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描述

合集下载

pcr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pcr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pcr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PCR定点突变技术是指基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通过检测特定位点的特定DNA序列,以及该特定位点在
基因突变中发生变化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引入多个PCR扩增特定序列,并在PCR产物中检测突变位点。

整个PCR定点突变分析流程包括:DNA
提取、PCR扩增、筛选、突变检测、数据分析等步骤。

第一步,先从患
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中取出要检测特定位点的特定DNA序列;第二步,涉及倍性引物的PCR扩增得到的DNA复制物,称为弧菌状病
毒(HCV);第三步,以线性化步骤将弧菌状病毒和分子材料分离出来,生成紫外可见化质粒,只保留差异片段;第四步,读取所有特征模式,以获得有效的特征模式,以及发现相关的突变和多态性;第五步,通
过对所有样本进行数据挖掘来识别单项显著突变,以确定检测突变位
点的实验结果。

PCR定点突变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技术,使得迅速检测基因变
异和检测新发现的个体基因变异变得可能,完成病原菌或其他物质的
突变检测,为基因治疗、基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因改造有重要的
应用前景。

基因定点突变

基因定点突变

基因定点突变基因定点突变是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引入突变碱基、缺失突变、插入突变、错位突变、置换突变、无义突变、同义突变、抑制突变等方面,详细介绍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及意义。

1.引入突变碱基引入突变碱基是基因定点突变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在特定位置插入或替换一个或多个碱基,以达到研究基因表达和功能的目的。

在引入突变碱基前,需要了解野生型DNA序列和突变DNA序列的差异以及可能的突变类型。

常见的引入突变碱基的方法包括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定点诱变和PCR扩增后直接诱变。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在基因组中引入所需突变,为研究基因表达和功能奠定基础。

2.缺失突变缺失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的突变类型。

这种突变通常会导致基因表达的下降甚至丧失,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

通过缺失突变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是敲除技术,即利用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将目标基因的一部分切除。

敲除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研究基因组中非必需区的功能以及筛选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等。

3.插入突变插入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插入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的突变类型。

插入突变的后果取决于插入的序列和位置。

在基因组中插入外源序列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或产生新的表型。

插入突变通常通过同源重组或非同源末端连接实现。

利用插入突变可以研究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等调控元件的功能以及研究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

4.错位突变错位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碱基对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的突变类型。

错位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表达的下降或丧失,但也可能产生新的表型。

错位突变的产生通常通过特定的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实现。

利用错位突变可以研究DNA复制、修复和重组等方面的机制,同时也可以用于构建人工染色体等。

5.置换突变置换突变是指DNA序列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碱基对之间的替换产生的突变类型。

置换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或产生新的表型。

与缺失和插入突变相比,置换突变的后果可能更加复杂和微妙。

利用置换突变可以研究不同氨基酸之间的替换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机制。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特定的位置发生的变异事件。

这些定点
突变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替代、插入或删除,也可以是染色体片段的重排和
结构变化。

基因定点突变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基因定点突变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随机突变和基于定点
突变的方法。

一、基于随机突变的方法:
1.化学诱变:通过化学物质如亚硫酸乙基甲酯(EMS)或N-亚硝基-N-
乙基脲(ENU)等诱导基因组范围内的突变。

这些突变通过对群体进行筛选
和筛选,从而找到目标基因的突变。

2.辐射突变:用射线如X射线、γ射线,或放射性物质如乙烯基腈,等辐射处理生物体,以诱导其基因组上的随机突变。

基于随机突变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物种、疾病、发育和进化等研究中。

它们可以帮助揭示基因功能的重要性和与特定物种和表型相关的基因。

二、基于定点突变的方法:
1.基因敲除/敲入:通过合成受损的DNA片段或外源DNA片段,将其
导入到目标基因中,从而造成其功能异常或置换为新的基因序列。

这种方
法可用于明确或验证基因的功能,并探索特定突变的表型影响。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是一种用于改变特定基因序列的方法。

它可以被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开发新的基因治疗方法。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酶切位点或特异性识别序列,将新的DNA序列插入到目标基因中。

这种技术通常使用质粒或病毒载体来将新的DNA序列导入目标
基因中,然后使用细胞转染或转化的方法将质粒或病毒载体导入细胞中,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改变。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改变单个基因的序列,还可以被用于删除或插入多个基因。

这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基因治疗、基因工程以及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

但是基因定点突变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包括技术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操作等问题。

因此,不同的实验室和公司都在开发新的基因定点突变技术,以突破这些技术难关。

- 1 -。

基因定点突变全攻略

基因定点突变全攻略

基因定点突变全攻略基因定点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些碱基发生了改变,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替换、插入或删除。

