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健康与疾病(能代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学课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 人体的产热 安静时:内脏(主要是肝脏)
主要产热器官 运动时:骨骼肌
寒战产热 (肌紧张)
机体产热形式及其调节
非寒战产热 (代谢产热)
散热方式 (1)辐射(radiation)散热
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散热。 辐射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和有效辐射面积。
当气温≧皮肤温度,辐射散热即丧失(特殊情境)
思政目标:
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Part1 教学难重点
重点: 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难点: 呼吸节律产生的机制,三级呼吸中枢假说。
Part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知识讲解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指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物质代谢过程
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精神性发汗(mental sweating): 由于精神紧张引起的汗腺的分泌。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matic themoregulation)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 themoregulation)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2.中枢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热敏N元、冷敏N元
糖 脂肪 蛋白质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有关数据
热价(KL/g)
物理热价 生物热价
17.2
17.2
39.7
39.7
23.4
18.0
O2耗量 (L/g)
0.83 2.03 0.95
CO2耗量 (L/g)
0.83 1.43 0.76
呼吸商
1.00 0.71 0.80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第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共64张PPT】
烟酸、VPP、尼克酸 1.烟酸与烟酰胺有同样生理功能,总称为PP。 2.营养作用:合成NAD(CoI)和NADP(CoⅡ) ,这二种辅酶是体内许多脱氢酶的辅酶。
泛酸(遍多酸) 1.为β-丙氨酸衍生物。 2.营养作用:泛酸是CoA和酰基载体蛋白(ACP) 的组成成分,CoA是羧酸的载体,。 3.缺乏症:生长缓慢,皮肤及衍生物损伤,N系统 紊乱,胃肠道功能障碍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B12 1.是一类含金属的类扑啉,有多种形式,通常所说 的B12指氰钴胺素。 2.营养作用:B12辅酶最重要的是参与核酸和蛋白 质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VC 1.VC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还原型和氧化型,二者都 具有生物学活性。 2.营养作用:参与很多生化反应。其功能与其可逆 的氧化-还原特性有关。 3.缺乏症:缺VC的豚鼠最初表现为采食量降低,体 重减轻,接着是贫血和大面积出血。
生物素 1.只有α-生物素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 2.营养作用:生物素的主要功能是在脱羧、羧化反 应中起辅酶作用,转移一碳单位和以HCO3-形式在组 织中固定CO2。
叶酸 1.叶酸主要存在于植物叶部,故而得名,是已知生 物学活性形式最多的一种。 2.营养作用:叶酸辅酶为红细胞和白细胞合成,中 枢N系统功能的整合,胃肠道功能和胎儿或幼年动物 生长发育所必需,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必需物 质。
(二)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
VA有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三种衍生物。 1.V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饲料不含VA,含有类 胡萝卜素,在肠壁细胞和肝脏内可转变为VA。 2.功能及缺乏症:促进视紫质形成,缺乏时产生夜盲 症;维持上皮组织健康;参与性激素形成;促进骨骼 和中枢N系统发育,缺乏时骨畸形,运动失调、蹒跚 、痉挛等。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学课件)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肌肉活动
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显著 因素。
(2)精神活动
主要通过肌紧张 及激素 的作用增加产热量。
=
在睡眠和在活跃时的精神活动下,脑 中葡萄糖代谢率没有差异。但精神紧张 状态如烦恼、恐惧时,产热量显著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10%
9.下列哪种疾病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
A.呆小症
B.糖尿病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甲状腺机能低下
10.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最稳定的环境温度( )。 A.10~20℃ B.20~25℃ C.30~35℃ D.37℃
11.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 A.肾脏 B.皮肤 C.肺 D.消化道
12.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 )。
)。
15.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16.有关调定点下列哪项错误( 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发热时不影响调定点数值 无障碍,调定点上移
)。
B.规定数值一般为37℃ D.发热时,体温调节机能并
能量代谢
1.机体的能量来源与利用 (1)能量的来源
①三磷酸腺苷是机体直接 供能物质
ATP
②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2.能量的利用
2.能量代谢的测定 (1)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食物中化学能=热能+外功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量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
6.能量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
A.体重
能量代谢和体温(1)【共40张PPT】
(一)能量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
1.糖:占70%左右。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缺 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以及抽 搐。
2.脂肪:占30%。 3.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消耗极大而体内糖原、 脂肪储备耗竭时,才依靠蛋白质分解供能,以维 持必要的生理活动)。
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 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 (二)精神活动: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比体表温度高,且相对稳定,但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 ⑴寒战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
因为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的,所以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
通过上述调整,体温能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温度水平。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 当体温高于调定点设定数值时机体就可反射性地促进散热过程,抑制产热过程,使体温下降。
发汗是通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第二节 体温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 1.体温的概念: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但各 部分的温度并不相同。
