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说 五轮学说概要

合集下载

中医眼诊--五轮

中医眼诊--五轮

中医眼诊--五轮目诊虽不如脉诊重要,但亦医家勘病之要着。

现就五轮主病部分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肉轮主病:胞浮者,主风,主虚,主水。

胞淳虚,指头微胀,久咳者,肺气虚。

胞胀,便溏,气怯神疲怠惰者,气陷。

睑内色白者,血虚,脏寒。

睑内色滞黄白者,食积。

有粟状白粒痰郁、虫积。

眼圈青润者,肝寒,腹痛,伏饮。

脸弦赤者,脾经风热,或湿郁热伏。

气轮主病:色红赤有火。

红而艳者,肺中有火。

红而淡者,虚火上炎,红而紫者,“木火刑金”,热郁血分。

色黄者,多疸;黄而明者,热盛于湿,治关阳明。

黄而晦者,湿盛于热,治涉太阴。

黄中透黑,肾中伏火,女劳疸。

淡黄而润,多缘脾虚,若兼泻益贞,色青便溏,“木乘土”或云“土败木贼'色灰黑主劳;有青筋,主痛。

小儿“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泪,摇头揉目,眼涩难睁,腹大筋青,羸瘦烦渴,便如青苔者,肝疳”(《望诊遵经》)。

风轮主病:正常者,乌黑有光,“黑如乌羽”,色淡则肝气疲矣。

赤如“鸠眼”热壅血分。

黑中黄浊,湿热蕴蒸。

色晦沉滞,劳而血瘀。

《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二目黯黑者,内有干血。

''血轮主病:大眦赤脉红暴者,心火,小肠湿热积滞。

小眦血络赤者,三焦、胆经郁火。

伤寒,目眦赤,身热,舌鲜绛,心包火盛,急防斑、疹、痉、厥。

小儿眦赤,流泪,腮赤,形如醉,尻冷,指头凉者,疹兆。

赤脉传暗,三焦积热。

红丝微布,虚火上炎,眦生胬肉,多因肠内积热;眦漏脓血,毎缘五志火极。

水轮主病,起坐昏花,瞻视昏渺,肾气虚损之候。

近视多缘火衰,远视恒因水亏。

瞳神散大,非龙火内燔,即痰火上攻;瞳神缩小,非真元亏损,即水盛火衰。

久病瞳神散大,将亡之兆;暴病瞳孔不收,中风之候。

其他,若喘咳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者,腽上病痰。

强上瞑视,吐出若浊涕,恶风而振寒者,肺劳。

目瞤瞤而动,汗出心悸者,亡阳。

咳而上气,目胀如脱,脉浮者,肺胀。

目青而闭,时时小惊者,将痫。

目上视,·痰鸣喉响者,中风。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在治病诊视特别用到五行学说。

我们的眼睛也一样,也脱不开五行的制约。

中医将眼睛外观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类,分为五轮:风轮(黑睛)、血轮(两眦)、肉轮(眼胞眼睑)、气轮(白睛)和水轮(瞳子)。

风轮(黑睛)即为虹膜;血轮(两眦)还包括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网;肉轮(眼胞眼睑)还包括眼外六条肌肉;气轮(白睛)包括巩膜与角膜;水轮(瞳子)包括瞳孔、水晶体与视网膜。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眼睛又是另一小小宇宙,黑睛、两眦、胞睑、白睛、瞳神分别内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命名为风轮、血轮、肉轮、气轮、水轮,总称为五轮,传统上就是用“风轮肝木为乌睛、血轮心火为两眦、肉轮脾土上下胞、气轮肺金为白睛、水轮肾水为瞳神”来归类描述。

《审视瑶函》为中医一临床眼科专着,西元1644年明代傅仁宇着,其对“轮”有专门的论述:“夫目有五轮,属乎五脏。

五轮者,皆五脏之精华所发,名之曰‘轮’,其像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

”《黄帝内经》中已可见五轮之雏形:“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内经已将五脏与眼部相关连系描述出来,后世医家发展为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的方便,如视网膜退化,可见为血轮与水轮出问题,可与通血、活血、补血、补肾养阴的方法;再则如结膜炎,为气轮血轮的问题,西医常应用抗生素消炎杀菌,中医就可以给予清心肺之火的药物,如桑白皮、连翘、黄芩等,结膜炎自会消退。

