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
仰卧位拔伸牵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髓 炎及 老 年 性 骨 质 疏 松 及 严 重 心 可听 到 “ 咯噔 ” , 者 在做 此手 法 声 术 脑肝 肾功 能异常者 。 时不宜强行扳 动 , 以免发生 意外 。 23 疗程 手 法 治 疗每 天 1 , . 次 每 2 治疗方 法 次 3 n 右 ,次 一 疗程 , 程 间 0mi左 5 疗
2 仰卧位拔伸 牵引治疗 患者取 . 2 仰 卧位 , 者坐于距患者 头顶部4 ~ 术 O 5 m处 , 0e 以一手虎 口卡在患者 颈枕 部, 中指抵于痛点 处 , 另一手 以掌或 前 臂环抱患者下颌 , 嘱患者放松 , 这 时双 手 同时 用力 拔 伸 牵 引 头 颅 约 3 , 复3 , 0s反 遍 做第3 遍时 可根据 情 况 向左右两侧各做 适当旋转 ,有 时
曲池 、 手三里、 合谷 、 小海 、 轻 , 、 、 内 颈 肩 背疼痛 缓解 , 、 体 功 颈 肢 3 .± 1 岁 ; 照 组 3 例 , 中男 肩髑 、 61 1. 3 对 1 其 能改善; 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l例, 4 , 7 女1例 年龄3 . 1. 两 关 、 5 + 1 岁。 8 5 外关、 神门等穴, 每穴约3 0 。③ s 配合推桥弓、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l 。 2 。 组性别 、 年龄等基本资料分别 比较 按揉搓颈肩部至患肢 ,
广西 中医药 2 0 年 1 09 月第 3 2卷第 1 期
4 讨
论
・
理 论 探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应 用 推 拿 手 法 治 疗 神 经 根 型
颈椎病 以其疗效好 、治疗 方法简 单、 副作用少 、 医疗 费用低廉等优 势, 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本法 先充分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 , 为仰 卧位拔伸牵引做好准备 , 而采用 继 拔伸牵引复位手法可扩 大椎 间隙 和椎间孑 , L缓和或解除椎间盘对其 周 围组织( 如骨髓 、 韧带 ) 的推挤和 对神经根 的直接或间接挤压 , 并对 后 关 节 的紊乱 和错 位进 行 了调 整 。 本 手 法 与 既 往 颈 椎 扳 法 的不 同 点 在于其安全性 良好 , 患者于仰卧位 进 行 牵 引 , 由于 颈 部 的 圆柱 形 特 点 , 受 力 方 向为 圆 柱 中央 , 牵 其 在 引状态下 , 紊乱和错位的椎体有 自 动复位 的趋势 , 利于整复 , 且椎体 受力 不大 , 易损伤 颈椎 。 不 依 据 中医“ 松则通 ”“ 则痛 ” 、顺 、 “ 动则通 ” ] [ 的原则 ,松 ” “ 中有 “ ” 顺 、 “ ” 顺 中有 “ ”在先用攘 、 、 、 松 , 按 揉 点 等疏 通 颈项 局 部经 脉 的基 础上 , 再 采用仰卧位拔伸牵引纠正颈部小关 节 错位 , 以达理筋整 复 、 骨并 治 的 筋 效果 , 松” “ 、动” 将“ 、顺”“ 三者有机 地 结 合在 一 起 , 达到 “ 之所 施 , 法 使 患者不知其 苦 ” 。临床结果表 明, 在 常规推拿 治疗基础上加 仰 卧位拔伸 牵引治疗 ,疗效优于单用常规推拿 治疗( 0 5 , P< . )值得进一步推广研 O
海桐皮汤熏蒸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海桐皮汤熏蒸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黄有翰;庄载世;周明客;朱坚【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海桐皮汤熏蒸结合仰卧拨伸手法冶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期间,将门诊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枕颌带牵引,观察患者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蒸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能舒筋活血止痛,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既有药理作用又有物理作用、经济简便,疗效确切.%[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CM fumigation combined with manipulation on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 Randomlydivide 160 cases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oth n=80. The treatment group take the said combination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sittingposition for pillow-jaw belt traction; observe their cervical pain and upper limbs numbness. [Resul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oneon effective rate, with difference of statistical meaning.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method had good cure effect on the disease above, can relax themuscles and stimulate the blood circulation, relieve cervical muscle spasm, not only with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but physical function, economical,simple, with correct cure effect.【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5)006【总页数】3页(P860-862)【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海桐皮汤;熏蒸;仰卧拔伸手法【作者】黄有翰;庄载世;周明客;朱坚【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苍南325800;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苍南325800;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苍南325800;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苍南325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综合征。