这种突变一般发生在DNA的编码区域,会导致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基因定点突变在许多遗传病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基因定点突变的全攻略。

1.基因定点突变的类型基因定点突变可以分为三类: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非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被改变的碱基导致了密码子的改变,从而使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无义突变是指被改变的碱基导致了密码子的提前终止,从而使蛋白质的合成过早终止。

非义突变是指被改变的碱基导致了密码子的改变,但不会改变蛋白质的合成。

2.基因定点突变的起因基因定点突变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自然突变、致突变剂和辐射。

自然突变是指在正常细胞分裂和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突变。

致突变剂是指能够引起DNA突变的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如化学药物、辐射等。

辐射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等。

3.检测和诊断基因定点突变检测和诊断基因定点突变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如PCR、DNA测序和核酸杂交等。

PCR可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从而使突变的碱基更容易被检测到。

DNA测序可以确定基因序列的每个碱基,从而找到突变的位置和类型。

核酸杂交可以通过与已知突变序列杂交,检测是否存在突变。

4.基因定点突变的遗传5.基因定点突变与疾病总结:基因定点突变是基因序列中的一些碱基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基因定点突变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非义突变。

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突变、致突变剂和辐射。

基因定点突变的检测和诊断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

基因定点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影响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基因定点突变在许多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基因突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定点饱和突变

定点饱和突变

定点饱和突变定点饱和突变是一种极具革命性的基因改造技术,它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定点饱和突变的原理、过程、实践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更好地掌握定点饱和突变技术。

一、定点饱和突变的原理定点饱和突变是一种基因改造技术,主要是通过定点饱和突变(SATM)技术来改变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特征。

定点饱和突变技术在植物基因组中进行饱和突变,以改变植物的性状。

它的关键原理是利用穿越基因的技术,在植物的基因组中“拷贝”选定基因的全部DNA碱基序列,进而“篡改”基因的结构,促进基因发挥出更多新功能。

二、定点饱和突变的过程定点饱和突变技术的实现需要经过几个步骤:(1)植物细胞核外基因组的选择:首先,选择需要改良的植物细胞核外基因组,以获得具有独特特性的植物;(2)突变诱导:利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将定点饱和突变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的基因组中,这样就可以催生出各种特殊性状的植物;(3)性状培养: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将植物及其基因进行有效培养,来实现其特定特性的强化;(4)基因改造:最后,将定点饱和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完成基因改造,以获得更强的新功能的植物。

三、定点饱和突变的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中,定点饱和突变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植物的开发,以改变植物的性状,并且可以获得更高品质的植物。

例如,定点饱和突变技术可以应用于水稻的开发,以改变水稻抗旱性、抗病毒性、抗逆性等等,以提高其农业生产力和抗逆性。

此外,定点饱和突变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植物的抗虫性强化,改变植物的营养成分,改变植物的果实口感,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四、总结定点饱和突变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基因改良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性状,应用于水稻、抗虫性强化、改变营养成分等,以提高植物的品质和农作物的竞争力,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突变
• 寡聚核苷酸定点诱 变技术是由加拿大 的生物化学家 ( michael smith )发明 的.
寡核苷酸定点突变基本原理
• 合成一段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作为引物,使其与带有目的基因 完全互补。
• 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除短的错配区外,与目的基因完全互补。 • 然后用DNA聚合酶使寡核苷酸引物延伸,完成单链DNA的复制。 • 由此产生的双链DNA,一条链为野生型亲代链,另一条为突变型
子代链。 • 将获得的双联分子通过转导入宿主细胞,并筛选出突变体其中
基因已被定向修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盒式突变
• 1985年Wells提出的一种基因修饰技术—盒式突变。
• 盒式突变:用一段人工合成具有突变序列的DNA片段,取代 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序列。
• 然而,并非所有变异区附近都能找到合适的限制位点,如 果不存在限制位点,就要用寡核苷酸指导的定位诱变引入 限制位点。
• 定点突变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很广,比如研究蛋白质相互 作用位点的结构、改造酶的不同活性或者动力学特性,改 造启动子或者DNA作用元件,引入新的酶切位点,提高蛋白 的抗原性或者是稳定性、活性、研究蛋白的晶体结构,以 及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等方面。
应用前景
• 不同于定点突变的是基于PCR的随机突变,通过改变PCR条件提 高PCR过程中的随机出错,这种方法适用于未知的蛋白质,作全 局性分析,所以有人称为饱和突变(saturation mutagenesis)。 不过这种方法由于没有目的性,分析操作相当繁琐,并且不会出 现一个位点2个以上碱基突变,因而应用上有局限性。定点突变 适用于蛋白结构已有初步了解的基因,比PCR随机突变更有目的 性,也更为精确,简单,同时改造基因更加“随心所欲”。由于 定点突变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有这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相信这 个技术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大的改进和发展,也必将为更多人 熟悉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及其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特定位置的发生的突变。

