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的呐喊——《钢琴课》拉片观感

合集下载

简皮坎恩经典电影《钢琴课》影评

简皮坎恩经典电影《钢琴课》影评

爱的表达——浅析电影《钢琴课》的主题意蕴一架钢琴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一件乐器,是随时拿来消遣的爱好或娱乐;对音乐家来说,它是自己谋生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挣钱吃饭。

然而在电影《钢琴课》中,钢琴对于女主人公,一个哑巴艾达来说,就是自己的全部和渴望、希冀和爱,有了钢琴,她就有力量生活下去。

但当艾达面对的不再是钢琴,而是一个男人通过钢琴给了她的真真切切的爱的时候,钢琴就又成为了她爱的表达。

钢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钢琴是爱的表达。

钢琴是艾达对于自己的爱的表达。

艾达作为一个女人,她丧夫、改嫁、有一个女儿;艾达作为一个哑巴,她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宣泄情绪,艾达只有钢琴,在与柏相爱之前,钢琴是她唯一可以得到慰藉的东西。

当她来到新西兰,她的新丈夫的地方,一群野人似的土著人,无礼地掀她的裙子、嘲笑她苍白,即便是她的丈夫也不在乎艾达的真实感情。

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并且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伴侣。

艾达站在高处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是一种执著和倔强,是爱的表达,也像是一种对爱的依赖。

这种爱是她的新丈夫斯图尔特不能给她的,一但失去了钢琴就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艾达便没有了自我,所以她才要一再的坚持要钢琴。

在当柏的钢琴老师期间,她不在乎柏学习钢琴的热情,她实际上是通过过这个机会用钢琴来充实自己、表达自己、宣泄自己,艾达对于钢琴的感情,超越了常理中的爱,是一种极致的爱的表达。

但当艾达发现柏的情意和自己的真心后,钢琴又成了另一个人的爱的表达。

钢琴同时又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

柏对于艾达的感情是因为钢琴产生的。

他起初很不理解这个改嫁来的哑巴寡妇为何要对一架钢琴这样“痴迷”,直到艾达让他带她去海边,当柏听到艾达弹的钢琴曲,看到艾达弹琴时投入而迷人的笑容,看到艾达的女儿在海边翩翩起舞时,伯被艾达迷住了。

尽管那时天空是冰冷的灰暗的,海水澎湃,海滩空而寂静,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跟随着艾达的钢琴曲美丽起来。

钢琴课读后感——音乐的力与人生的和谐

钢琴课读后感——音乐的力与人生的和谐

钢琴课读后感——音乐的力与人生的和谐读完《钢琴课》,我被封面上那位贝多芬的眼神所吸引。

这本书以一个钢琴课学生的视角展开,通过讲述少年paul的学琴之路,深入探讨了音乐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

作者迪凯特·乌尔布里希特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动人的情节,传递了音乐的力量以及人生的和谐。

在这本书中,对于音乐的描写异常细致。

乌尔布里希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钢琴的琴弦震动、乐曲的旋律融入空气中的情景。

在书中,作者将旋律和海洋相比,音符如同海浪一样不断涌动,深情地表达了音乐对人心的冲击力。

通过这些美丽而细腻的描写,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乐曲在我的心灵中涌动的感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的力量。

同时,《钢琴课》还在探索音乐与人生的和谐关系。

作者以少年paul为例,生动地展示了学琴过程中的成长与痛苦。

在最初的阶段,paul为了喜欢的钢琴而投身于学习,但逐渐发现这并非一帆风顺的旅程。

有时他因为技巧欠佳而屡屡受挫,有时他因为练琴而失去了其他儿童的快乐。

然而,乌尔布里希特在书中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就能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这种对音乐的坚持不仅让paul在钢琴上获得了卓越的成绩,也让他在人生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除了音乐的力量和人生的和谐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入了解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在书中,老师啊德勒克斯是一个非常富有教养和耐心的音乐教育者。

他用他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音乐兴趣,并鼓励他们去追求卓越。

通过啊德勒克斯的悉心教导,paul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在品格上也得到了提高。

这让我深信,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更能塑造他们的品格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音乐家,更是在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通过阅读《钢琴课》,我深为音乐的力量感动,也更加理解了人生和谐的真正含义。

