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力的分解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力学》第四章第三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内容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合成与分解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拉绳子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1)力的合成:讲解两个力的合成,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计算。

(2)力的分解:讲解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4.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2.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两个力F1=10N,F2=1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一个力F=20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分解该力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力。

2. 答案:(1)合力F=18.37N(2)水平方向分力F1=17.32N,竖直方向分力F2=1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来解释桥的结构稳定性等。

《力的作用效果》一等奖说课稿

《力的作用效果》一等奖说课稿

《力的作用效果》一等奖说课稿《《力的作用效果》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力的作用效果》一等奖说课稿从容说课“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因为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二、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教具准备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用投影仪投影放大“力”字.[师]请同学们用“力”字组词.[生]力量、力气、能力、药力……[生]理解力、战斗力……[生]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师]“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先来试试力能干什么.二、新课教学1.力的作用效果[想想做做]请三位同学分别拿着弹簧、钢尺(或钢锯条)、已充气的气球向同学们展示.[师]请三位同学分别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生]用力的时候,弹簧被拉长、气球被压扁、钢尺也由直变弯了.[师]短变长、圆变扁、直变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它们的样子都和原来不一样了.[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师]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同学们接着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生]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生]小铁球向磁铁靠近时,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大家接着用文具盒和书做成一个斜面,按教材P31图11.4-1所示,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生]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生]小铁球不仅运动方向改变了,我们这一组的小铁球运动方向改变后还停在了磁铁旁边,静止了.[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生]磁铁就是吸铁石,它对小铁球有吸引力,所以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力”.[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能不能从另一个方面去验证?(同学们思考、讨论、试验)[生]我们用铅笔或钢笔慢慢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铁球时,小铁球就不会产生像原来那样的运动,因此,我们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是对的,就是因为磁铁对小铁球有力的作用.[师]由磁铁使小铁球运动,大家说力能干什么?[生]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是多少?[生]物体静止时的(相对)速度是零.[生]也可以说静止是(相对)速度为零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师]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总结同学们的实验,结合P31图11.4-2,大家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生]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ewtn),简称为牛,符号是N.1 N是多大的力呢?[投影]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一个质量是40 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 N,左手的大约是430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 N,女子大约是390 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生]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生]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拿着弹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压,会怎么样?同学们试试.[生]压弹簧时,弹簧缩短了.[师]用弹簧实验时,拉——长,压——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生]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生]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师]长短、左右、开关,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生]因为力的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不同,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生]越靠近转轴的地方门越不容易开(关),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把手的地方开(关)门最容易.[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生]这下我还明白了门把手为什么装在现在那个地方了.[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吗?[生]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一般握在把的末端,这样比较省力.[生]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时,头顶在球的不同位置,球走的弧线也不同,破门的效果也就不同.[师]经过同学们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书P32最下面及P33上面一段文字,了解怎样表示力的三要素,并表示出老师水平向右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同学们看书、作图,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两名同学将教师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画在黑板上)[师]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大家能总结出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吗?[生]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生]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生]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师]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投影]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 的拉力.学生练习,三名同学分别板演三题.练习结束后教师点评.[师]第①题的力的作用点画在了线段的起点,第②题的力的作用点在线段的终点,第③题有两个力作用在小车上,两个力的作用点就可以画在一点上,并且用数值和单位表示出了力的大小.为三名同学的出色表现,大家鼓掌(击掌)祝贺.[师]同学们刚才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师]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生]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生]我认为手感觉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力的作用.[师]哪只手(或谁的手)疼,谁的手受到了力呢?[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同学们再用手用力拍一下桌子,看有什么感觉?[生]很疼.[师]你们用手拍桌子,是谁对谁有力的作用呢?[生]是我们的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是桌子受到了力.[师]桌子受到了力应该桌子疼,你们的手为什么会疼呢?(提出问题) [生]手是被桌子碰疼了.[生]是不是手在拍桌子,对桌子有作用力的同时,桌子对手也有作用力!(猜想与假设)[师]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自己验证一下,然后交流你们的感想.(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第一组:我们已经知道磁铁对铁块肯定有力的作用,还需要知道铁块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块磁铁、和磁铁外形相同的长方体铁块、两辆小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1:将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慢慢靠近,当近到一定距离时,载着磁铁的小车运动起来.如慢慢移开铁块,载着磁铁的'小车还会随着铁块一起运动.实验2:将磁铁和铁块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让它们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两辆车会自动地一起运动起来,最后靠在一起.(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看到载着磁铁静止不动的小车,当铁块靠近它时,就会运动起来,说明磁铁也受到了铁块对它的作用力.(分析与论证) 第二组:穿着旱冰鞋的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时.甲乙两同学同时向后运动.甲用力推乙时,给乙一个作用力,同时甲也产生了向后的运动,说明甲也受到了乙对他的作用力.第三组: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评估和交流)[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总结各组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生]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一个物体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个力.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受力物体,施加这个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投影]练习:分析下面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①人推车.②马拉犁.③磁铁吸引铁钉.④推土机推土.⑤起重机吊起货物.[生]人、马、磁铁、推土机、起重机是施力物体;车、犁、铁钉、土、货物是受力物体.[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师]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力去讨论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也不能离开物体去讨论力.有时为讨论问题方便,只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是一定存在的.[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生]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三、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1.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很多,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例如:让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打乒乓球时,可以打出不同旋转、不同弧线和不同角度的球,这主要与击球点(作用点)和对球施力的方向有关,要打出不同速度的球,主要与对球施力的大小有关.2.脚;脚.3.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桌子对手的作用力.4.略.5.被马拉动的车辆不仅受到马的拉力,还受重力、支持力,甚至还有摩擦力,如果要求画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到的拉力,只画一个拉力即可.题目要求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到的力,则车辆所受的全部力都要表示出来,如右图.五、板书设计2、《力的作用效果》一等奖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我的说课分课标分析、教学资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体会六部分:第一部分: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洛伦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会计算洛伦兹力的大小。

