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种以下的分类(从种到界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种以下的分类(从种到界1课时)
有关种以下的分类,过去多以单位概念出发,有所谓变种(variety)、品种(sort)等。
现今从种群的概念出发,则多以亚种作为种下分类阶元,也是种内惟一在命名法上被承认的阶元。
亚种主要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种内任何其他种群有别。
1.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
它的形态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差异虽然很大,但是作为同一门的动物,它们的共性也明显。
整个脊索动物门,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这是位于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细胞内富有液泡。
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
脊索外面围着一层或两层结缔组织膜状物,称为脊索鞘(notochordal sheach)。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索仅见于幼体。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了。
(2)背神经管(即管状背神经索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
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就是咽鳃裂。
咽鳃裂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中只见于某些幼体(如蝌蚪)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脊索动物除了具备以上三大主要特征外,还有一个次要特征。
例如: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后方,构成脊索动物所特有的肛后尾(post and tail);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endoskeleton)而不是像非脊索动物那样的死物质外骨骼(exoskeleton)。
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也常见于某些高等的非脊索动物门,例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这些共同特征正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来。
脊索动物门分类:
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
成体包围在被囊中。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因而也是动物界中最进步类群。
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其各自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得千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头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即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有了这几个特点,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有最亲近的关系就明白无疑了。
但脊椎动物毕竟不是原索动物,它比原索动物高等。
3.蛇亚门(Serpentes或Ophidia)从小到极大(0.1~11 m)的穴居及攀缘爬行动物。
附肢退化,不具肩带及胸骨。
左右下颌骨在前端以弹性韧带相联结。
眼睑不可动。
外耳孔消失。
舌伸缩性强、末端分叉。
除南极洲以外,广布于全球。
共有13个科。
代表种类有:
(1)蟒科(Boidae)地栖或树栖性种类,体型为蛇类中最大者(从30 cm~11 m),是蛇类中的较低等类群。
体被小型鳞片,腰带退化,尚具有退化的股骨痕迹。
在泄殖腔两侧有一对角质的爪状物,即退化的后肢残迹。
有成对肺。
卵生或卵胎生。
卵生种类中有的具有孵卵(现象)行为,母蟒借肌肉节律性收缩能升高体温,有助于卵的孵化。
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某些地区。
本科种类不具毒牙,主要借将捕获物缠绕杀死,这种习性与众不同。
