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王建国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日报/2014年/11月//4日/第012版
编者按:前赵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由匈奴人刘耀在长安建立的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然而,这个短命王朝仅存在了11年就灭亡了。

刘耀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

他又建立租赋制度,实行封建制度。

刘耀的赵国有着明显的汉化倾向。

作为在陕西建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举措、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今人研究思考。

本期周末讲座刊登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王建国《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您讲述前赵文化与历史。

本报特撷取精华加以摘编,以飨读者。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陷入十六国割据的混战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涉及到匈奴、鲜卑、揭、氏、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二十几个政权或国家,因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

“十六国”时期,又称“五胡”十六国,“五胡”含有古代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当不足取,后世称十六国。

前赵是十六国之一,是由匈奴人刘耀在长安建立的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历2帝,共11年。

也有史家认为前赵政权是刘渊汉政权的继续,应从公元304年算起,329年灭亡,共26年。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因为刘渊的汉政权后来又分为前赵和后赵,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从刘渊建汉到前赵建立
1.刘渊建汉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人刘渊乘“八王之乱”之机,打起“尊汉”的旗号起兵反晋。

他自称汉王,立国为汉,史称刘渊建汉。

刘渊的汉政权得到胡汉各族人民的支持,其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归附。

永嘉二年(308),刘渊称帝,次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史称刘汉政权。

刘渊,字元海,自幼熟读经史自家和《孙了兵法》,后以“质了”的
身份留居洛阳,汉化程度很深,他曾先后担任匈奴左部帅、北部都尉、部大都督等职,在匈奴部众中有较高的威望。

他举旗反晋,一呼自应,其中鲜卑首领陆逐延、氏族首领单征、羯族首领石勒、汉将王弥等纷纷归附他的摩下。

永嘉四年(310),在刘渊的指挥下,各路反晋大军围攻洛阳。

其族(侄)子刘耀为先锋,攻破洛阳,俘晋怀帝司马帜,杀自官士庶3万余人,还烧毁了洛阳坊市。

永嘉六年(312),镇守长安的秦王司马邺在雍州刺史贾匹和京兆太守梁踪等人的拥戴下称皇太子。

第二年,晋怀帝被杀,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憋帝。

2.刘耀其人刘耀,字永明,是刘渊的族了,少孤,为刘渊收养,好读书,志在广博,不求精思,尤好兵书,自比乐毅、萧何。

他性格孤高坦荡,与众不同,武艺过人,能射穿铁壁,号称“神射”。

刘渊十分偏爱他说:“此吾家千里驹也!”刘渊起兵建汉灭晋,刘耀为先锋,屡建大功,他先后率兵攻陷洛阳和长安,被摧升为相国,镇守长安。

刘渊死后,太子刘和继位,不久刘聪杀害其兄刘和,继立为帝。

但刘聪荒淫而死,其子刘粟继位,荒淫更胜其父。

外戚靳准专权,唆使刘粟诛杀大臣。

不少朝臣从平阳逃出,投奔长安刘耀。

不久,靳准又杀刘粟及刘氏全族,自称汉天王。

镇守长安的刘耀见时机成熟,起兵讨伐靳准,途中称帝。

又联络关东实力派石勒相助,东西夹击平阳,顺利平息靳准之乱。

319年,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刘耀是在长安称帝的第一个匈奴人,他所建立的政权是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3.前赵政权在关中的统治319年,刘耀以长安为都,改汉为赵,开始了11年的前赵统治。

其实,刘耀并不满足于偏安关中,有争夺天下的雄心。

他继续推行刘渊时期的“胡汉分治”民族融合政策,重视教育,促进汉化,在长安设太学、小学,招收平民,学习儒家文化,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深得民心。

还将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到长安附近,充实关中。

前赵全盛时,占据区域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一部分。

当时,关陇氏、羌,莫不降附。

二、前赵政权的西征与东讨
1.平定关中刘耀虽然在长安建都,但关中形势并不稳定,东西两面均有强敌,他权衡后决定先稳关中,再图发展。

于是御驾亲征,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才平息了原西晋在关中的残余势力,其中有雍州刺史杨
曼、扶风太守王连、安定太守周庸等地方势力与路松多领导的关中扶风、新平等地的胡汉起义。