基因定点突变可以是单个碱基的突变,也可以是多个碱基的突变。

这可以发生在DNA、RNA或蛋白质的编码区域或非编码区域。

基因定点突变方法是用于研究基因突变的工具和技术。

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PCR扩增:PCR扩增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增所需的DNA片段。

通过在PCR反应中引入突变引物,可以在特定位点引入单个碱基变异。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突变的检测等领域。

2.扩增-测序:扩增-测序方法是一种将突变引物引入待测基因位点的PCR扩增方法,随后使用测序技术验证突变是否成功。

这种方法可用于研究基因突变与人类遗传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用于检测药物抗性突变、病毒突变等领域。

3.分子克隆:分子克隆是一种将特定DNA片段插入载体DNA的方法。

通过将突变片段与目标DNA结合,随后将其放入宿主细胞,可将所需的突变引入到目标基因中。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工程、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

4. CRISPR-Cas9系统:这些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在基因功能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基因功能研究中,通过引入特定的突变,研究人们可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例如,通过基因定点突变,可以研究基因在发育、免疫反应、代谢调节等过程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与一些遗传性疾病有关的突变。

例如,通过扩增-测序方法可以检测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从而评估患者患乳腺和卵巢癌的风险。

此外,基因定点突变方法也可以用于基于个体遗传背景的个体化药物治疗。

在药物研发领域,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通过引入特定的突变,可以模拟蛋白质靶点的突变,评估药物对该靶点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这对于开发更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定点突变的方法

定点突变的方法

定点突变的方法
定点突变的方法指的是在染色体上的某一特定位点进行突变以达到要求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基因改造的技术。

它是基因工程中用来避免基因全替代(非常昂贵)的最有效的方法。

它有三种基本方法:重组、修饰和基因敲除。

重组技术是在基因中插入、移出或更改某些基因。

修饰技术是在基因中添加或删除特定的DNA序列,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基因敲除则是将基因表达降低或关闭,从而减少基因的作用。

定点突变的方法可以用来做一些生物学实验,以及改变和修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增强生物的抗性力,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以及改善耐逆性等特性,是最近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非常重要的技术。

基因的定点突变的原理

基因的定点突变的原理

基因的定点突变的原理基因的定点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的特定位置发生的突变,即碱基序列的改变。

这种突变发生在特定的位置,通常是基因编码区域,会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从而对蛋白质的功能产生影响。

定点突变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变的起源:定点突变可以是自发发生的,也可以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自发突变通常是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引起的,包括碱基替换、插入或缺失等变异。

而外部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引起DNA损伤并导致定点突变。

2. 碱基替代:定点突变最常见的形式是碱基替代,即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

这种替代可能是同义突变,即替代后的密码子依然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也可能是错义突变,即替代后的密码子编码不同的氨基酸,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 密码子的改变:在定点突变时,被替代的碱基往往位于密码子序列中的特定位置。

这种替代可能导致密码子的改变,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例如,突变可能导致起始密码子的改变,影响蛋白质的翻译起始,或者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改变,影响蛋白质的翻译终止。

4. 功能影响:定点突变引起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如果突变发生在蛋白质的活性位点或功能域内,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结合能力、催化能力或信号转导等功能。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例如产生对环境更有优势的适应性变异,也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定点突变是指DNA序列特定位置发生的突变,可能是自发发生的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突变可以是碱基替代,导致密码子的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突变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适应性变异,也可能是有害的疾病突变。

基因定点突变DNA实验技术方法

基因定点突变DNA实验技术方法

基因定点突变DNA实验技术方法要研究和检测基因定点突变,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实验技术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DNA实验技术方法:1.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研究基因组突变的关键方法之一、它可以将DNA分子按顺序解码,并确定单个核苷酸的序列。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种基因测序技术可供选择,如Sanger测序、Illumina测序、PacBio测序和单分子DNA测序。

这些技术可以高效地测定基因组中各个位置的核苷酸序列,并揭示基因定点突变的存在。

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方法,可以在PCR反应过程中选择性地扩增感兴趣的基因片段。

对于基因定点突变的研究,PCR可以用来扩增包含突变位点的DNA片段,并通过测序分析来确定突变的类型。

3.引物延伸法引物延伸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点突变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引物和DNA聚合酶来识别特定位点,并从该位点延伸引物,以确定突变的存在与否。

