它受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4.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当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数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没有失业或劳动力短缺。
5. 什么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能创造的附加产出。
边际产出递减的原理表明,当增加劳动力的数量超过一定程度时,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会逐渐减少。
6. 什么是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劳动力的边际成本指的是雇主雇佣每一单位劳动力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的原理表明,随着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需支付的成本会逐渐增加。
7. 为什么工资存在差异?工资差异存在于不同的行业、地区、职位和技能水平之间。
它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和个人技能与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简答题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供求、劳动市场和劳动条件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2.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就业成本等。
3.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企业或雇主,而企业或雇主则支付工资以获取所需的劳动力。
4.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供需关系、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5.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技术进步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
某些工作可能因为技术的替代而消失,而其他领域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新的就业机会。
7. 某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其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就业机会、合理工资水平、高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继续提问。
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键的概念,用以描述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
通过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析劳动力市场中的变化、就业率和收入分配等重要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一、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是供求关系。
供给方是劳动力,需求方是企业和其他经济机构。
主要的劳动力供给因素包括劳动人口、教育水平、技能和资本投资等。
而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当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上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水平下降。
相反,当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时,市场上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带动工资水平上升和就业率提高。
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使用供求图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二、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与一些商品市场不同,劳动力市场常常不是一个完全竞争性市场。
这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谈判能力的差异。
信息不对称意味着雇主无法完全了解雇员的能力、动机和其他特征。
这导致雇主难以确定雇员的真实价值,从而使得工资水平难以确定。
此外,谈判能力的差异也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
雇主可能拥有更多资源和话语权,使得他们能够对工资和劳动条件进行更为有利的谈判。
三、劳动力市场中的薪酬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中,薪酬水平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经济学家使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薪酬的决定因素,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的薪酬应当与他们为企业创造的边际产品价值相匹配。
简言之,就是雇主应该支付给员工与其所提供的价值相对应的工资。
这个理论强调了劳动者的贡献和市场竞争的作用。
除了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他的薪酬决定理论如人力资本理论、工会力量理论和劳动组织理论等也被经济学家广泛研究和运用,用以解释不同背景下薪酬的差异和变动原因。
四、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尽管劳动力市场运作遵循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等基本规律,但也存在一些偏离理想状态的扭曲。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3.劳动力需求:在指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值。
5.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在静待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6.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8.机会成本: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9.竞争性差别工资:由于劳动者个人素质或个人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
10.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或所处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别。
11.边际要素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12.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13.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动的。
15. 非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先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而形成的失业。
16.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18.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即使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没有出现过度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答: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和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第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第二,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第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为劳动力需求弹性?答: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
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答: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一个是替代效应,一个是规模效应。
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使销售额下降,产出量减少,因而企业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
4、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答: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5、试分析安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需求。
答:完全竞争的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公式:MPL·P=W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6、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答: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平缓,这也意味着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弹性大。
7、非盈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答:一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性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二非营利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
劳动经济研究
劳动经济研究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和劳动力的收益等诸多问题。
劳动经济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规律,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劳动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劳动经济研究的基础。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态和劳动力价格的形成。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劳动力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和趋势,为就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其次,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是劳动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流动等多个方面。
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劳动力的流动包括空间流动和职业流动,即人们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职业配对问题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等都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要因素。
再次,劳动力的收益是劳动经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劳动力的收益包括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
工资收入是劳动者从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报酬,与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密切相关。
福利待遇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退休金等福利待遇。
研究劳动力的收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和福利水平,为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依据。
