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吨,达到1950年的4倍多。
Page 43
绪论
2019/12/20
• 石油产量之如此高速度增长,
• 一方面是由于在中东,在俄罗斯以及其 他地方,陆续发现和投产一大批大的, 甚至是特大型油田;
• 另一方面是由于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 划,推动欧洲主要工业国家实现了能源 结构的大调整,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到以 油为主的大转变。
Page 35
绪论
2019/12/20
• 20年代焊接技术的突破,很快 应用到石油工业中来,首先促进 了储运技术的进步。焊接代替铆 接和螺栓连接,使管道的输送能 力大为提高,储罐和油轮越来越 大。一次大战时6000吨级的油 轮是大油轮;到二次大战时,美 国建造了上千条远洋油轮,其中 大多数是16600吨级的T—2油 轮。
Page 44
绪论
2019/12/20
• 油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
• 美国1950年已达58.8%; • 日本1963年达50.3%; • 西德1962年达52%美国1965年达50.7%; • 前苏联1966年达51.3%。 • 196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
40.4%,超过煤炭(38.8%),成为第一能 源。
• 第一次突破是热裂化(themal cracking)工艺的诞 生和发展。从伯顿热裂化,到克拉克热裂化,到达布 斯连续热裂化工艺,大大提高了汽油的收率。
• 第二次突破是30年代催化裂化(catalytic cracking) 工艺的诞生,从固定床催化裂化到移动床催化裂化, 到流化催化裂化,使汽油质量大为提高。30年代末产 生的烷基化(alkylation)工艺,在二战中为盟军生 产了大量高质量航空汽油。
Page 12
绪论
2019/12/20
Page 13
绪论
2019/12/20
• 二是地震勘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德国人明特 洛普(Mintrop)发明的折射地震法 (Refraction Method)。在墨西哥、美国初 步应用后,美国人德高里尔(Everette DeGolyor)用电子技术加以改造,并且支持 卡切尔(John C. Karcher)发明和形成了反 射地震法(Reflection Method),不久就被 推广应用,成为此后各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
Page 22
绪论
2019/12/20
Page 23
绪论
2019/12/20
• 三是测井(well logging)技术把地面 测量电阻率技术用于裸眼井中,形成了 电法测井,1927年由法国人康拉德·斯 伦贝谢(Kanrald Shlumberger)发明 并开发成商业化的成套技术,随后在委 内瑞拉、俄罗斯、美国广泛采用,成为 判别产油地层重要的矿场地球物理技术。
• 日本人用德克萨斯石油公 司留下的钻机,在苏门答 腊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但 是,1943年起,盟军大 量袭击日本的海上通道, 击沉油轮,到1944年一 季度,日本已经没有了石 油进口,整个军事机器陷 入瘫痪。现代化战争对石 油的依赖是勿庸置颖的。
Page 5
绪论
2019/12/20
• 在西线,法西斯德国同日本一样,本国生产的石油很少。 • 1913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克·伯吉尤斯发明了从煤中提炼液体燃
绪论
2019/12/20
特点七
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发生了 第一次技术革命
Page 8
绪论
2019/12/20
• 石油地质的技术化 • 背斜(Anticline)理论
1861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斯泰利·亨特(T. Sterry Hunt)初步形成 了背斜理论。四年后,他总结出石油聚集地形成的四个必要条件。 (1)有生油层 (2)地层的特征产状即背斜 (3)适当的裂隙形成油藏 (4)储油层上下有不渗透地层
Page 32
绪论
2019/12/20
Page 33
绪论
2019/12/20
Page 34
绪论
2019/12/20
• 这一次科技革命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炼油工艺技术的 飞跃。随着汽油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人们必须开发 新工艺来提高油品的收率,即从每吨原油中提炼出更 多的汽油来、接着是提高汽油的质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业发展史
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介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人文社科部 李静静
第四讲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Page 2
绪论
2019/12/20
特点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对于世界石 油工业既是巨大的破坏,更是巨大的机遇。
Page 3
绪论
2019/12/20
•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 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 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 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 为了获得石油资源;
• 这次技术革命的最重要标志,是地球物理勘 探技术的诞生。
• 一是重力测量(gravity survey)工具— —扭秤(torsion balance)在勘探上的应 用,在美国发现了一些盐丘构造。不久,扭 秤发展为重力仪。
Page 10
绪论
2019/12/20
Page 11
绪论
2019/12/20
Page 45
绪论
2019/12/20
• 这个时期,美国的石油生产于1970年达到了顶峰,石 油剩余可采储量达到52.69亿吨,石油年产量达到 53088万吨。从那年开始,石油储、产量逐步下降。
• 1973年石油总产量被前苏联超过,从70多年来一贯 高举世界第一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屈居第二。
• 主要原因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大的新油田发现。60年 代发现的阿拉斯加北坡普鲁德霍湾大油田又由于环境 恶劣,直到1976年才投入开发。原油生产缺乏战略的 接替。美国国内的石油勘探重点逐步向墨西哥海湾上 转移。
Page 41
绪论
2019/12/20
特点一
世界石油产量和探明可采储量 以很高速度增长
Page 42
绪论
2019/12/20
• 1945年产量是35537万吨, • 1950年总产量53845万吨, • 1960年几乎翻了一番,达108142万吨, • 到1970年再翻一番,达232412万吨。 • 20年间产量翻两番,年产量净增加17亿多
Page 46
绪论
2019/12/20
The end!
