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
南下!南下!——调任湖南
我对新 区工作 的意见 , 我就 把我的上
从江西过来 ; 两个兵 团, 一个 由陈赓 、
出: 党执政后 , 工作 重心要 转移 到城 市。这当然是 完全正确 的。 但从湖南 的具体情况来看 , 我认为在开头一段
时期内 , 工作重点还应放在农村 。因 为有下列情 况必须考虑 :
里工作干部的思想都容 易统一 了 , 工
作起来 也会 比较顺利 。后 来在 1 9 6 2 年, 邓子恢 同志还为此受 了批评 。到
第一 , 湖南刚解放 , 人 口近 9 0 % 在农村 , 城市人 1 2 1 比例很少。 第二, 我方上百万大军要经过湖 南去解放华 南的广东 、 广西和大西南
的 四川 、 云南 、 贵州等地 。 湖南必须发
这些任务都是紧迫的 、繁重的 。
所 以我认为进入湖南后 , 开始 一个 阶 段还应把领导重心放在农村。 我在东
第三, 湖南 山区土匪 多 , 湘西是 历史 上著名 的从来 没有被肃 清过 的 匪 区。 还有 国民党残余 势力 与土 匪合
况 ,大量新 干部不 懂政策 又缺乏 经
验。把 重点放在农村 , 老干部大力抓
会。 因为省委 、 省政府 、 省 的各个领导
机关都设 在长沙 , 下 面地 、 县领 导机
资料来 源 : 《 1 9 4 9 ・ 山西 干部 南下实录》
调任湖南
文/ 黄 克诚 图/ 本刊资料
中央于 1 9 4 9年 夏初决定让我 去 述意见说 了。 林 彪是奉令率大军南下
湖南任省委书记 。 准备先我南 下的湖
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 、 金 明和高文华 等先到天津集 中, 我们一起考 虑并讨 论 了湖南工作 的大政方针。
记忆中的“南下干部”
记忆中的“南下干部”作者:李新春来源:《晚晴》2018年第08期这些共同称为“南下干部”的老人们,仿佛已被时光带进历史的深处,而成为一种老毕节记忆,所以,我要追忆他们,缅怀他们。
“南下干部”是一个具有时代烙印的名词。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仿佛已龟缩进历史记忆的深处,可它却承载着老毕节发展中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记忆。
第一次听到“南下干部”这个词汇,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一晃已是45年前的事情了。
我童年的一个小伙伴名叫刘向东,乳名为小鲁阳,他不是南方人,他常常对我说,他爸爸是“南下干部”。
听多了,在我的潜意识中,不觉滋生出一丝对“南下干部”好感。
在后来的人生岁月中,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关注那些带着浓厚北方口音的在毕节工作的人群。
渐渐的日积月累,我发现在毕节的父辈人中,这些被称为“南下干部”的外乡人还真不少。
如今,这些被贴上“南下干部”标签的父辈们,许多都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子孙却扎地生根,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毕节人。
在毕节市阳山公园环山公路中段靠右背阴的山坳处,有几所南方典型的坟墓,它们隐藏在绿树掩映之中。
许多市民都不知道,这里有一所有故事且承载着一段尘封历史的夫妻坟。
他们不是毕节人,却把毕生的事业根植于毕节这块热土,并最终长眠于毕节这块热土之下。
长眠在这里的是一对来自山东单县的老革命夫妻,男的叫刘福永,女的叫王玉兰。
驻足在老革命夫妻坟前,墓碑上有这样一幅挽联:“五十载战齐鲁建乌蒙忠心报国,千秋业赖高风继传统激励后人。
”碑联由已故老领导李登峰生前为他们撰写,“战齐鲁”指他们的出生地和投身革命的地方,“建乌蒙”指他们南下毕节并参与建设乌蒙山区的后半生人生经历。
墓碑上还有另一幅挽联:“音容莫睹伤心难禁千行泪,养育未报哀痛不觉九回肠。
”这是按毕节民间习俗,表达其子孙对这对老革命夫妻仙逝、养育之恩难报的哀惋之情。
据史料记载,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百余天,全中国的解放胜利在望。
抽调、分配与融合:八千山东南下干部入浙履职探析
Transfer, Al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An Analysis of Eight Thousand Southbound Cadres from Shandong Province to Zhejiang Province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作者: 张根福[1];李鸣宇[1]
作者机构: [1]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9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南下干部;抽调;分配;融合
摘要:解放战争后期,为顺利接管和建设新解放区政权,中央从北方调选了大批干部南下,其中
华东地区的干部主要从山东省抽调。
通过政治宣传、组织动员;成建制抽调、形成输出骨架;认真调研、选优配强;自愿报名、审慎考察等手段,有八千山东南下干部入浙。
对入浙南下干部,浙江省委按编队整体进行配置,充分考虑地缘因素、专业匹配度和对妇女干部的需求,并在工作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南下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协调、融合问题。
八千入浙南下干部的抽调、分配与融合,充
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对浙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八千南下干部进浙江
八千南下干部进浙江世人从他们的传奇经历中,能感悟新中国创建之初的步履艰辛,他们就是一南下干部。
60年前,为支援全国解放,大批山东干部组成“南下干部”纵队,背上行装扛起枪,喊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浩浩荡荡地向南方挺进,主要负责接管一些刚刚解放的大中城市。
60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朝气蓬勃的南下干部,如今大多已是耄耋之年。
他们当年的生活、工作和战斗经历,已成为新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000名山东干部成建制南下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共中央于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准备五万三千干部的决议》: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各级干部,以区党委(或省委)为单位,配备整套班子,以便在第四年内军队前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够随军南下,到达新解放的区域,建立党政军机构,进行接管、开辟工作,能够有秩序地管理大约5000万至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
其中要求华东地区抽调1.5万人,并必须于1949年3月集中待命出发。
这些干部包括党务、政府、军事、民运、经济、财政、银行、贸易、机要、通讯、新闻、教育等各个方面。
按照各县实际情况及标准条件,落实抽调南下干部任务。
1948年12月25日,华东局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指出:因目前华中的干部特别缺乏,因此准备1.5万名南下干部的名额,完全由山东来负责。
南下干部按照原有的地方建制,把班子一分为二,一套准备南下,一套留原地工作,搭配好接管班子之后,成建制南下。
从1948年12月到1949年2月,各区集中的南下干部陆续来到华东局党校参加整训,并在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编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
队伍中很少有人清楚,这一去将是一辈子。
出发的时候,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都以为这就是一次随部队转战,会遇到什么问题、会不会牺牲、多久能回家,都没想过。
