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非遗文化的介绍

徽州非遗文化的介绍
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非遗文化传承地。
徽州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
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徽州非遗文化包括徽派建筑、徽剧、徽州绣、徽州木雕、徽州
石雕、徽州石拱桥等众多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
其中,徽派建筑以
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的瑰宝。
徽剧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表演风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绣是徽州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
风格而著称。
徽州木雕和石雕则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作品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此外,徽州石拱桥也是徽州非遗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石拱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艺术品,
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建筑智慧。
徽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徽州非遗
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徽州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徽州的宗族社会徽州宗族社会的真正形成,应该是从西汉末到北宋末的几次大战乱期间,中原望族大量迁入徽州之后。
宗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处”;每族有祠堂,用以祭祀祖先和处理宗族大事;每族有族谱,“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每族有族规,作为宗族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每族有列祖列宗的坟墓,“千年之冢,不动一抔”,以供子孙定时拜祭,特别是清明时节的全族祭墓;每族有族产,其收益用于祭祀祖先和宗族的公益事业,也用来资助族内贫穷而优秀的青少年读书。
宗族社会对于凝聚宗族的力量,缓和内部的矛盾,加强族人的教化,培育本族的人才,抵抗难测的灾难等,有其积极作用,但如不能与邻村他族和好相处,也会有因利害冲突而产生不和,甚至出现械斗。
徽州的土地制度徽州在住民日渐增多之后,土地的制度分为宗族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
个人所有的土地又有自耕、出租、出当共三种。
出租的土地是由土地所有者与租用者按三、七或四、六或对半分收谷物。
出租有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的叫永佃,永佃的田即使原主卖了田,佃户仍有权继续租用,形成了所谓“久佃成业主”的现象。
出当的土地是由当入的人根据行情和当的期限,付给当出的人一笔钱之后,即开始自种自收。
到满期时,当出的人付还同数量的一笔钱给当入的人,即可收回所当之田。
出租的田,由田主缴纳皇粮。
出当的土地,由当入的耕户缴纳皇粮。
徽州山多田少,占地30亩就被看作地主,大量土地主要是集中于各宗族的祠堂。
地主与自耕农因故出售土地,一般都卖给祠堂。
以求“倒户不倒族”,即一家败了,一族仍可兴旺。
徽州的土地制度是与徽州的宗族社会恰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徽州宗族社会所派生的。
这种土地制度无疑有稳定与巩固徽州宗族社会的作用。
徽州村落先秦时期,徽州地区只有原住民──山越人的原始村落。
在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大量移民之后,所建的移民村落,既具生活功能又具审美价值。
其中著名的村落半数以上是唐、宋时期北方移民始建的。
由于中原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追求,并有防卫盗贼侵犯的需要,又有风水观念的支配,更有相当经济实力。
徽州的民俗民风作文

徽州的民俗民风作文
徽州的民俗民风,说起来可有意思了!
一大早,你还没睡醒呢,徽州的老人家就已经开始忙活了。
他们烧水沏茶,那黄山毛峰,喝一口,哎呀,整个人都精神了!
午后太阳正烈,村里的妇女们就找个凉快地儿,围在一起纳鞋底。
聊天声、笑声,混在一起,比啥音乐都好听。
节日的时候,那可就热闹了!舞龙舞狮的,锣鼓震天响,大家都跑去看热闹。
孩子们更是开心,在人群里窜来窜去,玩得不亦乐乎。
说到吃的,徽州的特色菜可不少。
比如那臭鳜鱼,听着名字可能有点怪,但吃起来,哎呀,那叫一个香啊!还有毛豆腐,外酥里嫩,口感超棒。
走在徽州的小路上,经常能看到农夫挑着担子,哼着小曲儿。
他们脸上挂着笑,一看就知道,这日子啊,过得挺滋润的!
总之,徽州的民俗民风,就像这里的山水一样,独特又迷人。
你要是来了,肯定得好好体验一把!。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一,祭祀文化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
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
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
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徽州舞蹈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
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
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
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
二,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安徽徽州,素有“黄山脚下江南第一州”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家乡风俗。
徽州古村落,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家乡风俗,传承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乡愁之地。
家乡的风俗是徽州人民的独特文化象征,它包括了徽州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
在古徽州,每逢重阳节,家家户户都会去登高采菊,品尝重阳糕,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而在冬日里,家家都会煮一锅热腾腾的糖瓜瓤,邻里相邀,共同品尝,围炉而坐,温暖如春。
这些细小的风俗细节,凝聚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徽州人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家乡风俗的亮点之一。
比如,每年的春节,徽州古村落内都会举办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将欢乐和祥和带给每一个村民。
而清明节时,人们在墓地上祭拜祖先,烧纸扫墓,以表达对祖辈的敬仰之情。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更将古老而美好的习俗传承下去。
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村落建筑和器物上。
徽派建筑以精美的徽派砖雕、木雕而闻名,其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
而徽州方言的使用也是徽州家乡风俗的一部分,村落里的老人们多以徽州话进行交流,这一传统方式的延续,为家乡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希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尊重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让徽州文化在世代传承中永葆生机。
黄山有什么民风民俗

