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三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
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2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
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26.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的时候,或是在大动乱的前后,总有史学的杰作出现。经过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唐中叶以后,内部矛盾突出,杜佑写出了《通典》;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这说明中国古代史学
A.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
B.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
C.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
D.私人与官方编撰并重
27.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
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28.据统计,1894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产业近代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产业工人数量增多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
D.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
29.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30.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理论。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3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创汇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脍炙人口的“深圳速度”。“深圳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B.特殊地理区位优势
C.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12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中有关调整物权和契约的法律十分发达,这能说明罗马法是建立在古罗马
A.幅员辽阔的疆域之上
B.发达的私有商品经济之上
C.复杂的阶级关系之上
D.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
33.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
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34.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
受它的教导吧”。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这说明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35.有学者指出,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但谁也说不好究竟会在哪年哪月实现这一愿景。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B. 联合国的建立加速一体化进程
C.世界政治格局仍在不断演进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
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材料二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 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基督运动。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基督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指教”和“辅助”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体制方面, 使基督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 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1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据统计,建国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中央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匾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己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等还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