Page 47
绪论
2019/12/20
• 圈闭(trap)构造 1900年的时候,地质学家们懂得了更为广泛认识的“圈闭理 论”:油或气在岩层空隙中运移,一直运移到某些不可渗透的地 层或障碍物才停留下来。把油气就地保存起来的地方叫圈闭。
• 可贵的实践
Page 9
绪论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019/12/20
• 这次技术革命的先导,是1900年前后出现 的钻井技术革命。
Page 14
绪论
2019/12/20
Page 15
绪论
2019/12/20
Page 16
绪论
2019/12/20
Page 17
绪论
2019/12/20
Page 18
绪论
2019/12/20
Page 19
绪论
2019/12/20
Page 20
绪论
2019/12/20
Page 21
绪论
2019/12/20
Page 36
绪论
2019/12/20
Page 37
绪论
2019/12/20
Page 38
绪论
2019/12/20
Page 39
绪论
2019/12/20
世界石油工业的第三个阶段 (1945—1973年)
Page 40
绪论
2019/12/20
•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石油 工业急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其主要 特征如下:
• 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 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 战争,反而成为进一步 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 现代化战争无法摆脱的 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 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Page 4
绪论
2019/12/20
• 1941年侵入东印度支那 南部。1942年初侵入东 印度群岛。英荷壳牌公司 忍痛炸毁了油田、炼油厂 和管道与储油设施,撤走 了人员。
• 1944年5月起,盟军大规模轰炸德国的合成油工厂,1944年9月, 德国的合成油日产量下降到仅5000桶。而苏联红军又占领了罗马 尼亚,使德军断绝了石油供应。这是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Page 6
绪论
2019/12/20
Page 7
• 1942年,德军为获得 能源攻打苏联油田
“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 和格罗兹尼的石油, 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 战争。” ——希特勒, 1942年6月1日
料的技术,1927年法本公司开始以煤生产合成油,1936年末, 希特勒制定9年计划,要使合成油产量增长6倍,1940年日产水平 已达7.2万桶,等于石油生产量的46%,占航空汽油供应量的9%, 1943年日产达12.4万桶。 • 1939年~1940年,它以“闪电式”侵占波兰和法国,从那里夺 取了大量石油。此时,罗马尼亚已成为其盟友,但油田区受到苏 联的威胁;罗马尼亚石油占它进口量的58%。1942年它发动 “蓝色行动”,目标是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而且组织了一支 15000人的石油技术旅,准备在占领油田后恢复和扩大石油生产。 可是,苏联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国人只占领了北高加索的玛 依科普油田,却是始终无法进占巴库。
• 这场技术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油田开发 的科学化。人们通过多年采油实践,逐步认识 到,一个油田的开发,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 存在一个合理的界限。一个油田要作为一个整 体来考虑,合理布置井网。与此同时,人们发 现,随着天然能量的损失,油井产量逐步递减, 人工注入水,可以为产油层补充能量,提高油 井产量,从而开始对油田进行注水开采,即二 次采油(secondary recovery)。
Page 24
绪论
2019/12/20
Page 25
绪论
2019/12/20
Page 26
绪论
2019/12/20
Page 27
绪论
2019/12/20
Page 28
绪论
2019/12/20
Page 29
绪论
2019/12/20
Page 30
绪论
2019/12/20
Page 31
绪论
2019/1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