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习题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练习题

出题人:闫迪

一、选择题

1、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包括()

A.生产、收购、批发、零售B.收购、调运、批发、零售

C.生产、收购、调运、销售D.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主要承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周转和联系的是()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管道运输

3、我国拟修建的京沪高速客运铁路,体现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哪些趋势()

A.高速化、大型化 B.专用化、网络化C.高速化、专业化D.大型化、综合化

4、跨国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各销售支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里一样方便,这有赖于高效快捷的()

A.交通运输网 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商业网点

5、关于通信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邮政传递系统拥有自己的运输工具,不需要借助交通部门的合作

B.邮政网络由邮局和邮路组成,邮政通信不受地形障碍的影响

C.气象灾害常常影响邮政通信的时效性

D.通信可以分为邮政通信和电子通信两大部分

6、某县医院用最经济的办法邀请大城市里多位著名医师同时为某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便捷的现代交通网 C.电报D.网上视频会诊

7、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运量小,但成本较低

B.铁路运输连续性好,但运费高,占地面积广

C.航空运输最为快捷,但运营成本高,对技术和安全的要求也高

D.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但投资大,运输速度慢

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据此回答1--2题。

8、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灵活、最高效的分别()

A、水路、铁路

B、公路、航空

C、航空、管道

D、铁路、公路

9、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流D、社会经济

下图我铁路、公路、管道、海运、航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示意图,图中1至5表示从最高到最低的五个等级。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应选择图中的()

A、a运输方式

B、c运输方式

C、d运输方式

D、e运输方式

11、若在两山村之间修建b运输方式,选线时应注意()

A、尽量穿越林区,以直达运输为主

B、尽量避开陡坡和沼泽

C、尽量通过当地居民点和农田

D、尽量通过人烟稀少的地区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000)。”读图,完成12~14题。

12、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13、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②临近港湾③穿越城区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甲镇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A.①处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川气东送是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干线起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全长1674千米。结合下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因素中,属于川气东送管线走向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交通运输条件C.城市分布 D.农业基础条件

16.川气东送干线主要通过的地形区有 ( )

A.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B.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江南丘陵

读右图(图中曲线数值分别为等高线的高程和等深线的深度,单位是米),完成第17题。

17、该城市在发展规划中,A、B、C、D四处为预留土地,准备选择其中一个建港口,从港口的建设条件考

虑,最优的是()

18、过境交通干线力求从城市外缘通过,最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城市建设,适应城市发展

B.节约交通线路建设费用

C.使中小城市扩大发展为大城市

D.避免造成市内交通拥堵等问题

19、关于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以来,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B.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增加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制约作用

C.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是随时代而变化的

D.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20、从自然条件和经济腹地考虑,河流入海口不可能有特大型港口的是()

A.恒河B.莱茵河C.密西西比河D.亚马孙河

21、有关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交通线路拥阻和交通环境污染.

B.解决交通线路拥阻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C.解决交通环境污染的方法是减少汽车数量

D.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中有重要的作用

22、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将不会()

A.缓和交通拥堵状况 B.扩大居民的出行范围

C.引发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D.影响城市大气质量的提高

23、一个城市的铁路与街道交叉处总是发生交通阻塞现象,你认为最佳解决方案是( )

A.增加汽车 B.增加线路 C.修立交桥 D.修路改线

24.许多城市都提倡“公交优先”。其目的是()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 B.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抑制汽车工业的迅速膨胀

25.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街应建在()A.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B.居民住宅区内

C.城市的行政中心处 D.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

26.扬州、济宁从古代繁荣的商业贸易城市到后来的逐渐衰落,这表明()

①古代河运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②现代城市布局中,沿江设市已毫无吸引力

③交通方式的改变,对沿线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④沿高速公路的城市轴线已完全取代了沿江设市的布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D.②④

27.山区的下列地区最适宜商业网点布局的是()A.河岸B.鞍部C.山丘D.河岸的居民点

28.形成商业中心的主要条件是()A.在社会发展中有一定的政治历史地位 B.环境优美,名胜古迹多

C.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商品的储存D.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

29.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在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建设大量停车场拉动内需,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公共汽车的压力

