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的无声呐喊_析库切再现酷刑的叙事手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 家.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0. ② 弗吉尼亚・伍尔夫.贝内特先生与布朗 夫人.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年, 296 页. 第
(上接第 79 页)来; 女孩对于他的询问, 不是摇头就是沉默。 女孩的拒绝 他已经指定了 “审判的程序” 犯人们必须被 诉我?” ; 他继续诱导: “隔离” 起来。对于被他用刑致死的犯人, 乔尔给老行政长官 并没能挫败老行政长官破解其受刑真相的意图, 痛就是痛。无论如何努力, ” 老行政长 提供的死亡报告让人马上联想到了南非政府对史蒂夫・比科 “别把它当做秘密守着, 在他历尽万难将蛮族 死因的解释,在审讯的过程中, “ 囚犯的供词显然漏洞百出。 这 官体对酷刑真相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库切借老行政长官的口道出自己对作 些漏洞百出的供词被揭穿后, 囚犯变得狂怒起来并且攻击进行 女孩送回部落的途中, “ 案件调查的长官。 接着在发生扭打的过程中, 囚犯重重地撞在 家能否完全获得受害者受刑真相的疑虑,她身上的伤痕把我 而我又失望地发现自己不能洞察事情的原 了墙上。经抢救无效死亡。 上述虚饰的言辞中,犯人” ” “ 作为 吸引到她的身边, 还是她身上的历史痕迹?” “或许凡 主动语态的主语, 被描述为唯一的施动者, 掩饰了施刑者的行 委?……我想要的是她, 为, 从而将其责任模糊化。而当老行政长官去检查犯人的尸 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都是错误的……只有没有被表述出来的才 ” 库切对作家能否真实再现酷刑及 体时, 他发现犯人 “嘴唇瘪了进去, 牙齿都碎了。一只眼睛凹 是真实存在过的。在这里, 在里边, 另一只眼眶成了一只血洞。身wk.baidu.com的证词驳倒了官方 作家所获得的受刑真相距离受害者的真实体验到底有多远进 ” 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出示的证词。 四、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 小说既没有大力渲染暴力, 用浮华的辞藻 对于作家能否真实再现酷刑及受害者经历的批判性质疑, 刻画用刑的场面及犯人受刑的痛不欲生; 也没有对暴力行径视 作为一名具有人道主义关 而不见, 避免直接刻画酷刑, 而是采取了独特的再现手法。例 并没有阻止库切进行探索式尝试。 库切在用自己独特方式展现酷刑及受刑者经历的 子之一是以上提到关于犯人死亡的证词。库切用冷峻的笔调 怀的作家, 将乔尔上校关于犯人死亡的报告和老行政长官亲临刑室耳闻 同时, 提醒读者对任何的再现形式进行批判性思考。二十一 目睹的情况同时呈现给读者, 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描叙犯人 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暴力仍然以或隐或现的形式充 库切的 《等待野蛮人》 促使人们开始 的尸体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出犯人备受凌辱而死的状况, 斥着人们生活各个层面, 它只是一个开头, 而决不是一个终点。 而不是任凭想象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夸张的描写。例子之二是 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思考, 对老行政长官受刑的描写。库切在描述老行政长官两次受刑 参考文献: 时并没有刻画乔尔、 迈德尔或其手下如何对老行政长官施刑, [1]Coetzee,J. M.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ter也没有对刑室、 刑具进行繁琐的描叙, 而是将老行政长官做为 句子的主语, 通过其感官和心理变化反映出受刑人的经历。 view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康慨.酷刑: 对酷刑书写的批判性思考还表现在小说通过隐喻的手法 黑色的想象力.新闻周刊.2003 48) ( . 对作家能否完全获得受害者受刑真相进行讨论。 老行政长官 [3]Weber, Samuel. Violence, Identity and Self-Determina将受刑至残的蛮族女孩带回家后,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围绕着 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如何获得女孩受刑的真相上。先是检查女孩受刑至残的脚, [4]J. 库切著, M. 文敏译.等待野蛮人.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 然后是被弄瞎的双眼。 在检查过程中不断询问女孩受刑的过 社, 2004. 程。 “他们干了什么?” “他们对你做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告
