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

【素材回放】

2020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收获好评无数。节目播出三期,收视率创近年文化节目新高,并在豆瓣收获了9.4的高分。节目中的歌曲不仅刷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各个音乐平台也全线霸榜,传统经典在现代旋律的演绎下,焕发活力。

【素材解读】

《经典咏流传》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让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和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够为中华文化之美而感动,让传统文化经典能够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带给我们更多的文化自信,这样的节目不妨更多些。【适用话题】

经典的魅力传播方式的魔力彰显时代精神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和诗以歌”,融合流行元素“歌以咏志”,唱响生命赞歌契合了大众的文化需求《经典咏流传》打开诗歌传承的蹊径

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

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

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和传唱古诗文,让经典再一次流行

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我们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我们要让经典通过我们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

时尚的表达形式。《经典咏流传》给古典诗词穿上了时尚的外衣,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让它们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素材锐评】

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难怪开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弹幕上,年轻人纷纷点赞,“听了想哭”“这气势,能把李白唱活过来”……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白

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阳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从此,我们与中国节,我们与至亲,我们随身相携的重重叠叠情感包袱里,会更多珍藏并分享着这些被李白、秦观、曹雪芹们口角噙香涵泳过,古人今人一起吟诵过的中国气派、中国瑰宝。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当网络罩住全球,当AI炫目登场,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仿佛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哀叹或可稍缓,先人远香,而今仍酣。

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孩子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

【相关链接】

《经典咏流传》热播,为何刷屏的只是孤独了300年的《苔》?

《苔》- 梁俊

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诗词热,但在文化热潮背后,也有学者冷静反思。比如不少专家早在节目筹备时就已提出,作为诗词节目,应该适当加入创作的部分,这一点最终未能实现。复旦大学《诗铎》丛刊执行主编、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胡中行曾表示,对于普及传统文化,央视“先知后行”的思路是对的;但另一方面,“知行并举”很重要,有了“行”,在继承传统方面才可以走得更远,更扎实。同样是推动古诗词在当下的传播,相比《中国诗词大会》的背诗比试,《经典咏流传》形式上更为灵活,更重要的是,除了直接唱古诗文外,很多在作品歌词上做了发挥演绎,无论是词和曲,都加入了“创作”的成分,在“行”的层面相比《诗词大会》大大进了一步。

唱哭观众的《苔》,正是在袁枚原诗基础上添加新词,扩充了现代语境,也加入了歌者的个人感悟和理解,让古诗更容易叩击当下听众的心扉。袁枚的人生相对顺遂,创作《苔》,也许更多是性灵抒发,但正所谓“诗无达诂”,每个读者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苔》的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说,自己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里那些青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比我们的外表重要。”这种解读也是对原诗的一种升华。

梁俊从《苔》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得到了人生和价值的共鸣,这和《国家宝藏》里对文物前世今生故事的演绎异曲同工,这种和当下人们血脉相连的情感故事打动了观众,也让诗文里贯穿古今的价值被重新激活,焕发出生命力。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