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
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
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
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
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
符合经济现实。

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理论从产生
到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与改变。

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①。

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

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

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比
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
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
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
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
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
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就是比较优
势原理。

理论演进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早期的发展
1.从静态比较优势到动态比较优势
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学者在将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理论上来说,第一次将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处于创新期的产品实际上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发展期则变成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入成熟期则变成资本与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当进入衰退期时基本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转变,产品的生产也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比较优势也将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在国际贸易的根源上,动态比较优势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不仅仅来自于两国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产品相对价格的差异,而且受技术因素的规模经济差异将会导致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产生价格差异,因此,国家间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和规模经济差异共同决定贸易格局。

在贸易的构成上,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一个国家根据产业内专业化模式仅能生产某一产业内广泛的潜在的产品系列的一个或几个子集;另一方面由于示范效应的作用,消费者总在效用最大化原则支配下,偏好商品种类的增加,这样从生产和需求两方面找到了产业内贸易的依据。

在贸易利益上,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动态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于比较优势利益,而且还会因生产效率提高、生产集中、生产的合理化以及产品多样性而存在潜在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为发展中国家先天比较优势的升级和后天比较优势的培育奠定了基础,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第一层次的拓展。

2.从先天优势到后天优势
所谓的先天优势是指一国先天存在的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等
优势,也叫自然优势;后天优势则是指原本没有,通过后天培
育而形成的优势。

后天优势的培育不仅要通过国内资源的优化
配置,还要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来产业部门的制度创新,使得
先天的比较优势上升到后天的比较优势。

技术外溢效应往往成
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后发优势的源泉。

有的学者甚
至将这种后发优势纳入广义的比较优势(张小蒂)。

但是,也
有观点认为后发优势仅仅是后进国家所具有的潜在的比较优
势,它要转化为现实的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技术外溢效应的
大小,如果一国仅仅被动地接受先进国家的技术外溢,并且在
其中缺乏消化、吸收与创新,则不可避免地陷入由于技术创新
路径选择错误而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

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创立并发展完善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特相继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系统地阐述了竞争
优势理论。

波特把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波特菱形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论证国家间产业分布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理论主要论证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强调各国间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

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但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因此,有必要将原有的比较优势拓展到竞争优势。

上述比较优势三个纬度的拓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传统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可以视为对比较优势理论内涵的拓展;从先天优势到后天优势,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可以视为对比较优势理论外延的拓展。

比较优势动态化要求比较优势内容即外延的不断拓展,以资源禀赋等先天优势为基础的狭义的比较优势必然发展到以后天通过努力而培育形成的优势为基础的广义的比较优势。

近期进展
虽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认定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除了劳动之外,还有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三者的地
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再者李嘉图假设劳动可以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这在现实当中也比较不可能的,劳动力的流动还要受到地域,文化等的影响。

李嘉图的另外一个假设是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越来越大。

因此后来的一些学者就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的深化
和发展,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并且指导经济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
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
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
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
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②③(Helpman and
Krugman,1985;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而其
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1.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Helpman and Krugman,1985)引入规模经
济来分析比较优势④。

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
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
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

在自给自足情况
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

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

2. 梯伯特的拓展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 R.Tybout,
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
(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

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

第二,该模型认为具有大的国内市场的厂商在世界市场中有竞争优势。

第三,该模型有助于理解贸易、生产率和增长之间可能的联系。

3. 多勒尔的拓展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规模经济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解释。

多勒尔(Dollar and Wolff,1993)等提醒我们,用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

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体现了很高的专业化程度。

但是,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可以部
分解释这种专业化,但不是全部。

在大多数产业中,一些不同
的公司共同贡献了一个国家的出口成绩,并且每个公司又有很
多工厂,因此公司或工厂的规模经济不能解释全部的国家专业
化。

他认为技术差异是对发达国家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
解释 (Dollar,1993)。

但是,多勒尔也认为,尽管技术差异
能很好地解释比较优势,但这种解释只是针对短期有效,对长
期比较优势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4. 哈迈斯和莱文森的拓展
对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研究思路,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
提出了质疑。

哈迈斯和莱文森(Hummels and Levinsohn,1993)。

质疑从赫尔普曼(Helpman,1987)的论文《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
易》入手。

该文中模型的假设是:每一种产品只在一国生产;
所有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有国家的偏好一致。