黄山有什么民风民俗民风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最贴心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让对于民风民俗有深入的了解,下面整理了黄山的民风民俗,欢迎大家的阅读!黄山的民风民俗大全黄山的民风民俗: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
请期后搬行嫁。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
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黄山的民风民俗:重阳庙会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为正日。
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
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黄山的民风民俗: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
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黄山的民风民俗: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
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
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内容

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内容徽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交际礼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礼仪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修养的体现。
在徽州,人们非常重视面子和礼貌。
在交际场合,他们注重细节,遵循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以展示他们的教养和品德。
以下是一些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的内容:1.见面礼:徽州人注重礼节,见面时通常会行礼,表达彼此的尊重。
男士通常会施以一揖,右手捧拳,微微低头,表示问候和尊敬。
女士则会施以一揖一拜,右手捧拳,左手托拳,微微低头,表示问候和崇敬。
2.问候礼仪:在徽州,人们非常注重问候的礼仪。
当你见到长辈或上级时,会用恭敬的语气称呼他们的名字,并行礼以示敬意。
在与朋友或平辈的交往中,可以用亲切而尊重的语气称呼他们,如“大哥”、“小姐”等。
3.宴会礼仪:在徽州的宴会上,人们注重座次和饮食礼仪。
宴会的主人通常会安排座次,地位高的人坐在主位,其他人根据地位和年龄来安排。
在吃饭时,徽州人会用筷子尊重地夹菜,而不是直接用手。
并且,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4.礼品馈赠:在徽州,礼品馈赠是交际中的重要环节。
当你受到他人的款待时,应当回赠一个礼物以示感谢。
一般来说,礼物应当精心挑选,符合对方的口味和身份地位。
同时,送礼时应当使用双手递上,并表示谢意。
5.言谈举止:在徽州,人们注重言谈举止的文雅和得体。
在交谈时,应当注意控制音量,避免大声喧哗。
同时,要遵守礼仪,尊重对方,不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
在交流中,应当使用文雅的语言,避免使用粗俗或冒犯性的词汇。
以上是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的一些内容。
这些礼仪规范是古徽州人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修养的体现。
如今,虽然社会变迁,但徽州人对传统交际礼仪的重视仍然保持着。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它们让徽州人与人交往更加和谐,也为徽州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 又称“嬉钟馗”,流行于 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 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 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 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 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 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 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 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 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 动,煞是热闹。
徽州文化传统

徽州文化传统
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充满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徽州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工艺技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传统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而闻名,其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的仿木结构建筑,屋顶呈马脊状,飞檐翘角,装饰华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徽派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别具一格,在内部装饰上也富有特色,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展现出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除了建筑艺术外,徽州文化传统还包括徽州绘画、徽州医药、徽州茶道等多种艺术形式。
徽州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色彩鲜艳,构图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徽州医药则以中草药为主,秉承古代医药传统,对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
徽州茶道则是徽州人民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茶艺表现出徽州人民的礼仪之美和审美情趣。
徽州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世人所称道。
如今,徽州文化传统正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世人能够更好地领略徽州文化的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徽州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始于唐朝,兴于明清时期,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为中心。
徽州文化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民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徽州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体系、细致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技艺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徽州建筑徽州建筑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形成的,而至明、清两代时期达到极盛。
徽州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典雅高贵,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徽州建筑的特点是“四进四厅”,即前门、外厅、中厅、内厅。
四厅按大小递减排列,依次对着前面一厅的门,形成格局完整,结构严密的整体。
建筑中还有丰富多彩的细节装饰,如雕花、画门、琉璃瓦、马头墙等。
徽州建筑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而石材则常常作为地基或基础构造使用。
徽州建筑的木构架结构通常使用无榫结构,檐口常采用飞檐式,以增强建筑形象的立体感和轻盈感。
徽州建筑装饰雕刻精美,常常采用天、地、人、鬼、神、兽等各种图案,体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崇尚、富足和向往。
同时,徽州建筑的装饰还流露出整个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二、徽州绘画徽州绘画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其风格独特,流派丰富,其中门派最为有名的是“芜湖法”。
芜湖法以细画著称,细致入微、用笔清晰,表现出了徽州人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
徽州绘画的主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其中山水画,尤其是徽派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派山水画强调画面的平衡美和空间感,注重用笔技巧来表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品味。
徽派山水画的遗产轮廓清晰,色彩浓郁而又不失淡雅,线条含蓄而又不失灵动。
徽派山水画风格独特精湛,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贡献巨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三、徽州音乐徽州音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唐朝以来,徽州人就对音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
徽州音乐以“丝竹合韵”的演奏方式或者即兴伴奏为主。
徽州婚嫁习俗