音乐不仅是生活中的陪伴,更是我们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宣泄。

无论人们是身处高山峻岭,还是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只要我们愿意细心聆听,就能从音乐中找到灵感和力量。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一)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

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

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

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

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

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

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

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

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

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

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

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女权的觉醒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钢琴课观后感推荐6篇

钢琴课观后感推荐6篇

钢琴课观后感推荐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钢琴课观后感推荐6篇观后感是我对电影情感的记录和表达,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艺术之美,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价电影的视听效果和整体呈现,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钢琴课观后感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爱与理解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爱与理解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爱与理解爱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电影主人公艾达是一个哑巴,她视钢琴如自己的生命。

她丈夫早逝,她带着她的女儿和钢琴远渡重洋嫁给了一位未曾谋面的殖民地开拓者斯图尔特。

斯图尔特虽然是个善良勤劳的人,在生活上也很关心照顾艾达,但是他却不懂艾达,也无法俘获她的心,最终还是分开了。

从最初的沙滩上,斯图尔特不愿意帮艾达搬钢琴。

尽管艾达强烈要求,钢琴仍然被抛弃在沙滩上。

后来,艾达只能在桌子上刻一个钢琴键盘弹奏,却被丈夫误认为精神有问题。

斯图尔特无法理解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他无法理解钢琴就是艾达生命的一部分。

斯图尔特追求是土地,是物质的财富,而却忽略了精神的东西,他永远无法理解艾达的内心世界,因此也不能走进艾达的心。

而贝恩斯则不同。

贝恩斯带艾达母女去沙滩,见证了艾达弹钢琴如痴如醉的那一幕。

夕阳下,辽阔的沙滩上,一个美丽的女人如痴如醉地弹奏钢琴,琴声与艾达地生命已融为一体。

贝恩斯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住了,这也使得他愿意以80亩土地与斯图尔特换一架钢琴,同时要求艾达教他钢琴。

事实上,贝恩斯并没有向艾达学钢琴。

他在艾达弹钢琴的时候,要求做一些动作用以交换几个钢琴键。

电影发展到这里,我们会如艾达刚开始认为的那样,贝恩斯只能迷恋艾达的情欲,他并不爱艾达。

但是,后来贝恩斯还是把钢琴送给了艾达。

有了钢琴之后,艾达本可以不用再去找贝恩斯了,但是,艾达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她又去找贝恩斯,后来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贝恩斯,一个真正能懂她的人。

艾达通过钢琴找到了内心的知音和相爱的人。

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他们离开了斯图尔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艾达的快乐源于钢琴,痛苦也源于钢琴。

如果一开始,斯图尔特帮助艾达搬回了钢琴,也就不会有下文艾达的出轨了,或许艾达和斯图尔特也能幸福地生活一辈子。

其实,斯图尔特的灾难和错误都源于当初一个小小的错误,似乎是不经意间的,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却让他失去了艾达,其实他是爱艾达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从灰暗到光明——从《钢琴课》看人性的自我救赎

从灰暗到光明——从《钢琴课》看人性的自我救赎

从灰暗到光明——从《钢琴课》看人性的自我救赎摘要:作为经典的女权主义作品之一,《钢琴课》用史诗般的大手笔塑造了一位十九世纪人性逐渐觉醒的哑女形象,导演的风格化处理,使得影片视听语言上面表现的大胆、自然、细腻,前后色调从灰暗到光明,通过不同意境画面的反差和对比,造成一种强烈、新鲜的“复合式”审美效果,完整地展现了现代女性人性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钢琴课》风格化反差性人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7-《钢琴课》的故事是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阴郁的气氛和艰难的物质生活为背景展开的。

通过一个拥有着高贵艺术气质的、与生活抗争的哑女从心灵的独占到愿意与人共享的开放状态的改变过程,展现了一个觉醒的现代女性人性的自我救赎。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影片本身就奠定了女性主义的基调。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从指缝中观看世界和生活的特写镜头,制造了悬念,并且反复了几次,持续了将近30秒,除了指缝间的一点光亮外,黑暗笼罩了整个镜头,甚至她所看到的父亲和女儿,也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营造出了阴郁、神秘的气氛和距离感。

紧接着,在女主人公艾达心灵的自述里,一开始就说“你听到的不是我口里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连她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语,“我父亲说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终有一天会毁了我。