引物延伸法可以用于快速、高效地检测多个位点的突变。

4. 限制性酶切酶(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限制性酶切酶可以通过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该序列周围切割DNA来检测和分析基因定点突变。

当突变中产生或消失限制性酶切位点时,可以通过酶切后的DNA片段的大小变化来检测突变。

5. DNA芯片技术(DNA Microarray)DNA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和比较大量的基因表达水平。

通过将DNA分子固定在芯片的表面并用荧光探针进行杂交反应,可以检测不同样品中基因定点突变的存在。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DNA实验技术方法,用于研究和检测基因定点突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这些方法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为基因定点突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基因定点诱变技术与DNA与蛋白质互作及定点突变介绍

基因定点诱变技术与DNA与蛋白质互作及定点突变介绍
23
24
酵母双杂交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25
二) 酵母单杂交系统
? 酵母 单杂交系 统是上世 纪90年代中 发展起来的研 究DNA-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技 术,可识别稳 定结合于DNA 上的蛋白 质,在酵母 细胞内研究真核 生物中 DNA-蛋白 因。
14
一)酵母双 杂交系统 (yeast two-hybrid system)
1. 原理:
? 真核生物的 转录因子大多是由两个 结构上分开、 功能上独立的 结构域组成的,即 DNA结合域(BD) 和转录 激活域( AD)。
? 单独地BD能与特定基因地启 动区结合,但不能激 活基因的 转录 ,而由不同 转录 因子的 BD和AD所形 成的杂合蛋白却能行使激活 转录的功能。
– 1.盒式诱变 – 2.寡核苷酸引物诱变技术
? ㈡ PCR点突变技术
– 1.重组PCR定点诱变法 – 2.引物PCR定点诱变法
3
㈠寡核苷酸介 导的定点突 变技术
? 1.盒式诱变(casette mutagenesis) ? 利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突变序列的
寡核苷酸片段,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 序列。
32
33
? EMSA ? 还被
用于 研究 与蛋 白质 相结 合的 DNA ? 序列 的特
异型。
34
四)DNaseI足迹试验 (DNase I foot printing)
? 主要步骤: ① 用32P标记DNA双链末端,并用 RE切去一端; ② 加入细胞特定周期蛋白 质提取物,温育; ③ 加入适量DNaseI或硫酸二甲 酯-六氢吡啶,使 DNA链发生断裂。 这一反应中,DNaseI或硫酸二甲 酯的用量非常关 键, 要保证一条链只发生一次断裂! ④沉淀 DNA(包括与 DNA 相结合的蛋白 质); ⑤进行DNA凝胶分析。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简介-sill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简介-sill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简介:一般来说,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是随机的,且突变频率非常低。

而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可以按照预定设计,对某个已知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定点增删或转换,最终改变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因此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是蛋白质工程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基因定点突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突变该方法以M13噬菌体的DNA为载体,在操作时,首先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待诱变的目的基因插入到M13噬菌体的正链DNA上,制备含有目的基因的单链DNA。

再使用化学合成的含有突变碱基的寡核苷酸片段作引物,启动单链DNA分子进行复制,这段寡核苷酸引物便成为新合成的DNA子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其转入细胞后,经过不断复制,可获得突变的DNA分子。

Stratagene公司研制了QuikChangeLightning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即是在此种方法上进行改良的:以含目的DNA的质粒为模板,在要突变处设计一对反向互补的引物,用高保真酶进行扩增,再用dpnI消化掉质粒模板,将已经形成环状的PCR产物转化进大肠杆菌就可以。

2.盒式定点突变该方法是利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含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相应序列。

这种突变的寡核苷酸是由两条寡核苷酸组成的,当其退火时,按设计要求产生克隆需要的黏性末端。

由于不存在异源双链的中间体,因此重组质粒全部是突变体。

但这种方法需要在靶DNA区段的两侧存在一对限制酶单切点,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PCR介导的定点突变经典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法,需要4种扩增引物,进行3次PCR反应(见图2)。

头两次PCR反应中,应用两个互补的并在相同部位具有相同碱基突变的内侧引物,扩增形成两条有一端可彼此重叠的双链DNA片段,去除未参入的多余引物之后,这两条双链DNA 片段经变性和退火可以形成具有3’凹末端的异源双链分子,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产生含重叠序列的双链DNA分子。

基因定点诱变的方法及原理

基因定点诱变的方法及原理

基因定点诱变的方法及原理基因定点诱变是指在特定位置引发基因突变的一种技术或方法。

通过基因定点诱变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基因组中特定位置的碱基序列,从而研究或改变目标基因的功能。

目前常用的基因定点诱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CRISPR-Cas9系统: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 9)是一种基于RNA-DNA 相互识别的靶向基因编辑技术。