许多老同志都还记得南下途中经历的那些事儿:华东党校开学典礼――为了提高南下干部开展新区工作的水平,华东局开办了第四期华东党校,全体南下干部均为党校学员。
包产到户的首创者南下干部李云河
【doc】包产到户的首创者、南下干部李云河包产到户的首创者、南下干部李云河人物春秋Il超戳!钓戴洁天,李桂茂,李云河合影大梦先觉创包产李云河.惠民县惠氏镇桃1二村人193i年4月出生在,个多子女的苏姓农民家庭.原名苏风亭.堪亲讨过饭.大姐15岁当童养媳.因劳致疾早亡父母无力抚育6个儿女.在9岁时将其过继给一李姓贫农当儿子,从此改名李云河到李家日子并不好过.常年靠吃糠咽菜度H.只断断续续读了二i年小学.他当过I~JL童团长.省屯区公务员,惠民政府会计,粮食局,河务局文书.15岁参加革命,17岁入党. 18岁任区粮库主任19岁随军南下进人温州.任过温州军管会人事干躐2010年第1期事,市委秘书,区委宣传科长,青委书记.22岁任中共永嘉县委常委, 宣传部长,24岁任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1956年23U下旬.浙南上空还飘着纷扬的雪花.农业合作化的春天却急速地来到昔日的冷乡僻壤.初级社社员欢呼雀跃.庆祝永嘉县第一个集体农庄——潘庄集体农庄的诞生.3月上旬的一天早上.李云河和农工部干事戴洁天扛着铺盖.冒着鹅毛大雪走下小船.登上了潘桥码头.他们本想来看看集体农庄备耕生产的"轰轰烈烈"的场面:不料,柔弱的油菜被大雪覆盖. 空旷的田地竞无一人出来打雪来到农庄主席家.主席不在.老少七八人正偎着炭火取暖李云河急了.立即和戴洁天带头到油菜地打雪.并着手开展深入调查.他们发现:建立集体农庄后,有的庄员还不知自己属那个生产队.还没参加过一次田间劳动组织生产是"干部乱派工,庄员磨洋工.上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症结所在一是农庄——耕作区——生产队.三级职权不清:二是耕作区活动太多,直接指挥生产的生产队活动太少:三是生产队只知照搬耕作区的计划. 组织生产都是临时派工问题严重啊!如果集体农庄就这样,那还了得!李云河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于是.他毅然选定一个生产队搞试验.制定了"分级定额,按件计酬"的十天小段计划.结果出勤率达95%.乱哄哄的局面没有了.可仍然是"出工鸬鹚探雪.回家流星赶月:干活李逵叹苦.评分武松打虎".这个办法的缺点是,队长责任重.庄员无压力.虽有十天小段计划.天气一变.安排又乱了套.于是,李云河和老戴又搞了"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实行联地到劳.把包工责任制具体化."窝工" 现象解决了.此法受到了地委农工部长的表扬.县党代会上也作了典型介绍但已更名高级社的农庄社员又嚷了起来."增产七千七.一人分不到七斤七""专管制"联地未联产.还是"大锅饭".难以充分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怎么办?农民需要粮食.国家需要粮食.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合作化组织欲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当人们还沉浸在梦幻之中时.李云河已开始面对现实.朝思暮想.苦苦思索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白天.李云河和老戴到各生产队田间检查生产:晚上,他们就在住处探讨改善管理的办法"这么好的地方.农民还那么困难.情理上讲不过去""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天时地利再好也没用""真让人担心.生产管理如果停留在目前水平上.弄不好生产力会倒退""看来.建立队以下的责任制, 把人,地,产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势在必行""我们江南水稻产区.生产复杂.要做到传统的精雕细刻的绣花样的耕作.就非搞队以下的包产责任不可……"后来,老戴找来了苏联《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一书,李云河又在《人民El 报》见到了一题为《生产组和社员都应该"包工包产"》的文章.他们如获至宝,反复研读,从中得到了启示.也更坚定了探索的信心李云河手持书报.风风火火地跑去面见地委农工部长.要求进行队以下的责任制试验得到的答复是:试验可以,推广不行.李云河将自己的设想和农工部长的态度向县委书记李桂茂作了汇报李桂茂当即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并做出决定:由李云河带戴洁天找个社试验.有组织的支持.李云河的底气更足了他决定把这场队以下责任制的试验定名为"包产到户".并同戴洁天商定.把试验地点从潘桥社转移到毗邻的更贫穷的燎原礼包产到户的消息一传开.家中劳力强的要单干,劳力弱的叫困难:领导能力强的干部担心散了抓不起.能力弱的干部庆幸可以松El气更有人煽风点火说:"这不是共产,共产,共了就散吗?"李云河和戴沽天处乱不惊.组织干部社员进行新旧社会的回忆比对.批评反击了形形色色的流言蜚语.澄清了对包产到户的糊涂认识.明确指出这是社会i 主义所有制不变情况下.促进农业} 生产的一种管理办法在李云河的直接领导下.我同第一个"包产到户"试点艰难起步. 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遭受93 天大旱和台风,洪水大灾害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好收成当年燎原社的冬耕面积达总耕地面积的 95%.高出外围社7—8个百分点.上半年荒芜的田地.都种上菜籽,小I 麦全乡五个社共烧灰积肥5600 堆:仅燎原社就积了4600堆.还兴修了处水利工程.养猪存栏量增长了170多头"包产到户"在燎原社显示了神奇的威力邻近的潘桥等社队的老百姓眼热心动了.纷纷要求搞包产到户1956年9月下旬.我们固家第一份《包产到户总结》经李云河,戴; 洁天之手问世了接着,永嘉县委召开有全县高级社主任参加的"干人大会".出台了永嘉县委关于改进社内生产管理推行专管地段"多f 点试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意见. 当时.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采取这样的举措是没有先例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李桂茂,李云河等县委一班人.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留下了勇于探索的光辉一页"千人大: 会"后的几个月内.永嘉县有200个人物春秋高级社实行了包产到户.占全县总社数的24%:温州专区内一千多个社.17.8万户社员实行了包产到户. 占入社广115%左右包产到户改变了低效劳动.解放了僵滞的思想. 顺应了民意民愿.完全符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其如洪波涌起.冲涛旋濑.势如燎原烈火.迅速燃遍了瓯江之域.浙南大地探索,淡何容易;首创,尤其艰难:突破,充满险阻.就在李云河,戴清天的探索得到群众的承认.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效时.1956年11月 19日.温州地委机关报《浙南大众》发表了《不能采取倒退的办法》的评论.点名批判燎原社的包产到户试验是"打退堂鼓"这是杀向包产到户的第一刀.是全国范围内第一篇公开批判包产到户的官方文章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李云河没有慌乱他逐字逐句拜读了这篇空洞无物,仗势压人的大作后.经过深思,于11月26日,奋笔疾书,写了以燎原礼实践为基础.以从理论上探索包产到户必要性为内容的《个人"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践的体会》的学习八大决议深入实批驳文章.,在这篇5500字的专文开篇.李云河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认为包产到户这个办法是有效地提高社内生产力的先进办法"文中理直气壮地阐明了四大观点: 一,包产到户没有改变所有制.因而决不是"拉倒车".绝不会使合作社变质:二,包产到户是集体劳动的很好补充.可以继承和发挥社员的主动性和"绣花"精神;i,包户到户更能坚持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四,包产到户变"队长负责"为"人人负责".