”女主人公冷静、有节奏的陈述语气,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事情,加重了镜头偏冷的感觉,并设置了悬念。

镜头跟着艾达奔走,在介绍她的背景的时候,一直是在树下和屋子里拍摄的,隔离了阳光,更渲染了神秘、阴郁、封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世界。

紧接着,当钢琴被遗弃在海滩上的时候,艾达站在山岩上凝望着钢琴,导演先是用一个过肩的推镜头,推镜头本来是一个拥抱的姿态,但是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推进近景或者特写,钢琴虽然是画面的中心,但却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点,灰暗的大海成了背景,造成空间上的疏离和空旷感。

紧接着,导演用了一个二十多秒的长焦镜头,细化了艾达的脸部特写,衬托出艾达对钢琴的至爱程度。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受瞩目的电影《钢琴课》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力量超过理性力量的电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人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

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

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

换言之,理性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

这部出自女性导演简·坎皮恩之手的电影,通过女性自身,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秘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编剧并执导的《钢琴课》由不甚美丽却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担纲主演,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

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

简·坎皮恩的电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

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

——著名影评人封黎华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转摘网友《钢琴课》影评某一天我决定认真的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房间最冷清的晚上。

如同在冬天沐浴了一场冰冻的雨水,如同在生命里遭遇了最冷清的夜晚,就是这部寒彻心底的《钢琴课》。

从一个孩子的声音开始,从一双遮住视线的双手开始,一个几近与世俗生活隔绝的美丽奇崛的生命以一种孤守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是一张美丽苍白,平静到以至于你感受不到温度的脸,就象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纯粹按我的感觉来说的话,这是一部寻求内心解放和寻找自我的片子。

女主角艾达是个哑巴,她有一个女儿,她听父亲的话随女儿一起来到一个岛上,嫁给当地的一个绅士。

实际上这个绅士是爱她的,但是在她到达岛上后,他选择把女主角最爱的钢琴留在了海滩上,后来又让艾达教柏钢琴。

于是绅士就这样失去了妻子艾达的心,而柏用土地跟绅士交易让绅士同意艾达给他上钢琴课,实际上,他只是想靠近艾达。

用身体的接触换取琴键,以这样的方式来赎回钢琴,慢慢地艾达由最初对他的排斥变成了爱,这一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两性之间与爱情的关系。

可是柏和艾达秘密的交易终于被绅士发现了,绅士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妻子与柏亲热的过程,但令我惊讶的是,他选择了忍受,选择了信任艾达,他给了艾达一次时机,并叮嘱艾达不要再跟柏见面。

在只剩下一根琴键没有被艾达赎回去的时候,柏却选择了把钢琴送回给艾达,他的理由是,他不希望艾达没有感情地承受他。

艾达叮嘱女儿把这最后一根琴键还给柏,并在上面写了字示爱,可是不懂事的女儿却把这爱情的信物交给了远方正在工地的绅士,绅士很生气,拎着斧头回到家直奔艾达,绅士一遍又一遍地问艾达爱不爱柏,艾达说不出话,但是,她没有对抗,于是,绅士愤怒地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头。

但是他后来发现,妻子爱的是柏,他竟然选择成全他们,竟然宁愿自己是做了一场梦!于是,艾达和柏出海了,船上,载着那架钢琴。

可是,艾达却表示,她希望将钢琴抛下海。

在捆绑住钢琴的绳子随着钢琴的下沉而快速向下滑时,艾达踩住了绳子,于是她也沉下了海........看到这里,我的心一紧,以为,这将是悲剧收尾,结果,艾达选择了挣扎,船工们把她救了上来,艾达和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买了一家新钢琴,柏给艾达买了一个金属手指,于是艾达又可以弹琴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好了,我不擅长的故事梗慨终于完毕了,下面终于要说说我的感想和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艾达像爱生命一样爱着钢琴,是因为她想要表达,她想要倾诉自己的情感,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而艾达不会说话,于是她只能将这种需求倾注在钢琴上,借此表达她自己,艾达需要一个倾听她的人。