②禁止大货车白天驶进市中心区,在市中心区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③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④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居民流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0.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通常属于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是()

A.两条河流汇合处 B.河流发源地 C.过河点位置 D.河口位置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京沪高速铁路全长约1318千米,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沿线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区,经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设计最高时速达350千米/小时,预计2010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线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以桥代路”的长度达159.88千米。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的长度更高达1061千米,占全线长度的80%。

(1)修建青藏铁路与京沪高速铁路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

(2)京沪高速铁路比青藏铁路走向更平直,请根据材料分析其平直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者都有“以桥代路”,但原因不同,试分析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的原因: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下列有关两条铁路沿线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冬季受寒潮影响大 B.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地区夏季受伏旱影响大

C.青藏铁路经过省区都属于西部经济地带 D.京沪高速铁路经过省区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E.青藏铁路沿线新能源丰富 F.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水资源丰富

32、读图“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

(1)该地区计划在A城和C城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现有三种方案(如图所示),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

综合考虑,你认为方案较合理。

(2)为完善该地区公路网,你认为应在 __和_ 两城市间再建一条公路。

(3)该地区有两个天然水系——青义河和楚林河,两河均可通航,为了充分发挥水运的潜力,可以建设__ 来形成本地区的统一内河运输网。

33、材料1:2012年2月21日搜狐新闻消息铁道部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表示,2012年,京石、石武、武广、广深高铁将全线贯通,形成京广高铁。中国高铁“四纵”干线将全部贯通。

材料2:2012年我国将建成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铁路网。

(1)上述材料可反映出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_______方向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京广高速铁路修建的区位条件。

(3)有关“四纵四横”客运专线铁路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较弯曲,以满足沿线居民的需要

B.以直达为主,全部修建在平原地区

C.以直达为主,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D.以直达为主,兼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4)京广高速铁路的开通有哪些积极意义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CCC 6-10 DCBDD 11-15 BCDBC

16-20 BCDAD 21-25 CACCD 26-30 DDDBB

31、(1)社会经济条件(2)沿线地势平坦高速铁路要求弯道小

(3)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地区冻土多;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多占用耕地

(4)C-E

32.(1)Ⅰ方案沿线地形平坦,并连接了F居民点,但路线稍长

Ⅱ方案路线最短,但沿线地形复杂

Ⅲ方案不通过重要居民点,且沿线有沼泽地,投资较大

Ⅰ方案

(2)C B之间

(3)人工运河

33.(1)高速化和专业化

(2)自然条件:沿线地形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利于施工;经过黄河、长江等水系,增加施工量。社会经济条件:沿线经济较发达,城市多,人口多,客货运输需求量大;技术是保障。

(3)D

(4)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缓解北京与广州之间铁路运输紧张局面;加快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京广高铁还会带动沿线旅游、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等。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 新一轮高考改革经过三年试点,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各个省市。笔者结合三年来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复习的调研体会,就高三化学复习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供各地高三化学教师借鉴。 一、高考复习中应谨防几个误区 笔者在听课与调研中发现,部分师生在高考改革,特别是设置“综合科目”考试后,对相关学科地位的认识、复习指导思想及复习训练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X学科让位现象 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3+X”高考改革后,“3”在总分中所占权重增加了,而“X”中的每一门学科权重大大下降,已失去往日“3+2”高考各科分值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学中,师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学科让位的想法和行为,把本该投入化学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让位于其他学科。显然,这与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克服偏科现象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 误区二:“不变”万能现象 “3+X”高考中X学科“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学科间的综合”的命题思路,使大多数教师产生了“不变”万能的复习观。表现在,在化学教学中,不加调整地照搬以往“3+2”高考复习模式,忽视双基知识的整理和疏通,一味追求难题、怪题,强化计算技巧等等,而对学生如何立足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如何摄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少引导;对化学在理科综合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学科内综合及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思考、研究和必要的实践探索,消极等待高考的来临。 误区三:新一轮“题海战术”回潮现象