20XX年5月份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修改版]
![20XX年5月份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d26871ec3a87c24128c4d6.png)
第一篇:2013年5月份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医“三基”姓名:计分:A型题(每题2分,共30分)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A.水B.木C.土D.金E.火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E.相互消长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10.“水火既济”是指()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A.心B.肝C.肺D.肾E.脾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X型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水气凌心B.肝气犯脾C.肝火犯肺D.水不涵木E.心肝血虚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大肠经B.胃经C.小肠经D.胆经E.三焦经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心B.肝C.肺D.脾E.肾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外伤B.气虚C.气滞D.血虚E.血热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五行相克2.精血同源3.十二经筋4.阳盛格阴5.阴阳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
拔伸法

这个动作,用东北方言叫“薅”使用对抗力量对关节或肢体进行牵拉,使关节伸展,称为拔伸法。
又称为“拔法”、“拽法”、“牵拉法”、“牵引法”。
常用于颈腰部、四肢关节处。
具有整骨复位、松解粘连、解除痉挛、拉宽关节的作用,是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不可缺少的手法。
拔伸法的操作方法共性是:固定肢体或关节的近端,术者沿纵轴方向牵拉其远端;或在关节两端做相对用力牵拉。
其动作要领是:①动作要稳而缓和,均匀而持续。
开始拔伸时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不要用突发性的暴力。
②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部位控制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否则,运用不当不但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还有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1.颈椎拔伸法【操作】(1)颈椎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
术者站在其身后,用双手拇指顶按枕骨下方风池穴处,双手掌根合力夹住下颌部两侧以帮助用力。
然后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
(2)颈椎肘托拔伸法:患者坐位。
术者站在其身后,一手扶住患者枕后部,另一侧上肢用肘弯部托住其下颌部,手掌扶住对侧头部,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牵引其颈椎。
本手法操作方便且较省力,故临床上在颈椎拔伸法中应用较多。
【要领及注意事项】(1)颈椎掌托拔伸法:拔伸时术者双手掌不能夹按两侧颈部,以免压迫颈动脉窦,引起患者头晕等不良反应。
拔伸时应使患者头部保持中立位或稍前屈位,还可以配合颈部缓慢的摇法。
(2)颈椎肘托拔伸法:术者肘部不能挤按颈前部,以免压迫气管引起呼吸不畅。
拔伸时应使患者头部保持中立位或稍前屈位,还可以配合颈部缓慢的摇法。
【适用部位】颈椎。
【作用】主要用于落枕、颈椎病、颈椎半脱位、颈椎小关节错缝、颈项部扭伤、项背肌筋膜炎。
治疗方法:第一步:取俯卧位,以指揉法施于颈项部3线,左右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要求每1线操作3分钟。
第二步:拿风池以及颈项部,由上至下数遍,以酸胀为度。
第三步: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掌托住患者枕部作拔伸10秒左右,在操作时,头应略前倾。
再以中指抵住病变椎体棘突,在拔伸下作推顶,根据患者颈椎情况调整角度(针对椎体旋转患者,作适当旋转;针对椎体前屈、后仰及侧摆者,作后伸、前屈或侧摆),以指下有滑动感为度。
不同体位下颈椎拔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

Me t h o d:A t o t a l o f 2 4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e vi r c a l s p o n d y l o p a t h y o f n e ve r - r o o t t y p e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 s
t y p e o n t h r e e d i fe r e n t c e r v i c a l s p i n e p o s i t i o n s / W U Li p i n g , CHEN Yo ng y u a n , HUANG Yu a n q i a o ,e t a l J / Ch i -
t h y o f n e ve r — r o o t t y p e wi t h e x t e n s i o n ,n e u t r a l i t y o r le f x i o n p o s i t i o n o f c e vi r c a l s p i n e .
