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笑话的文体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郑州大学第五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外语学院分论坛
论文题目:冷笑话的文体学分析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年级:2010级
姓名:赵欢欢
学号:201012081094
导师:马敬想
【摘要】冷笑话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与其他语言和文本形式相比,冷笑话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体风格。
本文根据文体学相关理论,以语言运用中的常规和偏离为切入点,结合实例,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这几个方面分析冷笑话的独特文体风格。
【关键词】冷笑话常规偏离文体风格
一、冷笑话中的常规和偏离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起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冷笑话。
冷笑话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冷笑话”在英文里叫做the bad joke即失败的笑话,是指笑话本身因为无聊,谐音字,翻译,或省去主语不同逻辑,断语或特殊内容等问题,或由于表演者证据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笑话不能达到好笑的目的,较难引人发笑而造成冷场。
据说最初的一个“冷笑话”是:企鹅和北极熊在一起玩,突然企鹅觉得无聊,它就一根一根地拔自己的毛,等最后一根毛被拔下来以后,企鹅说了一句:“好冷啊!”,北极熊听后不信,就也开始拔自己的毛,一根…两根……待最后一根拔下来后,它冲企鹅点了点头,然后说:“果然很冷!”从此,便有了“冷笑话”这一名词。
“冷笑话”不仅仅是以笑话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即我们通常说的脑筋急转弯和谜语。
它形似我们常说的幽默或笑话,但又不像一般的幽默笑话那样符合常理,因此很多人觉得“冷笑话”都是一些无聊人的游戏,说出来有时是为了找个话题,有时仅仅为了调解气氛,但若仔细品味,不难发现,每个“冷笑话”其实都是一个语言现象,换言之,所谓“冷笑话”不过是一个个语言游戏,或者说,“冷笑话”其实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文体风格产生于偏离常规的变异。
文体风格的形成起始于对原有常规的偏离、变异,完成于通过偏离、变异的系统发生而建立起新的常规,即某一特定文体的程式。
常规和偏离是相辅相成、互为比较的两个概念。
人们总是根据言语交际中的主、客观因素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成分表达思想的。
而偏离常规选择未被前人用过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冷笑话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和言语交际背景下,采用语言偏离的手段,使其产生特殊的文体效应和幽默效果。
1.语音偏离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在言语活动中语音与语义间又具备非必然性,这便给人们提供了无限创造的可能。
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同音异义、一音多义、异音同义等现象构成了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谐音产生的“冷笑话”
1)一只麒麟飞到北极后会变成什么?答:冰淇淋。
这是一个比较老的“冷笑话”,它就是通过“麒麟”和“淇淋”的谐音而达到“冷幽默”的效果。
2)一只鲨鱼不小心吃了一颗绿豆,于是就变成了绿豆沙(鲨)。
这则“冷笑话”也是利用了“沙”和“鲨”的谐音实现幽默效果的。
3)好朋友,石头,剪刀,布做玩游戏打算回家,遇到了一个天使,天使答应满足他们一个愿望,石头想了想说:“你可以把我们三个都变成人么?”天使想了想说:“我只能满足一个愿望,因为我的法力还不够。
你们想三个都变成人,我只能试试看了,就看你们谁幸运了。
”于是,天使挥动魔法棒,一道金光散去,天使飞走了,再看石头,剪刀和布,石头还是石头,剪刀还是剪刀,只有布变成了人。
一个人看到了这一切,回家写了一篇日记。
这个人叫孟子,它写的日记的内容是:不成功,便成仁。
(布成功,变成人)
这是个典型的“冷笑话”,也很经典,因为很多“冷笑话”都以冗长为特点,一段长长的故事最后引出一个包袱,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冷笑话”也是这样,开始的一段长长的故事让人听的摸不着头脑,直到最后,提到孟子,又说到孟子的名句“不成功,便成仁”,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不”与“布”同音,而“便”“仁”分别与“变”“人”谐音,这种巧妙的结合,正是这则“冷笑话”的成功所在。
这些冷笑话就是采用了语音偏离的形式,这种利用谐音构成的幽默言语,充分利用文字来代替声音,无声胜有声,营造言语无法表达的幽默效果。
2.词汇偏离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固定的词汇及其词汇搭配用法,词汇偏离主要表现在词的用法上,即在特定的语境下违背词语的常规用法。
词汇层面上的“冷笑话”,它们或是对词汇意义的故意曲解,或是巧妙借助词汇的多义现象来达到“冷幽默”
的目的。
1)对词意的故意曲解产生的“冷笑话”
如:我女朋友把我甩了,和一个医生好了,我很伤心,很失望,于是每日借酒消愁,一天,在酒入愁肠后,我沉沉的睡了,睡梦中,一个天使走过来,对我说了一句话。
我醒来后,突然领悟。
从那天起,我就一天送我前女友一个苹果,我相信,总有一天,女友会离开那个医生,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因为,这是天使给我的指引。
要想问我天使说了什么?天使说:“An apple every day keeps a doctor away.”