《审视瑶函》:“上下眼胞,属乎脾土,应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也,脾主肉,故曰:‘肉轮’。

脾土主乎运动,磨化水谷;外应目之两胞,动静相应,开则万用,如阳动之发生,闭则万寂,如阴静之收敛,象土能藏万物而主静,故脾一合,则万有寂然而思睡,藏纳归静之应也。

五轮

五轮

五轮《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轮,喻眼珠形圆而转动灵活状似车轮。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巢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中医为了论述眼部的病理、生理、治疗,将眼由外向内划分五部分,对应五脏,名五轮。

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作为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指导眼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详各条。

五轮辩证。

中医眼科的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

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夜盲症与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

并有了《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

洗眼杯(晋代,长5.5cm,宽4cm,高3cm.杯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吻合,用于治疗眼疾。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轮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

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

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

五轮

五轮

五轮五轮眼科名词。

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轮,喻眼珠形圆而转动灵活状似车轮。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巢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中医为了论述眼部的病理、生理、治疗,将眼由外向内划分五部分,对应五脏,名五轮。

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作为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指导眼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详各条。

五轮辩证中医眼科的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

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夜盲症与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

并有了《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

洗眼杯(晋代,长5.5cm,宽4cm,高3cm。

杯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吻合,用于治疗眼疾。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轮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眼部五轮图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

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

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简介之所以谓之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

眼睛与五脏的关系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在《灵枢·大惑论》中又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进一步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仁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五轮解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中,眼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这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眼与脏腑能保持有机的联系,主要依靠经络为之贯通。

因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除任脉外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有着关系。

因此,脏腑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

祖国医学对眼睛结构的认识,基本上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相似。

中医称眼球为"眼球",又名"目珠",位于眼眶内,靠前部中央,形圆似珠。

中医把眼珠的外壁称为黑睛和白睛,它的前端中央为黑睛。

黑睛内为黄仁,黄仁正中有圆孔,称为瞳神。

黑睛后接白睛。

中医又认为眼珠内有神水、神膏、视衣等,其后端接目系,上入于脑。

第二部 眼部

第二部   眼部

第二部眼部【五轮学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

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

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

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

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1.内眦部充血、刺痛。

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

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四、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

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南中医-中医眼科学 重点

南中医-中医眼科学 重点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膜。

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房水流出的途径: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睫状突上皮细胞——→后房——→前房————→巩膜静脉窦——→血循环产生的房水↙↘眼静脉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厚度4—5mm。

专家谈谈中医五轮学说概要是什么

专家谈谈中医五轮学说概要是什么

专家谈谈中医五轮学说概要是什么中医眼科将眼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借五轮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彩图2—3)。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中有关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

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一、肉轮肉轮指胞睑,胞睑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血轮指两眦,上、下睑弦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气轮指白睛,为眼珠的外壁。

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称白睛外膜,里层白色,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

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如有病变,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风轮指黑睛,位于眼珠前部的中央,质地透明,为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

此外,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二者之间有一间隙,其间充满神水。

黄仁中央的圆孔即瞳神,故黑睛疾病病邪深入时,易影响黄仁、神水,波及瞳神。

五、水轮水轮指瞳神,狭义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等。

“水轮"一般指广义的瞳神。

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

中医五轮学说:黑睛属肝,为风轮!

中医五轮学说:黑睛属肝,为风轮!

中医五轮学说:黑睛属肝,为风轮!1.黑睛翳障,动翳类凡黑睛浑浊,表面污浊,边缘模糊,基底不净,荧光素着色阳性,具有发展趋势或发展迅速者,均属此类范畴。

黑睛翳色灰白,形如秤星,散在云雾状,或排列如树枝状,或向深层发展团聚如圆盘状,白睛混赤,羞明流泪,眼痛眉骨疼痛。

提示肺肝风热。

黑睛翳色灰黄,如凝脂样脆嫩,迅速发展,黄液上冲,白睛混赤甚或壅肿,溲黄便秘。

提示肝胆实热兼阳明腑实。

黑睛翳色淡绿,迅速溃烂,前房黄液量多,遮满瞳神白睛混赤壅肿,头目剧痛。

提示三焦热毒炽盛。

黑睛翳色白浊,表面如腐渣堆积,或边缘糜烂如虫蚀,眵泪黏腻,白睛混赤,为湿重于热,湿热蕴结所致。

黑睛翳色灰暗,双眼同时发生,白睛枯涩,不红不痒,只是羞明,是为疳积上目。

提示脾虚肝旺。

翳陷不起,久不愈复,眼痛,眼红赤等症较轻。

提示正虚邪(风)留。

2.黑睛翳障,静翳类凡黑睛浑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基底干净,荧光素着色阴性,病理变化相互静止的均属此类范围。