( e x t e n s i o n p o s i t i o n g r o u p ,n e u r t a l i y t p o s i t i o n g r o u p a n d l f e x i o n p o s i t i o n g r o u p )r a n d o ml y a n d me d i a l l y .E v e r y
中 l 曰霜 复匡 学祭毒 2 0 1 4 年, 第2 9 卷, 第1 期
・
临床 研 究 ・
不 同体位下颈椎拔伸旋转手法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 比研究
浅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

颈椎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 、 颈肩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 , 顶按 枕 骨 下方 , 根 分别 夹住 下 颌部 助 力 , 后 两 手 同时 用 力 向 掌 然 上 拔伸 , 伸 一分 钟 后 , 减 力 。 手 扶住 其头 项 后部 , 一手 拔 缓慢 一 另 是 指 颈椎 骨 质 增生 、 颈项 韧 带 钙 化 、 椎 间 盘萎 缩 退 化 等改 变 , 颈 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 脊髓 、 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 托 住下 颌 , 手协 同做相 反方 向的左 右 环转 摇 动 , 到极 限 突然 双 摇 扳 ⑤提 合 征 。 中老 年 人的 常见 病 , 发病 。 经 根 型颈 椎病 是各 种 病 发 力 , 法慎 用 ; 拿 两肩 并 搓患 肩 至前 臂反 复 几 次 。病 人休 是 多 神
0i 次 变影响 , 压迫或刺激神经根 , 局部循环障碍 , 致使 组织水肿产生 息 几分 钟 即可 结 束 治疗 。 总体 治疗 用 时 2mn左右 。每周 4 , 1 2次为 1 疗 程 , 个 疗程 间休息 1 。嘱病 人 调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枕 头 高低 , 周 以适 无菌性炎症化学刺激 , 或血液呈浓粘、 凝聚状态 , 使组织处于慢
好转 : 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 , 颈肩疼痛轻 , 肢体功能改善 。 无 经牵 拉试 验 阳性 。推 拿 手法 以舒 筋 活血 、 筋 整复 为 原则 , 用 作。 理 采 治 体 影像 学 均无 改 善 。 揉拿、 滚按 拔 伸 , 伸旋 转等 手 法 , 改 善 病 变 部位 肌 肉血管 的 效 : 疗 后 症状 、 征 、 拔 可
5种中医适宜技术操作

3、推拿治疗婴幼儿便秘技术
小儿便秘主要原因有饮食不当、排便习惯不良、特发性巨结肠、局部器质性病变、直肠结肠神经结构异常、内分泌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及药物性便秘等。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排便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小儿便秘虽非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但可降低患儿生活质量,长期未能得到适宜治疗,尚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此外,小儿便秘给家庭带来众多不便,甚至家长为此焦虑不堪。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临床以第三支疼痛较为多见,发作时极其痛苦,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好发于中老年人。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西医主要采用卡马西平等止痛药、酒精封闭、电凝、手术等方法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中医用药繁杂,即使就针灸而论,多为传统取穴方法(地仓、颊车),效果不理想。我们经过反复摸索探讨及临床试验,根据三叉神经第三支的神经走行(三叉神经第三支的下齿槽神经,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并由颏孔浅出)的特点,我们采用针刺下颌孔(神经的入点)、颏孔(神经的出点),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神经,达到止痛或缓解疼痛的目的。又因下颌孔、颏孔为阳明经走行之处,正如古人所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针刺下颌孔、颏孔简称“二孔”,符合中医理论,方法可行。
推肾水。部位:手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医者用拇指沿患儿指旨根推向指尖。操作强度:≤2岁者200次(2分钟);>2岁300次(3分钟)。
清大肠。部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者以左手托住扇儿之手,以右手拇指桡侧从患儿虎口推向食指尖。操作强度:≤2岁者100次(1分钟)。>2岁200次(2分钟)。
摩腹。部位:腹部。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掌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作摩法。操作强度:≤2岁者200次(2分钟);>2岁300次(3分钟)。
仰卧拔伸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7 3
世 界 中 医 骨 科 杂 志
Supi t nso a pul to I e r t d wih Tr c i e tng ne Ex e i n M ni a i n nt g a e t a ton Tr a i
o c t pe r f ne k y o ne e oo t pe a c v r a int’ v r r t y c n o e p te s
颈 项 部僵 硬 ,肩背 酸胀 沉滞 ,或上肢 放 射性 酸麻 疼痛 , 甚 至 手指 麻木 为特 点 。我 院于 2 0 . 0 91 0至 2 1 . 8 0 07对 6 名 颈 型和 神 经根 颈 椎病 患 者采 取 仰 卧拔 伸手 法 结合 牵