不久,刘耀的部将解虎、尹车等谋反,结交关中巴氏酋长徐库彭一起反赵。

刘耀一怒之下杀了解虎、尹车,并将徐库彭等五十余位首领诛杀并陈尸示众。

结果引起关中巴氏人更大规模的反抗,他们共推句渠知为主帅,反赵队伍达30余万人,关中大乱。

刘耀被迫采纳了关中籍光禄大夫游子远剿抚并用的策略,才镇压了这次叛乱。

2.前赵西征游子远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后,先在雍城成功地劝降10万人后,再到安定说服氏羌大部分人归服,对拒不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采用武力,坚决打击。

游子远亲自远征自号秦王的叛乱首领虚除权渠,五战五胜,迫使权渠被发割面而降。

游子远请刘耀封权渠为西戎公。

此后,西戎纷纷归顺,游子远因功官封大司徒。

此后,刘耀又亲征陇右氏羌,打败仇池(今甘肃成县西)杨难敌,迫使仇池氏羌“遣使称蕃”。

再攻讨南安的杨韬、迫使杨韬和陇西太守梁勋归降。

至此,刘耀初步稳定了关陇局势。

第二次西征原西晋秦州都尉陈安乘刘耀患病之际,起兵反叛。

陇西氏羌各部全部响应。

陈安是陇右上邦(今甘肃天水)实力派,拥兵十万,自称凉王兼雍、凉、秦、梁四州牧。

光初六年(323)刘耀亲征陈安,大军分兵包围上邦、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等地。

陈安屡战屡败,后率数自骑突围,与刘耀部将平先、丘中伯殊死奋战,他左手执七尺大刀,右手握丈八蛇矛,刀矛并举,左右弛射,英勇非凡。

终因寡不敌众被杀于河涧。

但百姓感念陈安,民歌唱道:“陇上壮士有陈安,爱养将士同心肝。

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刘耀听到歌颂敌手的歌曲,深受感动,命乐府习唱,以示敬意。

第三次西征刘耀乘胜大举进攻凉州,发兵28万,自陇右至河西,连营自里,钟鼓之声,惊天动地。

凉州是由原西晋凉州刺史汉人张茂所控制。

历经张轨、张茂父了的安境保民的治理,使其成为北方最安定的地区。

在刘耀大兵压境的态势下,张茂自知不敌,称臣求和。

刘耀封张茂为凉王。

此次西征,刘耀以全胜告终,自率大军班师回关中。

3.前赵东讨刘耀在稳定了关陇局势以后,全力东进对付后赵。

后赵皇帝石勒是上党揭人,其父子在西晋时,同被掠卖为奴。

刘渊起兵,石勒以18骑响应,广招胡汉,发展迅猛,成为灭晋的主力军。

永嘉五年(311),他在东郡灭晋军主力10万多人,杀48诸侯王,围攻洛阳,靳准之
乱时,他被刘耀封为赵公,合围平阳。

刘耀建立前赵时,石勒在河北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与刘耀分庭抗礼,史称后赵。

前赵光初二年(319)陕北上郡的北羌王盆句除依附刘耀,做了前赵的安国将军。

石勒派将石他袭攻上郡,俘羌民3000户,掠牛马羊上自万头。

刘耀大怒,派大将刘岳急追,亲率大军屯兵富平继后。

刘岳与石他在黄河边上展开大战,阵前斩杀石他及后赵士卒6000人,夺回被掠走的羌人及牛羊。

这一仗是前赵与后赵争夺上郡与关中的序幕。

光初七年(324),石勒派部将石生屯洛阳,攻杀驻守新安(今河南新安)的前赵将领尹平,掠5000户而归。

刘耀派刘岳率15000精兵,从孟津渡黄河,出晴泥,攻打石生。

后赵石虎领步骑40000增援,双方在洛西展开大战。

刘岳断粮,杀马而食。

刘耀亲率主力援救,夜宿金谷(今洛阳西北),发生夜惊,士卒溃散。

石虎俘获前赵刘岳及将领80人,坑杀全部降卒。

刘耀无奈,只好退保关中。

遭此惨败,刘耀忧愤成疾。

光初十一年(328),石勒派石虎攻入河东,河东50余县全部反叛,石虎兵不血刃直扑蒲坂(今山西永济)。

刘耀决心复仇雪耻,亲率10万精兵,渡黄河,援救蒲坂,石虎大败。

但刘耀没有直攻石勒的老巢襄国,却错误地围攻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金墉(今洛阳西北),结果坐失良机,给后赵以喘息的机会。

