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誉的价值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兼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
外购商誉,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誉。自创商誉,即未发生企业合并活动前企业自身创造的商誉。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是什么关系?
一、商誉的本质
1、超额收益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预期的超额盈
利按一定贴现率贴现的现值。闻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两教授认为:商誉“实
际上是预计超额盈利能力——预计净收益超过有形资产按正常报酬率所获得的收
益的数额,即贴现值。”超额收益观比较流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征求意见稿)》、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中对商誉的定义均采用了超额收益观。
2、剩余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持此观点者甚至不把商誉作为资产,而是作为一个“总计价账户”。
3、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例如专有技术和
诀窍、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卓越的治理队伍等等。Rey.SGynther认
为:“所以有商誉存在是由于资产代表的不仅是列示出来的有形资产。像‘非凡技
能和知识’、‘极强的治理能力’、‘垄断的地位’、‘良好的社会和企业关系’、‘好名
称和好声望’、‘有利的形势’、‘优秀的雇员’、‘贸易名称和已建立起来的顾客网络’等都是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就是商誉的价值。”我们认为,无形资源观说明了商
誉产生的源泉。
按照商誉的一般定义,商誉是指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因此,它既不能单独计价,又不能单独出售。把这个结论与上述商誉狭义和广义的构成要素相比较可以看出,良好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产技术,是公认的无形资产之一,只是一种广义的商誉,因为都可以资本化入帐,可以转让出售。专营专卖权同样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它可能是企业花费一定成本而致,或由于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获得,但不管如何,它可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单独入帐。所以说,良好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产技术,专营专卖权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商誉,是可辨认资产。
真正的商誉是指狭义的商誉,是企业不可辩认的无形资产,其构成因素都与企业杰出的管理人员队伍有关。企业所有的科学管理制度、融洽的社会公共关系、优秀资信级别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无不是企业杰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其特长,使用科学有效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手段,并不断取得优良的业绩表现而逐步形成的。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真正是企业的一项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然而,它为企业创造收入,但不能单独计价。尽管现在有许多会计理论家呼吁要建立人力资产会计,但大家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会计实务无法将其计价入帐;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因此,企业现有的优秀管理人才不完全由企业控制,企业不能靠转让这些人才而获利,除非各企业象足球俱乐部那样实行管理人员职业化和转会制度。
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才,用这一命题对上述会计界就商誉性质最
有影响三种观点都可以进行解释。首先,对企业的好感价值的实质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好感,他们经营管理水平高、诚实信用、不欺骗客户、不投机倒把、合法经营,诚信待客,等等;其次,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经营所致,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良好的业绩具有因果关系;最后,企业未入帐的资产中最重要的一项,人力资源没有入帐。
将企业杰出管理人才作为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才能对实务具有指导意义。人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具有同样地理位置和同样先进技术的企业,有的企业具有优良的业绩,并取得很高的商誉价值,而有的企业却没有;为什么拥有杰出管理人才的企业,会取得良好的业绩,并获得较高的商誉价值:为什么当杰出管理人才离开某企业后,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商誉价值会下降;为什么人们认为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在同等条件下,经营业绩优良的企业都具有商誉,杰出的企业管理人才是商誉存在的前提。而地理位置、技术条件和专营专卖特权等,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无形资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誉。
二、商誉的确认问题
1)外购商誉的确认问题
一般认为,在企业购并当中,当收购企业以超过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市价的价款购入被收购企业时,超过公允市价的这部分价款被认为是被收购企业的商誉。然而,如果对购并(收购和兼并)企业的购并动机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因此,购并企业之所以愿意支付比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更多的价格,并不一定是因为被收购企业有较高的商誉,而是因为购并企业本身的特殊需要不能在别的投资中得到满足,或短期内无法满足。而市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求关系,你有急需,对方就会出高价。这样,就不能说购并企业所支付超过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的价款,就必然是用于支付被购并企业的商誉。事实上,在实务中确有很多经营不善甚至恶化的企业,在被购并时也能以高于其净资产公允市价的价格出售,其实这些企业根本不存在商誉。而购并企业之所以愿意出较高的价格来购买这样的企业,其目的也不是购买企业确实获得了商誉价值,而仅仅是为了满足其特定的购并要求。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购并企业在购并被购并企业时所支付的超过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部分的价款,应作为递延资产处理,而不应确认为商誉。
2)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
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在表内直接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是不现实的。在日益活跃的企业合并中出现的外购商誉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在这种形势下,要求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的呼声日益高涨。
当前可行的做法是:对自创商誉用间接法进行评估,并在表外揭示
改变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塑新的财务会计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期的探索和完善。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最可行的做法是用间接法计量商誉,但必须在表外揭示。
用间接法计量自创商誉的依据是商誉的无形资源观。具体方法是:先评估企业总体价值,然后以企业总体价值减去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其差额即为(自创)商誉。企业总体价值在经济意义上应等于未来盈利的现值,所以未来盈利的猜测和贴现率的选择是这种方法的关键。未来盈利等于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乘以预计的报酬率。预计报酬率通常根据企业过去的盈利情况分析计算。通过对企业过去若干年盈利情况的分析,剔除其中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结合现在和将来可能影响盈利的因素,即可确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可能达到的盈利水平。由于商誉带来的未来盈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选择的贴现率通常应高于正常的投资报酬率。贴现期的估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未来盈利的主观判定、企业过去盈利的稳定性、行业风险程度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