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总结(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六经辨证应用续命汤治疗急慢性中风中风及后遗症是中风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后遗症危害,加快其康复对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意义。《古今录验》续命汤及类方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药,但随着中风“内风学说”的兴起,续命汤类方渐渐失去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地位。

通过文献温习、临床实践,感觉应重新认识续命汤及类方的历史地位,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造福中风患者。

续命汤类方曾为中风主方

续命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引《古今录验》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组成。对于《金匮要略》录《古今录验》之续命汤有人认为非仲景之方,而是宋代校勘时所加,张景岳则执此观点,其在论述续命汤时说:“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

然而,东晋《范汪方》记载的续命汤云:“风痱方,又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方: 甘草( 炙) 、桂心、当归、人参、石膏( 碎,棉裹) 、干姜各二两,麻黄( 去节) 三两,川芎一两,杏仁( 去皮、尖) 四十枚,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是仲景方,本欠两味。”其组成、主治证候、用法及禁忌,皆与《古今录验》所录续命汤相同,并指出该方本是仲景方。

此后至隋唐以来在续命汤的基础上,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均以中风为主治矣,如《胡洽方》同时记载有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主治病证同为风痱,也与《范汪方》一致。看出续命汤及类方,乃是唐宋以前治疗中风之主方,在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均有体现,其病因多强调中风乃多感受外来风邪所致,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其效果诚如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时对其治疗中风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甚良”、“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

从元代以后,中风病因学说,渐渐以内风为主,并分“真中风”,“类中风”,《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提到了中风见六经寒热之形证者治以小续命汤。

受中风内风学说的影响,唐宋以后用续命汤治疗类中风及后遗症

渐近消失,其原因,除受外风学说影响外,亦未认真解读六经及病证,对于六经之形证,单纯理解为伴有寒热之表证方为六经之形证,因此,千百年来,对于中风之六经形证伴有寒热表现者,应用续命汤及类方多以疏风散邪为其主要功能,渐渐失去了其在中风尤其是后遗症中的治疗作用。

细考中风后遗症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者,很少有从六经论治,殊不知,仲景创六经学说,不独论治伤寒,亦通论杂病,中风类中风者乃杂病者,张介宾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知十二经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查“续命”为名的方剂(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等共有20余首,其组成大致:(1)温阳宣通:麻黄、桂枝、细辛、附子等;(2)养血活血类:当归、川芎、芍药;(3)补气类:人参、白术、甘草;(4)寒凉类:石膏、黄芩等。虽然各续命汤组成有所不同,但各续命汤组成中均有合有麻黄汤意(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从诸续命汤组成看此方大义乃既辛温发散,亦温里通阳、温中补虚、活血化瘀,其不单治疗外风、亦通治中风之表里、寒热、虚实之证。

对于续命汤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毛进军教授对此之认识尤其特别,指出中风后遗症见肢体功能障碍者,病位在表,在六经之太阳,乃太阳经脉之气失其舒展,瘀血阻络,经脉拘挛,因此,续命汤温阳发散、活血化瘀、使太阳经气舒展,经脉畅通,肢体拘挛得以解除,

因此,从另一方面,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可以认为乃中风六经形证之另一表现,认识和拓宽中风六经形证之表现,对扩大续命汤的治疗范围,尤其是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续命汤在中风中的应用,在唐宋以前外风学说为主时代很风靡,殊不知,在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亦明确指出“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功”。可见,在清代,对于续命汤治疗中风,仍在用,对此,清·姜天叙所解释:“有用乌、附、羌、防为主者,取其流通经络。盖痰火风湿瘀滞,若非先以雄健之品为之向导,莫能开也,纵观续命汤及其类方组成,后世看之,奇特难明”。

近代川中名医陈鼎三评价续命汤云:“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当代广东名医黄仕沛对续命汤及类方体会颇深:“此方寒温补散组合,世人多觉此方奇特难明,但临床上疗效又往往立竿见影。”又说“续命汤乃一首‘千古奇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由于历代对中风的认识有异,对续命汤也是毁多于誉,成了‘千古冤案’。”随着经方学派的兴起,火神派亦大行其道,冷僻经方“续命汤”再次唤起人们的重视,刘启华总结续命汤有活血、熄风、清热、醒神、宣畅气机等功效,中风之患,不论急性慢性,皆有瘀血,《内经》云“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张璐“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正所谓瘀阻之血,非温不通,山西晋中名医高允旺

对此应用最多,其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其所著《脑病心悟》。

李可老先生对于续命汤治疗中风总结为“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效莫及”,受此观点影响,现已有经方临床家把续命汤广泛应用到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癔病性瘫痪、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病的治疗中,并收到良好的疗效。

我科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科跟随张效科教授学习后在我科应用:效果明显。现在我科临床应用观察疗效。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肢体拘挛不收,-------硬瘫,恶寒、发热,舌质暗红,苔薄白或黄,舌下静脉曲张,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

方用续命汤《古今录验》化裁。

处方:生麻黄15g,桂枝20g,当归20g,党参30g,干姜6g,川芎30,杏仁10g,川牛膝30g,鸡血藤30g,威灵仙20g,茯苓30g,姜黄20g,萆薢20g,黄柏15g,炙甘草10g,大枣6枚。7剂,水煎服,嘱患者每晚9点前服完。

麻黄是主药,一味麻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的整体治疗思路及治法,对于中风病,不论急性慢性,都可以应用续命汤治疗,对于中风之疑难顽症,益气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温阳活血、温阳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于中风有寒热形证方能应用,其肢体表现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应认为是中风六经形证,尤其是太阳经脉之气血瘀阻之证,应用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