翳菲薄,须在聚光灯下方见到的,称冰瑕翳。

翳较厚,自然光线下即可见到的,称云翳;翳更厚,肉眼明显可见的称后翳;翳与其仁黏着的称斑脂翳。

提示黑睛疾病痊愈后结瘢。

黑睛周边浑浊如环,视物昏花。

提示年老体衰,肝肾虚弱,黑睛失养。

3.黑睛赤脉黑睛浅层赤脉,排列密集如赤膜状,逐渐包满整个黑睛,甚至表面堆积如肉状。

提示肺肝热甚,热郁脉络,瘀热互结。

黑睛深层出现赤脉排列如梳,且深层呈现灰、白翳障。

提示肝胆热毒蕴结,气血瘀滞。

黑睛出现灰白色颗粒,赤脉直达黑睛浅层。

提示肝胆积热或虚中夹实。

4.形状改变黑睛形状大小异常,或比正常大(小)。

提示先天异常。

黑睛广泛突起,或局部突起如螺旋尾之状。

提示肝气过亢,气机壅塞。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古人认为五轮的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

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在临床上,根据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部各轮所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

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

由于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是起确定病位的作用,故临证时尚须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以指导治疗。

(一)肉轮1.实证:肉轮红肿,多脾胃积热;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跟睑皮下硬结,不红不痛,多痰湿结聚;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

2.虚证:上睑下垂,多中气不足;睑内色泽较淡,多脾虚血少;两睑虚肿,多脾虚湿泛,或脾肾阳虚;胞轮振跳,多血虚生风;目剳,多脾虚肝旺。

(二)血轮1.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2.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三)气轮1.实证:气轮红赤,属肺经风热;赤丝鲜红满布,多肺经实热;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白睛水肿,多肺气不宣;红赤肿起,属肺热亢盛。

2.虚证:气轮血丝淡红、稀疏或局限,多肺经虚火;白睛青蓝,属气虚血滞;白睛干涩少津,属肺阴不足。

(四)风轮1.实证:风轮星翳初起,多外感风邪;翳大浮嫩,或有溃陷,多肝火炽盛;黑睛混浊,或兼有血丝伸人,多肝胆湿热,兼有瘀滞。

2.虚证: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五)水轮1.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绿风内障,眼珠胀痛欲脱,多肝胆火炽。

2.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瞳神变色,多肝肾不足,,或心脾两亏。

鉴于五轮辨证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由宋至今,眼科医家运用比较普遍。

然而,五轮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但其病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16(临床各科.眼科)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16(临床各科.眼科)
眼的五轮学说具体内容有:(1)肉轮:位于胞睑,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胞睑生理、病变往往与脾胃有关;(2)血轮:位于内、外眦部,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两眦生理、病变常责之于心和小肠;(3)气轮:位于白睛,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白睛生理、病理常与肺和大肠有关;(4)风轮:位于黑睛,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生理、病理常与肝胆有关;(5)水轮:位于瞳神,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生理、病变常与肾、膀胱有关。因瞳神结构复杂,水轮的生理、病理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
14.简述视网膜的生理特点。
视网膜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除色素上皮外,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由外向内分为10层: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外界膜层、外颗粒层、外网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层。
在视网膜后极部有视乳头,呈圆形或椭圆形,色淡红,直径约1.5 mm,其中央稍偏颞侧凹陷而称生理凹陷,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通过。位于视网膜正后极,离乳头约3~4mm处,有一椭圆形区域,称黄斑,此处无血管,约1~3mm大小,正中为中心凹,中心凹有一反光亮点,称中心凹反光,是视力最敏锐之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向视盘汇集,形成视神经。
16.视路包括哪些部位?
视路是视觉传导的通路。自视网膜起,经过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大脑枕叶皮质视中枢六个部位。
17.眼的附属器官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眼的附属器官包括有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五部分。
眼眶可容纳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血管、神经、筋膜及眶脂肪。筋膜及脂肪共同形成软垫,可缓冲运动对眼球的震动。眼睑有保护眼球的作用,通过瞬目,泪液润湿眼球,以保持结膜、角膜的润泽,同时还可清除眼球表面的灰尘及细菌。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黏膜,其中杯状细胞和副泪腺可分泌黏液和泪液,滋润眼组织,减少摩擦,并杀菌和预防感染,对角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泪器分泌和排泄泪液,能润泽、营养和保护眼球。眼外肌支配眼球各方向的运动,两眼共十二条眼外肌,其共同协调的运动,使眼能达到双眼单视的作用。

