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如何提高采访水平,达到理想的采访目的,密切关系到新闻写作的成败。下面以人物采访为例,介绍在新闻采访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精心准备,好好地熟悉采访对象。
并不是初出茅庐的记者需要这么做,即使那些著名的记者每采访一个人物之前,也总是要精心准备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曾说她每次采访前,都要用几个星期进行准备,其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她总是设法找到大量有关被采访者的书籍或材料,认真阅读并作笔记,写研究心得。这样做使采访者成了她未见面的“熟人”,而到真正面对面采访时就能抓住实质性问题。法拉奇曾说,每一次采访经历“就像在戏剧演出中一样。我事先会准备一些问题,但有时也会跟着感觉走。我设置悬念,然后如剥茧抽丝般慢慢解决”。
华莱士曾这么介绍他的采访经验:“首先记者要阅读有关被采访者的材料,听一些录音或看一些录像,然后才有心思坐下来准备问题。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至少在准备好30或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我通常的办法是,在本上先写出100个问题和所有经过研究琢磨以后我心中想到的一切。然后我开始把这些问题分类,如采访巴列维国王,我就把100个问题浓缩到了50个,分成八九类,如权力问题、贪污腐化问题和年龄问题等。等到我真刀真枪采访时,我可能只用50个问题中的十一二个。”
他说:“其实准备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训练。这样,我从掌握的大量材料中,对被采访有更深的了解。如果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有材料,有内容,能把我们引向更有内容的方面,那就更好了,这就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再想一些题目。但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临时是很难提出好问题的。”
谈到他为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所作的准备时,他说,“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和剪报。此外,我还同一些见过邓小平的人交谈,了解邓的性格和特点。然后坐下来,
苦思冥想,准备50个问题。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采访时间,翻译就用去一半,许多问题我没有来得及问。邓小平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我想再次采访他。”
中国文艺界有句很形象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采访上也十分适用。充分熟悉采访对象,至少要知道他最重要的特点,就便于记者制定出采访的主题和提纲,向被采访者提的问题也就随之提炼出来了。记者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写在采访本上,到时候依次发问。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更好的角度和主题,可以及时更改和补充。
曾有记者将未作适当准备就进行采访的记者比喻为没有领航员的飞行员在开飞机。他们也可能到达目的地,但盲目飞行毕竟不是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没有准备,有时会使记者提出一些被受访者认为是愚蠢、可笑的问题,采访甚至会因此而搞砸。被新闻系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引用的一则采访轶事,说的是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在纽约复映时,一位记者去采访因在片中饰演郝思佳而获奥斯卡奖的女明星费雯丽,劈头就问“你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小说《飘》吗?”记者答:“都没看过。”于是,费雯丽说:“那就不必谈了。”
尽管记者为采访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须准备应付意外情况。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和私下见面时的表现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有关他的书面材料和他本人的真实情况也可能大相径庭。某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不等于他私下里不会傲慢无礼,难以接近。以往报道或传记中说他风趣幽默,善于表达,面前的他可能却是谨言慎语,沉默寡言。这时记者准备的问题也许派不上用场,那就需要你临场发挥了。记者对他背景的了解还是会有助于从其它角度去接近他。
另外,还要揣摩读者的需要。现在报刊和电视的访谈节目在世界一些国家风行,而不少节目并没有吸引住受众。为什么?因为受众想知道的事情,主持人没有发问。所以,请记住,在采访时,记者是代替读者、观众向被采访者提问。因此,揣摩读者的需要是提出恰当问题的第一步。
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人物专稿中,受众最关心的是“为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是怎样想的?他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受众想知道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国庆大阅兵?受众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深层次的,是动机,是原因,而非停留在何人做了何事的层面上。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因此,你的问题必须提炼,需要提高质量。有人将记者的提问比作敲钟,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
何为高质量问题?就是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比如为领导人开车,安全最为重要,这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和办法?有没有些惊险的经历?有经验的记者在提问题时,有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包抄。具体采用哪种办法,需要根据受访者的情况,因人而异。
三、问题要具体、明确。
由于采访一般时间有限。记者的问题最好具体、明确。漫无边际的问题让被采访者无从答起。比如,在采访某林业局局长时,问“你认为我们林业局如何进行林权改革?”不如针对当时的形势,问“你认为我们林业局在林权改革中有那些独特的举措?”前者让人三言两语讲不清,后面的问题,回答起来容易得多,而记者也容易从中得到所要的东西。
一般来说,采访一些人物时,都会被要求事先提交一个采访提纲,有时受访者会对这些问题作书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当面采访时,记者就不要再就提纲上的问题发问,而应抓紧时间提一些新的问题。有时受访者只回答提纲上的问题。这时记者一定要设法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想着自己采访后要写一篇人物专稿,而不能让受访者就某个他愿意回答的问题说个没完没了,而将其他问题搁置一边。
四、提问时最好提一些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问题。
比如向安南提问“你认为联合国可以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吧?”这就是个封闭式的问题。他可能只回答“是”或“对”。而如果你这样问“你认为联合国将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怎样的作用?”那么他就只好具体回答A、B、C、D哪些作用。这就是记者需要的答案。
五、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一些采访的小技巧,想方设法使受访者道出他们未向外界透露过的事情。
有一些采访小技巧对一些初入门的记者会有帮助,比如如何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拉近你同受访者的距离。法拉奇就常采用对方和自己经历或亲朋中某些人的共同之处展开话题。她在采访邓小平时,就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邓小平:我的生日?
法拉奇:不错,邓小平先生,我从你的传记中知道的。
邓小平:既然你这么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祝贺我啊!我已经76岁,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
法拉奇: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打我一巴掌呢!
邓小平:他做得对。你不会这样对父亲说的,是吗?
这段对话,气氛多么轻松和谐。从祝寿开始,又说到自己父亲,还对76岁做了巧妙的解释,为采访创造了一个十分融洽的开端。一个好的开端很关键,它给被采访者一个估计记者的机会。前几分钟往往决定了整个采访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