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

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

电影《钢琴课》主题⾳乐赏析2019-09-22[摘要] 语⾔是⼈类最重要的交际⼯具。

电影《钢琴课》却把钢琴⾳乐作为了更为重要的交流语⾔,使不会说话的⼥主⼈公艾达准确⽽细腻地表达出⾃⼰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意志,演绎了⼀部优秀的⼥性主义电影。

钢琴⾳乐的震撼⼒在电影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电影;《钢琴课》;钢琴⾳乐;震撼⼒《钢琴课》(The piano)是新西兰著名⼥导演简•坎⽪恩(Jane Campion)的⼀部浪漫爱情⽚,也是⼀部反映⼥性意识觉醒的佳作,荣获戛纳电影节⾦棕榈⼤奖。

影⽚把钢琴⾳乐作为哑⼥主⼈公艾达的情感表达媒介,通过钢琴⾳乐的震撼⼒展⽰了⼥性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意志,被誉为“⼀部现代⼥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钢琴课》⽤⼥主⾓艾达的旁⽩来开始和结束。

影⽚⼀开始便⽤画外⾳说到“您现在听到的声⾳并不是我的声⾳”。

艾达在6岁时由于意外刺激就不能说话了。

但她并没有觉得⾃⼰是沉默的,因为她拥有⼼爱的钢琴,钢琴成为⼥主⼈公⼼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命与爱全部融进她的琴声之中。

因为艾达的“不说话”,《钢琴课》⼈物对⽩不多,场景也不多。

对第⼀⼥主⾓艾达的表现不可能依靠⼤段的对⽩来刻画⼈物,表现⼈物的⼼理活动。

因此,⾳乐成了表现⼈物复杂⼼理的第⼀功⾂,这其中主要是钢琴⾳乐。

艾达的第⼀次出场⽤了俯拍的镜头,似乎是以树上的鸟的视线为视⾓,艾达以⼀袭藏青⾊⾐服出场,⾛过落满枯叶的树下,暗⽰⼀种落寞的⼼境,随后是旁⽩交代事件起因。

艾达在屋⾥弹琴,因为“路上将不能弹琴”,伴随着琴声,镜头由弹琴的艾达摇过打包好的⾏李箱摇向窗外,窗户上⼀个⼈影⾛过,接着摇到门⼝,⽗亲出现,艾达表情突然凝重,琴声此时戛然⽽⽌,表现了艾达与⽗亲之间尴尬的关系,更多的是向观者说明了艾达对⽗亲为其安排婚姻的不满,为后来对丈夫的不满埋下伏笔。

对此,艾达命运的不良发展趋势已经呈现,钢琴在艾达今后的⽣活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

开篇的第⼀个段落除了旁⽩之外没有⼀句⼈物对⽩,却⽤短短⼏个镜头奠定了电影前半部分的基调,同时对主⼈公的处境、⼼境都有了很好的交代。

从电影《钢琴课》看音乐对语障者的心理安抚作用

从电影《钢琴课》看音乐对语障者的心理安抚作用

从电影《钢琴课》看音乐对语障者的心理安抚作用【摘要】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通过钢琴把女主人公及两个男主角的关系表现得明显、深刻,把两位男主人公联系起来。

同时,对于儿时受到刺激形成语言障碍的女主人公艾达来说,钢琴不仅仅是她表达自我的工具,更是以钢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私密世界。

然而钢琴又不仅仅只是一种意象,因为它本身具有它的音乐属性,通过钢琴,女主人公在那一段无声的生命里得以缓解自己并且表达自己。

【关键词】《钢琴课》钢琴语言障碍音乐治疗【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260)《湖南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7-01《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导演以女性敏锐的直觉讲述了语言障碍者艾达出嫁之后与乔治?贝因的一段婚外恋并最终取得圆满的故事。

在本片中,钢琴作为重要的意象一再被提及,一架钢琴连接了三个人并且成为这段感情的重要见证。

不仅如此,钢琴对艾达的作用也不言而喻,这不仅体现在这架钢琴的象征意义上,同时也体现在以钢琴为表现形式的音乐对女主人公艾达的塑造上,作为一名有着语言障碍的特殊人仕,在没有爱情的岁月里,艾达用钢琴和世界取得联系,在遇到爱情时,钢琴也成了她表达爱情,传递感情的重要工具。