分析:这个“冷笑话”中,也是故意对句子中“keep a doctor away”曲解。
Keep away本意是“将…收好,远离…”的意思,但在这句话中,并不是指字面上的“一天一个苹果就会远离医生”,而是暗指“一天吃一个苹果,就可以身体健康”但这则“冷笑话”偏偏故意取其字面意思,结合前面的铺垫,让听众能很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意思:“一天送女朋友一个苹果,她很快就会离开医生,回到自己身边。
”
2)对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应用产生的“冷笑话”
如:蜘蛛爱上了蝴蝶,蝴蝶却拒绝了它。
蜘蛛问:“为什么?”蝴蝶说:“我妈说了,整天在网上混的都不是好人。
”
分析:这个“冷笑话”的“致冷”因素就在于蝴蝶的回答中的一个“网”字,蜘蛛会织网是众所周知的,蜘蛛生活在自己织的网上,这也无可厚非,但在这里,“网”就被赋予了另一个意思,即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天天混在互联网上上网,不误正业的,自然不是好人了。
这则“冷笑话”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网”的双重含义制造了“冷”的“笑果”。
3.语法偏离
语法规则是语言的组织规律,人们日常交流所说的话必须符合语法,否则容易引起歧义、令人费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但冷笑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时会故意违反语法规则,运用偏离的语法结构,使形式不落俗套,以期达到引人注目的特殊的交际和幽默效果。
语法偏离常见的有句子成分缺省、词语非常规搭配以及语法双关。
汉语的词语搭配受语法规则的支配, 受语义条件的限制, 还要考虑社会的
使用习惯,有时故意违反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以创设一种怪异可笑的语言氛围。
如:老天,太蓝!大海,太咸!人生,太难!工作,太烦!和你,有缘!想你,失眠!见你,太远!唉,这可让我怎么办?想你想得我吃不下筷子,咽不下碗!
这句话表达的是思念之情,想你想得茶不思饭不想,但并没有用常规的搭配,而是用“吃”搭配“筷子”,用“咽”搭配“碗”,对这些日常词语进行了非常规搭配,偏离了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反而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4.句法偏离
句法层面上的“冷笑话”:与语音和词汇层面上产生的“冷笑话”不同,一些“冷笑话”是从语言的句法层面上产生的。
如:
考试前一晚,妈妈问小明:“准备的如何了?”
小明回答:“我看完了”
妈妈很开心,问小明:“那你是胸有成竹了?”
小明哭着说:“妈妈,我看,完了。
”
这里很明显,用到了语法中的断句,我看完了,表示小明胸有成竹,所要复习的内容已经看完了,但“我看,完了”则是一种毫无信心的状态下发出的哀叹。
这则“冷笑话”技巧性的将不同的断句方法表达的不同语气和语意了表达出来。
5.语义偏离
语义规则要求能指和所指要一致,词语必须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这样才能被全体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够进行正常的交际。
语义偏离主要指对语言字面上或一般意义上的偏离,语义在逻辑上的不合理。
这种表面上荒谬的偏离,有时却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或诙谐幽默。
如:
一天,王先生开车回家。
突然,旁边飙过一辆大奔,从他身边开过时,司机冲他喊到:“哥们,开过大奔吗?”说完,“嗖”的一下飙远了。
王先生很火大,加大油门追了上去。
眼看快追上了,那个司机又伸出脑袋冲他大喊:“哥们,开过大奔吗?”然后,“嗖”的又不见了。
“靠,牛B什么!”王先生骂完后心里舒服了点,于是不再追了。
又开了一会,王先生看到刚在那辆大奔翻倒在路边,他
很好奇,慢慢的开车靠近。
只见那个司机被压在车下,有气无力的说:哥们,开过大奔吗?知道它的刹车在哪嘛?”
刚开始看到这个了冷笑话,会认为那个死机在炫耀他的大奔,王先生很不服气又很不屑,到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语义瞬间转折,才明白是那个司机第一次开大奔,不知道大奔的刹车在哪。
最后的回答偏离逻辑意义,把看似相互矛盾的概念拼凑在一起,有点牵强附会,但答案却很有解释力,达到了特别的表达效果。
二、结语
总言之从冷笑话来看,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幽默观,一种轻松看待生活的态度,勇于挑战传统的桎梏,冷笑话语言的偏离和变异,以更多样性的语言表现形式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和效果。
冷笑话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和文本形式,对其深入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传统语言和文体风格。
参考文献
[1]李杰:汉语冷笑话的语用分析[J].豆瓣网.
[2]黄胤雯:脑筋急转弯、前提与语言学习中的思维训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3]何文忠. (2003). 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 [J]. 外语教学, 24(4), 11-15[4]车文博. (2003).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