该系统利用Cas9蛋白通过结合到特定的DNA 序列来导向编辑目标位置,而CRISPR RNA(crRNA)和互补序列的转录过程产生了指导RNA(sgRNA)。

CRISPR-Cas9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合成特定的sgRNA来诱导Cas9蛋白与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结合,并在目标位点引入双链断裂,通过自然修复过程来实现基因突变。

2. TALEN系统: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是一种由TAL(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蛋白和核酸酶融合而成的基因编辑工具。

TAL蛋白可通过识别和结合特定的DNA序列来实现靶向基因编辑。

TALEN 系统利用设计合成的TAL蛋白与核酸酶的融合体结合到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上,并通过酶活性诱导DNA的双链断裂,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3. ZFN系统:ZFN(Zinc finger nuclease)是由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与核酸酶(nuclease)融合而成的一种基因编辑工具。

锌指蛋白能够识别和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上,而核酸酶则通过识别锌指蛋白与DNA结合后的底物序列引发DNA的切割。

ZFN系统利用设计合成的锌指蛋白与核酸酶的融合体结合到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上,从而在特定的位置诱导DNA的双链断裂,进而引发基因突变。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4、大引物诱变法
首先用正向突变引物(M) 和反向引物(R1),扩增模板 DNA产生双链大引物(PCR1), 与野生型DNA分子混合后退火并 使之复性,第二轮PCR中加入正 向引物(F2),与PCR1中产生 的一条互补链配对,扩增产生带 有突变的双链DNA。由于F2中的 退火温度显著高于第一轮PCR所 使用的引物M和R1,因此,可忽 略引物M和R1在本轮反应中所造 成的干扰。
1、寡核苷酸盒式诱变
(Cassette mutagenesis)
利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突变 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即寡核苷酸 盒,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序列。
2、寡核苷酸引物诱变
使用化学合成的含有突变碱基的寡 核苷酸片段作为引物,启动单链DNA 分子进行复制,随后这段寡核苷酸引 物便成为了新合成DNA子链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此所产生出来的新链便具 有已发生突变的碱基序列
2寡核苷酸引物诱变使用化学合成的含有突变碱基的寡核苷酸片段作为引物启动单链dna分子进行复制随后这段寡核苷酸引物便成为了新合成dna子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所产生出来的新链便具有已发生突变的碱基序列?将待突变的目的基因插入将待突变的目的基因插入m13噬菌体载体上制备单链噬菌体载体上制备单链dna?将合成的寡核酸片段在与单链模板退火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互补的双链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互补的双链dna?将双链dna转化大肠杆菌获得突变基因转化大肠杆菌获得突变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定点突变技术通过寡核苷酸盒式诱变、寡 核苷酸引物介导、重叠延伸介导和大引物诱变 法介导(PCR介导)等途径来实现。盒式突变 是利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含基因突变序列的寡核 苷酸片段,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序列,该 法虽简单易行,但成本较高。寡核苷酸引物介 导是利用含有突变碱基的寡核苷酸片段作引物, 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启动对DNA分子的复制, 该方法虽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调控、蛋白质功能 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但存在突变 效率低的问题;重叠延伸和大引物诱变法介导 的定点突变技术为基因修饰、改造也提供了另 一条方便的途径。但该方法后续工作比较复杂, 且易发生其他突变;

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和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和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基因定点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特定位置上的突变事件,它在遗传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潜力。

2. 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基因组中的定点突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和替换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

2.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基因组中发生的单个碱基的改变。

它可以包括碱基替换、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等不同类型。

点突变的原因可以是DNA复制时的错误、环境暴露以及基因组重组等。

2.2 缺失和插入缺失和插入是指基因组中发生的多个碱基的改变。

缺失是指某个区域的碱基突然丧失,而插入则是指某个区域多出了一个或多个碱基。

缺失和插入的原因可以是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环境暴露以及基因组重组等。

2.3 替换替换是指基因组中的某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的现象。

替换可以是同义替换,即被替换的碱基编码的氨基酸与替代后的碱基编码的氨基酸一致;也可以是非同义替换,即被替换的碱基编码的氨基酸与替代后的碱基编码的氨基酸不同。

替换的原因可以是DNA复制时的错误、环境暴露以及基因组重组等。

3. 基因定点突变的应用基因定点突变在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3.1 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定点突变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的功能。

通过人为地引入特定的突变,可以观察到这些突变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或功能,从而揭示基因的作用机制。

这对于理解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基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3.2 遗传疾病研究基因定点突变对于遗传疾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了解突变对基因功能的影响,进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基因工程基因定点突变在基因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引入特定的突变,可以改变目标基因的功能或表达水平,从而实现对生物体的改造。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概念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概念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概念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介导的定点突变是一种用于在特定DNA 序列中引入特定突变的技术。