d fe e e n i r v ng c i c ls mpt m sbe e n t i r nc si mp o i l a y ni o t e he w te t e r u n h o r r u r am ntg o p a d t e c ntolg o p.Th y p o e r mpt h :t e 仃e t e t g ou a e b  ̄e t n t c ntol g o am n r p r e r ha he o r r up. Co l i n n t e lnia ,S i xtnso n p a ncuso I h ci c l up ne e e i n ma i ul— to ntg a e ih ta to r a i g c r i a p nd l i i n i e r td w t r c i n te tn e c ls o y oss v
新版中医单病种—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本身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归属于“项痹”的范畴。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一、诊断标准(一)病史长期伏案工作,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
(二)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具有根性分布的特点,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基本相一致。
表现为颈、肩背疼痛,颈部僵滞,活动功能受限,前臂至手指呈放射性疼痛、麻木,颈椎相应病变节段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颈椎病变节段与手指疼痛、麻木的一般规律:1.C5/C6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根部。
2.C6/C7,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的桡侧半指。
3.C7/T1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小指及环指的尺侧半指。
(三)特殊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四)辅助检查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技术、MRI检查显示,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一般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CT\MRI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和受累的程度。
肌电图(EMG)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
(五)除外颈椎外病变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
中医名家讲座合集

转载]中医名家讲座合集(2011-11-22 20:57:39)转载▼标签:转载朋友,你还好吗?原文地址:中医名家讲座合集作者:99医学网1. 卜义长简介:国家级中医,特一级按摩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日本武藏野健康中心、东洋医学研究所名誉院长、高级顾问,曾任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按摩师。
卜老先生集推拿按摩百家之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运用各种按摩手法,点按有关经络穴位,达到活血散淤、理气通神、延年益寿之功效。
收集有《经穴健康一点通头部篇》-卜义长主讲(8DVD-15集);卜义长名著《经穴健康一点通头部篇》PDF格式电子书籍。
2. 新源计划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收集37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视频++操作方法: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技术、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冉氏“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技术、岭南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技术、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技术、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技术、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技术、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改进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气滞血瘀型)技术、烙铁烙法治疗宫颈糜烂诊疗技术、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电针刺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效应技术、祛障冷冻治疗老年性未成熟期白内障技术、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经穴体外反搏法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技术、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银屑病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腱鞘松解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技术、至阳穴埋元利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踝三针对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镇痛技术、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钳持端提回旋手法复位经皮逆行穿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R)技术、韩氏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痛苦悲伤逐渐加重,肩枢纽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搜检: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痛苦悲伤、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枢纽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织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织取穴原则。