人体的温度可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体表温度: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 下组织和肌肉的温度。易受环境温度或机体散 热的影响,所以,波动幅度较大,且各部分温 度差也大。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 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 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 近。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散热机制: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散发热量
体温调节过程: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发出指令,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维持体温稳定。
体温调节异常
体温调节机制异常:激素失衡、神经系统疾病等
体温波动:昼夜节律、运动、饮食等
体温过低:低体温症、休克等
体温过高:发烧、中暑等
C
B
A
D
能量代谢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01
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02
氧气:通过呼吸作用将食物转化为能量
03
肌肉活动:肌肉收缩产生能量
体温调节:通过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体力活动:运动、劳动等身体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生长发育: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食物热效应:消化、吸收食物所消耗的能量
体温平衡
体温调节机制: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平衡
01
产热方式:主要包括骨骼肌收缩、肝脏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等
02
散热方式:主要包括皮肤散热、呼吸散热、排汗散热等
03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负责调节体温的稳定和变化
04
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负责调节体温
产热机制:通过肌肉收缩、肝脏代谢等产生热量
体温调节:维持体温稳定,保证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
能量代谢:为体温调节提供能量支持,维持体温稳定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量代谢是体温调节的基础,体温调节需要消耗能量
01
体温调节可以影响能量代谢的速度和效率,例如寒冷时,能量代谢速度加快,以产生更多的热量
02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维持身体的稳态
能量代谢和体温(IV)
运动对体温的影响
运动时,肌肉收缩产热增加,体温会随之上升。人体通过调节排汗量来调节散热 ,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温过高,即中暑。中暑时,人体散热机制失效,体温 持续升高,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在剧烈运动或炎热环境中, 应适时休息并补充水分,以防止中暑。
PART 04
体温调节的病理生理学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高热与中暑
高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 见于感染、炎症、中暑等情况。持续 高热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器官 功能受损等严重后果。
中暑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 境中引起的急性疾病,表现为高热、 脱水、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中暑可 能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分类
根据能量来源,可分为光能型代 谢和化能型代谢;根据能量转化 的形式,可分为放能反应和吸能 反应。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维持生命活动
适应环境
能量代谢为生物体提供必要的能量, 支持各种生理活动和生命现象,如肌 肉收缩、神经传导、细胞分裂等。
能量代谢使生物体能根据环境变化调 整自身能量需求和利用方式,以适应 不同的生存条件。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升高,导致体温升高。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皮质醇分泌减少,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体 温降低。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导致体温异常。
PART 05
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干预措 施
REPORTING
能量代谢和体温—体温(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温度感受器:感受机体各部分温度变化的结构。
1.体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和肌肉中的 温感器,其实质是感觉神经末梢。 冷觉感受器或冷敏感点 温觉感受器或热敏感点 皮肤温感器中冷觉感受器较多,故皮肤主要感受冷刺激。
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敏感的神经 元,分布于脊髓、延髓、下丘脑等位置。
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
接触物体与皮肤的温差 散热量取决于 接触物体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 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⑶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 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
3.散热的调节:
⑴皮肤循环的调节
⑵发汗的调节
汗腺
神经 支配 刺激
温热性发汗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 (手掌、足底除外)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 纤维
温热刺激
精神性发汗
手掌、足底、前额和腋窝 等部位汗腺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 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 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体热 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产热
散热
产热和散热的相对平衡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下,主要是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时,主要为骨骼肌。
2. 机体产热的形式: (1)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97%)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未利用的能量(5%)O 2 能量释放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CO2+ H 2O 肌肉收缩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1)糖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GS —————— CO 2+H 2O+ 能量缺氧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
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
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二 ) 精神活动
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 绪激动等)时,产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 是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 素(甲状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
14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从进食后一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 右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蛋白质 “额外”增 加的热量约30%左右,糖或脂肪则可 “额外 ” 增加4%~6%的热量,混合性食物为10%。
雪條/雪糕
薯片/蝦條 糖果/朱古力
33
如何减肥?
