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在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1.中国的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1.人口大国2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3土地大国 2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
(二)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三)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四)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
(五)对外贸易居世界第10位。
(六)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八位。区位和疆界
一、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北半球、东半球是地球陆地最集中的两个半球,我国就在此。因此受陆地的影响最强烈的一个东方大国。
(二)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我国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50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其特征如下:
1、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2、跨纬度大,是形成地带分异的基础
3、中纬度面积广阔,四季更替典型,季变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
(三)海陆位置:
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处在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陆兼备的环境,深刻影响到资源、交通与文化
2、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
3、跨经度大,是形成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 4.区域特征 21世纪世界经济活动中心将转向亚太地区,而中国正位于亚太地区的中部,这一区位无疑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疆界
(一)疆域与邻国
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000km,岛屿岸线长14000km。最东岛屿是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沟通。此外,同周边国家还有定期航空线联系。
(二)国土面积
陆地面积:960×104km2,属于一个多山的土地大国。
海域面积:300
×104km2(有四大海域)。
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104km2。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的重大变化:
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
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将世界35.8%的世界海洋划归沿海各国
世界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国土面积:960×104+300×104=1260×104(km2)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形成我国地貌轮廓的显著特征。
1、基本概况: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而我国位处亚洲中、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以西部青藏高原最高,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地貌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由两条地形线——“昆仑、祁连山线”和“大兴安岭线”褶皱断裂把大陆分成三级阶梯。
大型的水力工程都建立在第二和第三级阶梯上,如在湖北宜昌境内的葛洲坝、三峡大坝等。
2、地势高低悬殊:
我国地形复杂,地面起伏高低悬殊,不仅有高达8844.48米的高峰——珠穆朗玛峰,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艾丁湖,地势高差之大(9003米),为世界其它国家所罕见,我国最高的大高原与最低的大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而华北平原海拔50米以下,二者高差约4450米。有些地方虽然近在咫尺,但地面高差很大。如横断山脉地区大雪山主峰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56米,地面起伏之急剧冠于全国。就全国来讲,我国西部地区地面起伏高差大,东部地区高差较小。以面而论,西部的青藏高原比邻近的塔里木盆地高出约3500米,而东部的云贵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出约1500米,以点而论,西部的博格多峰比艾丁湖高出约5600米,东部的泰山比济南市高出约1500米。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常态地貌类型:
2、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冻土、风沙、黄土、岩溶、红层
这多种多样地貌类型的地区分布,既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也有叠加、交织现象。众多的地貌类型,是形成我国自然环境分异复杂多样的基础,是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多彩的主要依据。(三)山地多而高大,地貌格局呈网格状分布:1、巍巍群山,纵横全国——构成地貌的骨架
狭义山地占全国面积1/3;广义山地占全国面积2/3。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
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南北向山脉:
(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天山和阴山,大致分布于北纬40°~43°之间。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长约 1500km,南北宽约 250~300km。
中列: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延为淮阳山。
南列是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
这三列东西向的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 4 000~5 000m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 1000~2 000m左右,南岭仅 1000m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3)西北—东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的西段也为北西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4)东北---西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
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m以上的山峰有62座,玉山海拔3952m,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2、盆地、平原、高原镶嵌于网格之中
我国山脉走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几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相互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巨大的盆地、平原、高原、海盆均镶嵌于网格之中,这就构成我国地形网格状的格局。
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它们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1)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2)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3)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
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著名的暖温带水果产区。
二、线性构造带: 线性构造带是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从卫星图像可以了解全国范围的陆壳形变的基本格局
(二)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的特点是:
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