一、《钢琴课》的意象分析钢琴作为本片的一个重要的意象,无论是在体现电影内涵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电影以钢琴作为贯穿情节始末的标志性线索和关键道具,在透过其表象层面的这种情节推动功能下,则在深层表现出的是文化层面、人性层面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

[1]作为重要的道具,钢琴和片中两位男主角的关系也是有意义并且值得探讨的。

在19世纪中叶,钢琴还不像现在那样普及,而且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

对艾达而言,这架钢琴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钢琴本身的价值上,而且体现在艾达对其的感情价值,甚至可以说,钢琴对艾达而言,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正常人的嘴巴一样是表达自己的工具,所以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pianolessons故事观后感

pianolessons故事观后感

pianolessons故事观后感电影《钢琴课》,1993年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故事讲述的是,天生有语言障碍的少妇艾达带着女儿改嫁给素昧谋面的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艰险斯图尔特将艾达的钢琴留在海边。

热爱钢琴的艾达十分痛苦,而丈夫并不理会她的请求,于是她只好求助邻居乔治·贝因。

贝因爱上了艾达并且以可以弹奏钢琴为代价,要求爱抚艾达。

在这一过程中两人相爱。

后来被斯图尔特发现他便砍下了艾达的一个手指,两个男人在经过协商后,贝因得到了艾达,并决定带她离开。

离开的途中艾达决定舍弃那架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钢琴。

故事结束了,但却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

说到剧情。

初看电影第一遍时,我非常不能理解人物的设定。

一个女人,怎么会用身体交换弹钢琴的权利。

虽说19世纪中叶的美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或许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开化,但就算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完全开放自由的年代,这样的交换听起来也是十分匪夷所思。

在这个过程中,贝因或许是出于色欲也或许是对艾达产生了感情,毕竟男性角色在电影中表现出大胆主动的个性是很司空见惯的。

而且他是一个殖民者,略有些土地,在闭塞的环境中生活难免有些性压抑,所以他的人物设定是合理的。

但艾达不同,她是一个性格压抑的聋哑人,平时的她总是一脸严肃甚至有些愠怒的神色,可以看出她是抗拒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偶尔的柔和欢笑也是在和女儿嬉闹时才会产生,一见到斯图尔特或是其他人她便会立刻放下脸来,用当下通俗语言的话说就是“禁欲系”的典型人设。

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物是有些矛盾的。

但是直到我看了第三遍时我才注意到,当贝因带她回到海滩弹钢琴时她的表情,是那样的沉溺享受,自在地仿佛世界只剩下她自己,我才理解或许她对钢琴的热爱已经超出了生命,甚至可以为此放弃尊严。

还有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个人的推测。

或许其实艾达的内心对于性的欲望也是强烈的。

从摄影方面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摄影角度是很丰富的。

有许多的俯拍仰拍和特写镜头,尤其是许多对于艾达弹钢琴时手指的特写镜头,十分唯美浪漫。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 山姆·尼尔参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编撰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课》精选点评:●看过很多遍,还是想看!●和《霸王别姬》完全没得比,无法理解如何分享的奖项。

影片画面是美,但剧情渣,逻辑乱,女主自私矫情又伤人,哪来的爱,带着钢琴自生自灭去吧。

●不愧是经典之作。

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沉郁:被抛到陌生的市中心区,和鬼魂组成家庭,只能用音乐来找寻自己,为此羞辱宁可坐视被伤害被侮辱的命运,然而,当爱浮现时,一切终于获得救赎。

其实,这个救赎是偶然的,无边的海洋中,科弱不计其数无数与音乐殉葬的人们,她们始终没有找到乘虚。

●很小的时候在中央六套看过,对钢琴沉入原野那一幕掉落在记忆犹新。

重看,还是有些不喜欢的丘陵地区,just too predictable. 但是爱看一切有海的镜头。

●无语的力量...身体换钢琴这个桥段那么难以忘怀多年以后想起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如果追逆,遥远的小镇上所有我的男人,和他砍下来的我的灵活的小手指。