中医五轮学说:眼睑属脾,为肉轮!

中医五轮学说:眼睑属脾,为肉轮!

中医五轮学说:眼睑属脾,为肉轮!眼睑是肌肉组织,运用全息思想,与脏腑对应,就应该属脾脏。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夫妇,同气连枝,又加上经络的表里关系,就为它们长相厮守提供了必要条件。

1.胞睑肿胀胞睑肿胀如球,按之虚软,皮色光亮,不红不痛不痒,常见于胞虚如球。

提示脾虚失运、湿邪停聚;或肾阳不振,水湿上犯。

胞睑红肿如桃,呈弥漫性肿胀,触之灼热,压痛明显,常见于胞肿如桃。

提示热毒壅盛。

胞睑局限性红赤肿胀,如涂丹沙,触之质硬,表面光亮紧张。

提示火毒郁于肌肤。

(4)胞睑边缘局限性红肿,触之有硬结,压痛明显。

提示邪毒外袭。

胞睑局限性肿胀,不红不痛,触之有核状硬结。

提示痰湿结聚。

胞睑青紫肿胀,有外伤史。

提示脉破血溢、瘀血内停。

2.胞睑糜烂胞睑皮肤出现水疱、脓疱,糜烂渗水。

提示脾胃湿热。

因药物引起的胞睑皮肤出现水疱、脓疱,糜烂渗水。

提示药物过敏。

胞睑红赤糜烂,痛痒并作。

提示风湿热三邪互结。

胞睑皮肤肥厚粗糙,时时作痒,并附有头屑样物。

提示血虚风燥。

3.胞睑位置异常上睑下垂,无力提举。

提示脾胃气虚或风邪阻络。

胞睑内翻,睫毛倒入。

提示椒疮后遗,内急外弛。

胞睑外翻。

提示局部瘢痕牵拉或风邪入络。

4.胞睑瞤动胞睑肌肤频频跳动。

提示血虚生风。

上下胞睑频频眨动。

提示阴津不足。

小儿上下胞睑频频眨动。

提示疳积上目早期。

(4)频频眨目或骤然紧闭不开,数小时后自然缓解。

提示情志不疏,肝失调达。

5.睑内颗粒睑内颗粒累累,形小色红而坚。

提示热重于湿,兼气滞血瘀。

睑内颗粒累累,形大色黄而软。

提示湿重于热,兼气滞血瘀。

睑内红色颗粒,排列如铺卵石样,奇痒难忍。

提示风湿热邪互结。

睑内黄白色颗粒结石样。

提示津液受灼,痰湿凝聚。

眼睛的五轮学说

眼睛的五轮学说

眼睛的五轮学说中医对眼睛的认识博大精深,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将我们的眼睛分为五轮。

中医对眼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是以五轮学说为基础的。

什么是眼睛的五轮学说?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体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是"父精母血"所生,眼睛在人体器官中特殊的地位和古代中医理论在民间传说的影响所致。

之所以谓之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在《灵枢•大惑论》中又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进一步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人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人;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五轮解: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中,眼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这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观五轮知疾病