文 艺 理 论
非暴力的无声呐喊
——析库切再现酷刑的叙事手法
◎蔡 云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 暴力及酷刑的书写一直是文坛上极其富争议的话题, 如何真实客观地再现酷刑, 也是许多作家致力解决的问题。 库切小说 《等待野蛮人》 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主人公对酷刑及其相关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究, 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库切再现酷刑 的独特方式——对酷刑进行冷峻而克制地刻画, 同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避免利用作家话语权非客观地再现酷刑, 进 而陷入语言暴力的泥潭。 关键词 库切《等待野蛮人》 酷刑 再现
・斯陶芬伯格伯爵的富足时光》 等。前者将酷刑作为一种高 雅的艺术形式来描写, 后者则描叙纳粹时期密谋行刺希特勒 的人倍受各种酷刑致死的全过程。 各种暴力书写俨然已经成 为一种新兴的时尚与追求。当然, 出于批判性需要对酷刑进 行适度刻画无可厚非, 然而如何注入人道主义关怀应当成为 每一个作家反思的问题。 二、 酷刑与 《等待野蛮人》 《等待野蛮人》 虽然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但它事实上是对 当时南非现实情况的影射。 自从 1948 年南非国大党执政以来, 一直有关于政府对政 治犯人实施暴行的指控。 1976 年 6 月, “黑人意识” 南非 运动 领导人之一史蒂夫・比科 (Stephen Biko) 被国大党逮捕后不 到一个月饱受酷刑死于狱中, 由此引发了公众抗议的疾呼。 对酷刑问题的讨论充斥着当时南非各种媒体话语, 不少作家 书写了关于酷刑的文本, 其中较著名的有西弗・塞巴拉 (Sipho Sepamla) 《乘风破浪》 的 。然而, 作家们还面临着另一种 困境: 如何在刻画暴力的同时不陷入一种黑色抒情。关于作 家在书写酷刑时所面临的困难, 有批评论著做了相关论述。 巴泰尔 (Bataille) 在其论著 《色情: 死亡与感官》 中指出暴力与 理性在西方意识形态中的对立正是基于暴力本身, “如果 因为 一些暴力及负面的情感无法使暴力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恐怖的 话, 单是理性本身是无法对暴力及非暴力的界线作出权威的 界定的” 进而肯定暴力一直是各种作品中的一种隐性存在。 , 而 Peter Van Der Veer 在他的批评文章 《受害者的故事: 小说 中的记忆与遗忘》 中指出, 没有真正关于暴力的故事。暴力 “ 只是一个符号, 而我们所得到的只是破碎的片段……没有任 何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能够成功的刻画已经发生的一件恐怖的 事件” 体现了他对于作家能够如实再现酷刑的怀疑。 《等待野蛮人》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 是库切对 上述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后对再现暴力与酷刑的一次尝试。 三、 库切再现酷刑的方式 小说发表时值舆论对南非政府对待犯人方式的巨大争议 时期, 文本中不乏对当时一些事件的影射。例如小说描叙国 防部时, 用的术语就和当时人们用来描述南非国防部警察的 行话相似: 乔尔上校在 “紧急戒备状态下” 被派(下转第 81 页)
《等待野蛮人》 是库切创作的第三本小说, 1980 年南非 获 最高文学奖 CNA 奖, 它为库切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并使库切 开始受到来至南非以外的国际性关注。 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 了热烈的反响, 它不确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寓言式风格使文 学批评家们对它褒贬不一, 却更增加了其神秘的魅力。 等待 《 野蛮人》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进行剖析: 可以将它看成是 文明的奠定必将异己文化野蛮化的寓言; 也可以将之看成殖 民与被殖民之间二元对立必被打破, 甚至发生角色颠倒的寓 言; 还可以将其看作施暴者终有一天会成为受暴者的寓言等 等。 