如果追逆,沉静的大的海里有我的钢琴,和它牵连的绳索上缠着一头的我的一只鞋子。

我一直都想知道,寂寞的时候,我的小手指会不会偷偷跑去大洋底下找它最心爱的钢琴跳一支舞呢。

」附上多年前悦然写下的那篇文我很喜欢,和电影一样牵住了魂。

●电影频道二刷。

坚强感伤女人的深处和大海的深沉,丝缕般如诗的镜头和极度精确至极的调度,情仇和穷途末路的爱⋯一切最后都复归平静了。

剧本依然已经到了可以拿来解剖的地步,精而细腻,孤僻而又热绝。

结尾很好,给了希望,也无中生有说明了这个女权不实的矛盾。

对这部电影的所有批判也值得高度关注,都有一定道理。

●过于刻意。

多数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则,在我看来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电影《钢琴课》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编剧并执导于 1993 年。

上映以来,受到的好评不断。

它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一种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和欲望的反叛性和觉醒意识的深刻性。

影片充分展现了爱情的魔力,也展现了女主角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大胆独立。

影片刻画了主人公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大胆追求,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一、爱情的魔力艾达和贝恩斯的爱情是影片中真正爱情的范例。

艾达,一位英国哑妇人,并且还带着一个9 岁的私生女,更为关键的是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

她腼腆得看似僵硬。

她与一副毛利人打扮的贝恩斯,因为一架钢琴而相识,进而相爱。

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剧情就这样悄然地展开了,平静如水一般,美丽得如女人的微笑一般,顺延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慢慢诉说,诉说出一种属于女性特有的美丽,这美丽中蕴涵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艾达因为思念被丈夫斯图尔特扔在海滩边上的钢琴,而第一次主动求助于邻居贝恩斯,因为她想带女儿去看被抛弃在海边的钢琴。

当贝恩斯终于同意,并带她们来到了海边,艾达不能自已地弹奏了起来,女儿小弗洛拉则是在琴声中快乐地舞动身体。

贝恩斯惊呆了,他沉默地看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他似乎有些了解这个看似木讷的女人了,在这震撼心灵的琴声中他的心也跟着柔软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他已经迷恋上了艾达,就在她弹琴的这一时刻起。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80 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

艾达不明白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交易,她不理解,那样一个看着有点可怕的男人,一个粗俗的男人,为什么要用地来换她的钢琴,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要她来教他。

但是艾达是爱她的钢琴的,在丈夫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她也应承了下来。

艾达是如此迷恋着她的钢琴,每次的弹奏都是忘我地专注。

贝恩斯也是专注的、忘我的,只是注意力不是钢琴而是艾达,就这样痴迷地望着艾达,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与其说是学钢琴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享受。

《钢琴课》观后感

《钢琴课》观后感

《钢琴课》观后感
《钢琴课》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通过音乐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个关于爱、坚持和人性深处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位哑女,以她的钢琴为媒介,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

她的钢琴不仅仅是她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她的琴声,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电影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紧密相连。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和画面的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的情境中,与主人公共同经历她的喜怒哀乐。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场景中,钢琴音乐的加入使得情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表达,让人为之动容。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

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气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影片也引发了我对音乐的思考。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情感的力量。

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我们在共鸣中找到彼此的连接点。

此外,《钢琴课》还让我思考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困境。

总之,《钢琴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用音乐和情感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坚持和人性深处的故事。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感动更多的人去关注音乐、关注人性、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钢琴课赏析

电影钢琴课赏析

《钢琴课》视听报告电影主要是由艾达(Holly Hunter饰),斯图尔特,班斯(Harvey Keitel 饰)三个人展开的。

艾达是哑巴,但是她没有聋,而且能弹得一手动听的钢琴。

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

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

艾达在海滩疯狂地弹奏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班斯听出了艾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艾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

艾达欣然同意了。

班斯深爱着艾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艾达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是哑巴,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她本人并不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

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男人。

通过肉体的交流,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

换言之,她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

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理性的力量。

电影也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

一、人物的出场,应该是带着发展中的思想感情出场,带着进行中的动作出场,也就是带戏出场。

如果说一部影片的开端既是未来情节的开端,也是以前情节的延伸,则是人物的出场,不仅是整个戏剧冲突的起点,也是他过去命运的继续。

在这部电影中,“出场带戏”这一点做的很好,就比如说斯图尔特的出场正是带着迫切见到未婚妻艾达的急迫心情出场的,也是他带着众土著人走在丛林去迎接艾达的进行中出场的。

电影《钢琴课》影评:爱情易得,知音难觅

电影《钢琴课》影评:爱情易得,知音难觅

电影《钢琴课》影评:爱情易得,知音难觅《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同样描写女性婚外恋经典电影《廊桥遗梦》内敛理性,并且因为女主角最终回归家庭而成为经典。