经过前几年化学高考命题的改革,如减少题量、变革“传统题”、重视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等,特别是借助信息迁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社会、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化学问题,有效地测试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使愈演愈烈的题海训练有所扼制。但随着“3+X”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各校师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由于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导致了新一轮“题海战术”的再次回潮。主要表现为,在不加筛选地继续沿用“3+2”综合试卷的同时,大量操练一些外来的、牵强附会的学科间综合试题,大搞题海训练。显然,这种“多多益善”的训练观与当前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方向已背道而驰。 二、高考复习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透析过去两年部分省市的理科综合高考试卷,可以发现,试题体现了如下命题特点: 1.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是学科间综合,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干,穿插少量学科间综合题。且组卷采取的是学科内综合相对集中的方法; 2.重视基础知识,试题突出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多以社会生产生活知识为背景,全真模拟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 4.试题改“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强调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复习中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1.基础与综合的关系 回顾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人们对某一物质的认识往往都经历了由最初的综合模糊感受到逐步分类感受,最终形成整体综合认识的发展过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循着这种认知方式,展示了一个由综合到分科,再由分科到综合的交替变化过程。

高三地理专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纲要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都必须全面考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功能。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对上述经济指标的满足程度不同。 下表是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比较(按数序由小到大,表示优劣的大体次序)。

(1)交通运输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交通运输线,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如南昆铁路。在具体选择线路的走向时,经济因素仍然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经济效益最好。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投资,以及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运营费用支出,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如上海港。航空港和车站的区位也要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航空港的机场占地面积很大,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地形、地质、气候、鸟类等),航空港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公路汽车、长途客运站的区位,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可以在市中心边缘设站。在大城 市中,可以在市中心边缘不同方向设置两个以上的长途客运站。 (3)交通枢纽是若干条交通干线在重要的客货流集散地衔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综合体,是交通运输网的中枢点。分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种类型。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主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因素和城市建设等条件和因素的长期影响。对枢纽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和地形;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尤其表现在水利枢纽方面;经济因素是枢纽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为在国家和区际主要联系方向上会形成强大的客流与货流,如我国的主要交通枢纽均分布在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上;交通枢纽一般与城市共生,城市是区域内政治、 经济等的中心,枢纽设置在城市中的位置,会影响城市的对外交通,工商活动,以及城市人民的生活。因此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城市布局密切配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方式: ①生产协作:生产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配套服务的联系 ②商贸联系: 产生条件:专业化生产——剩余产品多 分类: 国际贸易——受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区际贸易——更密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流动明显现代物流业: 原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客户 物流业的作用: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 ③科技与信息联系 科技创新与信息交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砝码 产业集群: 是指大量专业化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并结合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经济发展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聚为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可能和理想的发展前景。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开拓优势、扩张优势。佛山市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最早、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工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 地理环境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消费人群条件关系不大,这些产业活动区位的主要指向区际贸易。 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工业地域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在具体的区域往往是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存,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一、北方、南方地区 二、西北、青藏地区 三、北京 1、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2、地理位置: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编号:30---32 编者:杨广鹏审核:莫涛 课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010高考说明要求与省教学要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发展 3.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阅读P87知识窗,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图4-1-7主要反映哪个因素的影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货物运输应如何选择? 5.阅读下表,说说下面货物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吨钢材从上海到重庆⑤50000个芯片从美国到瑞士 6.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7.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阅读P88知识窗,说出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三、通信 思考:通信被称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说说你的理解。 1.邮政通信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2.电信通信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对邮政通信有哪些明显的优势?P90知识窗反映出现代电子通信有哪些特点? 四、商业贸易 什么是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什么作用?在图4-1-13中存在五个环节,哪些不是商业贸易的范畴?