徽州婚嫁习俗巢湖习俗有着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古朴之风,她的习俗不同于其他地方,她的习俗是历史的见证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
1、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2、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
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
3、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4、搬嫁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
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
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
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
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
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民风民俗徽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徽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反映了徽州人民的传统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值得研究和保护。
徽州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清水秀,雄浑壮美。
当地的居民大多是汉族,他们的祖先是从南方和北方移居而来的。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徽州人开创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对于风俗文化的崇尚和推崇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这也是徽州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的独特民风民俗中,民居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徽州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独特的九宫格式将门墩、柱、梁、楼板细致严谨地安置在三维结构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
此外,徽州传统民居还注重园林构造,通过花园,宫廊,庭院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感性的美感。
徽州建筑实践文化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瑰宝,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上,徽州人有着大量的自己的传统礼仪习惯。
`宴席是徽州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徽州,就餐时要特别注意礼仪,尤其是家庭晚宴时,主人和客人都会有很高的礼仪要求。
例如,就餐时碗不能空,这代表着吉祥。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由长辈增加一个字,这个字代表他的生命,日后在宴席上喜庆或吉祥想祝福的话,可以用这个字为祝语。
徽州人喜怒哀乐善恶之情表现也很明显,可以从他们的节日庆典、祭祀、长辈晋见、道德要求等传统文化方面看出。
徽州人对祖先的文化历史传承也极为注重。
徽州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徽州文化,其中包括语言、书法、绘画、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
民间流传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也规范了徽州人的生活,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徽州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历史古城,它的民风民俗非常独特,反映了徽州人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
在这些民族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和匠人技艺的不断探究与开发。
徽州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得到认真发扬和继承。
徽州民俗文化特点初探

创新发展模式:在保护徽州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如文化创意产业园、 民俗文化节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人才培养:徽州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可以通过高校、研究机构等途 径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丰富旅游资源:徽州民俗文化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 供了动力。
提升居民素质:徽州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对提高居民素质、培养良好 社会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徽州民俗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徽州传统节庆与习俗
徽州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春节、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舞龙 舞狮、赛龙舟等。
徽州的传统习俗中,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婚礼中的“六 礼”等。
徽州的传统节庆与习俗还表现在民间信仰方面,如祭祀祖先、神灵等。
徽州的传统节庆与习俗还表现在民间艺术方面,如徽剧、黄梅戏等。
添加文档副标题
徽州民俗文化 特点
汇报人:XX
目 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加 目录标题
徽州民俗 文化概述
徽州民俗 文化的主 要特点
徽州民俗 文化的传 承与创新
徽州民俗 文化对当 地社会的 影响
徽州民俗 文化的保 护与开发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徽州民俗文化概 述
徽州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徽州地理位置:位于安 徽省南部,东临浙江省, 北接江苏省,西望江西 省。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安苗节】传统节令。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
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
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
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
又称"靖阳节"。
屯溪黎阳旧俗。
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
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
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
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
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

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类型:风土人情徽州人家,幼儿园人文景观知识百科,幼儿园知识百科标题: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
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
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
”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
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
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
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
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
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
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
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
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
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
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
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手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徽州清明节的习俗