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机械波及应用》说课稿

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机械波及应用》说课稿

《第三节机械波及应用》演讲稿(15分钟内完成)幻灯片一:开场白(本页2分钟完成)(15’)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物理课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天,我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通过下面的说课向各位专家做一个简要汇报!幻灯片二:知识准备(80’)首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

当我们把兵乓球靠近音叉时,可以看到兵乓球会发生振动。

实验过程中我请同学们思考:①音叉为什么会发出声音?②兵乓球为什么会振动?③兵乓球的振动说明了什么?接着要求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课外活动到学校电子阅览室,上网学习和查找、了解有关声波和机械波知识。

(向评委展示网络教学资源和部分学习网址)刚才进行的实验和教学安排是在新课前的一次课上进行的,目的是为接下来学习《机械波及应用》做好知识准备。

幻灯片三:说课文稿(25’)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就是:《机械波及应用》。

这节课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振华、李燕主编的《物理》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三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幻灯片四: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整合一、教材分析(本页2分钟内完成)(65’)首先关于教材的整合《机械波及应用》这节课主要内容是:机械波、声波和机械波的应用。

教学中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按照“以必需、够用为度”和“强化应用,培养能力”的原则,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做了必要的删减。

如:对教材中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声波”内容改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把教材前面的问题讨论“闹钟实验”放到后面,作为教学检测的学生思考题。

这样做突出了知识的运用,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又如新课导入时,从水波、声波等日常生活案例入手,突出了从问题的实际背景中建立概念,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0’)幻灯片五:第二教材的地位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年最新高中物理精品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年最新高中物理精品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命题规律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考查力的 分解方法的运用。
必考内容 第二章 第第322页讲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某压榨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 B 点为固 定铰链,若在 A 铰链处作用一垂直于壁的力 F,则由于力 F 的作用,使滑块 C 压紧物体 D,设 C 与 D 光滑接触,杆的重 力及滑块 C 的重力不计。压榨机的尺寸如图甲所示,l=0.5m, b=0.05m。求物体 D 所受压力的大小是 F 的多少倍?
必考内容 第二章 第第62页讲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归纳领悟 1.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必考内容 第二章 第第72页讲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已知两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 F1、F2,其方向之间的夹角 为 θ,由图知合力的大小为
F= F21+F22+2F1F2cosθ 合力的方向 tanβ=F2+F1Fsi1ncθosθ 讨论:(1)在 F1、F2 大小不变的情况下,F1、F2 之间的夹 角 θ 越大,合力 F 越小;θ 越小,合力 F 越大。
OD 表示 300N,∠COO′=30°。在三角形 OCO′中,OO′
=OCcos30°。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各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
小,则有F2 =F1cos30°,所以合力
Hale Waihona Puke F=2F1cos30°=2×300×
3 2
N=519.6N≈520N。
必考内容 第二章 第第321页讲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第 2 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
必考内容 第二章 第第12页讲