四、交通运输线 1.交通运输线的主要类型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上面讨论的区位因素在交通线建设中的地位如何,在具体建设时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4.案例分析——青藏铁路 (1) 青藏铁路线路和建设解决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2)分析青藏铁路选线原因 知识窗: 读书思考: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内河航道网,运输量大,且季节变化小,试从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层面分析形成原因。 五、交通运输站点 1.交通运输站点的主要类型 2.不同交通运输站点的功能和特征 读书,完成下面表格: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9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检测九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完成第1~2题。 1. A.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两者自然带不同;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植被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与⑤同位于赤道附近,但受地形影响,前者为热带草原气候,后者为热带雨林气候;⑥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地中海气候区是重要的柑橘、葡萄、油橄榄产区;②地夏季高温多雨,⑦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火山、地震较少;种植园农业的商品率高。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3.影响图中1月和7 A.洋流流向 B.山脉走向 C.海陆分布 D.风带分布 4.爱尔兰与我国协商,决定由该国提供原料,在我国建设生产基地,共同生产某类工业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石油制品 B.奶制品 C.手机 D.机床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冬季则相反。据此判断图中1月和7月等温线走向的共同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第4题,爱尔兰地处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于乳畜业的发展,据此推知该工业产品。 读某国灌溉用水量示意图,完成第5~6题。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课型:新授课主编:谭晨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区位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及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3、学生能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 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主要方式。 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 新课改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6、合作探究2。出表述中存在 的问题。 师生共议 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质疑、纠错, 教师补充、评价。 【学生板书1】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现代产业活动种类主要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 融业、信息业等。 2、产业部门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请判断出下列产业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农业:自然环境(2)煤矿开采:资源(3)造鞋厂:劳动力 (4)饮料厂:市场(5)冶炼厂:能源(6)电子产业:技术 【教师点评】 问: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主要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提示:气候因素(降水、热量),土壤因素,地形因素。如平原地区适 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等。 问:为什么饮料厂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重量较大,且包装较为脆弱,不易长距离运输。 【学生板书2】 练习:完成P52活动。 【教师点评】 问:“橡胶种植”和“甜菜制糖”属于哪个产业类型?它们的区位条件 为何不同? 提示:橡胶种植属于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没有适宜的水热条 件就无法生产;甜菜制糖属于工业,由于原料运输不便,且原料加工后体 积和质量大大减小,因此适宜靠近原料地。 问:为什么面包制作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容易变质,不易运输。 【过渡】 由于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在寻求最优区 位的同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深。主要体现在生产、贸易、信息交 突破重点难点: 先让学生 了解主要的产 业活动类型,然 后通过举例常 见的产业活动 类型,鼓励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分析产业 活动区位因素。 简单区分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和工业区位因 素,为后续两节 内容做铺垫。 突破重点: 通过实例 分析判断,熟悉 和掌握常见产 业类型的主导 区位因素。 设计问题, 加深对不同产 业活动区位的 理解。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 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 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 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 一、形考作业(80分) 形考作业为2次。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附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 B. 再生性、广泛性 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地理Ⅱ湘教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二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学设计 眉县城关中学魏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知识理念分析】 教材在本节主要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介绍了各产业活动的特点,阐述了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和科技与信息联系来完成,是整个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概述和基础知识。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如今,人类建设区域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昔日广阔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良田;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陆续被现代化工业所取代;旧时荆棘密布、满目荒凉的原野,如今楼厦林立的,大道纵横…区域建设的成就和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今后如何走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就重点从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上让学生来学习和分析,了解区域上的各种产业活动,如农业、工业等,影响它们的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对区域的发展又有何关系?等相关内容,为本章节的核心“人类如何走可持续道路”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章的内容涉及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的相关内容,学生首次接触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理性认识不是很强。所以教学应该结合身边生