使每个社员在生产中可以"当家作主" 2010年第1期人物春秋并打印分别寄给了地委,省委,华东局,中央农工部等上级党委. 报告寄出八天后.1957年1月4 日.浙江省委召开调研会.指名李云河参加李云河带着戴洁天赴杭州汇报了关于永嘉试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情况.主持会议的省委副书记林乎加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将《包产到户总结》中的"包产到队.责任出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调整为"统一经营.包产到队, 定额到丘.责任到户"还亲自责问《浙江日报》总编:"报纸为什么不刊登李云河同志的文章?再不刊登.我就自己出小册子"省委调研会后23天.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即1957年 1,q27日,《浙江日报》全文发表了李云河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矛盾的好办法》.这是我国报刊发表的第一篇公开论述包产到户的文章.是对当时反对派的公开答辩.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佳作,在全国农业合作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文章发表后.在浙江省委四级干部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包产到户的烈火借会议东风在江浙大地形成了燎原之势i运交华盏终不悔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形势的变化并没有顺应民意朝着探索者和支持者期盼的方向发展李云河作为一个清醒的改革者.试验探索之初.就知道这是在"禁区玩火". 是在"雷区穿行"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省委会议召开不到一个月.风向就变了.包产到户的厄运来得这么快"灭火人"是上级派来的."讨伐军"是以组织的名义出现的."纠错惩处的决定"是曾经肯定和支持黛2010年第1期自己的上层做出的这正应了孔夫子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最先对包产到户发难的《浙南大众》报,在得不到省委支持的情况下.将御状从温州越过杭州.飞呈京城高层一句"这是个有关方向路线的问题".便结束了包产到户的探索.宣判了包产到户的死刑1957年2月.在浙江省委召开的全省劳模会上.省委副书记林乎加和省农工部部长吴植椽.对包产到户进行了严厉批评3月7日,温州地委明确指示: 包产到户的试点都停下来同日. 永嘉县委做出了彻底纠正"包产到户"的三条"决议"3月8日.永嘉县委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纠正"包产到户"的决定. 划定了一条"三八线"3,q25日.永嘉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凡是-二包到户的(即包产到户)都一律坚决纠正过来 4月2日.永嘉县委又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全区县委书记会议精神:指出:包产到户实际上是鼓励单干,对富裕农民有利.办法的实质是资本主义5月5日.永嘉县机关党委会根据地,县委意图决定取消李云河之妻包于风的预备党员资格.企图迫使李云河就范.接着,省委派出常委彭瑞林,农工部长吴植椽,地委书记李铁峰带领的工作组赴永嘉帮助整风"反右".纠正包产到户 7,q31日.《浙南大众》又推出了{tT倒包产到户,保卫合作化》的第二篇批判"包产到户"的文章8At8日.中共温州地委召开扩大会议.对李云河点名批判,在全区范围内纠正"包产到户" 9月下旬.中共永嘉县委召开一届二次会议.大会严厉批判了李云河的错误.并责令其做检讨在其后召开的浙江省党们I会"包产到户"成了众矢上.永嘉县的之的.遭到了重点批判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有一张将"包产到户"列成了大表格贴在了杭州省委红楼招待所:新产品登记表1957产品名称:包产到户产品性质:资本主义产地:温州,永嘉,燎原发明创造者: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检验员:林乎加产品鉴定机关:浙江省委推销员:浙江日报10月31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新华社记者的《温州纠正 "包产到户"错误做法》的报道,次日全文向全国播发.文稿四次点了李云河的名从此."包产到户"成了地,县逢会必批的内容."包产到户"责任制的试点推广遭遇灭顶之灾 "围剿"初始.李云河气冲牛斗:"我就是要试下去,试到底.试出个究竟来.撤我的职也要试.杀我的头也要试!"老班长县委书记李桂茂也拍案而起:"就是试成供给制了也要试.试成南斯拉夫了也要试."大军压境.李云河没有退缩.他利用一切机会.继续向广大干部社员宣传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分!就算是分种.性质未变.建立责任制是必要的.我们现在正在摸索."遭受批判,李云河仍然坚持. 在省委派员参加的县委常委会议上,他坦言:"一个新东西不是没有缺点的.我认为只要生产资料公有,就没有问题.邓老(邓子恢)的办法不收回.包产到户我还要坚持."遭群起围攻,他就迂回侧击: 1956年6月,李桂茂(前排左五),李云河(中排左八)等中共永嘉县委员会委员合影"既然地委,县委认为纯粹的包产到户不对.我保留意见但责任制的问题就让我试到底.不能一棍子打死.",省,地委先 1958年2月至6月后对永嘉县涉及"包产到户"问题的县委,县农1二部,宣传部,农业局,县委办公室有关人员李桂茂, 李云河,戴洁天,韩洪昌,武修仁等做了严肃的组织处理有的被撤销一切职务.行政降级:有的被划为右派,撤销职务,下放劳动:有的被开除党籍,政籍,送去劳动教养:有的被戴上右派,反革命分子帽子送回原籍管制劳动:其家属子女也受到了株连.县委被改组,农工部被撤销在温州专区范围内对同包产到户有瓜葛的基层干部和农村社员进行"连坐".在永嘉因犯"煽动包户到户"罪被判刑的农民就有十多人.有的惨死狱中李云河被定为"手持双刀"大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南行政15级降为19级,下放劳动.其爱人包于风怀抱吃奶婴儿.也下放农村劳动1958年4月.李云河下放到永嘉铁工厂金工车间戴罪学徒进厂第二天.他就向县委呈上"决心书",企盼早日重返党的怀抱每月从仅有的15元生活费中拿出五六元订报刊刚i个月.他就能单独操作大车床一年后.在全省第一批就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大名还上了当年国庆节的省报.三年后,他已达五级车丁水平三年期间.他由工人升任车间主任这里的工人没把他当"敌人".没有歧视.只有关爱.他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 1961年10月.李云河被调到永嘉农机厂任副厂长他在恢复19级干部二[:资后.购买了大量马列,毛主席着作和工业技术书籍.一有闲空就钻进书堆.他拼命工作.拼命学习1964年,"包迷心窍","贼心不死"的他.又胆大包天地在全厂实行任务到组.包产到人.立见成效,摘掉了亏损的帽子.他极力主张支援农业生产.永嘉农机厂支农的突出事迹登上了《浙江日报》, 《浙南大众》报.1966年6月,"文革" 开始.他在厂里被最先"打倒".游人物春秋街,批斗,挨打,关押,一次次人格侮辱,肉体折磨,在劫难逃.打铁, 翻砂,搞基建,最苦最累的活总归他干1977年春.县委一位常委到厂批判"资本主义".他又被拉上了 "祭台".成立专案组对其进行了76 天的审查这些未能磨去李云河的锐气.他更注重学习和锻炼身体. 从未对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过动摇.1977年5月.粉碎"四人帮"半年多了.李云河被安排在永嘉农机厂当了炊事员.一干就是两年 1979年6月后.虽然处境有所改善. 先是被调到温州地区瓯江翻水站工地当临时工.后任翻水站管理处主任,在那里一呆又是两年多. 1981年10月.才被调入温州市任水电局长.这期间,他曾向省,地,市委各级领导三次自荐.要求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搞一个区或县的农业.并敢立军令状:一年之内如不增产.自愿下台听候处理.但均未获准1981年7月15日.李云河和李桂茂,戴洁天等当年试验"包产到户" 的10名同志联名给党中央写报告. 陈述当时情况及所受冤屈.要求彻底平反.8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印的《情况简报》第282期以{1956年永嘉县试行包产到户的冤案应彻底平反》为题.摘要刊发了他们的报告.并加了编者按. 1983年大型文学季刊《江南》第2期发表了作家陈康瑾的反映李云河事迹的长篇纪实文学《他,没有在漩涡中沉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在中纪委领导李昌的亲自关注下.李云河于1983年10月被任命为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及港台报刊等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体介绍了李云河的事迹.口2010年第1期。