它们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
大多数种类发展了与这种食性相适应的热能感受器——唇窝(labral pit)。
我国南方的蟒蛇为本科的典型代表。
(2)游蛇科(Colubridae) 陆栖、树栖或水栖。
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
上下颌均具齿。
上颌骨水平着生并构成上颌大部分。
无沟牙(aglyphous )或后沟牙(opisthoglyphous )。
卵生或卵胎生,本科种类繁多(蛇类的9/10属此),分布全球。
我国常见种类有火赤链(Dinodonrufozonatum )、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和水游蛇(Natrix annularis)。
(3)眼镜蛇科 陆栖或树栖。
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
上下颌均具齿。
上颌骨一般较短。
前沟牙(proteroglyphous )。
尾不侧扁(与海蛇科主要区别)。
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
本科为著名的有毒蛇类之一,我国常见种类有眼镜蛇(Najanaja)、金环蛇(Bumgarusfasciatus )和银环蛇(Bumgarus multicinctus)。
均为剧毒蛇类,主要分布于华南一带。
(4)蝰科(Viperidae ) 陆栖、树栖或水栖。
上颌骨短而且可以活动,张口时借头骨上一系列可以动骨骼推动,能将上颌骨及毒牙竖直。
上颌具有管状毒牙,或环管牙(solenoglyphous)。
体粗壮,尾短。
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一般采用伏击方式毒杀后吞食。
本科分为蝰亚科和腹亚科。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蝮亚科的眼与鼻孔之间具有颊窝,蝰亚科则无。
在地理分布方面,蝮亚科的主要分布美洲无蝰亚科种类,蝰亚科的分布中心(非洲)不具蝮亚科种类。
蝰科主要分布于欧、亚、非和美洲等地。
我国的代表种类大多在长江以南分布,如蝮蛇、五步蛇(尖吻蛇)、烙铁头(龟壳花蛇)和竹叶青。
其中除蝮蛇在我国分布普遍外,均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4.奇蹄目(Perissodactyla ) 草原奔跑兽类。
主要以第三趾(指)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
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
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
齿式为
3
4~1~03~034~1~03~0⋅⋅⋅⋅。
本目代表种类有:
(1)马科 马型兽类。
仅第三趾(指)发达承重,其余各趾均退化。
颈背中线具一列鬃毛。
腿细而长,尾毛极长。
门牙凿状,臼齿齿冠高、咀嚼面复杂。
齿式为4~31~0334~310~3⋅⋅⋅⋅⋅。
野马和野驴为本科代表。
野马现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野驴在我国西北各省普遍分布,但数量不多,应严加保护。
(2)犀牛科 体粗壮。
前后足各具三个负重的趾。
头顶是1~2个单角,系
由毛特化所构成,与牛角、鹿角不同。
皮厚多裸露。
腿短。
齿式为34~301~034~302~0⋅⋅⋅⋅⋅⋅。
亚洲犀牛为本科代表。
栖于热带沼泽地,具独角。
犀角为珍贵药材及饰物。
5.偶蹄目 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
具偶蹄。
尾短。
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
除澳洲外,遍布各地,代表种类有:
(1)猪科 猪型,吻部延伸,在鼻孔处呈盘状,内有软骨垫支付,毛鬃状。
尾细而且末端具鬃毛,足具4趾(指),侧指(趾)较小。
具门牙、犬牙在雄兽外突或獠牙,臼齿具丘状突突(丘齿型)。
齿式3
4~21334~213~1⋅⋅⋅⋅⋅⋅。
杂食,胃简单,繁殖力强。
我国常见有野猪,为农作区害兽。
野猪为家猪的原祖。
(2)河马科 中、大型兽类。
体驱粗壮,具有大而圆的吻部,眼凸出,位于背方,耳小。
体毛稀缺。
腿短,具4趾(指)。
门牙与犬牙呈獠牙状。
齿状3
413~13413~2⋅⋅⋅⋅⋅⋅。
仅分布于非洲。
河马为本科代表。
营半水栖生活。
(3)驼科 头小、颈长,上唇延伸并有唇裂。
足具2趾。
趾裂宽大,具有厚弹力垫,负重时二趾分开,适于在沙漠中行走。
体毛软而纤细(驼绒为优质保暖材料)。
胃复杂,分为三室。
齿式3
2~11333~211⋅⋅⋅⋅⋅⋅。
双峰驼为本科代表。
双峰驼在我国自古已被驯化役用。
现今野生种类极为稀缺,栖息于中亚荒漠地区。
为重点保护对象。
(4)鹿科 鹿科兽类。
具4趾,中间一对较大。
常具眶下腺及足腺。
多数雄兽具有分叉的鹿角,鹿角的分叉结构为分类依据。
上颌无门牙,臼齿齿面具新月状脊棱(月齿型),齿式为3
310331~00⋅⋅⋅⋅⋅⋅。
