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证明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
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已知:如图2,∠1是△ABC的一个外角,
∠A和∠B是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是和它相邻的内角。
求证:∠1=∠A +∠B
证明 ∵∠1+∠2=180°,
(平角的定义)
∠A+∠B+∠2=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180°-∠2 , (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2.2 命题与证明(一)
温故知新
• 1、什么叫命题?命题的结构怎样?命题的 形式是什么?
• 2、命题有哪几类?举例说明。 • 3、什么叫互为逆命题?举例说明。 • 4、把下列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
式 • (1)对顶角相等 • (2)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0 • (3)同角的补角相等
知识类比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 c 已知:直线b⊥a , c⊥a
a
求证:b∥c
1、画图; 2 、写已知,求证; 3、写出证明过程;
END
1、画图; 2 、写已知,求证; 3、写出证明过程;
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写证明过程):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 c所截,
定义、公理和已经证明过的定理,通过讲道理(推理), 得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推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注意: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据。
例题解析:
例1、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 那么其他几对同位角也相等,并且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M 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如图1, ∠1=∠2。
G CF
B H
D
F
A 1、已知 :如左图,∠AOB内一点E,EF⊥OA于点F, EG⊥OB于点G,且EF=EG;
E
求证:点E在∠AOB的角平分线上; NhomakorabeaO
证明:连结OE,
……
GB
A
2、已知:如左图,在△ABC中,∠A = ∠B = ∠C = 60°;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略。
B
C
3、提示:过P作PN⊥AF于N,PM⊥BC 于M,PD⊥AE于D, 再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证PN=PD,则在∠A的平分线上。
A
31
75
C
42 8
6
N
图1
求证: ∠3=∠4, ∠5=∠6, ∠7=∠8,
B ∠7=∠2, ∠5=∠4 ∠5与∠2互补, ∠7与∠4 互补。
证明:∵∠1+∠3∠=180°∠2+∠4=180°(平角的定义)
D
∴∠1+∠3=∠2+∠4。(等量代换) 又∵∠1=∠2,(已知)
∴∠3=∠4,(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且∠1=∠2
求证:a∥b
c a
1
2b
复习回顾:
1、什么叫证明? 2、命题证明的步骤!
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 (推理),得出它结论成立,从而判断该 命题为真,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据。
命题证明的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 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 写出证明过程.
做一做:
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 出已知、求证(不写证明过程): 1)两条平行线的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已知:如图,AB、CD被直线EF所截,且 AB∥CD,EG、FH分别是∠AEF和 ∠EFD的平分线;
求证:EG∥FH
A
E
• 下列这些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2、对等角相等。
•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5、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提问:上述证明题有何区别?
• 如1、3、4、这样它的正确性是人们长期实际经验的总结, 它的正确性不需要推理论证,这样的真命题叫公理。如2、 5、等这样它的正确性是经过应用所学的定义、公理、定 理推理论证说明是真命题的叫定理。
∠A+∠B=180°-∠2 ,(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从而 ∠1=∠A+∠B .
(等量代换)
整理归纳 命题证明的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 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 写出证明过程.
练一练
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
出已知、求证(不写证明过程):
新知识说明
我们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时,命题为真 命 题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的?
什么叫作证明?
说一说
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结论 成立,从而判断该命题为真,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于是我们在证明一个命题时,首先要分清命题的条件
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把条件作为已知的内容,把结论 作为求证的内容;其次要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概念 的
∵∠1=∠7,∠2=∠8,(对顶角相等)
∠1=∠2(已知)
∴∠7=∠8(等量代换)
同理可证 ∠5=∠6
∵∠1=∠7(对顶角相等)∠1=∠2(已知)
∴∠7=∠2(等量代换)
同理可证 ∠5=∠4。
∵∠1+∠5=180°,∠1=∠2
∴∠2+∠5=180°,
即 ∠2 与 ∠5 互补。
同理可证 ∠7 与∠4 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