生活帮寻亲 南下干部
生活帮寻亲南下干部这是一条特殊的寻亲路,逝者是临沂南下的革命烈士,生者是远在昆明的退休老人徐瑞云。
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视同亲人,苦苦寻找只为续上那段红色的亲情。
为了寻找父亲在1949年分离的前妻,徐瑞云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痛苦的寻找,在山东省公安厅民警魏代欣及莒南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团聚。
“这么多年的苦苦等待和寻找,终于帮我圆了这个梦。
”4月3日,66岁的徐瑞云不远千里,来到莒南县与亲人相聚,探访刘妈妈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亲人相聚失声痛哭忆英雄壮举感动众人“这么多年了,谁也没敢想过还能找到!听说找到你们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从现在起,我们两家就是一家人!”4月3日上午,在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村,寻亲的徐瑞云和刘玉英烈士的外甥雷其军双手紧紧地交握在一起。
提到刘玉英妈妈,徐瑞云的脸上写满敬佩与骄傲,“刘妈妈是我父亲的前妻,虽然未曾谋面,但前辈的讲述让我无比怀念,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她那种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支援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感染着我。
这次除了寻亲,我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感受红色的沂蒙精神,追寻当时那段历史岁月。
”“父亲徐相谦和刘妈妈都是临沂人,他们在南下之前结的婚,是在革命中建立的家庭。
”徐瑞云告诉记者,为了进军大西南,1949年7月,奉鲁中南区党委通知,她父亲和刘妈妈于当年9月24日,坐闷罐车出发,到达徐州与从南京出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会合。
“当年11月6日部队到达湘潭,11月17日支队成立留守处,组织病弱及妇女干部留守,大部队步行进军云南,刘妈妈因身体原因留在了留守处。
”徐瑞云调查了解到,当年为防止敌人飞机轰炸骚扰,各支队出发时间都安排在傍晚到清晨之前。
“当年父亲在湘潭与刘妈妈分别后,就随云南支队继续南下,于1950年3月到达云南。
”徐瑞云说,让父亲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先行南下途中,刘妈妈却牺牲了。
“这段历史以前我并不知情,当时父亲与刘妈妈感情特别深,在听说刘妈妈牺牲后,父亲当时就晕倒了,大病了很长时间。
南下干部-精选-精选
南下干部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南下干部”的历史故事绝对震撼楼主:现在要快乐时间:2009-12-13 00:21:00 点击:10305 回复:30字体:边距:背景:还原:举报回复收藏分享更多楼主“南下干部”之研究一、什么是南下干部?准确的说就是解放战争未期,北方都已解放,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后,占领了南方各省份,但江南历来是国民党的统治区,所以严重缺乏我党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从军队和北方的解放区挑选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南方以巩固胜利成果,这批人大多在南方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就此留在南方,现在的江浙,两广,云,贵,川等省份如果你到干休所一问所有的老干部都是北方人,山东的尤其多,这批老干部的后代在南方各省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前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是沂水人,前浙江省温州市长现浙江发改委主任刘奇是武家洼刘官庄人,驻粤部队司令刘粤军是山东荣城人,他们都是祖籍北方但都生长在南方,在他们档案里籍贯都填着山东,现在南方厅局级干部大多数都是南下老干部的后代二、南下干部南下历史经过——十万山东南下干部分八批南下在地图上,我们称上为北,下为南,于是就有了北伐,有了北上抗日,有了百万雄师下江南。
1947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全国性大反攻的战略方针。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百余天,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一百五十四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国民党军队防线逐渐由华北退至华中,甚至华南,全中国的解放胜利在望。
此时,中共中央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随着解放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城市和地区的解放,而是城市的管理、群众的安抚、秩序的规范甚至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直被战火和硝烟包围的人民军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场一全场歌, 党中央作出了从解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 略部署解党的号召,从 1947 年 至 1949 年,先后有八个批次,近十万青年干部加入南下大 军,支援开辟新解放区的工作是: 1947 年南下、皖西等地的中国人民解放 军豫南下干部支队 1948 年南南、桐柏、豫西和湖南的中国 人民中原支队 194 年南下到上海、浙南和福东南下干 队 1949 年东州的中国人民二野五兵 团南下支队 1949 年南下到云州和四川的中国人民第 军西团 ⋯ ⋯ 拥有一个共同— — “南下干部”。
从乡村到城市:1950 年代晋绥南下干部对成都的接管与改造
2022年1月总第199期第1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erial No.199,No.1Jan.2022从乡村到城市:1950年代晋绥南下干部对成都的接管与改造*何志明(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207)摘 要:城市接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顺利接管城市,中共中央在北方老区抽调了大量干部南下主导接管与建政。
由于时间仓促缺乏系统培训,这些干部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且城市工作经验不足。
在进入城市接管后,他们往往沿袭北方农村工作经验。
