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石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石岐”

石岐区,中山市24个镇区之一,位于市中心区域,是中山最古老的城区。

在中山本土人士以及熟悉中山的人们心目中,石岐是中山的代名词。曾几何时,省城广州到中山的客车客船,站名是“石岐”而非“中山”;中山的“官话”是“石岐话”而不叫“中山话”;香飘四海的中山名菜“红烧乳鸽”,即使远在大洋彼岸,仍然用着响当当的名字“石岐乳鸽”……无可置疑,石岐在中山的发展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石岐”之名的传说

综合有关资料,“石岐”原为“石歧”,关于石岐(歧)的命名有几种传说,且显示早在唐代,就有“石岐(歧)”这个地名:

传说一:在《封神榜》的故事中,武王伐纣,征战西岐,灭商兴周800年。为取其祥瑞好兆头,人们将“西岐”音译演化为“石岐”作为本地地名;

传说二: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战事导致越国的岐人南迁避乱,部分徙民飘泊到后来属香山县的山边,在此栖息繁衍。安家于此的岐人认为此山山体较大,而古汉字“硕(巨大)”与“石”相通,故称此山为石(硕)岐山,也就是现在的烟墩山,又称阜峰山、凤山。石岐山周围一带的地方自然就叫做“石岐”。

获得较多认同并有相应印证材料的说法是:石岐山原是石山,由于历代采石作料,才渐把石山剥成了现在的土山。古时人们用该山石沿江垒筑基堤,基堤向南、北伸展,北堤为“上基”,南堤为“南基”、“下基”(这些地名现仍在使用,位于步行街西段附近与中恳广场之间一带)。山抵其中,基堤由此分歧,故将此山称为“石歧山”。后取“凤鸣岐山”(歌颂武王伐纣的传统戏剧)之意,渐将“歧”改为“岐”。

中山历史上有诗流传下来的第一位诗人—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郑愚,任内曾返故乡游览,吟下《泛石岐海》一诗,据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石岐”:“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鬓愁蒲柳早,衣怯芰荷秋。未卜虞翻宅,休登王粲楼。怆然怀伴侣,徒尔赋离忧。”

诗中提到的“岐海”即石岐海,指现在的岐江河。虽与前述的“石岐山”有山水之异,但综合上述几个传说和史料,至少可以证实,唐代之时,在烟墩山和岐江河一带,已有“石岐”之称。

二、关于石岐开埠的传说

据《石岐志》(1963年初稿)记载,传说在隋唐初年间,有一缪氏渔民,捕鱼经过石岐海,天刮飓风,泊船于石岐山麓躲避。因见其间四山(狮山、马山、员峰山、莲峰山)环海,四海环山,环境条件良好,不仅可做避风小港,更是鱼类栖宿之渔津,便举家迁来石岐,居于石岐山西麓。不久,毛氏也举家迁来,居于石岐山东南麓。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随着岁月流逝,宜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人口随经济生活的发展改善而繁衍增加。缪、毛两族,各将他们原来用作晒渔网的地方,据为己有。缪氏迁到石岐后,继续以渔业为生,他们于长洲狮窖口一带设置渔埠,沿岐江河两岸各装一大渔缯,此后这一带成为缪家税地,故有“毛氏蒸尝,缪家土地”的流传。毛氏子孙落居于石岐东南,后迁居县城内。据此传说,缪毛两族是最早迁居石岐的开埠始祖。

三、石岐与铁城

坊间不少人将石岐和铁城视为从来都是同一地方的不同名称。其实,在“铁城”出现之初,石岐与铁城是指两个不同但相邻的区域,后两者融为一体,“铁城”成为石岐的别称,那是后话。铁城是香山县的县城,铁城的出现,还得从香山建制的变化说起。

远古时期,中山的前身香山岛是古伶仃洋上的一座孤岛。据《香山县志》明嘉靖本、《东莞县志》清宣统本记载,香山岛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海屿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属南海郡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之番禺县地;晋咸和六年(331年),

