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较西方比较晚,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发展于洋务运动之后。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起步,在这一时期,中国具有了基本的工业生产能力。
1864年至1873年间,在海防和边防地区摸索建立了苏州炮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8个近代兵工厂和近代舰艇制造厂。
这些厂最初的规模都很小,能仿制简单的兵器或舰艇。
生产所需的机器和原材料几乎全部购自外国。
有的厂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聘用的外国人。
至此,先后共建近代兵工厂28个,外国常用的兵器能够制造,机器、原材料、技术人才开始争取自给。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初步形成。
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开始前,中国处于割据状态。
中央政府只控制少数几个兵工厂,每个军阀控制着一个到几个兵工厂。
这一时期兵器工业无序发展,但是兵工厂的数量和兵器生产能力大大超过晚清鼎盛时期。
封建割据地区的兵工厂不但数量多,而且有些厂的规模、产量、技术水平大大超过中央政府的兵工厂。
比如,张作霖控制的东三省兵工厂、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的兵器产量比国民政府控制的最大兵工厂的产量多。
为了眼前的需要,各兵工厂各自生产自己能制造的兵器,导致同样性能的兵器杂出,生产技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军阀控制的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东三省兵工厂,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占领。
中央政府控制的生产能力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在日本的压力下撤销。
抗日战争开始前,全国的兵器产量虽比晚清时期有所增加,但内斗互相抵消,国家实力增加不多。
割据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兼并,兵工厂逐步集中到国民政府手中。
国民政府在军政部下设兵工署管理近代兵器工业。
抗日战争开始后,仍然割据的省份都把所控制的兵工厂交给国民政府,一致对外。
日本的侵略迫使兵工单位进行了三次大迁徙,大迁徙后,主要的兵工单位集中在陪都重庆,构建起以重庆为中心的集兵器生产、科研、专业人才培养。
重庆兵工基地的员工在大后方人民的支持下,顶着日本飞机的轰炸和物资缺乏的困难,生产出大量兵器,支撑着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据兵工署统计,抗战大后方生产的迫击炮、重机枪、枪榴筒、掷榴筒、枪榴弹、掷榴弹、手榴弹自给有余,其余兵器能自给40-99%。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兵工厂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建立。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在福建省兴国县官田镇建立官田兵工厂,标志着人民兵工诞生。
各革命根据地都建有兵工厂。
人民兵工厂的规模小,大都是修理军械的作坊,少数厂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兵器。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长征前已全部关闭或被毁。
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后,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建立了小型的近代兵工厂或兵器作坊,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在日军的不时“扫荡”中,自制步枪、手榴弹、复装子弹,修理枪械。
个别厂零星造出了步兵炮、迫击炮、炮弹、轻机枪、掷榴筒、掷榴弹、无烟火药等。
1944年,新四军所用的手榴弹可以自给,迫击炮弹、枪榴弹、掷榴
弹自给70%左右,步枪弹自给40%。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兵工厂制造和修理的兵器,有力地支持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
1946年6月28日全面内战爆发。
蒋介石集团宣称“5个月内打垮中共军”,但事实粉碎了他们的美梦。
辽沈、淮海、平津3大战役后,蒋介石集团见败局已无可挽回,便将一部分兵工单位迁往台湾。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未迁走的兵工厂相继随地区解放由当地军管会或人民政府接管。
1949年12月9日,云南起义,“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兵工厂被接管。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的历史到此结束。
共和国政府将人民兵工厂和接管的兵工厂统一调整,建立起新中国的兵器工业。
1864年以来一直是分散建设的中国近代兵器工业,1950年开始走上了统一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