全国“xx杯”物理类说课大赛优秀作品:力的合成与分解

全国“xx杯”物理类说课大赛优秀作品: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 与分解
知识技能 力的相关基础知识,
对矢量已有初步认识。
优点 思维活跃,有充分的
好奇心,对实际现
象比较感兴趣 。
抓住学生优点合理引导
2013年10月
5
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 与分解
情感 态度
1、理解力的合成 与分解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 形定则,并能对生 活中遇到的相关问 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些机电专业的问 题。
分力有唯一解的条件: 实际作用效果
2013年10月
25
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 与分解
生活
实验
应用
物理无处不在
2013年10月
26
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实验探究 数据分析 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 与分解




学习方式

探究方法

突破方向
生活
10
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 与分解
信?
2013年10月
11
设计思路 新课引入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 与分解
信?
2013年10月
12
设计思路 课程实施
情境展示
教学策略
合理引导
教学过程
引出概念

力一等奖说课稿资料

力一等奖说课稿资料

力一等奖说课稿资料《力一等奖说课稿资料》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力一等奖说课稿资料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力说课稿ppt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说课ppt课件

《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说课ppt课件

关于学生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02
关于学生
1
学情 2 分析
3
4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知识储备
对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力的合 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论基础
思维特点
思维还是比较形象的,对于抽象的力学不能立刻掌握 和理解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05
教学过程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总 结 提 升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力的分解是 力的合成的 逆运算 力的分解遵 循平行四边 形定则
Education experience
概念建立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05
教学过程
难点突破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具体步骤 1.根据实际寻找 效果 2.根据效果确定 方向 3.根据平行线四 边形定则做出分 力 4.利用三角函数 求出力的大小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谢谢观看
0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 力的分解课件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 力的分解课件完美版


2.这一段介绍了怎样学习,也就是学 习的要 素。荀 子认为 积累是 学习的 第一要 素,也 是学习 的根本 。学习 可以达 到奇妙 的效果 ,可以 “兴风 雨”“ 生蛟龙 ”。“ 神明自 得,圣 心备焉 ”从人 的角度 ,来说 学习的 效果。 接着运 用正反 对比的 手法来 说明积 累的效 果,体 现了荀 子文章 说理的 生动性 。

3.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英 美,家 庭包括 他和他 的妻以 及未成 年的孩 子。而 在我们 中国“ 家里的 ”可以 指自己 的太太 一个人 ,“家 门”可 以指叔 伯侄子 一大批 ,“自 家人” 可以包 罗任何 要拉入 自己的 圈子, 表示亲 热的人 物。

4.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 洋的不 同,我 们的格 局不是 一捆一 捆扎清 楚的柴 ,而是 好像把 一块石 头丢在 水面上 所发生 的一圈 圈推出 去的波 纹,愈 推愈远 ,愈推 愈薄。 每个人 都是他 社会影 响所推 出去的 圈子的 中心。 被圈子 的波纹 所推及 的就发 生联系 。

Hale Waihona Puke 5.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每一 家以自 己的地 位做中 心,周 围划出 一个圈 子,个 圈子是 “街坊 ”。可 是这不 是一个 固定的 团体, 而是一 个范围 。范围 的大小 也要依 着中心 的势力 厚薄而 定。

6.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 随地是 有一个 “己” 作中心 的。这 并不是 个人主 义,而 是自我 主义。 在个人 主义下 ,一方 面是平 等观念 ,指在 同一团 体中各 分子的 地位相 等,个 人不能 侵犯大 家的权 利;一 方面是 宪法观 念,指 团体不 能抹煞 个人, 只能在 个人们 所愿意 交出的 一分权 利上控 制个人 。

最新《力》说课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力》说课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难点: 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
有关现象。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
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
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1:
2: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 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结论:
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动;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感悟收获,交流小结
知识小结 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畅谈收获,在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本节课内容 教师了解教学的得失
作业布置,巩固升华
1、力不能脱离________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 一定有另一个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力。
2、人用手提箱子,手也受到箱子的拉力,这个拉力的受力物体 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三、力的三要素
活动:
游戏:
用力拉拉力器
推门比赛
力的大小影 响力的作用 效果
力的作用点也 影响力的作用 效果
结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 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 力的三要素 ”。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 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构件建立与工程量汇总说课课件