对此,哈迈
斯和莱文森认为这一假设过于苛刻,该模型不适用于每年的每
对贸易国。

他们认为,距离会增加差别化产品贸易的摩擦成本。

距离相近的国家从事产业内贸易是因为喜好多样化。

远距离国
家中的消费者愿意消费国外的多样化产品,但高运输成本将限
制这种贸易。

此外像边界贸易、季节性贸易、贸易限制以及语
言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内贸易。

而且他们还进一步用OECD
和非 OECD(14个国家)的资料作对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产业
内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在OECD国家为25.3%,而在非OECD
国家仅为0.5%。

他们认为这一实证结果也说明产品差别、规模
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而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充分,可
能有别的更重要的因素。

5.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拓展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从
研究与开发(R&D)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

他们工作的重要
性在于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
②。

他们发展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
模型来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

在他们的模型中,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

前瞻性的
生产者引导 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

新产品不完全代替
老产品,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
会跨期演进。

贸易有产业内的和产业之间的,前者受制于R&D
支出,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

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
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动态分
析尽管是建立在许多原有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如克鲁格曼⑤
(Kmgman,1979)与狄克西特⑥和诺曼(Dixit and 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

他们不仅推进了比较优
势的动态分析,而且就动态分析而言,他们的方法也在很大程
度上不同于早些时候对具有产品创新的贸易的动态研究。

格罗
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 R&D的激
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

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会导致
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
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会导致比
较优势的发展。

6.杨小凯和博兰的拓展
杨小凯⑦⑧和博兰(Yang and Borland,1991)在批评新古典主
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
势的分析。

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
提高。

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
资本的积累。

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
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
得内生比较优势。

他们关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被置于一个将
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之中。

按照这一框架,经济增长并不单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
题,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后果。

该框架分析了
经济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动态均衡过程。

应当强调
的是,他们的框架不同于标准的新古典框架,后者对比较优势
的分析主要基于规模经济,而他们的框架将专业化和分工置于
分析的核心,并且严格区分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发
扬了斯密关于分工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核心思想。

7.格罗斯曼和麦吉的拓展
此外,格罗斯曼和麦吉(Grossman and Maggi,2000)还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

他们发展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

他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为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

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

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8.克莱里达和芬德莱的拓展
克莱里达和芬德莱(Clarida and Findlay,1992)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

他们的观点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同。

他们认为,政府介入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他经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显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一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


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
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

9.费希尔和卡卡尔的拓展
还有的学者从演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理论。

费希尔和卡卡
尔(Fisher and Kakkar,2002)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进过程的结果。

在李嘉图理论和阿尔钦框架的基础上,他们系
统化了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认识,提出了自然选择会淘汰无效企
业,并且能促进产生稳定的甚至是高效的世界贸易模式。

他们
没有假定存在瓦尔拉斯拍卖者,而是探讨了协调贸易与企业的
匹配过程。

他们分析的主要结论是,伴随比较优势的专业化(更大的国家可能不完全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化的惟一稳态。

不论比较优势理论如何发展,整体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
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
因。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注:
①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商务印书馆 ,
1976年。

② Hel pman , P . R. and Krugman, P . R. ( 1985 )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The IT Press .Journal of Economics , 106, 651 - 667.
•③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 ,何帆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3年版。

④ Hel pman , P . R. and Krugman, P . R. ( 1985 )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The IT Press .Journal of Economics , 106, 651 - 667.
⑤Krugman, P . R. ( 1979 ) ,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ics, 9, 469 - 479.
⑥ Dixit, A. K . and Stigliz, J . ( 1977 ) ,“Monopolistic Competi tion and Op timum Product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297 - 308.
⑦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3年版。

•⑧Young, A. ( 1991) , “Learning by Doing and Dyna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369 -405.
【参考文献】
[ 1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 , 2002年第2期 ,第 160~170页。

[2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9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 ,人民出
版社 , 1956年版。

[4]刘建飞:《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现代国际关
系 , 2001年第 7期,第 33~34页。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下卷 ) ,商务印书馆 , 1972年。

[ 6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7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0年版。

[8]弗里德里奇·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
印书馆 , 1981年。

[ 9]赵修义:《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
经济伦理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2000年第 1期 ,第 3~10页。

[10 ]廖涵:《论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原则》 ,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学报 , 2000年第 5期 ,第 1~4页。

[ 11 ]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 12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89年版。

[ 13]熊贤良:《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 ,南开经济研究 , 1992 年第 1期 ,第 68~73页。

[ 14 ]柳剑平:《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属性分析》 ,江汉论坛 , 1999年第 10期 ,第 72~7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