活的案例,让学首先有兴趣学习本章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合作讨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序、有效、有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区位”的概念,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产业活动的基础认识和了解,而且,近乎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也已经初具雏形。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选择题 下表中数字1-5表示海运、河运、航空、公路、铁路5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大体排序(“1→5”表示“优→劣”)。分析表格数据,完成1~2题。 1.阿拉伯半岛各国缺少的运输方式是( ) A.②B.③C.④D.⑤ 2.2010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国家民政部向新疆灾区紧急调拨棉帐篷、棉大衣、棉被等救灾物资。此次救灾物资的调运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 1.由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判断:①为铁路,②为河运,③为海运, ④为公路,⑤为航空。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降水少,缺少河流,因此缺少河运。 2.水陆交通受雪灾影响,无法运送救灾物资,应选择航空运输。 答案 1.A 2.D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线路的运输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输电线路B.水路交通线路 C.铁路运输线路D.管道运输线路 4.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特点的是( ) A.机动灵活B.损耗小、连续性强 C.运量大、投资少D.速度快、效率高 解析 3.图示为我国川气东送线路,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4.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好,连续性强和管理方便。 答案 3.D 4.B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最高时速可达350千米的城际铁路。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促进了京、津两城市的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 C.缓解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D.会对天津市的本地商业造成冲击、破坏 6.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地理区位理论,新北京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是向( ) A.东B.西 C.南D.北 解析 5.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可促进两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对两市商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6.新北京的空间发展将沿着京津城际铁路向东扩展。 答案 5.D 6.A 2009年9月1日,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郑州的第二家店(紧邻郑州市商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在地图上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问题: 墙体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建筑保温材料没有普遍使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居民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有什么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什么是概念,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问: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人类的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分成两个方面: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地关系不同,所以,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阶段:图1.2.2 问题: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地区 问题: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程度如何?人类崇拜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依赖与恐惧的关系。 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的主要人类活动为农业生产。 图1-2-3: 问题: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包括哪些地区? 问题: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 以上几方面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农业文明发祥地,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例:古埃及。阅读“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小麦:11种5月收,雨季(汛期:6至10月) 3、工业社会阶段:此时期的主要人类活动表现为工业生产。 问题:影响此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工业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 问题: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传统工业区。 例:东营:不断“生长”的资源型城市 问题: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此时的工业区? 例: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

人类与社会2017-2017年电大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试题

2006-2011学年度“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人类与社会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是在( D ) A.东亚、中美洲和中国 B.西亚、南美洲和中国 C中美洲、中国和印度 D.西亚、中美洲和中国 2.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 C ) A.第一种家庭形式 B.第二种家庭形式 C.第三种家庭形式 D.第四种家庭形式 3.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 A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立宪运动 4.在《人的研究》中最早提出文化类型概念的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是( D ) A.英国人 B.德国人 C.法国人 D.美国人 5.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C ) A.廉价性和实用性 B.再生性和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 D.可获得性和可交换性6.奴隶制国家最早产生于( C ) A.古巴比伦 B.古中国C.古埃及 D.古印度7.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 ) A.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B.美国实力的衰落 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8.民俗学的英文名为Folklore,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创造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对这个词原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D ) A.民间学 B.残存文化 C.神话学 D.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9.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 A.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10.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是( C ) A.东亚、中美洲、中国 B.西亚、印度和中国C.西亚、中美洲和中国 D.西亚、南美洲和中国 11.文化类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的( D ) A.《文化变迁论》 B.《西方的没落》 C.《历史研究》 D.《人的研究》 12.资本主义历史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1825年的( C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13.世界联合国日是每年的( B ) A.10月30日B.10月24日C.6月26日D.4月25日 14.地球上出现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 C ) A.3亿年前 B.5亿年前C.6亿年前 D.8亿年前15.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阶级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分工的扩大D.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16.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D ) A. 1999年 B.2000年C.2002年 D.2001年17.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著名理论是( A )。 A.“宇宙大爆炸”理论B.哈勃定理C.星云假说 D.“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18.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C )。 A.廉价性实用性B.再生性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可获得性可交换性19.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世纪时佛教兴起于( C )。 A.尼泊尔 B.中国 C.印度 D.斯里兰卡 20.1903年12月17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是( A )。 A.美国人 B.法国人C.德国人 D.英国人 21.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D )。 A.公元前4000年 B.公元前3500到3000年 C.公元前3000年 D.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 22.一般来说,乡村社会的习俗风情,总是产生于特定的( A )。 A.农业文明 R地理环境 C.气候条件 D语言环境 23.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 D )。 A.牛顿 B.达尔文C.哥白尼 D.康德 2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 D )。 A.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B.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C.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D.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25.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D )。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C.人力资源 D.矿产资源 26.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 B )。 A.1996年 B.1995年C.1947年D.1944年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总90-97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节) 【考试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时解读】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2)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有效运行。 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优缺点比较 方 式 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 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 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水 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然条件影响大 航 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 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 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 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 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 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单项比较(不需要死记硬背) ①按运量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②按投资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1)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2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讲义)