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构件建立与工程量汇总说课课件

布置任务,分发 图纸
理解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时安排
1、引入主题
展示工程案例
了解学习目标
0.5课时
2、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分发 图纸 理解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读图 3、知识准备 复习专业基础知 识
看懂图纸
1.5课时
熟悉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时安排
演示操作流程
跟随操作
1课时
4、实施任务
指导学生建模
操作方法; 【2】掌握清单、定额项目的添加 方法;
指导学生输入做法
【3】理解软件汇总计算生成数据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时安排
5、指导反馈
辅导学生查错 ,修改模型。
模型查错及修改 ,汇总工程量
1课时
6、提交任务
核对工程量,填 写综合评价表
提交模型及工 程量汇总表
2课时
7、总结探讨 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总结此 次任务得失
正确性。
教学 目标 教学 过程
情 感 目 标
【1】学会团队合作,并在小组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培养认真细致、吃苦耐劳的专业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 教学过程 对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时安排
教学 内容 1、引入主题 教学 目标 2、布置任务 教学 策略 教学 过程
展示工程案例
了解学习目标
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
刘娟
教学 对象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教学 教学 目标 策略
教学对象为我校工程造价专业11造价(3)班 学生,学生人数54人。
学习态度

力的分解说课ppt课件

力的分解说课ppt课件
教材地位与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是在前四 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几种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 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 化,从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来看,分解法是处理矢 量运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为位移、速度、加速 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进一部强化和巩固了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规律“平行 四边形”定则。因此《力的分解》内容是整个力学知 识体系的核心之一, 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具有 基础性的作用。
温故知新复习引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温故知新复习引入 对于同一物体产生相同效果
分力
力的合成 遵循
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
力的分解
是否遵循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来自工的合 法权益知识拓展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问题预设
问题一:力的分解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 定则
问题二:已知合力,求分力,解是否唯一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3、情境引入实例分析
F

力的分解说课课件

力的分解说课课件
力的分解
说课步骤
教材
板书
分析
学情
设计
分析
教学 过程
教法 学法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 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 “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 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 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 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 和预备性。
A
如图1,小黑板上事先固
定好两根不同颜色的橡皮筋,
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
。用一竖直向下的力F把结点
拉到O的位置,同时请同学们
观察此力F产生的效果。
A
B
O
F
图1
B
步骤3:
请同学上台演示,F1、F2
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已被
拉到O的位置。如图2.展示出
两个力可以等效替代一个力。
O F2
F1
图2
设计 意图
通过实际的小实验,让学生直观,形象 的理解,可以用两个力来等效替代一个 力,为力的分解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步骤4:
教师出示下面四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带着问题学习。[指导自学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 :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 ),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 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
问题1、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合成的 逻辑关系是什么?力的分解遵守什么定则?
设计 说明
本题属于概念性问题,在学了力的合成的 基础上通过前面的例子,以及学生自学课 本完全能够得出答案,并且能较好的理解。

力的分解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力的分解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分析:已知合力F、分力F1的方向OA及另 一种分力F2的大小时,先过合力F的矢端作 OA的平行线mn,然后以O为圆心,以F2的长为 半径画圆,交mn 。
两解
一解
思路点播
实际问题
力的
作用 效果
力的 拟定两分力
方向
分解
定则
作平行 四边形
力的大小 用数学 知识解
化为线 段长短
(2)矢量相加的原则
矢量相加法则
G
1
30 G
0
2
G
G1=Gsinθ:使物体沿 斜面下滑。
G2=Gcosθ:使物体 紧压斜面
力的正交分解
在诸多问题中,常把一种力分解为互相 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 时,把物体受到的各个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 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求两个方向上的力的 合力,这样可把复杂问题简化,特别是在求 多个力的合力时,用正交分解的办法,先将 力分解再合成非常简朴。
正交分解环节: ①建立xoy直角坐标系,让尽量多的力落在坐 标轴上. ②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Y轴上. ③求x、y轴上的合力Fx,Fy
Fx=FX1+FX2+FX3+… FY=FY1+FY2+FY3+…
④最后求Fx和Fy的合力F
大小:F Fx2 Fy2 方向:tan Fx
Fy
(θ是与Y轴的夹角)
(2)过程与办法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热情。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 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具体状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 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鉴定力的作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讲授新课(约35分钟)
1. 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创设情境 弄清概念 分力与合力: 等效替代
F F1
F2
一人提水
二人提水
重点 讲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对比 讲解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课件展示 学生练习
力的分解同样遵循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把表示已知力的线段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线,作平行四边形,与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 就表示两个分力。
(五)布置作业(约2分钟)
1.书面作业: 习题册P5:1、2、3
2.课外作业:
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
四、说板书设计 采用两版式。