交织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五、留意事项(一)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者枕外 粗 隆部 , 拇 指及 其 余 四指 分 别 置 于患 者 颈 大 部两侧 上 , 手 同 时 用 力 , 平 位 断续 性 拔 伸 颈部 双 水 2 O秒左 右 , 在拔 伸 的状 态下 缓缓 向一侧 旋 转 患者 颈 部至最 大 生 理位 , 然 做 出快 速轻 巧 的 幅度 为 3 一 突 O 5。 转 , O旋 然后 以同手法 向另一 侧 旋转 , 天 1次 , 2 每 1
曲 青 岛 医药 卫 生 2 1 第 4 0 0年 2卷 第 5期
啡 姗
张
峰
颈椎病又 称颈 椎 综 合征 , 因颈 椎退 行 变 和 韧 常 带等组 织慢性 劳损 , 以及 颈椎 间盘萎缩 , 间隙变 窄 椎 引起 颈段脊柱 内外 平衡 失调 使 颈部 的神 经 根 、 动 椎 脉和 交 感 神 经 受 压 所 致 , 为 单 侧 发 病 。好 发 于 多
作 者单 位 青 岛 市金 湖诊 所 2 6 7 60 1
正 和改变 , 进而 改善 椎 间盘 变 性 所致 的颈 椎不 稳 定 状态 。祖 国医学 认为 ,按其 经络 , “ 以通郁 闭之气 , 以 散瘀 结之肿 , 患可愈 ” 通过 颈椎 可减弱 颈椎受 压 , 其 ,
增宽椎 间隙 , 解 神经 根及缓 解肌 肉紧张 及痉挛 , 松 活 血止痛 , 助于 消除手指 麻木 的症状 。 有
X线检 查示 颈椎生 理屈 度改变 , 间隙变 窄 生 。C 可见 椎 间 盘 突 出或 膨 T
出。
萎缩 , 降低 了对颈 部椎 间关节 的保护 作用 , 造成颈 椎
内外 平 衡 的 失 调 , 现 颈 椎 病 的 症 状 。 因此 , 部 肌 出 颈 肉功 能 失 调 既 是 颈 椎 病 的 病 理 结 果 , 是 发 生 颈 椎 又 病 的一 个 主要 因 素 。在 临床推 拿治疗 中采 取滚法 和
仰卧拔伸旋转手法

仰卧拔伸旋转手法三、操作过程。
1. 准备工作。
在做这个手法之前啊,得找个舒服的地方让患者躺好。
这个地方最好是软软的,但又不能太软,像那种合适的按摩床就很棒。
然后呢,操作者也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像要开始一场很重要的表演一样,得充满信心和耐心。
2. 开始拔伸。
操作者会先轻轻握住患者需要操作的部位,比如是脖子的话,就会握住头部和颈部交接的地方。
然后慢慢地、稳稳地往上拔伸。
这个时候啊,患者可能会感觉自己的身体被拉长了一点,有点像小时候玩的那种拉伸小玩具。
不过不用担心,只要操作者技术熟练,这种感觉是很舒服的,就像身体在做一个很惬意的伸展运动。
3. 旋转环节。
拔伸到一定程度之后呢,就开始旋转啦。
这个旋转可不是乱转的哦。
还是以颈椎为例,操作者会根据颈椎的生理结构,慢慢地、轻柔地把头部往一侧旋转。
这个旋转的幅度也是很有讲究的,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调整。
如果患者感觉有点疼或者不舒服,操作者就会马上调整力度和幅度。
这就像跳舞一样,要两个人配合好,一个是操作者,一个是患者的身体,要找到那个最合适的节奏。
四、适用情况。
五、注意事项。
1. 操作者的专业度。
这个手法对操作者的要求还是挺高的。
操作者得经过专业的培训,知道人体的解剖结构,了解每个动作的力度和风险。
要是操作者不太熟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好的体验,甚至可能会造成伤害呢。
2. 患者的身体反应。
在操作过程中,患者一定要及时把自己的身体感受告诉操作者。
如果感觉太疼或者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可千万不能忍着。
就像两个人聊天一样,要坦诚地交流,这样才能让这个手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3. 操作后的休息。
做完这个手法之后,患者也不能马上就像个没事人一样蹦蹦跳跳的。
得休息一会儿,让身体适应一下这种新的状态。
就像刚给身体做了个小改造,得给它点时间来稳定一下。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仰卧位牵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仰卧位牵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症状明显,且逐渐趋向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手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是临床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近年来有关仰卧位牵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文献进行整理,从祖国医学的认识、现代机制研究、临床应用三方面方面进行综述。
并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分析仰卧位牵伸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牵伸手法;仰卧位;综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颈椎骨质及其附属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如椎体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使椎间孔空间被占据,导致相应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或损伤,从而出现颈肩部不适、疼痛,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无力,甚至感觉异常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约占颈椎病的60.2%[1]。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目前,本病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而手法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中医学中无“颈椎病”这一病名,更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名。