该技术通常用于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以研究基因的功能、构建突变体或进行蛋白质工程等。

PCR 介导的定点突变的基本原理如下:
1. 设计引物:首先,需要设计一对引物,其中一个引物包含要引入的突变。

引物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突变的位置和类型,以及PCR 的反应条件等因素。

2. 合成突变引物:根据设计的引物,使用化学方法合成包含突变的引物。

3. PCR 反应:将合成的突变引物与野生型 DNA 模板混合,并进行 PCR 反应。

在 PCR 反应中,突变引物会与野生型 DNA 模板退火,并在延伸阶段引入突变。

4. 克隆和筛选:将 PCR 产物克隆到载体中,并通过筛选或测序等方法鉴定携带突变的克隆。

PCR 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入特定的突变。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突变效率可能较低、突变类型有限等。

因此,在使用该技术时需要仔细设计引物和反应条件,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dpn1定点突变原理

dpn1定点突变原理

dpn1定点突变原理
dpn1定点突变原理是一种基因突变分析方法,用来确定基因序列中的突变位点。

该原理利用特定引物扩增基因序列,并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在测序过程中,引物中的特定核苷酸位点会发生突变,形成两个不同的碱基。

通过比较突变位点上的碱基组成,可以确定基因序列中的突变。

dpn1定点突变原理可用于分析基因的单碱基多态性(SNP)和小片段内的插入/缺失变异。

该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基因突变,并广泛应用于基因突变鉴定、疾病诊断和研究等领域。

该原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引物和测序方法,以确保突变位点上的碱基能够被准确测序。

此外,为了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等。

总之,dpn1定点突变原理是一种可靠、高效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和诊断基因突变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定点突破旳措施
• 寡核苷酸介导旳基因突变指用具有突变碱基旳寡聚核苷酸
片断作为引物,在聚合酶旳作用下开启DNA分子进行复 制。
• 盒式突变是利用一段人工合成旳含基因突变序列旳寡核
苷酸片段,取代野生型基因中旳相应序列。
• PCR介导旳基因突变
寡核苷酸介导旳定点突变
• 寡聚核苷酸定点诱 变技术是由加拿大 旳生物化学家 ( michael smith )发明 旳.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旳应用
探明未知序列旳构造和功能旳关系,如开启子诱变筛选,真 核旳TATA盒保守序列拟定。 载体构建:调控元件,强开启子,多接头。 研究基因调控序列,如AUG前加入ACC序列最佳。
在蛋白质工程中旳应用
降低毒性,如TNF 变化亚型和种旳特异性,如IFN旳23位AAG(赖氨酸),AGG (精氨酸),使IFN2a变成IFN2b。123位Try(酪)变甘/丝, 使IFN种属特异性明显变化,对人抗病毒活性不大于牛。 提升活性和稳定性,如IFN- βser17(cys变ser) 提升蛋白质作用旳专一性,如IFNβ旳9-56位被IFNa旳7-54位 取代后,活性提升40倍。
• 定点突变技术旳潜在应用领域很广,例如研究蛋白质相互 作用位点旳构造、改造酶旳不同活性或者动力学特征,改 造开启子或者DNA作用元件,引入新旳酶切位点,提升蛋白 旳抗原性或者是稳定性、活性、研究蛋白旳晶体构造,以 及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等方面。
应用前景
• 不同于定点突变旳是基于PCR旳随机突变,经过变化PCR条件提 升PCR过程中旳随机犯错,这种措施合用于未知旳蛋白质,作全 局性分析,所以有人称为饱和突变(saturation mutagenesis)。 但是这种措施因为没有目旳性,分析操作相当繁琐,而且不会出 现一种位点2个以上碱基突变,因而应用上有不足。定点突变合 用于蛋白构造已经有初步了解旳基因,比PCR随机突变更有目旳 性,也更为精确,简朴,同步改造基因愈加“随心所欲”。因为 定点突变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有这非常广泛旳应用前景,相信这 个技术在不远旳将来还会有更大旳改善和发展,也必将为更多人 熟悉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定点突变step by step"本贴先讲最简单的一个点的定点突变技术,其它较长片段的突变,删除,插入技术以后会慢慢奉上: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原理。

实验的目的应该比较明确吧:就是要把自己的基因上面的一个碱基换成另外一个碱基。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几种可能使我们需要这样去做:第一:我们吊出来的基因有点突变,相信这可能是大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基因好不容易吊出来,并装进了自己的载体,却发现有一两个碱基跟自己的预期序列或所有的公共数据库不匹配,然后暴昏。