以成都接管为例,晋绥南下干部尽管顺利实现了 “接收”的目标,但在后续“管理”阶段,他们简单从农村工作经验和阶级路线出发,例如禁止黄包车运营、排斥旧职员以及质疑耗资较大的下水道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中共干部从农村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困境。
但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灵活变通、不墨守成规的总体工作思维,最终使他们实现了这一转换并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1950年代;晋绥南下干部;成都;接管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2)01-82-10·历史与文献·收稿时间:2021-9-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BZS082)。
作者简介:何志明(1984- ),男,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① 笔者对此现象称之为“见物不见人”。
参见何志明:《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又见人”——对于深化中共制度史研究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期。
② 吴珂从政治动员的角度从宏观层面探讨成都接管的方式与途径。
但作为南方新区城市接管的关键群体——南下干部涉及相对较少;笔者曾专题考察晋绥南下干部入川后的地方性调适问题,部分涉及到了成都接管。
载歌载舞 情深谊长
载歌载舞情深谊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由太行、太岳两区南下干部组成,先后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历经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于1949年8月11日胜利到达福建建瓯。
在长江支队老队员的记忆中,当年太行、太岳老区人民欢送南下干部的热烈感人的场面是终生难忘的。
而老区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心目中则无疑是这感人场面中的主角。
1949年2月太行五专署干部子弟学校学生在河南林县曲山村欢送南下干部时,曾拍摄过这样一张合影。
照片中共有9个学生,其中8个孩子每人手持一只五角星,八只五角星上的字是“到江南工作最光荣”,标语是“欢送叔叔南征,敬祝身体健康,为全国解放胜利,到江南解放群众”。
照片上方的文字是“南征叔叔留念”,下方的文字是“太行五专干部子女学校赠”。
在《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大队南下行军日记摘编》中,也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幕幕动人的历史细节和画面。
长江支队五大队五中队队员卢守德在他的南下日记中这样写道: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林县曲山村早晨,天蒙蒙亮,同志们已整理好行装。
七时许,整队到曲山村南的广场上。
这时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地委、专署干部、子弟学校、新华剧团和林县城附近的乡亲们已列队等候欢送南下同志。
太行五专署李毅之专员热情致词欢送。
已任南下地委书记的李伟同志代表南下同志向五地委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人民群众表示答谢。
领队同志一个口令,全体南下同志起立,向站立四周的干部群众敬了一个军礼,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专署子弟学校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载歌载舞,唱着欢送叔叔阿姨们南征的歌曲走在最前面。
……子弟学校的同学们一再祝“叔叔、阿姨胜利渡江,身体健康,一路平安!”“叔叔先过江,我们作后备军!”同志们听了都激情满怀。
走过了欢送的人群,指挥队伍的同志又是一声口令,全队回身再次向人民群众敬礼,请大家回去,我们唱着战歌,踏上了征途。
这篇南下日记记载的是太行五专署干部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和林县干部群众于1949年2月26日欢送太行五区的南下干部出发前往武安整训时的情景。
连缀点滴 勾勒人生——忆南下干部刘梓林等在宣恩清匪反霸足迹
具有大智大勇,而且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同志承担起这一使命。县委通过认
真研究筛选,决定赋命于抗日老战士刘梓林担当起两河口工作组组长的大任。
刘梓林,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李新村人。这位典型的北方大汉,二十刚
出头,
深信自
己在党
的领导
下,紧
紧依靠
群众,
一定会
不辱使
命。这
个在国
仇与家
恨的抗
两河口,是宣恩最南端的一座深山小镇,这里地势险要,各隘口居高 战 经 历
·忆南下干部刘梓林等在宣恩清匪反霸足迹·
张铜生① 姚祖泽②
连缀点滴 勾勒人生
——忆南下干部刘梓林等在宣恩清匪反霸足迹
让我们将岁月串起那逝去的曾经,让我们踏入历史的长河,回忆一位为 宣恩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南下干部,虽然他早已离我们而 去,然而,宣恩人民至今还深深地怀念着他,他就是原县农会主席刘梓林。
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四
1950 年元月初,工作组进驻两河口。工作组进村后,通过走访群众,了解 社情,踏勘地形地物,根据两河口中心区域位置及严峻局势和险恶事态,刘 梓林将工作队员分为四个小组分片开展工作。龙潭片为边松均、余良元、谭 煌,野鸡沟片为张光伟、张士胜、吴玉清,鱼泉片为阮兴友、黄仕祥,两河
临下,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图为两河口一角
中成长
起来的热血男儿,充满一股山东味的豪爽与霸气,拍着胸膛向党组织和领导
表示:“除暴安良,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对于生死,那只是阻挡弱者的大
山;对于强者,那是冶炼人的熔炉。责任我所欲也!”带着信念、决心和对党
对人民的满满责任,他带领工作组队员和广大贫民与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演
19 日,孙庆云副县长代表县政府,向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作施政工作报告。
“南下干部”辛弃疾与江西的缘分
9ZHUJIAN CHUNQIU//铸剑春秋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于是宣布中止试验,各系统断电,断调度,撤收。
我正准备离开测试大厅,只见张建启副主任气势汹汹地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赶过来,见了我二话没说,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谁让断电?谁让中止?谁让撤收?中止了为什么不组织讨论?以这种态度进行合练,如何保证进度和质量?”张建启副主任一连串的质问把我唬住了,不用回答,也来不及回答,只有亲自组织讨论了。
经过一番分析和讨论,问题倒是很快解决了。
一个测试项目的中止,折射出指挥层次的不适应,面对如此庞大的载人航天发射,有必要提高两级指挥员的层次,才能适应后续正式发射任务。
测试指挥的更改得到了张建启副主任的首肯。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些问题又接踵而至。
产品质量问题、试验作风问题和安全问题一个个冒了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如果说合练火箭和飞船出现质量问题在我们的预料之中,那么,诸多操作差错和安全事故则令我们十分懊恼和不安。
合练伊始,大家对工作环境显然不太熟悉,甚至对厂房测试房间的结构也不是十分了解。
火箭故障检测处理分系统测试指挥赵雪冰在铺设电缆过程中不小心从房间天花板上掉了下来,左腿上扎了一道深深的口子。