1. 理解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2. 了解商贸联系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3. 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4. 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难点: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一、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产生原因 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所以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二、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 生产协作 (1)生产协作的背景:随着产品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不可能再由一家工业企业独立完成,并且生产配置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生产部门间的协作渐渐出现。 (2)生产协作的类型 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模式。 一道工序生产的产品是另一道工序生产所需的原料,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如下图所示:如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中,铁矿、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之间就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加上与之相关的运输业、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开发部门,再加上服务业,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安徽马鞍山等。 ②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模式。 由多家零部件生产单位提供不同的零部件给同一家产品生产单位,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直接联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为什么飞机零部件生产要分散到世界各地? 提示:为了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零部件的最优生产区位,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使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区位最优化,以达到最大的利润。 2. 商贸联系 商贸活动使商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再进入消费领域,一方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发生商品的空间位置转移,实现了地域联系。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日益频繁;商贸联系的形成、分类和作用如图所示: 3. 科技与信息联系 企业为保持竞争的优势地位,需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所以企业之间更需要加强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如用互联网,使企业联系网络化、经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区位因素。 科技与信息联系与企业产业活动之间联系密切,如图: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而促进产业地域的形成。产业活动的地域

最新电大《人类与社会》专科考试全网最全答案参考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人类与社会全网最全答案考点归纳总结 一、选择题 1、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是(生产的社会分工)。 2、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1990年) 5、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洋务运动) 6、以下哪一项因素不是文化类型的划分依据(文化冲突) 7、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康德) 8、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追求更好经济生活条件) 9、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10、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11、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职业划分) 12、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1500年) 13、知识技术资源是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现实知识技术和潜在知识技术)。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痕量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15、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 16、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1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战争的正义性和分正义性) 18、16世纪以来,西欧通常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19、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是(独立的产权) 20、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动力系统)的突破性变革 21、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23、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24、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劳动)25.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C第三种家庭形式) 26.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于(A公元前3500到3000年) 27.一般来说,乡村社会的习俗风情,总是产生于特定的(农业文明) 28.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 悉达多,它于公元前6—5世纪时兴起于(印度) 29.文化类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 林顿的( D《人的研究》) 30.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A 1995年) 31.民俗学的英文名为Folklore,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创造的,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对这个词原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D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32.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痕量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33.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C 第三种家庭形式)34.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于(A公元前3500到3000年) 35.一般来说,乡村社会的习俗风情,总是产生于特定的(A 农业文明) 36.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它于公元前6—5世纪时兴起于(C 印度) 37.文化类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 林顿的(D 《人的研究》) 38.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D康德)39.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 A 1990年) 40.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D 矿产资源)41.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A 1995年) 4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本质是(D 保护国民的安全) 43.民俗学的英文名为Folklore,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创造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对这个词原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B 残存文化) 44、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D、康德)。 45、大气圈可分成不同气层,其中(A、对流层)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最为强烈,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天气变化现象一般都发生的这个气流层中。 46、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是(C、劳务输出)。 47、智力资源指的是(D、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 48、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B、发展),认为(发展)是发展持续下去的前提条件。 49、人类第一种家庭形式是(A、血缘家庭)。 50、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迁的根本动因是(A、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51、国家产生的原因是(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2、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到(C、20%)以下,农业投入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就属于现代农业范畴。 53、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A、1990年)。 六、多选题 1、五星或五行并同(A、太阳 B、月亮)合称七曜。 2、一个民族应具有的共同特征是(B、共同语言 C、共同的经济生活 D、共同的文化认知E、共同的生活地域)。 3、社会资源包括(A、人力资源 B、管理资源 C、智力资源 D、信息资源)。 4、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纲领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执行(B、保护资源 C、提高资源再生能力 D、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政策。 5、婚姻有不同的关系形态,其中属于内涵型的是(C、有生命的 D、全盘的)。 6、推动一夫一妻制产生的动力是(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料私有)。 7、决定阶层划分的因素是(A、所有制结构 B、产业结构 C、职业结构D、分配(收入)结构 E、文化及管理结构) 8.法律的两大作用是(B、规范作用D、社会作用)。 9、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是(A、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发展 B、社会人口增多 C、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E、自然科学的进步)。 10、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A、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D、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七、填空题 1、根据太阳系的运动特征,天文学家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2、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是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