大家实验室里面还是用Taq酶为主吧,Pfu这样的高保真酶大家应该用得不多吧,Taq酶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就是扩增效能强,缺点就是保真性差,其错配机率是比较高的,相关数字忘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那个数字,不过感觉如果是2000bp的基因,如果扩四五十个循环的话,很大机率会出现点突变,当然这也跟具体PCR体系里的Buffer有很大关系,详细情况这里就不讨论了。

第二:要研究基因的功能,在基因上自己选定位置更换碱基的保守序列,或者改造成不同的亚型,总之就是要人工改造碱基序列符合自己的实验需要,相信这也是那些研究基因的人经常的一种思路吧。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分析出现碱基不匹配的位置是不是重要的位置,如果不是很重要,大可不必管它,比如说是三联密码子的最后一位,碱基的改变并没有引起相应氨基酸的改变,那么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不去理它。

另外,在NCBI上人类的基因的版本一直在变化,也就是说同一个基因有不同的版本,或者称不同的亚型,其碱基序列有些许的差异,只要自己克隆出来的碱基序列与其中一个相匹配,一般也就可以不做定点突变了。

如果有时间没钱,那干脆重新PCR然后再克隆进自己的载体了,不过最好换个保真性好一点的酶如PFU,或者PCR循环数低一点,不过这些东西有时候也得靠运气啦。

实在不行的话再来做定点突变。

对于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下一般也就只能做定点突变了。

接下来开始聊一聊定点突变的原理吧,那个Stratagene试剂盒!上面有一个说明书,说得好像很正规,不过上面好多都是什么专利啊什么注意之类的话,看都不看,我们简明扼要地只讲实验方面,通过设计引物,并利用PCR将模板扩增出来,然后去掉模板,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的PCR 产物,在PCR产物上就已经把这个点变过来了,然后再转化,筛选阳性克隆,再测序确定就行了。

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几个问题了:第一:引物怎么设计呢?第二:模板怎么去掉呢?第三:怎么拿到质粒呢?对于第一个问题:怎么设计引物?我只能讲一些原则,并举一些例子。

引物设计的原则其它贴子上都有讲,这里就不重复了:不过这种突变引物要加上一个原则:一般都是以要突变的碱基为中心,加上两边的一段序列,两边长度至少为11-12basepair。

若两边引物太短了,很可能会造成突变实验失败,大家应该都知道,引物至少要11-12个base pair 才能与模板搭上,而这种突变PCR要求两边都能与引物搭上,所以两边最好各设至少12个basepair,并且合成多一条反向互补的引物。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那我就举个例子吧:X71661.1 TATCAGGAGGAATTTGAGCACTTTCAACAAGAATTGGATAAAAAAAAAGAGGAATTCCAG960现有序列TATCAGGAGGAATTTGAGCACTTTCAACAAGAATTGGATAAAAAAAAAGAGGAATTCCAG924*********************************************** ************|------>deletionX71661.1 AAGGGCCACCCCGACCTCCAAGGGCAGCCTGCGGAGGAAATATTTGAGAGTGTAGGAGAT 1020 现有序列AAGGGCCACCCCGACCTCCAAGGGCAGCCTGCGGAGGAAATATTTGAGAGTGTAGGAGAT984************************************************************(上面为目的序列,下面为现有序列:我们发现有一个A碱基的缺失,其直接结果是在表达蛋白时后面的氨基酸全部错配)我们以它为中心设计引物:两边各至少12个碱基,左边由于含有较多的A造成引物GC%含量过低,故拉长引物使GC%含量不至过低,也使引物退火温度升高。

故合成引物CAACAAGAATTGGATAAAAAAAAAGAGGAATTCCAGAAG并合成反向互补引物CTTCTGGAATTCCTCTTTTTTTTTATCCAATTCTTGTTG其实也不一定要反向互补序列,只要反向引物也是两边都有大于12个碱基,同时符合引物设计的原则就行了。

引物合成公司有很多家,大家可以去寻找,不同厂家的引物在价钱质量上有一些差别,不过价钱一般都是一块多一个碱基,合成时间约为一周。

这样的结果是PCR时把整个质粒都给扩出来了,得到的PCR产物是一条链完整,另一链有缺刻的PCR产物对于第二个问题:怎么去掉PCR产物呢?再简单的方法就是用DpnI酶,DpnI能够识别甲基化位点并将其酶切,我们用的模板一般都是双链超螺旋质粒,从大肠杆菌里提出来的质粒一般都被甲基化保护起来(除非你用的是甲基化缺陷型的菌株),而PCR产物都是没有甲基化的,所以DpnI酶能够特异性地切割模板(质粒)而不会影响PCR产物,从而去掉模板留下PCR产物,所以提质粒时那些菌株一定不能是甲基化缺陷株,不会那么凑巧吧,哈哈。