这也许是《钢琴课》显得不那么令人接受和被广泛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钢琴课》和《离开》一样大胆鼓励了女性对情爱的勇敢追求。

没有《廊桥遗梦》那么遗憾,有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是啊,即使这个世界再如何男权,女性都有自由追求真爱权利。

《钢琴课》描写的女性沉默的激情,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优雅浪漫而又充满原始野性。

它以钢琴为载体,使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媒介,把一个将音乐作为自己心灵寄托的哑巴少妇和一个外表粗俗而内心情感丰富的男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男二号斯图亚特和男一号贝恩斯就在这片土著人盘踞的小岛上实现各自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

她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亚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她们的行李中有一架庞大的黑沉沉的钢琴。

斯图亚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但是艾达却还是一个把钢琴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女人,她宁愿不要其他行李而要坚持带回沉重的钢琴,就这样两人初次见面就因为钢琴发生了争执。

同样来自文明世界的贝恩斯对待艾达的钢琴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他不如艾达的丈夫那么善于经营财富,但是他却迷上了这价沉重的钢琴和这个善于弹琴的倔强女人,钢琴在电影里代表着文明和美好的爱情。

艾达的丈夫为了扩张土地,想从贝恩斯手里买回80亩地,却没有足够的现金,贝恩斯提出用钢琴和艾达负责给他上钢琴课作为交换条件。

钢琴课电影观后感

钢琴课电影观后感

钢琴课电影观后感《钢琴课》电影观后感《钢琴课》是法国著名导演昆汀·塔朗蒂诺执导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钢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

作为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钢琴课》在表现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令人难以忘怀。

电影以一位年轻女钢琴教师为中心,她对音乐充满热情并富有天赋。

然而,她在对待艺术和个人生活间的平衡上始终感到挣扎。

她的学生们也各自面临着困惑和挑战,在琴键上奏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电影通过两位主角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力量和改变。

首先,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音乐与情感的深度思考。

音乐在影片中被描绘为一种语言,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是钢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学生通过琴键传达自己的情感,都让我意识到音乐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表达方式。

有时,我们无法用言语来传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而音乐却能够帮助我们表达出来,让他人共鸣。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音乐中找到宁静和情感宣泄的经历,不管是听或是演奏。

其次,电影中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深感共鸣。

钢琴教师的执着和追求艺术的热情,让我想起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无畏追求。

她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从不妥协,永远追求卓越。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为之奋斗的榜样。

同时,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

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教会了我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剧情和情节布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导演通过的剪辑和音乐的对接,使整部电影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无论是学生们在舞台上的琴声飞扬,还是钢琴教师在练琴的时候表现出的沉思,这些画面都让人为之动容。

导演还通过对教室、音乐厅等场景的精细描绘,使整部电影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情感共鸣。

《钢琴课》这部电影为我打开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大门。

它让我重新审视音乐的力量,并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音乐道路上的追求和热爱。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_经典励志电影:《钢琴课》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_经典励志电影:《钢琴课》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_经典励志电影:《钢琴课》经典励志电影:《钢琴课》推荐理由: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励志电影,获得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3项大奖。

中文片名:《钢琴课》英文片名:The Piano导演:简·坎皮恩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剧情简介: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

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

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

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

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

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

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

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

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

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

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

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的呐喊
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

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情节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记得玛格丽特·富勒在《十九世纪的妇女》中说过:“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占上风,而是像一个自然的人那样得到成长,像智者一样去分辨思考,像灵魂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被人堪称为表现“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则是黑白色的,恰如钢琴的琴键。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爱达有一种超越感,不仅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坚持,更拥有着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提及女性电影,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必须排列在这类电影前十名榜单中的。

这部影片不仅是女性意识觉醒不在依附于男性的上乘之作,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这个时期女性电影所要表达的自主意识,不是以与男性社会敌对的方式彻底脱离男人,而是一个内心独立、精神自给自足的女性勇敢追逐爱情和追求新生活的过程。