观五轮知疾病

观无轮知疾病中医认为无轮就是通过观眼睛的各个部位,了解五脏六腑的虚实与寒热的一种诊断方法。

在中医认为眼睛的瞳仁属于肾,所以就叫他水轮;通过看瞳仁,我们可以看肾脏的阴与阳。

所以瞳仁为水轮,知肾脏之阴阳。

黑睛属于肝,所以我们称为风轮。

通过观察黑睛,我们来看肝的疏泄和肝火的问题。

而两眦、血络属于心,所以我们把他称为血轮。

所以通过观察两眦,就是眼角,我们来看他的心阳足还是心阴不足?白睛属于肺,我们称为气轮。

气轮在这里面主要是看肺的宣发与肃降,肺阴、肺热、肺燥的情况。

眼睑属于脾,所以就称为肉轮。

通过眼睑的情况,我们看是脾阳虚还是脾为湿所困。

所以古人总结的五轮事实上就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寒热和虚实。

我们往往把五轮跟脸上的五部结合进行和参诊断。

当我们看到眼睑异常的时候,我们不妨要配合孩子的舌象、舌苔、头发、饮食、大便来判断到底是脾阳虚还是脾为湿所困。

我们通过看瞳仁,我们可以结合孩子是否下肢冰凉,一年四季怕冷、尿多、尿清长。

我们通过看两眦的颜色,再结合舌象、舌苔来观察一下是不是心火旺?是不是出现了孩子心阳不足、心阴不足。

这些东西一定要做一个合参!瞳仁为肝,这时候春天我们就要多观察与肝相关的问题。

特别孩子脾气大,胆火旺,那你看瞳仁的变化。

眼白的话,我们一般值的就是与肺相关。

春天孩子流鼻血,那我们看是不是上面有血丝、眼发红。

过去我讲过,如果有血丝发红,我们用霜桑叶,清的是肺经,肺热。

肺热的孩子往往眼白发红。

伴随着鼻子干燥,抠鼻子或者流鼻血一系列症状。

所以五论诊断也是古人留下来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诊断方法。

在临床当中,大家要不断的践行,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与我们其他的儿科四诊结合来判断寒热、阴阳、表里、虚实。

所以在我们开店班课堂上讲,辨证,这里面的辨就是分辨的意思,证就是症状,通过收集大量的症状来分辨出阴阳、寒热、虚实、表里。

然后再利用我们小儿推拿的基本原则,去多余补不足。

实症就是邪气过剩,我们一般用的是清法、去法,叫祛邪。

五轮学说析-资料

五轮学说析-资料
• 治疗相对困难 1)诱发眼病—绿风内障、暴盲、 视瞻昏渺等 2)加重病情—老年性白内障
2020/5/5
(四)劳倦
• 体劳—耗气“劳则气耗”《灵枢》气喘吁吁,上 气不接下气等
• 房劳—耗精,特别是肾精—“若入房过度,则伤 肾”—《灵枢》
• 目劳—伤血“久视伤血”《素问》目以血为本 • 神(脑)劳—伤神 • 精、气、血、神是维持人体及目功能活动的基
• 2 真精 五脏六腑之精之精纯者。目中脉道幽深、 细微,唯精纯者始能上行于目中。是构成眼并维 持其功能的物质。“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 化之精汁”《证治准绳,杂病》
2020/5/5

• 3真气 流行于目中经络之元气,为 眼的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认为真气 根于肾。真气的升降出入,推动目 中精、血、津液入目养窍
2020/5/5
• 1 含义:中医眼科将眼分为五部分,即 肉轮、血 轮、气轮、风轮和水轮。轮—轮廓和车轮
• 2源渊: 最早追朔到《大惑论》,经过历代演变 —最早由《刘浩眼论准的歌》提出。以后由历代 医家改进,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完整提 出。
• 3五轮解剖和脏腑归属
肉轮:两睑由脾所主,脾主肌肉—肉轮,具有保 护眼球的作用。
• 4五轮学说的临床意义
五轮学说可看作眼科的脏腑辨证,为眼科辨证施治提供 方法和手段。轮标脏本,通过观 察眼局部外在症状、 体征,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以指导治疗。
注意的问题:
1)应与其他辨证结合使用—八纲、气血等
2)不能机械看待五轮学说—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2020/5/5
中医眼科中的几个术语
• 1 真血 指上注于目中之血 ,主要指肝络之血。 特点是轻清灵动,营养丰富,为养目之本。“真 血者,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 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 上升于高难得,故为之真”。