经常运动:如散步、自行车、慢跑、球类、 舞蹈等。走路上下学、爬楼梯等。脂肪转 变为糖并运到肌肉需要一定时间,一般至 少20分钟以上,因此持续运动需坚持30分 钟以上。
34
注意饮食 口渴時,多喝白開水或新鮮果汁,少喝沙土、 可樂、汽水等。 少吃高糖份的甜食、點心,尤其不可在飯後 餐有甜食點心。 少吃含脂肪過多的食物,如肥肉、奶油、花 生、核桃等。 烹調中少用奶油、豬油、沙拉醬等。
1、机体的散热途径与方式:
散热途径:主要途径是皮肤散热,小部
分热量随呼吸、尿和粪便等排
泄物而发散。
59
面积大 主:皮肤 与外界接触 散热部位: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呼出气、尿、粪
60
散热方式:
1.物理散热
2.生理散热
61
1.物理散热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
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76
(2)发汗: 温热性发汗:在温热环境下引起全身各 部位的小汗腺分泌汗液。 生理意义——散热 发汗的多少受环境温度,劳动强度、空气湿
度、风速和汗腺数目及功能状态的影响。
精神性发汗: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引 起的发汗,主要见于掌 心、 脚底和腋窝,其散热作用不大。
77
气温下降 散热过多
体温趋于下降
17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意义
临床测定BMR可帮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
# 甲亢时,BMR比正常值高25%~80% # 甲减时,BMR比正常值低20%~40% # 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发热BMR升高 # 体温每升高1°C,BMR升高约13%
19
关 注 肥 胖
20
WHO向全世界宣布:
肥胖症将成为全球首 要健康问题
28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精神神经因素
内分泌因素
生活方式与饮食因素
29
(一) 遗传因素
肥胖基因与瘦素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 质,其主要功能是调控进食、能量消耗及体重。 肥胖基因发生突变时,肥胖基因表达减弱,血瘦 素水平下降,引起肥胖及相关疾病等。
6
3、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 被氧化利用,在特殊情况下 (如病理性长期饥饿等)也参 与供能。 #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成分、组织的自 我更新、合成酶及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供能是次要功能。
7
(二)机体能量的去路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50%以上的能
量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用于维持体温。
11
机体不同状态时的能量代谢率
───────────────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洗衣 扫地 打排球 打篮球 踢足球 持重机枪跃进
2.73 3.40 8.30 9.89 11.37 17.05 24.22 24.98 42.39
───────────────
42
体温(body temperature):
指机体深部 的平均温度。
腋 温 口腔温 直肠温
36.0-37.4 ℃ 36.7-37.7 ℃ 36.9-37.9 ℃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 间(约需10min)。
43
44
意义:体温的相对
25
单纯性肥胖: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 疾病的肥胖症。 继发性肥胖:许多疾病可伴随肥胖,这 种肥胖总称为继发性肥胖。
26
单纯性肥胖的危害
肥胖不仅仅影响美观、引起心理障碍及 社会歧视,更严重的是肥胖是许多疾病 的发病基础。
27
热量摄入失衡
高血壓 中風
心臟病
關節炎
糖尿病
热量支出<热量吸收
最大元凶:肥胖
30 25 20 15 10 5 0 1982 1989 1992 2001
20-70岁成人
24
1984年,肥胖被确定为一类疾病。 成为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 致死性危险因素。 与爱滋病 、吸毒、酗酒并列为四大世界性 医学社会问题。 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称为 “死亡四重奏” 。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 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47
体温的正常变动
1、昼夜周期: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周期幅度一般不超过1°C,体温的这种周 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15
(四)环境温度 安静时20~30°C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稳定, 低于20 °C或高于30 °C 时都可使能量代 谢增加。
16
三、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 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 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 等因素的影响时的状态。
#剩余的化学能则载于ATP的高能磷酸键
中,供机体利用,如合成、生长、肌肉 收缩、 腺体分泌、 神经传导、 主动转 运等。
8
体内能量的转移、储存和利用
9
ATP是机体储能物质 ATP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一克分子ATP可释放33.47KJ的能量
10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 )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 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剧烈 运动时其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 (静卧、踢球)
56
(一) 产热过程 主要的产热器官以及影响产热的因素: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内脏,特 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 主要产热器官—— 肌肉 影响产热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肌 肉的收缩活动,内分泌激素等。
57
寒战:是寒冷环境中最有效的产热方式,可提 高代谢率4-5倍。
58
(二)散热过程
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 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45
2001 年 2 月底,加拿大埃德蒙顿市 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 30度以下。只有 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 穿着纸尿裤和一件 T 恤衫走向零下 30 度 的室外!
冷感受器兴奋
发汗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血管收缩 代谢增强
大脑皮层 寒战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发汗停止
散热减少
产热增多
体 温 趋 于 正 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你知道吗?
机体活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机体安静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辐射散热?传导散热?
能量代谢和体温
1
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 糖、脂肪和蛋白质。
3
1、糖: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 的糖(约占70%),其中葡萄 糖占主要部分。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62
63
⑵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
物体的散热方式。
散热量与物体的导热有关。
64
65
⑶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 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 特殊形式,受风速影响。
66
67
⑷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
70
散热方式: (1) 辐射(radiation) (2)传导(conduction) (3)对流(convection) (4)蒸发(evaporation) (不感蒸发和发汗)
71
蒸发(22%)
辐射(60%) 传导(3%)
对流(15%)
皮肤散热方式
72
降温措施: (1)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 (2)通气、减衣:增加对流散热 (3)酒精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73
2、散热的调节
(1)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
寒冷时,交感神经紧张度加强,皮肤小动脉收缩,
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
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炎热时,支配皮肤的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小动
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
加,散热量增加。
74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
75
l
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
48
49
2、性别: 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低0.3°C。女性 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月经期至排卵这 段时间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 体温回升至月经前水平。孕激素及其代谢产 物可能是引起体温波动的主要因素。
50体温较高,老年人体温较低。新生儿 (特别是早产儿)因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 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52
4、肌肉活动: 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升1~2º C,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变 化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 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