徽州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
而在徽州地区,清明节更是有着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徽州,是指今天安徽的宣城、黄山、歙县和徽州府地区。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清明节的习俗也承载着这一地区的特色和传统。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徽州清明节的习俗。
1. 踏青赏花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时节,正值百花盛开的时候。
在徽州地区,人们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踏青赏花。
他们会选择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如黄山、歙县等,结伴而行,在山间野处赏花游玩。
在赏花的路上,还会有很多民俗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一起唱山歌、跳歌舞,欢度美好的春日时光。
这些都是徽州地区特有的风俗活动,也是徽州清明节的独特习俗之一。
2.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扫墓祭祖的活动。
徽州地区的扫墓祭祖活动有着独特的风情。
人们会在墓地附近搭起凉棚,然后摆上各种食品和祭品,如糕点、水果、鸡鸭鱼肉等。
然后家人们会齐聚一堂,共同祭祀祖先,告慰先人的魂灵。
这也是徽州清明节习俗之一。
3. 挑青菜徽州地区的清明节还有一个特色的习俗,就是挑青菜。
这是一种旧时的习俗,相传来自于明代的徽商,他们在清明节前后挑青菜是为了纪念昔日徽商的勤劳和节俭。
而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在徽州地区仍然保留。
在清明节前后,徽州地区的农家妇女会挑选一些新鲜的青菜,如茼蒿、春笋等。
然后她们会将这些青菜交给丈夫或儿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关怀。
这也是徽州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之一。
4. 游幕墓清明节,徽州地区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叫做游幕墓。
这是一种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有着深厚的宗教和历史背景。
游幕墓是指人们在清明节时到墓地或坟山上进行一种仪式性的游祭活动。
在徽州地区,游幕墓的活动通常会在清明节前夕进行。
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然后到墓地上进行祭拜、祭奠以及祭告祖先的活动。
游幕墓的这种活动,融合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也是徽州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完整)徽州民俗

古徽州民俗——浅谈故乡民风民俗1 徽州简介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2 徽州民风2.1徽州民谣徽州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气息。
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轿》、《接房》、《敬酒》、《交杯》等.劳动号子有《锯板号子》、《采茶号子》、《采桑号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
儿歌有《推车谣》、《月亮大大》、《柏树枝》等。
道士腔有《游四门》、《十供》等,此外还有革命民歌。
从这些歌谣的题目,便能一一数出徽州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皆是面面俱到,宗族乡亲里的规矩礼仪一箩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歌谣"。
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
江淮文化古徽州人生礼仪是哪些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俗节,不少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因素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方15岁及笄定聘俗称下定、“定亲”。
选定吉日,男方备下“鸳鸯礼书”去“下定书”,送“头节礼”,女方下“批书”请期请期日子。
一般是农历四月送日子,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须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开面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给新娘开面,即用两跟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
迎亲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
拜堂歙县、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
俗称“吵新人”,目的在“吵”,寓有“吵发”之意。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门的,称“双回门”。
生育旧时徽州妇女生育,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和风俗习惯。
催生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和尚衣、包裙、口涎围、小鞋袜等,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报喜孕妇临产接生时,须叱退杂人,同时打开所有的房门、橱箱的锁、寓意“松关”三朝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叶给小孩洗澡,称‘洗三朝”,古称“汤饼之喜”取名孩子一般于“三朝”取名,也有不拘时日。
满月婴儿满月,要剃胎发。
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据说是为了解除胎气。
婴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抓周孩子满周岁,要做“生日”,行“抓周”礼。
寿诞即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一般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分送亲族友好,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戏院喜。
寿庆仪式庆寿之家发出请柬。
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图”,两边挂贺联。
寿宴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
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
未到的还送上门。
徽州丧葬俗语云:“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
安徽徽州中秋佳节的风俗