而本文所要集中讨论的, 是库切一向关注的话题: 酷刑问 题。 酷刑对于许多作家具有一种黑色的吸引力, 即: 而肩负人 道主义使命的作家是否应该及如何刻画酷刑。通过分析 《等 待野蛮人》 中库切对酷刑书写的批判性思考及库切独特的再 现酷刑方式, 使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身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作为载体的语言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作家 与所要呈现事件真相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 酷刑与暴力书写 酷刑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及社会成因, 而刑室作为禁 区比起其他任何场景更能激发作家创作的欲望, 从而往往成 为其创作所需想象力的源泉。 显然因为他站在黑色的门外, “ 想进入那黑屋却不能, 他是个小说家, 必须去想象在门的那一 边发生了什么。恰恰是他不能进入的那间黑屋所产生的张 力, 令那屋子成了他所有想象的源泉──艺术的子宫。这也 ” 许解释了为何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不仅 各种媒体对酷刑和暴力仍然情有独衷, 文坛上酷刑与暴力书 写也成为作家们屡试不爽的创作手段。 我国近现代文坛上所 涌现出来的一些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便是此类暴力书写的代 表。例如莫言的 《檀香刑》 余华的 , 《刑罚与往事》 许三观卖 、 《 血记》 等刻画了一场场刑罚, 上演了一幕幕咳人的屠人戏。 对 于自己作品所反映出来对暴力的迷恋, 余华 2003 年在美国纽 约巡回演讲时解释道:在八十年代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写小说 “ 就充满了暴力, 作品里不断有人被杀。现在回忆起来可能是 文革留下的阴影。当然, ” 对暴力与酷刑的刻画决非中国作家 首创, 西方文坛上也有无数刻画恐怖与暴力的作品。例如法 国作家奥克塔夫・米尔博的 《秘密花园》 保罗・韦斯特的 , 《封
2008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79
文 艺 理 论
母遗留给我的。姑妈死后留给我每年五百英镑的赠款。 “一 笔固定收入会给人的情绪带来多少剧烈的变化, 这确实令人 惊异。 姑母留下的遗产是女性前辈的物质和文化积累的象 ” 征, 这也是女性进行创作的物质基础。女性要进行自由的创 作, 就必须有每年 “五百英镑的收入” 作为物质基础。必要的 创作空间和物质基础是伍尔夫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 因为她 明确的意识到没有经济的独立, 就不会有女性的真正的独立、 自由、 平等。在她看来, 这五百英镑的收入对于女性来说, 比 获得选举权更有意义。 为了进行进一步研究, 我来到放历史书的书架前。而所 谓的历史就是 “庄园法庭和公田耕作方法……天主教西多会 修道士和牧羊业……十字军……大学……下议院……百年战 争……玫瑰战争……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修道院瓦解…… 农业与宗教冲突……英国海上势力之开端……西班牙无敌舰 队……” 英国的历史就是男性家系的历史, 而不是女性的。 在男性的主流价值判断体制的压制下, 女性被扼住了喉舌, 失 去了自己的声音, 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由于长期受婚姻、 家庭、 经济、 社会、 法律、 习俗等因素的 禁锢, 妇女几乎被剥夺了创作的机会和创作的能力, 在诗歌与 小说面前只能保持沉默。 第二天, 十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 “ 依窗看到 “一位 穿皮靴的姑娘, 从街道对侧斜穿马路, 然后又带来一位身穿红 棕色大衣的青年男子; 它还带来了一辆出租汽车; 它把这三者 带到我的窗户下面来相会; 出租车在这儿停了下来; 那位姑娘 和青年停了下来; 她们钻进出租汽车; 然后那辆车开走了” 。 看到这种情景,那种费力的思辨已经停止, “ 而思维的一致性 重新恢复。 这一形象的画面引入了 ” “雌雄同体” 的大胆构想。 这是作者的文学理想, 也是作者对于女性创作提出的要求和 期望。 借助 “我” 这两天的经历, 伍尔夫以小说的结构, 运用隐喻 的手法、 假设式推理, 建构一个隐喻性的话语网络, 建造了 “一间 自己的房间” 。房间这个意象不仅是指女性创作必备的写作环 境和写作空间的物质基础, 更是指女性的视角、 女性的价值观指 导下女性话语建构起来的女性文学的空间。 伍尔夫相信有了每 年五百英镑收入, 有了一间自己的房间, 知道了如何去写作, 女 性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的。我” “我们只要努力为她工作” “ 坚信 , 那位年轻夭折的 “朱迪恩”“重新回到我们中间来。 会 ”