以后我看到他每天到医务室换药(正好我的办公室挨着医务室),直到合练任务结束伤口都没有完全愈合。
无独有偶,没过几天,动力分系统操作手小万又从天花板上掉了下来,虽然没有受伤,却也让人虚惊一场。
发射场供水系统的水箱就装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九楼。
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按技术要求操作,致使水箱储水溢出,从九楼一直流到一楼大厅。
地面设备队不得不花九牛二虎之力清理被浸泡过的所有房间。
发射工位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调试,四氧化二氮沿加注管道循环打回流。
由于操作不当,发射脐带塔底层的一个阀门被误打开,四氧化二氮液体立刻汹涌喷出,一时间发射工位冒起浓浓的红烟。
4月23日,即前面所提到的火箭系统大匹配检查测试中止,其原因是动力分系统配气台错误地使用了短路点未焊接的备份插头。
全国解放前夕,山东干部南下浙江
全国解放前夕,山东干部南下浙江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17期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
在此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华东局从鲁中南等山东解放区抽调1.5万余名地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解放军南下浙江等新解放区。
此次南下浙江的地方干部,也是鲁中南区历次干部南下中人员最多、建制最全、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
按照华东局的指示,山东的南下干部分两批抽调。
从鲁中南区抽调600多人,从华东局机关抽调700多人,从胶东区抽调1000多人,从渤海区抽调700多人,共3000余人,分别于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先后集结到位于鲁中南区益都县王岗村的华东局党校,编成华东局党校的4个部。
从华东大学抽调150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参加南下,到临城后编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青年大队,下辖5个中队。
历尽艰辛,兼程南下近一个月的集训结束后,一支队分两路向江南进军。
一支队大部分人员从徐州向两淮地区前进,另有部分人员暂时划归华东支前指挥部指挥。
1949年3月30日从临城乘火车到达徐州,31日乘火车到新安镇。
在那里接到随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支前的新命令。
4月2日又乘火车返回徐州,沿津浦路南下,经蚌埠于4月6日到达合肥。
4月22日,随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渡江。
5月6日,由安徽广德县进入浙江境内长兴县。
5月11日,进入杭州市区。
一支队南下干部丁华山回忆说:“在临城上火车后,把我们拉到新安镇,当夜又拉回到徐州又到蚌埠。
在蚌埠只吃了一顿早饭,又被拉到合肥。
4月初到达安徽合肥,并按照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指示,将南下干部编入三野七兵团各团、营,组织筹粮小组,帮助部队筹集军粮。
”“这个时候我们的中队分散了,与军队编在一起,我分在第二十二军炮兵团的一个营。
”“在第七兵团,由第三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指挥,由安徽渡江后进军浙江。
”各部南下的路线和方式并不统一,有的是跟部队编排在一块的,有的不是。
史笔丹书颂伟业——南下干部入湘60年纪实
史笔丹书颂伟业——南下干部入湘60年纪实作者:黄禹康来源:《中华魂》 2010年第2期翻开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档案史册。
成千上万名优秀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北方解放区千里迢迢南下,他们在三湘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辉煌业绩,彪炳史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追随南下干部60年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的光辉足迹,看看他们在三湘大地谱写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篇章。
千里南下迎解放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先后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进军江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解放在即。
为此,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和《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
根据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和一系列指示精神.南下湖南省委、省政府于1949年3月在天津正式组建,黄克诚任省委书记,王首道任省政府主席,不久即随军南下。
在此前后,晋中、太行、察哈尔、冀南、冀东、冀中、豫西和哈尔滨、长春、沈阳、山东等各老解放区的党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动员各级党、政、军、群、团组织。
原则上抽一半干部南下,留一半在原地区工作。
抽调南下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组成南下区党委(支队或总队部)、地委(大队)、县委(中队)等,成建制随军南下。
与此同时,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和东北工人政治大学等单位也抽调了一大批学员随军南下。
据统计,在北方各解放区抽调南下入湘的各级各类干部共14741人,其中男12598人,女2143人.于1949年7月至1950年6月先后到达湖南。
南下干部人湘后,其中有12645人进入长沙、湘潭、衡阳、常德、益阳等13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区),占整个南下入湘干部总人数的85.5%;分配在省直机关各部门工作的有2087人.占南下入湘干部总人数的14.5%。
北方各老解放区数万名热血青年,怀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告别亲友,离开家乡,历尽千难万苦,辗转数千里,先后进入湖南。
找准切入点 自觉推动山东档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南下”老干部王友枚接受采访——山东省档案局馆深入推
档 案 是 人 类文 化 的 重 要 载体 , 中央
深入研究 “ 南下” 牢记山东 “ , 南下” 干部历史功勋 , 弘扬 “ 南下 ” 精神, 凸显了 山东地方特色, 无疑是山东省档案局馆作 为档案工作服务文化大发展 大繁 荣的切
入 点。 长 征 和 南 下 , 是 中共党 史 、 都 军史 和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如何 抓住机 遇 , 乘势 而上 , 积极拓展档案 的文化服务功能, 打造 山东的档案文化 品牌 , 是摆 在山东
省 档 案 局 馆 面前 的 一 项重 大 课 题 。
史, 国解放战争史以及以山东地方史的 全
重要 组成 部 分 , 期 以来 这 个 专题 的研 究 长 几 乎 是 空 白。 应 地 , 相 山东 “ 下 ”干 部 南
说, 没有 山东及周边地 区数 1万干部 随军 0
推动 文化大 发展大 繁荣和 山东省建 设 经济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 为山东档案
事业 的大 发 展 提 供 了 良好 的 机 遇 , 提 也
南下, 就不 可能 有江南 新 区的建 立 和巩 固, 难以取得整个解放 战争的胜利。 就