关于第三个问题:直接把通过DpnI处理的PCR产物拿去做转化就行了,呵呵,然后再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提出质粒,拿去测序(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吧),验证突变结果,一般都没问题的啦,我做了几十个突变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不出来的,呵呵,不要砸我啊。

下面讲一下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一些实验中要注意的事情:1、根据现有基因设计引物;2、合成引物并准备好模板;3、 PCR,4、 DpnI处理酶切产物;5、转化酶切产物;6、筛选阳性克隆;7、送测序并测全长。

最后就是庆祝啦,呵呵,没什么复杂的。

引物和质粒都准备好后,当然就是做PCR喽,不过对于PCR的酶和buffer,不能用平时的,我们做PCR把整个质粒扩出来,延伸长度达到几个K,所以要用那些GC buffer或扩增长片段的buffer,另外,要用保真性能较好的PFU酶来扩增,防止引进新的突变。

那种Quick change试剂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什么QuikChange®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标准点突变试剂盒、QuikChange® XL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长模板单点突变试剂盒(>8kb)从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PCR的酶和BUFFER不一样,后面用了比较适合长片段扩增的酶和BUFFER罢了,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另外,DpnI处理的时间最好长一点,最少一个小时吧,最好能有两三个小时,因为如果模板处理得不干净,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模板直接在平板上长出来,就会导致实验失败。

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另外,如果大家既没有DpnI酶也没有好的PCR酶和BUFFER的话,那也有其它办法进行定点突变,只是麻烦一点,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我会把方法贴上来。

对于多点突变技术及较长片段的缺失插入技术,同样的,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我会把方法贴上来。

不过,如果你有钱的话,那就去买那个试剂盒吧,其中QuikChange®Site-Directed MutagenesisKit标准点突变试剂盒、QuikChange® XL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长模板单点突变试剂盒(>8kb)的原理我上面已经说了,只是补充了一些我认为的注意事项。

如果你更有钱的话,那么你可以叫其它公司帮你做定点突变服务,大约是改一个点1000元左右。

定点突变技术——从单点突变到多点突变体外定点突变技术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有力工具,也是我们在实验室中改造/优化基因常用的手段。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蛋白质组研究的重点之一。

对某个已知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定点改变、缺失或者插入,可以改变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对突变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探讨蛋白质的结构/结构域。

而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改造基因,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比如野生型的绿色荧光蛋白(wtGFP)是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够发出微弱的绿色荧光,经过对其发光结构域的特定氨基酸定点改造,现在的GFP能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被激发(吸收区红移),而且发光强度比原来强上百倍,甚至还出现了黄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等等。

定点突变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很广,比如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位点的结构、改造酶的不同活性或者动力学特性,改造启动子或者DNA作用元件,提高蛋白的抗原性或者是稳定性、活性、研究蛋白的晶体结构,以及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等方面。

对于单点突变,Stratagene公司的Qui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巧妙设计,将质粒定点突变技术变得简单有效。

准备突变的质粒必须是从常规E.coli中经纯化试剂盒(Miniprep)或者氯化铯纯化抽提的质粒。

设计一对包含突变位点的引物(正、反向),和模版质粒退火后用PfuTurbo聚合酶“循环延伸”,(所谓的循环延伸是指聚合酶按照模版延伸引物,一圈后回到引物5’端终止,再经过反复加热褪火延伸的循环,这个反应区别于滚环扩增,不会形成多个串联拷贝。

)正反向引物的延伸产物退火后配对成为带缺刻的开环质粒。

DpnI酶切延伸产物,由于原来的模版质粒来源于常规大肠杆菌,是经dam甲基化修饰的,对DpnI敏感而被切碎(DpnI识别序列为甲基化的GATC,GATC在几乎各种质粒中都会出现,而且不止一次),而体外合成的带突变序列的质粒由于没有甲基化而不被切开,因此在随后的转化中得以成功转化,即可得到突变质粒的克隆。

这个试剂盒非常巧妙的利用甲基化的模版质粒对DpnI敏感而合成的突变质粒对DpnI酶切不敏感,利用酶切除去模版质粒,得到突变质粒,使得操作简单有效。

另外由于Pfu聚合酶是公认的最好的高保真聚合酶之一,堪称高保真聚合酶的“黄金标准”,是Stratagene的看家之宝,能够有效避免延伸过程中不需要的错配。

试剂盒采用的是低次数的循环延伸而非PCR,有助于减少无意错配。

只需要一次酶切和转化,实验可以在一天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