鹿类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兽类,除供肉用和毛皮加工外,鹿茸、麝香等均为名贵药材。
我国产鹿15种,代表种类有梅花鹿、马鹿、麋鹿(四不象)和麝等,均为禁猎的珍贵动物。
梅花鹿和马鹿为鹿茸的主要来源。
野生种类非常稀少,必须严加保护。
麝不具角,雄麝具獠牙,腹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
麋鹿是我国特产珍奇兽类,约在1900年灭绝。
1866年帝国主义分子从我国盗运出的麋鹿,在国外养殖繁育。
解放后,我国政府从国外运回并养殖成功。
这一原产我国的珍贵动物,具有在保护区放养的广阔前景。
(5)长颈鹿科 具长颈、长腿。
头顶具有2~3个不分叉并包有毛皮的角,
终生不脱落。
脚具二蹄。
齿式为3
3133300⋅⋅⋅⋅⋅⋅。
限产于非洲。
代表种类为长颈鹿,栖于森林草原地区,以树叶及嫩枝为主食。
(6)牛科 偶蹄。
绝大多数雄兽具一对洞角(少数具二对)。
齿式为3
3~2133300⋅⋅⋅⋅⋅⋅。
代表种类有野牛、黄牛、羚牛及盘羊等。
其中野牛、羚牛及盘羊均为我国禁猎动物。
牛科种类中不少已被驯化成家畜,例如黄牛、水牛、耗牛、山羊、绵羊等。
为肉食、毛皮及役用重要畜类。
6.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飞行生活中的一类,因前肢变为翼,故又称之为翼手类。
这类动物绝大多数是食虫的。
蝙蝠之所以能在漆黑的夜空高速迂回飞行,并能准确地猎到飞虫,是因为在它体内有收发超声波的结构。
据研究发现,蝙蝠在飞行中能从喉内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
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障碍或昆虫时,能反射回来,然后传入听觉器官,再经大脑皮层分析,能迅速判别目的物。
因此,蝙蝠在黑暗中飞行,也能避过障碍物或捕食昆虫。
蝙蝠捕食昆虫的数量非常可观。
有人从饱食后的蝙蝠胃中,取出了相当于它自身重量三分之一的昆虫。
它主要捕食金龟子、蛾类等农林害虫和蚊、蚋、蝇等吸血传病的害虫。
据资料记载:一只蝙蝠一夜能消灭蚊3370余只。
不少国家在开展生物防治中,对蝙蝠的保护和利用都很重视。
一些国家特地建造“蝙蝠塔”,招引数以万计的蝙蝠入内栖居、繁殖。
入夜,塔内蝙蝠成群出动,飞向夜空,围歼各种害虫,这对保障农林生产和人畜健康起了很大作用。
7.鲸 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由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它们的体形像鱼;身体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头部、躯干和尾部,颈部不明显;全身不被毛,仅在吻部有些刚毛;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层,用来保持体温和减轻体重;前肢成鱼鳍状,后肢完全退化,有水平状的尾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
鲸虽然外形似鱼,但是它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肺呼吸、心脏分四室、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在雌体生殖孔的两侧有一对乳头,为皮囊所遮蔽。
每一个乳腺都被一块压缩肌肉所包围,当肌肉收缩时,乳汁便有力地喷入幼鲸的口中。
鲸属于世界海洋性动物,许多国家都有专业捕鲸队,进行大规模的捕鲸活动,每年仅热带太平洋东部至少有85 000头以上的鲸被捕杀。
国际捕鲸委员会正负
起保护鲸类资源的责任,制定有关捕鲸的限额。
目前,加里福尼亚的灰鲸、蓝鲸、座头鲸、格陵兰真鲸等已得到全面保护,许多资源保护论者提出了暂停捕鲸活动的要求,以使鲸类免遭灭绝。
8.虎虎体型大,头圆。
体长1.4~2米,尾长约1米。
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
背部色浓、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白色,前额有“王”字形斑纹。
是夜行性动物,能游泳。
捕食野猪、鹿、羚羊、狍等动物;有时也伤害人。
虎分布在亚洲,我国有东北虎,体大,毛色浅,产于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处;华南虎,体稍小,毛色深,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虎在我国是稀有珍贵的动物,有灭绝的危险。
9.小家鼠小家鼠又称小耗子、鼷鼠,属于啮齿目、鼠科。
体长约7厘米,体背面毛色由灰褐至黑褐色,腹部黄白色。
四肢背面暗褐色或灰白色。
栖息在住宅、仓库和田野里。
穴居,洞穴分支不多,但有2~3个洞口。
杂食性,以粮食为主。
昼夜都外出活动,繁殖力强,每年可产6~8胎。
每胎平均产仔4~6只。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