(上接第 79 页)来; 女孩对于他的询问, 不是摇头就是沉默。 女孩的拒绝 他已经指定了 “审判的程序” 犯人们必须被 诉我?” ; 他继续诱导: “隔离” 起来。对于被他用刑致死的犯人, 乔尔给老行政长官 并没能挫败老行政长官破解其受刑真相的意图, 痛就是痛。无论如何努力, ” 老行政长 提供的死亡报告让人马上联想到了南非政府对史蒂夫・比科 “别把它当做秘密守着, 在他历尽万难将蛮族 死因的解释,在审讯的过程中, “ 囚犯的供词显然漏洞百出。 这 官体对酷刑真相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库切借老行政长官的口道出自己对作 些漏洞百出的供词被揭穿后, 囚犯变得狂怒起来并且攻击进行 女孩送回部落的途中, “ 案件调查的长官。 接着在发生扭打的过程中, 囚犯重重地撞在 家能否完全获得受害者受刑真相的疑虑,她身上的伤痕把我 而我又失望地发现自己不能洞察事情的原 了墙上。经抢救无效死亡。 上述虚饰的言辞中,犯人” ” “ 作为 吸引到她的身边, 还是她身上的历史痕迹?” “或许凡 主动语态的主语, 被描述为唯一的施动者, 掩饰了施刑者的行 委?……我想要的是她, 为, 从而将其责任模糊化。而当老行政长官去检查犯人的尸 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都是错误的……只有没有被表述出来的才 ” 库切对作家能否真实再现酷刑及 体时, 他发现犯人 “嘴唇瘪了进去, 牙齿都碎了。一只眼睛凹 是真实存在过的。在这里, 在里边, 另一只眼眶成了一只血洞。身wk.baidu.com的证词驳倒了官方 作家所获得的受刑真相距离受害者的真实体验到底有多远进 ” 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出示的证词。 四、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 小说既没有大力渲染暴力, 用浮华的辞藻 对于作家能否真实再现酷刑及受害者经历的批判性质疑, 刻画用刑的场面及犯人受刑的痛不欲生; 也没有对暴力行径视 作为一名具有人道主义关 而不见, 避免直接刻画酷刑, 而是采取了独特的再现手法。例 并没有阻止库切进行探索式尝试。 库切在用自己独特方式展现酷刑及受刑者经历的 子之一是以上提到关于犯人死亡的证词。库切用冷峻的笔调 怀的作家, 将乔尔上校关于犯人死亡的报告和老行政长官亲临刑室耳闻 同时, 提醒读者对任何的再现形式进行批判性思考。二十一 目睹的情况同时呈现给读者, 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描叙犯人 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暴力仍然以或隐或现的形式充 库切的 《等待野蛮人》 促使人们开始 的尸体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出犯人备受凌辱而死的状况, 斥着人们生活各个层面, 它只是一个开头, 而决不是一个终点。 而不是任凭想象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夸张的描写。例子之二是 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思考, 对老行政长官受刑的描写。库切在描述老行政长官两次受刑 参考文献: 时并没有刻画乔尔、 迈德尔或其手下如何对老行政长官施刑, [1]Coetzee,J. M.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ter也没有对刑室、 刑具进行繁琐的描叙, 而是将老行政长官做为 句子的主语, 通过其感官和心理变化反映出受刑人的经历。 view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康慨.酷刑: 对酷刑书写的批判性思考还表现在小说通过隐喻的手法 黑色的想象力.新闻周刊.2003 48) ( . 对作家能否完全获得受害者受刑真相进行讨论。 老行政长官 [3]Weber, Samuel. Violence, Identity and Self-Determina将受刑至残的蛮族女孩带回家后,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围绕着 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如何获得女孩受刑的真相上。先是检查女孩受刑至残的脚, [4]J. 库切著, M. 文敏译.等待野蛮人.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 然后是被弄瞎的双眼。 在检查过程中不断询问女孩受刑的过 社, 2004. 程。 “他们干了什么?” “他们对你做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告