最后,劳动经济研究还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和政策。
劳动力市场制度和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包括劳动合同、用工形式、劳动关系等。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包括就业政策、劳动关系政策等。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和政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与调控,为制定和改进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导论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成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力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力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运行规律的科学劳动力具有的特征?1、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2、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3、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为什么说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单个)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全社会劳动力供给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为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加总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劳动力参与率即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可分为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和功能组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的含义: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攻击的工资弹性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的满足,这种满足的程度高即为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小效用论。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体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场所。
在这个市场中,个体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工资,而企业、组织则通过雇佣劳动力以实现经济增长。
2. 特征:(1)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具有供需关系,个体以提供劳动力的形式满足企业、组织的需求。
(2)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工资水平的差异。
(3)竞争与谈判: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式基于竞争和谈判,个体与企业、组织在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讨价还价。
(4)信息不对称:个体和企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1. 需求方:企业、组织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根据生产需求来决定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
需求方的决策受到产品市场情况、技术进步、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2. 供给方:个体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通过选择就业与否、工作时间和岗位等方面来提供劳动力。
个体的决策受到教育水平、技能、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 市场调节: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
当劳动力供给过剩时,工资水平下降,促使个体减少劳动力供给;反之,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工资水平上升,吸引更多个体提供劳动力。
4. 市场失灵: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流动性差等。
政府通过制定劳动法规、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四、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1. 教育与技能:个体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做出重要影响。
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企业雇佣劳动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社保费用和其他福利待遇。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劳动经济学与工资决定
劳动经济学与工资决定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决定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学家试图解释为什么工资水平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以及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工资上涨,而在另一些时期工资下降。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决定。
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数量。
当工资上涨时,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工作获得更高的回报。
因此,劳动力供给曲线通常是上升的,表示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也会增加。
相反,劳动力需求指的是公司或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当工资上涨时,企业更加谨慎地雇佣员工,因为高工资将增加企业的成本。
因此,劳动力需求曲线通常是下降的,表示随着工资的增加,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会减少。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将在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工资水平将稳定。
这个点被称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
如果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劳动力供给将超过需求,导致劳动力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会推动工资向下调整,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相反,如果工资低于均衡水平,劳动力需求将超过供给,导致劳动力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会推动工资上涨,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
三、影响工资的因素除了供给和需求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1.生产力水平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对工资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产力高的劳动者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有可能拿到高薪工作。
例如,拥有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人可以通过这些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
2.资本投资资本投资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当企业投资于先进设备和技术时,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会提高。
这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推动工资上涨。
3.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也会对工资产生影响。
例如,在某些国家,由于工会的力量和法律的规定,工资水平更高。
而在某些国家,劳动力市场相对较为自由,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各个方面都会有影响。
在这个系统里,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是两个重要的变量,他们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状态和发展。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单位时间内,愿意向市场提供一定量劳动力的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总和。
因此,劳动力供给的大小和质量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受教育程度、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等。
受教育程度高、就业机会多、劳动力市场稳定的地区,其劳动力供给会比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机会少、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的地区更为充足。
千禧一代的加入也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代人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但也有更多的选择权。
千禧一代往往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着急在任何场合都出现。
他们更加注重工作质量,而非工作量。
国家和企业如果不能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这一代人将流向其他地方或自己开创事业,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企业、单位业务领域或全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需求量的大小因多种因素而异,例如经济发展、投资和政府政策等。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因此,他们往往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来确定所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种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求不仅受到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的影响,还受到一些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例如技术的更新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新技术的应用常常会取代旧技术,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使用。
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如果企业能够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培训、学习和成长,那么企业的技术素质会得到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是指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关系。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就会使失业率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
当劳动力需求过于供应时,将会导致企业因员工不足而面临生产瓶颈和生产停滞,从而降低其产出和效益,这也会对整个市场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需求:指用人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