然 而 遗 憾 的 是 , 为 中 共 党 史 、军 作
福 建省军区原刑司令擎琨给南下干部历史贡献理论研讨会的暖词
中共 中央文 献研 究 , 有关省 市档 案 局 馆 、 史研究 室、 校, 党 党 有关 “ 南下”团 史研究会 的专家学者 以及 “ 南下” 老干 部6 余人参加了会议 。 0 全国人大常 委会 原 副委员长 田纪云作为山东 “ 南下”干
系 , 强社 会 主 义 政 治 、 济 、 会 、 加 经 社 文化 建 设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时,“ 下 ” 神 是 同 南 精
纪俊仪:南下干部的巴渝情缘
i 2 年 1 月, 俊 倥 出生在 山 东省 丧 。 是 中华儿 女尊 严 的沦 丧 , 93 2 纪 就 自己作为 着5 余斤 重的 各种 用品和枪 支 , 始长途 0 开 跋 涉。 上一 边是 悬 崖, 边是 深 涧。 路 一 从 1 3年 七七 “ 变后 , 末地 医群 决不 当亡 国奴 。 那 时, 97 事 胶 在 山东 已经 被 日 速 山走 到那 山 要顺 着 弯弯 曲曲 的羊 肠小 寇 众在中 国党产 党 的领 导下 , 动了起 义 . 发
车停 下来 休息 , 纪俊 仪走 上前 询 问。 位 一 长 寿 气侯 温 和 , 土地 肥 沃 .山J 秀 i I 人 文 女同志告诉他. 坐在吉普车里的是重庆市 丽 。这 里资 源 丰 富 . 杰 地 灵 , 化 悠 是 99 副市 长曹获 秋同 志。 俊仪 向营市 长; 纪 [报 久 , 个美 丽的 地方 纪俊 仪老 人从 1 4 了他 们 2 l 6 年调 到 重庆 市 委 行^ 的 情况 。 市长 说 , 部 队 曹 年 l月 到 达长 寿 , 9 5 十 1 7 年底 继续 从 今晚 上 就要过 完 , 仿柳1 不能睹 下来 。 么 农委 工作 。 年浩 劫 后, 9 1 要
在 纪 慢慢 向 前走 . 么拦 车措 车进 四 川。 事 农业 工作 。 这 些 日子里 . 老深 人 田 要 ”曹
市长 指示他 们也 可以拦 商车 , 钱 乘车 。 给
间地 头 工作 , 的 足 迹遍 布 长 寿大 大 小 他 小的 村落 。 老所 到之 处 , 阶层 的干 部 纪 各
占领, 纪俊仪和叔父商量决定, 他们要回 道下 到沟 底, 再顺 著另一 条的 羊肠 小道爬
建立 了抗 日根 据 地 。 阳县 的 进 步村 民 到家 乡参加 抗 日斗争 , 们不 能在 日本^ 上 对面的 山头 , 海 他 这一走 往 往就 是半 天。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下干部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南下干部”的历史故事绝对震撼楼主:现在要快乐时间:2009-12-13 00:21:00 点击:10305 回复:30字体:边距:背景:还原:举报回复收藏分享更多楼主“南下干部”之研究一、什么是南下干部?准确的说就是解放战争未期,北方都已解放,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后,占领了南方各省份,但江南历来是国民党的统治区,所以严重缺乏我党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从军队和北方的解放区挑选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南方以巩固胜利成果,这批人大多在南方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就此留在南方,现在的江浙,两广,云,贵,川等省份如果你到干休所一问所有的老干部都是北方人,山东的尤其多,这批老干部的后代在南方各省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前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是沂水人,前浙江省温州市长现浙江发改委主任刘奇是武家洼刘官庄人,驻粤部队司令刘粤军是山东荣城人,他们都是祖籍北方但都生长在南方,在他们档案里籍贯都填着山东,现在南方厅局级干部大多数都是南下老干部的后代二、南下干部南下历史经过——十万山东南下干部分八批南下在地图上,我们称上为北,下为南,于是就有了北伐,有了北上抗日,有了百万雄师下江南。
1947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全国性大反攻的战略方针。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百余天,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一百五十四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国民党军队防线逐渐由华北退至华中,甚至华南,全中国的解放胜利在望。
此时,中共中央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随着解放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城市和地区的解放,而是城市的管理、群众的安抚、秩序的规范甚至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直被战火和硝烟包围的人民军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战场”。
为了在这一全新的战场上同样奏起凯歌,党中央作出了从解放区选派年轻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
山东解放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1947年至1949年,先后有八个批次,近十万青年干部加入南下大军,支援开辟新解放区的工作,他们是:1947年南下到豫东、皖西、鄂东等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1948年南下到陕南、桐柏、江汉、豫西和湖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支队1949年南下到上海、浙江、苏南和福建的华东南下干部纵队1949年南下赣东北和贵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南下、西进支队1949年南下到云南、贵州和四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南下干部”。
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滚滚洪流中,每每有随行干部的身影。
当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回到人民的手中,他们一些人就留了下来,开始重整“家园”。
当年,主要有8批山东干部南下,他们抛家舍业,别妻离子,离开挚爱的家乡和熟悉的岗位,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新区,“献了青春献终身”。
第一批——晋冀鲁豫及山东南下干部支队1947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了举行全国性反攻的战略方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中央局从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各区(其中冀鲁豫和冀南区所属部分地区在此前和建国后属于山东的行政区划范围)抽调1850名干部,其中区级干部1450人,组成南下干部支队。
一部分干部直接分配在豫北封邱等县,其余的跟随刘邓大军南下。
冀鲁豫为第一干部大队,彭天琦任队长,赵紫阳任政委;冀南也组建了一个干部大队(番号不详)。
8月底,这批干部进入大别山,主要分配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新划定的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等四个区。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华东局也在山东解放区抽调干部组成南下大队,共1000多人,先后在渤海惠民整风,后南下到大别山区,分配在豫西、陕南和江汉地区。
第二批——解放军中原支队1947年9月,华东野战军分为内外线两个作战兵团,许世友、谭震林率部为内线兵团,担任山东的作战任务,陈毅、粟裕率部组成外线兵团,挺进豫、皖、苏地区,协同刘邓大军,完成开创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