1.3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分力与力的分解概念
1.分力的概念: 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 用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这
三、力的分解的唯一性(难点)
互动教学增加学生参与性 练习法巩固知识的掌握
学 法
预习法
质疑法
练习法
三、说 教学过程
复习 旧课 导入 新课
讲授 新课
课堂 小结
布置 作业
(一)复习旧课 (约2分钟)
1.什么叫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其内容是什么?
F F1
F2
(二)导入新课 (约3分钟)
视频:
“四两拨千斤”的趣味小游戏
衷心欢迎评委及同仁指正
谢谢大家!
F F2
F1
O
给定一个力,请学生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展示分解的结果:
F6 F2
教师指导
F4
F F1
F3
学生演板 师生总结
F5
思考:
什么条件下,力的分解是唯一 的呢?
难点 突破
3.力分解的唯一性条件
作图法动手ຫໍສະໝຸດ 探索实验法 作图法 分组讨论法 练习法巩固
理论探究
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探究
30°
F F1
F1=F· cosθ= 50 3N
方向:水平向右
F2=F· Sinθ= 50N
方向:竖直向上
(四)小结(约3分钟)
1.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平行四边形定 则进行力的分解。
2.注意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是一种重要方法,要掌 握应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力的分解的 一般步骤:
第一组:利用锁、细绳、铅笔。 第二组: 用圆规、钥匙串。

请同学说出实验感受:
手指受到的是水平向前的拉力,
手掌受到的是斜向掌心的压力。

请同学演板:画出拉力T分解示意图。
F1
F2
T
体会重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二:模拟物体在斜面下滑的实验
实验:
先让学生将一本厚书放在 手掌上,然后让手斜向下 体会重力的作用效果。
感受: 下滑、压手
• 请同学演板:画出重力G的分解示意图。
效果一: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F1
F1=G sinθ
效果二:使物体紧压斜面。
θ
F2 G
F2=G cosθ。
师生探讨:
使物体下滑的力与斜面倾角的关 系。并将其用于指导生活。
联系专业与生活
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 为什么公园的滑梯较陡?
5.知识拓展,回应开篇。
O
·
由图解可知:
F
同样大小的一个力在分解时,两分力的大小, 随着两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请问: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 同学们情绪高涨,异常活跃,因为他们探知 到了谜底,争先恐后地说出四两拨千斤的根 源所在,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 为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我又通过生活 中的实例来讲解力的分解之应用。
实验法
教师指导,分组探究,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课堂练习
练习题:画出左图的分力F2;画出右图的分力F1和F2。
F2
F F
F2
o
F1
F1
o
难点 突破
4、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
建筑施工现场
课件展示塔吊的工作图片
模仿塔吊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
体会拉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模仿塔吊的实验
怎样把陷在泥坑里的汽车拉出来?
F
思考
如果你是 索道设计 师,你会 把索道设 计的绷直 还是松一 些呢?
练习: 画一画,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
1.
F
F1
F2
F
2.
3.
F1
F1 F2
G
F
F2
课堂练习:
如图,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 F=100N作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F进 行分解,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F2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3.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激发对科学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 力和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 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 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二、说 教 法和学法
知 识 基 础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 力的概念、力的合 成及平行四边形定 则。
心 理 认 知
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位,基本功 欠缺,但喜欢动手, 对实验感兴趣。
以实验体验与讲授法为主
课件演示法为辅
1.已知两分力方向。 2.已知一分力大小和方向。
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概念: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 解。
四、力的分解依据(难点)
在实际的物理情景中,应根据 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 二、 运算。 (重点)
知识拓展:
力的分解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1.本讲中,增加了对力的分解的实验及探究互动, 让学生亲自探索,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对本讲 内容掌握较理想。 2.讲课中,强调本讲知识的实用性,把力的分解与 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学习兴趣与热情,收到了良 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
力的分解
授课教师
王素斐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反思
一、说 教 材
1.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 教材《物理》第四版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力的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
启 下
牛顿第二定律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平 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掌握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及如何根 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4.能应用力的分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