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痹证”、“颈肩痛”等范畴。
《灵枢?经脉》曰:“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颈、肩、臑、臂后外廉痛。
”《类证治裁》也提到:“肩背痛,不可以顾,此手太阴经气郁不行,宣风药散之。
”这些描述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之证。
其病位主要在筋骨。
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外伤、慢性劳损、肝肾亏虚、气虚不足、畸形等几个方面[2]。
《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风寒湿邪入侵,经脉不利,营卫失和,阳气受损,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凝经脉,筋失所养,可致肌肉挛缩;湿邪重浊,其性粘腻,则病情缠绵难愈;病久入络,脉络瘀阻,气血不和,肌肤不仁。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
承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项目负责人:詹红生
项目简介:
本项目根据石氏伤科学术继承人石印玉教授和浙江名中医陈省三主任医师多年治疗颈椎病的经验,结合颈椎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作用的原理创立。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首先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效果。
疾病简介: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且发病年龄提早,低头工作者30多岁即可发病。
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占50~60%,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构成威胁,门诊中要求治疗者日渐增多。
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的方法,包括推拿手法、机械牵引、理疗、药物和功能锻炼等。
适应症:
25-65岁、男女不限,轻中度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
禁忌症:
中度和重度脊髓型、其它类型的重度颈椎病。
治疗方法简介:
1、器械仅需普通治疗床。
2、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
操作,10min。
3、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
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遍。
4、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
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5、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
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6、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min。
7、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不做扳法,反复5遍。
8、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
复5遍。
9、以上治疗每次总时间约20min,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关键技术环节:
施力方向与力的作用点把握
注意事项:
必要时在皮肤表面涂以少量介质,以免损伤皮肤。
不良反应/事件:
如病情加重或皮肤损伤时应停止治疗,采取相应针对性处理即可。
卫生经济学评价:
通过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应分析,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和比较,门诊患者,治疗组均次费用为34±5元,对照组均次费用为
49±5元,显著高于治疗组。
临床研究结论:
1. 应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愈显率为70.2%、总有效率为94.2%,疗效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患者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关,病程越短、病情越轻,疗效越好。
2. 定点拔伸的力学分析显示,仰卧拔伸手法操作的质量控制要求拔伸力作用点位于第3、4颈椎棘突间,操作时要将颈部稍微托起,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力量8.0±0.5kg,持续时间≥1min,反复5遍。
而研究表明:患者取坐位,在牵引力按体重5%,10%,15%,20%时,颈椎平均分别拉伸了0.21cm,0.33 cm,0.44cm, 0.56cm,当牵引力按体重2 5%,3 0%,40%时,其拉伸长度皆为 0.56cm,不再增加,并且颈椎的最大应力点也随牵引角度的改变而改变,颈椎牵引的耐受时间亦不超过2 0 min:故推荐颈椎病最佳牵引力为体重的15%-20%,牵引角度随病变部位而定,牵引时间不超过20min。
两者相较,仰卧拔伸手法的牵引力似乎较小,而时间也明显少于后者,但仍效果显著。
3. 手法组的满意度高,分析其操作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易为患者接受。
手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治疗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且简便、易行,符合经济学原理。
手法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明显好与对照组。
4.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可靠的,其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0.2%、94.2%。
且远期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