属东官郡地,隋开皇十年(590年),东官郡改为宝安县,香山岛属宝安县地。

据《香山县志》明嘉靖本、清康熙本、乾隆本记载,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香山岛属东莞县地;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在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设置香山镇,为戍边军事单位,镇将品级与县令相等。至北宋,整个文顺乡改为地方行政单位之香山镇。其时文顺乡、香山镇的境域,也就是今中山市的石岐、沙溪、大涌、南区、五桂山、三乡、神湾、张家边、南朗、翠亨、珠海市的山场、前山、唐家、下栅一带地方。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广东运判徐九思采用香山进士、时任鄂州通判的梁杞的建议,向朝廷奏请将香山建县。但因当时的香山经济开发程度尚浅,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已萌芽的商贸、手工业基础尚差,离立县尚有一段距离,故请奏未获批准。

在梁杞、徐九思第一次提请香山建县未果70年后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镇的寨官、仁厚乡(今石岐)进士陈天觉再次上书要求建县,东莞县令姚孝资采纳建议并请奏朝廷,终获批准。新建的香山县,以原东莞县香山镇(即文顺乡)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加上新划入的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之地,共分为10个乡。

新县既立,就要确立县治,修筑城府。经多次勘察比较,征求意见,初步形成两个修建县城的候选地点。一是五桂山南面的平岚平原,即丰乐乡的桥头、平岚、乌石一带。以郑廷举、郑廷辅兄弟为首的丰乐乡乡绅代表,认为这一带平原广阔,村落集中,北靠五桂山,南临金斗湾,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而以陈天觉及其兄陈天伦、弟陈天叙为首的仁厚乡乡绅代表,则坚持石岐一带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才是建立县城的好地方。

双方意见相持不下。为了定出建城地点,陈天觉提出“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须兑称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陈天觉暗中使人将铁沙混入仁厚乡的泥土中,拿去和丰乐乡的泥土比重,果然仁厚乡的泥土较重而胜出,城址始定于石岐平原。

在陈天觉主持下,确定了建城的总体规划:城址定在石岐山以东、莲峰山以西、库充河以北、岐头涌以南的平原地带;城门设置,除按方向取名外,还各有其名,分别为启秀门(东门,今孙文中路月山公园处)、阜民门(南门,今南门头民生路与民族路交界处)、登瀛门(西门,今民族路与孙文西路交界处的西山寺下)、拱辰门(北门,今拱辰路与太平路交界处榕树头附近)。直至现在,这些地方仍可看到少许残留的城墙。县署衙门,定在县城的中心,仁山之南,即今孙中山纪念堂一带。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历经两年建设,香山县城于石岐平原屹立而起。由于“炼铁和土”和“称土”的故事,人们称县城为“铁城”。居于县城里的多是官宦豪绅,被称为城里人,铁城人。而县城以西至石岐津渡码头,有一条通道横过石岐山之南,称石岐大街,此处有较多民居;石岐山正南面的路段两旁,开有十八间商铺,称为“石岐十八间”(今孙文西步行街),人气较旺;石岐津渡码头也称石岐闸,有军兵驻守,也是疍家、渔民聚居之地。石岐大街、石岐十八间、石岐闸一带的居民被称为石岐大街市人或石岐埠人,以别于县城里的人。因此,当时“铁城”与“石岐”是不同地域概念的地名,县城内称铁城,县城外以西称石岐。

至民国10年(1921年),撤销县知事制,行民选县长制。后位至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香山人吴铁城成为民选香山县长。吴上任后,拆城墙筑马路,以利商贸发展。至此,铁城、石岐才连成一体,统称石岐,“铁城”成为石岐的别称。

四、石岐建镇及其建制变迁

石岐一直以来是县、市治地,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在全国实行新县制,石岐始设镇。《县组织法》第七条规定,“凡县内百户以上之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