五轮辩证学说

五轮辩证学说

五轮辩证学说五轮辩证学说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它的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延伸至印度佛教思想。

五轮辩证法是一种“探究真理的辩证方法”,意思是弄清楚事物发展过程中,和事物发展本质之间关系,而不是只分析每一步的原因和结果。

五轮辩证学说将历史活动和当前的政治、社会等现象,整合成“五轮”的整体模型,以便于理解复杂的现实情况。

五轮辩证学说的五轮包括:互相肯定、依据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反复斗争主观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即使发生矛盾仍然存在和谐,以及最终回归到共同的基础。

首轮——互相肯定: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包容、肯定、牵制和平衡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但它们依靠彼此,最终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轮——依据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仅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受到客观规律的指导,而且它们之间相互推动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稳定的系统。

第三轮——通过反复斗争主观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指的是在自然界中,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斗争关系,而且这种斗争关系决定着每个事物在历史发展中的走向。

第四轮——即使发生矛盾仍然存在和谐:指的是,即使存在矛盾,自然界仍然有着某种内在的和谐关系,它使得矛盾的存在不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一轮——最终回归到共同的基础:指的是所有事物最终都会回归到“根本”,也就是历史发展的根源,把一切归结到最基本的事物上。

总之,五轮辩证学说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发展形成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轮辩证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中客观规律和主观自由的协调统一,从而提供了一条科学认识和实践道路。

【医学ppt课件】第三章 五轮八廓学说及辨证

【医学ppt课件】第三章 五轮八廓学说及辨证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四、五轮辨证 (二)血轮辨证
2、辨两眦病证 ①眦角皮肤红赤糜烂--心火兼夹湿邪 ②两眦赤脉粗大深红--心经实火、血瘀所致
赤脉细碎淡红,久不消退--心经虚火。 ③眦部刺痒红赤--风热外袭。
◆ 五轮学说
(二)血轮辨证
2、辨两眦病证 ④胬肉红赤壅肿,生长快速,头尖体厚--心肺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四、五轮辨证 (三)辨气轮证候
2、辨白睛肿胀
①白睛红赤壅肿,眵泪俱多--风热毒邪侵袭肺经。 ②白睛微赤,虚肿而痒--药物过敏。 ③白睛紫暗壅肿,眵少泪多,舌淡苔薄白--寒邪侵袭 ④双眼白睛水肿,透明发亮,伴胞睑赤肿--脾肾阳虚 ⑤白睛浅层壅肿,甚至脱于睑外--热毒壅滞。
【医学ppt课件】第三章 五轮八廓学 说及辨证
◆ 五轮学说
一、历史沿革
(一)五轮学说的起源
● 起源于《灵枢·大惑论》 ● “轮”字取眼球圆而运转或圆转层护之意
◆ 五轮学说
一、历史沿革 (一)五轮学说的起源
● “五轮”与“五体”的差异两种可能 ▲ 以风、水代替筋、骨是五轮学说本身发
展的结果 ▲ 受印度医学的影响
● 《审视瑶函》对五轮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较 大贡献
◆ 五轮学说
二、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各轮与相应脏腑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
胞睑—肉轮—脾; 两眦(血络)—血轮—心; 白睛—气轮—肺; 黑睛—风轮—肝; 瞳神—水轮—肾。
◆ 五轮学说
二、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各轮与相应脏腑在病理方面的关系
◆ 五轮学说
四、五轮辨证 (三)辨气轮证候

五轮学说,中医眼科学PPT医学课件

五轮学说,中医眼科学PPT医学课件

.
•11
关键词:目睛突起 形 象:因目睛突起,不愿睁眼,虽双目紧闭,
亦可见眼珠高突,面红色深暗,颈部有瘿瘤 主 病:肝气郁结,肝火旺盛

例:甲亢,突眼性甲状腺肿
.
•12
关键词:目窠内陷

象:目窠凹陷,目暗晴迷,
面色暗晦,天庭黧黑 主 病 病:脏腑精气衰竭 例:胃癌术后复发转移
.
•13
2、目的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
•5
关键词:目色赤
形 象:白睛色赤,左目尤甚,羞明流泪,目痛 干涩,两腮赤红 主 病 病:肝经风热,心肝火旺 例: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
.
•6
关键词:面色红黄,阳黄
形主Biblioteka 象:面黑,病色红黄,两目黄赤,面容消瘦
病:湿热蕴积,湿少热多;脾胃湿热