部队南下的同时,华东局抽调了一批干部随同南下,到苏、浙、赣的老苏区开辟新的解放区。
这批干部主要从鲁中、胶东地区抽派。
1947年11月初,从鲁中抽调的第一批干部约1000余人;11月底,第二批从鲁中抽调的干部也为1000余人;12月底,第三批鲁中干部,也就是鲁中区党委党校的全体人员700余人,在无棣待命;1948年2月,第四批从鲁中一地委抽调的公安干部约200人,由张洪林带领到达阳信待命。
这样,从鲁中共抽调了4批共约3000名干部。
1948年4月,从胶东北海、东海、西海、南海四个地委抽调的干部1000多人也来到惠民一带,当地会聚待命南下的干部已有4000多人。
随后,有关部门又增加从滨海地区抽调了一批干部,使这批干部的总数达到了1万人。
4月下旬,这批山东南下干部先后到达濮阳,随即编入随营学校,进行政治和军事学习,校长为陈毅。
5月20日随营学校抽调1000人随外线部队南下,去苏、皖及豫东工作。
6月1日,南下中原的5400余名干部编为中原支队,金明任支队长兼政委,周季芳任副支队长兼副政委,熊少南任参谋长。
中原支队各大队6月上旬先后从濮阳向豫西进发,7月30日前后到达临汝县一带。
对于他们的到来,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胜过十万大军”。
第三批——解放军华东南下干部纵队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10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
《决议》认为,共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5.3万人左右,并将抽调干部的任务作了分配:华北1.7万人,华东1.5万人(基本上全是山东人),东北1.5万人(大部分为山东移民),西北3000人,中原3000人。
根据部署,山东解放区抽调1.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政权。
此次抽调与前两批不同之处在于:一开始就是成建制抽调,即按照区、地、县的建制搭配好接管班子,然后整套抽调南下。
1949年3月,这批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刘少卿任纵队司令员,温仰春任政治委员。
渡江南下后,第一支队基本上全部分配到浙江,与第三支队的大部分干部一同接管浙江各地。
浙江当时有11个地区,其中10个地区接管后的第一任地、县级干部都由山东南下干部担任。
第二支队主要分配到上海市直机关及所属各县区。
第三支队大部分去浙江,少部分去上海。
(现在拍摄的电视剧《南下》就是以此为背景)第四支队在苏北地区与苏北的南下干部会合,基本上都到了苏南地区,其中部分干部又被抽调出来,到了福建和大西南,参加当地的接管和政权建设。
第四批——解放军二野南下、西进支队1949年2月,冀鲁豫区党委从全区抽调党政军干部3993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外调区党委架子,对外称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由军区司令员任支队司令员,区党委书记任政治委员。
3月下旬,在南下途中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的番号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共5580人。
司令员为傅家选,政治委员徐运北,参谋长万里,政治部主任申云浦。
3月31日,从冀鲁豫边区七、九地委抽调南下的620名干部由万里(山东东平人,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带领前去接管南京,其余大部分继续随二野五兵团渡江,接管赣东北。
8月下旬,由冀鲁豫到赣东北工作的这个区党委的全体干部随五兵团西进,成立贵州省,接管贵州。
9月10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成立,支队长傅家选,副支队长汪乃贵,政治委员徐运北,副政治委员申云浦。
在这支队伍中,包括原南下支队的全体成员,赣东北地下党的部分同志等,他们从上饶出发,踏上了西进贵州的征程,行程8000余里,到达贵州。
第五批——解放军冀南南下干部支队1948年下半年华北局决定在冀南地区(含现在山东一些地区)抽调年轻同志南下,冀南南下区党委领导班子随即成立,王任重任书记。
1949年3月,冀南区全体南下干部启程南下。
5月下旬,华中局调整了冀南支队南下去向,由原定去江苏、浙江一带改为一部分去湖北,大部分去湖南。
到10月,冀南南下区党委3400多名入湘人员,历时半年多,行程数千公里,胜利完成了南下入湘的使命。
第六批——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1949年,解放军迅速攻克南京、杭州、上海,为使东南各省早日解放,叶飞、韦国清率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向福建推进,同时中央任命张鼎丞为福建省委书记。
为解决干部不足问题,中央批准福建省委的建议,决定在上海招收3000名知识青年和职工到福建工作,并正式成立了华东随军服务团,由张鼎丞任团长。
南下服务团中的山东干部主要是从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大队中抽调出来的,多为来自齐东、高青、寿益三县的南下干部。
他们组成一个干部大队,在胡为新、任曰淼的带领下,5月28日进驻上海,参与接管工作,后负责带领南下服务团第四大队的五个中队继续南下福建。
此外,华东军区卫生部从华东三野第一重伤医院抽调了50余名山东籍医务人员,组成一支卫生队,由三所所长王旋率领,组成“团部直属卫生队”,也随南下服务团进军福建。
第七批——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949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在宁、沪等地招收青年知识分子、青年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西南工作,根据邓小平的建议,这支随军干部部队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由此成立了4800余人的上海西南服务团,3000余人的南京服务团和1000余人的苏南服务团。
同时从华东局和北方各解放区抽调6000余名老干部编入西南服务团,并成为骨干。
经过集训整编,包括3000余名山东南下干部在内的1.7万名西南服务团团员,于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诞生的晨曦中,踏上了进军大西南的征途。
由于蜀道艰难,此次行军被邓小平称作“小长征”。
最终,各支队克服了行军中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先后到达各自的接管地区,开始建设新西南的工作。
第八批——山东公安南下干部山东南下干部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山东南下公安干部,主要包括华东警官学校学员和济南市公安局干警两个部分。
1949年4月华东社会部部长舒同,副部长梁国斌、李士英、胡立教、扬帆、徐盼秋等分别率领在山东的华东警官学校师生和公安干部接管上海国民党警察、特务机构,组建人民机关。
1400余名山东南下公安干部5月间奔赴上海,李士英、扬帆出任解放后的上海市公安局正副局长。
另外,济南市委书记张北华也曾带领干部南下接管徐州,济南市公安局督察室正副主任唐劲实、张洪范分别担任徐州市公安局正副局长。
•相关链接•十万山东干部南下解放战争期间,至少有八个批次的山东干部南下,其中有1947年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桐柏英雄”——晋冀鲁豫及山东南下干部支队;有1948年前去巩固中原解放区且被邓小平高度评价为“相当十万大军”的中原支队;有1949年成建制参与接管江南的由各级地方领导干部组成的、名副其实的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有包括齐鲁儿女在内、当时隶属于冀鲁豫和冀南解放区的二野五兵团南下、西进支队和冀南南下干部支队;也有从济南南下直接接管“半壁江山”——上海警察系统的公安干警和院校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