文 艺 理 论
非暴力的无声呐喊
——析库切再现酷刑的叙事手法
◎蔡 云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 暴力及酷刑的书写一直是文坛上极其富争议的话题, 如何真实客观地再现酷刑, 也是许多作家致力解决的问题。 库切小说 《等待野蛮人》 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主人公对酷刑及其相关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究, 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库切再现酷刑 的独特方式——对酷刑进行冷峻而克制地刻画, 同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避免利用作家话语权非客观地再现酷刑, 进 而陷入语言暴力的泥潭。 关键词 库切《等待野蛮人》 酷刑 再现
・斯陶芬伯格伯爵的富足时光》 等。前者将酷刑作为一种高 雅的艺术形式来描写, 后者则描叙纳粹时期密谋行刺希特勒 的人倍受各种酷刑致死的全过程。 各种暴力书写俨然已经成 为一种新兴的时尚与追求。当然, 出于批判性需要对酷刑进 行适度刻画无可厚非, 然而如何注入人道主义关怀应当成为 每一个作家反思的问题。 二、 酷刑与 《等待野蛮人》 《等待野蛮人》 虽然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但它事实上是对 当时南非现实情况的影射。 自从 1948 年南非国大党执政以来, 一直有关于政府对政 治犯人实施暴行的指控。 1976 年 6 月, “黑人意识” 南非 运动 领导人之一史蒂夫・比科 (Stephen Biko) 被国大党逮捕后不 到一个月饱受酷刑死于狱中, 由此引发了公众抗议的疾呼。 对酷刑问题的讨论充斥着当时南非各种媒体话语, 不少作家 书写了关于酷刑的文本, 其中较著名的有西弗・塞巴拉 (Sipho Sepamla) 《乘风破浪》 的 。然而, 作家们还面临着另一种 困境: 如何在刻画暴力的同时不陷入一种黑色抒情。关于作 家在书写酷刑时所面临的困难, 有批评论著做了相关论述。 巴泰尔 (Bataille) 在其论著 《色情: 死亡与感官》 中指出暴力与 理性在西方意识形态中的对立正是基于暴力本身, “如果 因为 一些暴力及负面的情感无法使暴力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恐怖的 话, 单是理性本身是无法对暴力及非暴力的界线作出权威的 界定的” 进而肯定暴力一直是各种作品中的一种隐性存在。 , 而 Peter Van Der Veer 在他的批评文章 《受害者的故事: 小说 中的记忆与遗忘》 中指出, 没有真正关于暴力的故事。暴力 “ 只是一个符号, 而我们所得到的只是破碎的片段……没有任 何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能够成功的刻画已经发生的一件恐怖的 事件” 体现了他对于作家能够如实再现酷刑的怀疑。 《等待野蛮人》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 是库切对 上述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后对再现暴力与酷刑的一次尝试。 三、 库切再现酷刑的方式 小说发表时值舆论对南非政府对待犯人方式的巨大争议 时期, 文本中不乏对当时一些事件的影射。例如小说描叙国 防部时, 用的术语就和当时人们用来描述南非国防部警察的 行话相似: 乔尔上校在 “紧急戒备状态下” 被派(下转第 81 页)
《等待野蛮人》 是库切创作的第三本小说, 1980 年南非 获 最高文学奖 CNA 奖, 它为库切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并使库切 开始受到来至南非以外的国际性关注。 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 了热烈的反响, 它不确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寓言式风格使文 学批评家们对它褒贬不一, 却更增加了其神秘的魅力。 等待 《 野蛮人》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进行剖析: 可以将它看成是 文明的奠定必将异己文化野蛮化的寓言; 也可以将之看成殖 民与被殖民之间二元对立必被打破, 甚至发生角色颠倒的寓 言; 还可以将其看作施暴者终有一天会成为受暴者的寓言等 等。 而本文所要集中讨论的, 是库切一向关注的话题: 酷刑问 题。 酷刑对于许多作家具有一种黑色的吸引力, 即: 而肩负人 道主义使命的作家是否应该及如何刻画酷刑。