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的非物质遗产众多,以沈阳相声、沈阳市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于洪区的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薛天智民间故事、苏家屯区的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沈北新区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沈阳关氏皮影、锡伯族喜利妈妈、和平区初春枝满族剪纸、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的金开芳评剧表演艺术、辽宁大厦张懋祺中医整复点穴骨盆复位疗法为代表。

沈阳已有谭振山民间故事、唐派京剧艺术、韩花筱评剧艺术、东北大鼓、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5个国家级项目;奉天落子等16个省级项目;初春枝满族民间剪纸等57个市级项目。此外,全市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已公布了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2个。

在纪念我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日”中,沈阳市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亮相,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增添色彩。1.奉天落子: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地区,源于莲花落子、唐山落子,再融合关东众语言、习俗和欣赏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东北风格戏曲。

2.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是我国独特工艺,见证了东北地区几千年建筑历史饿发展,其彩绘工艺具有传统审美的取向性和文虎完美的表现性,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点。

3.回民小鼓高跷:清朝光绪年间,北戴河一带的回民迁居沈阳后,将回民小鼓高跷带到沈阳。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和完善,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风格上,回民小鼓高跷形成了沈阳地区特色。

4.马家烧卖制作技艺:清代嘉庆元年,回民马春在盛京城内制作马家烧卖,以馅大、皮薄、汁满、味号为特点,深受百姓欢迎。马家烧卖是回民的传统美食,风味独特,至今已传承了5代。

5.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这种工艺300年的历史,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原址原井水酿造白酒,沿用传统的端午踩曲和用曲工艺,沿用百年窖池发酵,采用传统的“混蒸混烧老吴甄”操作法,沿用百年酒海陈酿,精心勾调。

6.老边饺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边福创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研制出了特色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浓郁不腻”的特色,至今已传承5代。

7.面人汤技艺:沈阳的面塑专家汤林玉,俗称“面人汤”,为子承父业,沈阳面塑的主要传承人。汤林玉的面塑主要以古典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和片段为创作题材。她从事面塑创作几十年,作品万余件。

8.朝鲜族“回甲”祝寿:“回甲”又叫“还甲”。朝鲜族吧60岁

看成人生的分水岭,每当老人60周岁时,子女们都要为老人举办“回甲”宴,成为朝鲜族子女孝敬老人、报答老人养育之恩的民族风俗,具有浓郁的朝鲜气息。

9.沈阳关氏皮影:是中国北方皮影的分支,具有百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沈北地区。关氏皮影语言通俗灵活、唱腔圆润动听,是集绘画、唱腔、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关氏皮影以传承4代。

10.萨满歌:又称“汉军旗香”,是集唱词、音乐、舞蹈和少数民族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在沈北地区广泛流传,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现已传承至第六代。

11.东北大鼓:是民间在东北民歌、小调的基础上衍化出的一种说唱形式,源于地域命名,称“奉天大鼓”,后流传东三省,改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具有200多年历史,有着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12.京剧唐派艺术:有剧本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组成。一是创作剧本,在唐韵笙6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他亲自创作改变的剧本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艺术,唐派艺术的代表剧目,是以《东周列国志》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

13.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艺术:韩少云、华淑兰、筱俊亭,均为我国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形成了我国评剧艺术的三大流派。其中,韩少云以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著称;华淑兰音域宽,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筱

俊亭嗓音低回浑厚,刚柔相济,行腔俏丽,委婉抒情。

14.采食飞车走壁技艺:蔡氏飞车走壁技艺,是我国著名杂技艺术家蔡少武先生创建的,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木桶飞车走壁和环球飞车走壁绝技,它将惊险与技巧相结合、体育与杂技于一体,蜚声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