安徽徽州中秋佳节的风俗安徽徽州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域,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更名而成,所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县六县,治所在歙县。
元升级成“安徽徽州路”,明代为“徽州府”。
如今的“安徽徽州”一词除开指“徽州区”外,更常指的是具备相互历史时间、文化艺术和語言,在历史上长期性由安徽徽州(安徽徽州路、徽州府)管辖的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和婺源县六县地区。
同全国各地别的地域一样,安徽徽州的中秋佳节也是一年三大节日(新春佳节、端午、中秋佳节)之一。
安徽徽州中秋佳节的饮食搭配风俗习惯,关键也以吃月饼为主导。
等待月亮出来时,一家老人、男性大人喝酒食月饼,小孩、女性大人喝热茶吃月饼,并赏月,欢欢喜喜。
歙县人不但吃月饼,并且女性拜月时,还设瓜果蔬菜于院落,“如唐人七夕之乞巧然,次之亦必陈老南瓜一”。
中秋夜,安徽徽州等地也有深更半夜偷瓜摸秋和舞龙表演的风俗习惯,深更半夜摸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求孕,“摘东瓜馈新妇,取多子兆。
偷瓜者,物主碰见,不之禁,此谓‘摸秋’。
青少年以新麦草扎草龙,供香遍插龙身,热热闹闹,满街衢舞蹈,店户各助香,燃放烟花烟花爆竹”。
有关歙县舞草龙风俗习惯,《徽州民俗杂记》拥有详尽的叙述,歙县洪琴村所舞的香龙,也是用麦草绑成,全村人分东西南北中五方,各自绑成五条龙,于八月十五日夜飞舞,产生“五龙闹中秋节”的繁华场景。
五条龙界身围二尺,以麦草快速绑扎而成,约长三十丈,每过七八尺支一钢叉。
龙身上扎草辫,自颈至尾连接成一溜三角。
尾分三股,编织成三辫,故称“三尾龙”。
夜深,水龙头灯火阑珊齐明,龙身插进棒香,唢呐锣鼓引路,一路飞舞。
当五条龙聚集宗祠时,舞龙表演进到高潮迭起,爆竹声振聋发聩,烟雾缭绕,碎纸满天飞,灯光效果、月光和香烛交易会成一片。
中秋节季节,恰逢新稻出场,大家以舞龙表演来庆贺大丰收,它最能体现安徽徽州节日风俗习惯中的农活颜色夕更是“八月中秋节偷北瓜,相遇不善贼来拿。
徽州有哪些传统节庆习俗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边陲,俗称皖南山区,群山逶迤,物产富饶,黄山风光独树一帜,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秦朝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六县,1988年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徽州人民勤劳为本,薪火相传,创造出厚德载物的徽州文化,同敦煌文化、西藏文化并列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地域文化。
在不同的节庆中,徽州人就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
大年三十除夕,是过年重头戏的前奏曲。
这天主要是打扫庭除,清洁卫生,贴对联,请祖宗,烹饪除夕年夜饭大餐。
掌灯时分,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发灯”仪式,徽州方言中“发灯”与“发丁”谐音,即年年添丁加口,人丁兴旺。
全屋到处点上青油灯盏或八角宫灯,一时间灯火通明。
除夕吃年夜饭前,家家户户必须先“请祖宗”。
看似是一种迷信活动,其实是对子孙进行忠孝教育,要求孩子们别丢了根本,忘了祖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祖宗请罢,不下二十道荤素搭配、芳香四溢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老小围桌而坐,敬酒祝福,好生热闹。
零时,点燃迎春鞭炮,守岁的人们吃过夜宵,忙着换蜡烛添灯油,只等年初一雄鸡一声高啼,迎来新一年的黎明曙光。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徽州地区某些乡村历史上有做“土地会”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土地会,十分热闹,唱戏三天,以示庆贺。
为了全村同乐,早在一个月前,就到外地请来黄梅戏的教练,帮助村中几位爱唱跳的戏迷们排演一些地方戏曲,有全本大戏,也有选段折子戏,不外乎是《打猪草》、《天仙配》、《跳锺馗》等戏曲。
有的村子经济比较富裕,还特地从外面请来戏剧团,与村里的“演员”们,同台献艺,全村同乐。
做土地会比过年还热闹,在那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年代,不知广播、电影为何物的山里人,就盼着一年一度才举办一回的土地会。
各家各户四村八邻的亲戚朋友,纷纷赶来看戏,好客的主人免不了要盛情款待。
三天戏唱完,亲朋好友们才带着一脸的满足陆续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的民风民俗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安苗节】传统节令。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
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
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
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
又称"靖阳节"。
屯溪黎阳旧俗。
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
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
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
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
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
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
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
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
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
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
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
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
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
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
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
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
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
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阵、鼓乐队。
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
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
俗称 "过年"。
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
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
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
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为春节,清, 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
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
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
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
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
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
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
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
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
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
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
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
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
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
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
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
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 2.3米,高2.66 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
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 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
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
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
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
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
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
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
【地方会】传统庙会。
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
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
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
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
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
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
会期10天。
日夜演戏,商贩云集。
【冬至节】传统节日。
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
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
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
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
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
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
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
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
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
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
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 10天。
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
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
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
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
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
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
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
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
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
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
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
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
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
【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
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
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
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
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
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
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