如我们所知,女性在历史的河流里,总是扮演着如水一般内敛而温润的角色。

生活因为有了她们而变得丰富又精致,倘若男性是这个世界的土壤,那女性则必然是给予这份土壤的最纯净的水源。

然而,总是会有一些事与愿违在生活中出现,让大多数女性不得不在平静甚至沉默中承受着难以言说的苦楚。

《钢琴课》的女主角爱达所经受着
的,便是这样的苦楚。

而颇为令人心疼又欣慰的是,爱达的沉默,是无声的,又是有声的。

爱达的无声沉默始于她的哑不是天生所致,而是她自己的选择,是她在无力对抗强大社会后所采取的一种反抗式的隐藏。

从更为宽广的角度来讲,爱达的哑也是一种语言,她用沉默表达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呐喊。

而她的有声则来自于她内心深处对生命及生活的坚强面对。

而她所有有声的表现,则体现在一架钢琴之上。

正如本片导演简·坎皮恩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所说“我对剧本思考的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要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

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

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

尽管我相信这并非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事实证明,简·坎皮恩是正确的,通过一架钢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为追逐或许什么都不是的爱情,这是让爱达内心再次充满渴望的复活点,远嫁新西兰孤岛对于一个内心只为钢琴而活的女性来说,本身就是一件较为凄凉的事情。

而面对自己始终无法接受的斯图尔特时,内心的艰辛并不会因为丈夫拥有房屋和钱财而有所削弱。

幸好在身旁还有自己的女儿和钢琴可以作伴,在黑白键间来回跳跃的手指弹奏出美妙的音符,更是一颗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内心最坚强的声音。

当富有原始野性气息的贝恩斯带着属于他的激情来碰撞爱达那颗沉
寂的心时,导演简·坎皮恩所说的危险便已经产生,而面对这样的危险,爱达选择了去争取和珍惜,即使失去手指,即便弃掉钢琴,也还是用意志选择了生命。

恰如每一个场景及画面反映出的感觉一样,整部影片虽然在美丽的新西兰拍摄,却一点都没带给观看影片的我们喘口气的机会。

前半段影片灰暗阴沉的背景颜色和缓慢沉重的节奏给观众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压迫感,却也刚好反映出女主角爱达在影片结束前大部分时间里的痛苦和压抑。

而影片宁静而美好的结局似乎是在为爱达追逐内心追逐的那份勇敢和坚强叫好。

好比戴着义指套在琴键上奏出不一样的美妙音符,坚守心中份信念并为之勇敢付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女性而言,如此的意志和如此的追求,是相当具有勇气的。

爱达到影片结尾开始练习发声,被斯图尔特残忍砍掉的手指也被假手指所代替。

生理上的无声并没有妨碍她成为人们致以敬意的女性形象。

就像有一股无言的力量在大海深处一样,有一股力量,在每一个拥有坚毅的内心深处。

这种无言的力量,是最具代表的力量。

在影片结尾时,爱达和贝因斯回英国的途中,船体接受不了钢琴的负重,爱达最后决定将其投入海底。

嘴上做的决定,心里其实是犹豫不决的。

这架几乎承担了自己心中所有的寄托的钢琴怎么能说沉就沉。

当钢琴入水后,爱达被绑着钢琴的绳索拖着也一起沉入海底。

随着钢琴越落越深,缓缓沉入海底的爱达放弃做做任何挣扎,电影到这
里我也非常难过。

但当她快沉入海底随着钢琴逝去时,爱达的眼神好像突然间意识到了什么,艰难挣脱掉绑绳,努力地往上游。

“我放弃钢琴了,放弃那一个个痛苦难熬日子了,让它走吧,我想要新的生活了!”这个片段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一个孤独但独立的女人,滚滚人潮中里,她就是那离经叛道的鲜艳一抹,坚毅的眼神,倔强的面庞,令人钦佩不已,让人感慨万千!
电影落幕,音乐停止。

时光流转,痛苦难熬的日子和与钢琴为伴的那一个个孤寂的夜之后,爱达最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世界都听不到你的声音时,别怕,做一个内心独立坚强,拥有独立灵魂的人吧,等待属于你的那份幸福,相信我,那些个让你黯然神伤的日日夜夜都会变成闪耀在星空的点点繁星。

不管何时,不论何地,追逐幸福、追逐自由、追逐爱情,当坚定,当执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