例:胃脘痛。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胆管胰腺癌)
.
•7
白睛黄染 ---- 湿热、寒湿
单睑下垂者—脾气不足所致或外伤
关键词:虚证无神 形 主 病 象:目光呆滞,眼睑下垂, 面色淡黄 病:脾气虚弱;气血双亏 例:睑废。脾气虚弱 (重症肌无力)
. •16
谢谢!
.
•17
.
•8
眼睑淡白 ---- 血虚
.
•9
2、目的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目胞浮肿 —水肿病(水肿基本特征)
※眼球突出—伴喘者为肺胀;伴颈前肿块,急躁 易怒,为瘿气;单眼突起为恶侯。 ※眼窝凹陷 —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 若久病眼窝深陷,甚则不可视人,为阴阳离之危 侯。早期诊断伤津液的一个指标
. •10
眼球突出 ---- 肺胀、瘿肿 眼窝凹陷 ---- 伤津、血虚、病危
. •3

五轮学说中医眼科学护理课件

五轮学说中医眼科学护理课件

五轮学说与其他中医护理理论的结合研究
探索五轮学说与针灸、推拿、中 药等其他中医护理理论的结合点,
形成综合性的中医眼科学护理方 案。
对比研究不同中医护理理论在眼 科学护理中的优劣,为临床实践 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
促进中医护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推动中医眼科学护理的现代化发 展。
基于五轮学说的中医眼科学护理标准与规范的制定
五轮学说将眼睛的五个部分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 火、土,同时与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腑(胆、 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轮学说的历史背景
01
五轮学说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最 早可以追溯到《 完善,成为中医眼科学的重要理 论之一,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质量。
03
五轮学说在中医眼科学护理 中的实践
五轮学说在眼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肝轮护理
心轮护理
脾轮护理
肺轮护理
肾轮护理
针对肝轮疾病,如青光 眼、角膜炎等,应注重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 畅,避免过度劳累,同 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
对于心轮疾病,如视网 膜病变、视神经炎等, 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 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适当进行眼部按摩和运动
诊断依据
诊断意义
根据五轮学说,通过观察患者眼部不 同部位的症状,结合患者全身情况, 判断眼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性。
五轮学说在眼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病 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诊断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观察 患者眼部是否有红肿、疼痛、流泪、 畏光等症状,以及是否有分泌物增多、 视力模糊等症状。
04
五轮学说对中医眼科学护理 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解说五轮学说概要
中医眼科将眼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借五轮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彩图2—3)。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中有关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

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一、肉轮
肉轮指胞睑,胞睑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
血轮指两眦,上、下睑弦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
气轮指白睛,为眼珠的外壁。

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称白睛外膜,里层白色,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

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如有病变,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
风轮指黑睛,位于眼珠前部的中央,质地透明,为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

此外,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二者之间有一间隙,其间充满神水。

黄仁中央的圆孔即瞳神,故黑睛疾病病邪深入时,易影响黄仁、神水,波及瞳神。

五、水轮
水轮指瞳神,狭义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等。

“水轮"一般指广义的瞳神。

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

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在五轮与五脏的隶属关系中,《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说:“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

”在临床上,应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

它也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临证时尚需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结合应用。

如睑弦红赤湿烂者,病位在肉轮,应责之于脾和胃,而红赤湿烂系湿热为患,因而证属脾胃湿热。

若病变出现于多轮,应考虑为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如胞脸肿硬,并见白睛红赤应属脾肺实热。

又若数轮先后发病,则应从相应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失常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先发白睛红赤,继而出现黑睛星翳,当属肺金乘肝木之证。

鉴于五轮学说对临床辨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由来至今,眼科医家应用比较普遍。

然而五轮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水轮病变的观察和论述不如其他四轮详细;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轮脏相应”的关系,往往忽略
了眼与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整体关系。

以白睛发黄为例,其病位虽在气轮,却非肺之为病,乃由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

再如,瞳神为水轮,但其病变并不仅仅因于肾,还常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所以临证时,既要详查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应注意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