待石勒有效地组织援军到来时,刘耀把军队集中在洛阳以西布阵,与石勒决战。

但刘耀阵前饮酒过度,昏醉上阵,结果受伤被俘,被石勒所杀。

此役惨败,刘耀之子刘熙等无力据守关中,便率自官放弃长安,西逃上邦(今甘肃天水)。

关中大乱,石勒派石虎率2万骑兵乘胜攻克上邦,俘杀刘熙及公卿3000余人。

至此,前赵灭亡。

三、前赵在长安的汉化举措
1.胡汉分治刘耀的前赵政权在长安统治期间,首先,采取了刘汉以来的“胡汉分治”政策。

所谓胡汉分治,就是在前赵一个政权下实行两种统治制度,即对胡人实行按落编制和对汉人实行编户齐民的政策。

在胡人地区设大单于,其权力极大,仅次于皇帝。

刘耀命其子做大单于,统治胡人,在渭城(今陕西咸阳)设置单于台,其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民族豪酋充当。

还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长安一带,以便直接控制。

在对汉民族则实行编户齐民,按籍管理的同时,还沿用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对汉人地主肯定其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结合起来,以维护、加强其统治。

这样,就使刘渊以来的胡汉
分治进一步完善,成为前赵政权统治的新气象。

2.汉化教育刘耀在长安十分重视教育,积极促进汉化。

他在长乐宫建立太学,延请当时的名儒担任教官,传授儒家文化;还在未央宫建立小学,招收平民1500人,学习汉文化。

刘耀经常亲临太学视察,看望教学情况,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举措深得民心。

他还曾打算在关中营建宫室和陵墓,后来接受侍中乔豫、和苞的谏言,下令停建,并昭告天下:“自今政法有不便于时、不利社程者,其诣闻极言,勿有所讳。

”他还建立了租赋制度,实行封建制度。

这些举措,比起刘渊时期的匈奴汉国,显示了更大的汉化倾向。

因此,可以说,刘耀在关中建立的前赵王朝,时间虽短,但应是汉胡结合的中国封建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时期陕西历史的闪光点。

3.充实关中刘耀前赵定都关中后,多次大规模地迁徙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充实关中。

第一次是在游子远打败虚除权渠后,将权渠之子伊余兄弟及其部落20余万人迁到长安,充实这座久经战乱而荒芜的都城。

第二次是刘耀在打败仇池氏族杨氏后,迁徙杨韬等陇右万余户到长安。

第三次是刘耀西征打败陈安以后,为免除后患,他下令迁徙秦州大姓杨、姜诸族2000余户到长安。

这样,经过数次迁徙,关中人口大大增加,前赵政权也进一步稳定。

四、关于前赵政权的一些思考
十六国时期刘耀建立的前赵政权,仅存在了11年就灭亡了,其存亡时间何其短乎?但作为在陕西建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举措、历史文化依然值得研究思考。

1.短命王朝的悲惨结局在十六国时期,刘耀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封建帝王,他的才智在刘渊建汉灭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赵建立,定都关中之后,刘耀对前赵政权而言,虽有开疆拓王之功,怀柔便民之利,但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内忧外患,使他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施展才能,再加上对后赵作战中的决策失误,加速了前赵的灭亡。

这是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历史必然结局。

2.“胡汉分治”的新气象前赵政权在陕西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也给陕西历史文化带来了新气象,这便是“胡汉分治”的统治政策。

前赵刘耀推行的“胡汉分治”,客观地说它是刘渊“胡汉分治”的继续,但作为定都长安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陕西这块皇天后王上第一次推行“胡汉分治”,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对于推动关中地区的民族融合,促进少
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加快关中地区的民族成分更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为现今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提供了历史借鉴。

3.汉化教育的思考在十六国时期,汉化教育是每一个入主中原和定都关中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但以刘耀最为突出。

他在长安设太学、小学,招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推行汉化教育,选择优者做官,在关中地区有开化蛮荒之功,对后世在关中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影响极大,他们纷纷效法模仿,故有典范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