机会成本:亦称间接成本,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投资报酬率: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边际要素成本:MFC,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总成本。
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经济滞涨:是指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出现高失业率高通胀的一种情况。
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包括政府支出改变和税率调整)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货币政策: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4.5.2自愿性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非自愿性事业: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6.1.2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决定因素:供给价格:劳动力的生产或在生产的成本、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S
D
L
A
B
F
C
E
We
W1
W2
概念五:劳动力过剩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又称劳动力过度供给。
W
S
D
L
A
B
F
C
E
We
W1
W2
概念六: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
——工资漂浮和工资攀比,在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 ——原因 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的忙闲不均,这种忙闲不均的责任不在哪个劳动者个人或集团。劳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支出劳动有多有少完全是劳动机会不均造成的,不是哪个个人或集团资源减少或增加劳动供给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分配完全以劳动支出为标准,就会引起劳动机会少的人不满。机会不均等只好用收入均等来弥补。于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平均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1
2
4.4.2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4.4.3 充分就业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4.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每个企业对劳动力需求We=VMP
A和B是经济社会任意两个行业,两行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均衡,两行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相等,社会获得了最大的产出水平和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那么任意两行业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所有行业劳动力市场都实现均衡。
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需求变动 若宏观环境或政策导向的变化带来劳动需求增加或减少。 结论: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均与劳动需求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Dt和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 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Wt=f(Dt)
(1)
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 率Wt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St+1为因变量。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St+1= f(Wt)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从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谈同 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从资本流动的视角去谈同 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结论:同等的劳动获得同样的工资,不会因职业、行 业、地区差异而形成工资差别。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原
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
因
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等因素的 调节。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概念三: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 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
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S=f (W) D=f (W) S=D W=We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1)不同劳动力市场除工资外的工作条件相 同或具有可比性;(2)忽略掉劳动力流动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3)劳 动力在被考察的多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没有进出障碍。
劳 动 力 短 缺 与 过 剩
工 资 漂 浮 与 平 均 主 义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概念一:瓦尔拉斯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 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 相等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 求。
概念二: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 预算可能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 在本市场及其他市场所受到的数量限制 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 求。
市场Ⅰ
市场Ⅱ
雇用人数 生产率 雇用人数 生产率
1
6500
5
36250
2
12500
4
31500
3
18000
3
25500
4
23000
2
18250
5
28000
1
9750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整个经济 生产率 42750
44000 43500 41250 37750
5.3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5.3.1 动态均衡的基
本假定
5.3.3 公共部门的 劳动力市场
均衡
5.3.2 劳动力市场 动态均衡的
三种模型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定
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 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第一,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 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 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 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
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5.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意义
5.4.1 劳动力资源的
最优配置
5.4.3 充分就业
5.4.2 同质的劳动 力获得同样
的工资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A和B是经济社会任意两 个行业,两行业统一的劳 动力市场实现了均衡,两 行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 值相等,即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相等,社会获得了最 大的产出水平和劳动资源 的最优分配。那么任意两 行业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 的条件是所有行业劳动力 市场都实现均衡。
局部均衡: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 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它商品的 价格与供求的影响。
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与价 格都是相互影响,一个市场的均衡 只有在其它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 情况下才能实现。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5.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2)
公式(1)和公式(2)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收敛型蛛网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发散型蛛网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封闭型蛛网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概念四: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场 上,劳动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这 种情形也称劳动力过度需求。
概念五:劳动力过剩是指在劳动力市场 上,劳动力的初始攻击大于有效供给, 又称劳动力过度供给。
概念六: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寻 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
第 5 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5.1 5.2
5.3
5.4
5.5
5.6
均 衡 的 基 本 含 义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均 衡
分
析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共 台 均 衡
人
劳
劳
口
动
动
、
力
力
资
市
市
本
场
场
存
均
的
量
衡
非
与
的
均
劳
意
衡
动
义
分
力
析
供
给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古典均衡的概念
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
5.2.1 单一竞争性劳 动力市场的静
Hale Waihona Puke 态均衡5.2.3 多维竞争性 劳动力市场
的均衡
5.2.2 劳动力供求 变动对均衡
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 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完全劳动力市场的假定条件
(1)劳资双方是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劳资双方对他们赖以存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充分的信息,信息分布 均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劳动力具有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及其他非货币特征 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是工资接受者 ;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