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慢慢体会——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生命去慢慢体会——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最初知道这本书,缘于三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了她的简介,觉得很受吸引:一个老教授得了绝症,他的学生每星期二都不辞辛苦乘飞机去看他,聆听病榻上老师的教诲,这样的课程共持续了十四周,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学生把课程内容编辑整理,形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看了简介之后,我顿生神秘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会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这本书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大呢?他们每周二都讲些什么?……带着种种疑惑与好奇,我当即从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经过三天的焦燥等待,我终于收到了书。轻轻拆去外面的包装,小心翼翼地翻开她,我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从序言看起。一看之下,竟很惭愧,原来早在十年前这本书就已经出版并且轰动全美,我却如此之孤陋寡闻,十年后才得以一睹芳容。余秋雨先生为该书写的序,其中摘录了不少书中主人公——一位躺住病榻上、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人莫里说的话。话语平淡,朴实无华,却像一股清泉,流入我的心田,未看正文,我先被震撼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下去,从华灯初放至夜色阑珊,整个人仿佛接受了一场洗礼。莫里是一位教授,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患上了一种可怕的绝症,美国的医生没有象中国的大夫那样做出假惺惺的所谓人道的姿态,而是很直接地告诉老人“你快死了”,并告诉他,“你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年”。这个可怜的老人在他剩下的时间里并没

有做出什么让人可怜的举动,他在十四个星期内,以真实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这个学科唯一的学生上课,于是,书中的两个人物——教授莫里和学生米奇在每一个星期二,一个讲课,一个笔记,直至最后一堂课,画面定格在老人的葬礼上。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同时,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是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他这种平和的心态和中国古代隐士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有些追求是否值得,究竟又得到了什么?如果把当下我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这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

那段时间,我家楼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故去了,听着他们家人的悲号和哀乐,我莫名地有些害怕,以致后来每每经过楼下,都快快地近似逃也似地疾走。直面死亡是一种折磨。一个人从降生那天起,便无可救药地坠入这个轮回。在精力旺盛的岁月里,

我们讳言死亡,一面做出心安理得的样子忙碌着,一面隐藏起心底对死亡的恐惧而装出一幅强者姿态。看完这本书,我释然了。“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莫里说。莫里的课,最终在死亡面前划上了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那晚,当我终于合上这本书时,心里忽然变得那么安静,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自己。人不..............(原创文章,选用后发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