通过分析 《等 待野蛮人》 中库切对酷刑书写的批判性思考及库切独特的再 现酷刑方式, 使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身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作为载体的语言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作家 与所要呈现事件真相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 酷刑与暴力书写 酷刑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及社会成因, 而刑室作为禁 区比起其他任何场景更能激发作家创作的欲望, 从而往往成 为其创作所需想象力的源泉。 显然因为他站在黑色的门外, “ 想进入那黑屋却不能, 他是个小说家, 必须去想象在门的那一 边发生了什么。恰恰是他不能进入的那间黑屋所产生的张 力, 令那屋子成了他所有想象的源泉──艺术的子宫。这也 ” 许解释了为何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不仅 各种媒体对酷刑和暴力仍然情有独衷, 文坛上酷刑与暴力书 写也成为作家们屡试不爽的创作手段。 我国近现代文坛上所 涌现出来的一些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便是此类暴力书写的代 表。例如莫言的 《檀香刑》 余华的 , 《刑罚与往事》 许三观卖 、 《 血记》 等刻画了一场场刑罚, 上演了一幕幕咳人的屠人戏。 对 于自己作品所反映出来对暴力的迷恋, 余华 2003 年在美国纽 约巡回演讲时解释道:在八十年代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写小说 “ 就充满了暴力, 作品里不断有人被杀。现在回忆起来可能是 文革留下的阴影。当然, ” 对暴力与酷刑的刻画决非中国作家 首创, 西方文坛上也有无数刻画恐怖与暴力的作品。例如法 国作家奥克塔夫・米尔博的 《秘密花园》 保罗・韦斯特的 , 《封
2008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79
文 艺 理 论
母遗留给我的。姑妈死后留给我每年五百英镑的赠款。 “一 笔固定收入会给人的情绪带来多少剧烈的变化, 这确实令人 惊异。 姑母留下的遗产是女性前辈的物质和文化积累的象 ” 征, 这也是女性进行创作的物质基础。女性要进行自由的创 作, 就必须有每年 “五百英镑的收入” 作为物质基础。必要的 创作空间和物质基础是伍尔夫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 因为她 明确的意识到没有经济的独立, 就不会有女性的真正的独立、 自由、 平等。在她看来, 这五百英镑的收入对于女性来说, 比 获得选举权更有意义。 为了进行进一步研究, 我来到放历史书的书架前。而所 谓的历史就是 “庄园法庭和公田耕作方法……天主教西多会 修道士和牧羊业……十字军……大学……下议院……百年战 争……玫瑰战争……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修道院瓦解…… 农业与宗教冲突……英国海上势力之开端……西班牙无敌舰 队……” 英国的历史就是男性家系的历史, 而不是女性的。 在男性的主流价值判断体制的压制下, 女性被扼住了喉舌, 失 去了自己的声音, 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由于长期受婚姻、 家庭、 经济、 社会、 法律、 习俗等因素的 禁锢, 妇女几乎被剥夺了创作的机会和创作的能力, 在诗歌与 小说面前只能保持沉默。 第二天, 十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 “ 依窗看到 “一位 穿皮靴的姑娘, 从街道对侧斜穿马路, 然后又带来一位身穿红 棕色大衣的青年男子; 它还带来了一辆出租汽车; 它把这三者 带到我的窗户下面来相会; 出租车在这儿停了下来; 那位姑娘 和青年停了下来; 她们钻进出租汽车; 然后那辆车开走了” 。 看到这种情景,那种费力的思辨已经停止, “ 而思维的一致性 重新恢复。 这一形象的画面引入了 ” “雌雄同体” 的大胆构想。 这是作者的文学理想, 也是作者对于女性创作提出的要求和 期望。 借助 “我” 这两天的经历, 伍尔夫以小说的结构, 运用隐喻 的手法、 假设式推理, 建构一个隐喻性的话语网络, 建造了 “一间 自己的房间” 。房间这个意象不仅是指女性创作必备的写作环 境和写作空间的物质基础, 更是指女性的视角、 女性的价值观指 导下女性话语建构起来的女性文学的空间。 伍尔夫相信有了每 年五百英镑收入, 有了一间自己的房间, 知道了如何去写作, 女 性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的。我” “我们只要努力为她工作” “ 坚信 , 那位年轻夭折的 “朱迪恩”“重新回到我们中间来。 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