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的差异性是冲突的根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是冲突的根源,还是互补的前提?有些学者认为是冲突的根源。但从大量中外历史事实来看,文明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本文所说的中国文明或文化,是指宋代以来的文化;而西方文明或文化,则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

1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四方面。

伦理型与法理型。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梁启超曾说:“西洋人注重人同物的关系,所以物理学很发达;中国人注重人同人的关系,所以事理学很发达。这是中国人与西洋人不同的特点。”

内向型与外向型。为什么美国那么喜欢打仗,几乎每一任总统都要打上一二次仗?似乎不打仗就不是美国总统。而中国正好相反,从古至今崇尚和平,崇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所有这些,都与文化类型不同有关。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其二,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以防守为主,主张后发制人。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以战争为常事,在扩张中发展和巩固自己,主张先发制人,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三,中国人是柔性性格,灵活性较强。西方人是刚性性格,进取心、自信心较强。

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从思维类型来看,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较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作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而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较强,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中国文化属于技术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型文化。其二,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总是从个体的、

局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总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其三,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专一,中国人兼容;中国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正如罗素所说:“我们从犹太那里学到了不宽容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如果接受一种宗教,就不能再接受别的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这样的正统的教义,规定没有人可同时信仰这两个宗教。而中国则不存在这种不相容;一个人可以是佛教徒,同时又是孔教徒,两者并行不悖。”

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家族本位”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为基本取向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依赖”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稳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为纽带。每个人都被固定在关系网上,各种社会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满足。这种类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以情感为中心,强调特殊性。

“个人本位”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我依赖”为主要特征。近亲者之间的血缘纽带是暂时性的,没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环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赖。由于没有基本集团“家庭”和二级集团“宗族”的束缚,所以认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可以为自己所自由利用,倾向于建立一种普遍认同的准则。

“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识。在家族取向的中国社会,家族或亲属意识很强,而社会和国家的观念和意识却十分淡薄。在个人取向的西方社会里,个人意识很强,但作为国家和世界的社会意识也很强。中国人私欲过强,公心太弱。而西方人是私心和公心都很强。

2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文明或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

文明差异性是互补的基础。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文明或文化差异性有利于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是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

中国哲人两千多年前便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说过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性质不同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性质相同的事物重复相加,那就还是原来的事物,不可

能产生新事物,就会停滞或窒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自然现象的基本法则。社会文化现象也一样,异性、异质事物具有互补性,同性、同质事物没有互补性,而且相互排斥。

异文明交流是互补的途径。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文明或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化具有累积性,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累积而成的。文化的累积是文化成长、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任何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累积之中,或因发明而累积,或因引进而累积。发明和引进,大多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引起的。

中西文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早在80多年前,便认识到中西文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他认为中西交流可以互补,“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必不可少的实用的效率;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深思熟虑的智慧……”罗素认为,中国文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长处,但不能全盘西化。他说:“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第二,在抵制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他还说:“如果中国不采用军国主义,将来所产生的新文明或许比西方曾经产生的各种文明更好。”西方文明也一样,必须从中国文明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他说:“中国人的思想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就像同他们做生意能使我们的口袋鼓起来一样。”当年罗素发出的中国文化精华能够给人类和平带来希望的感慨正在变成现实。崇尚“和谐”与“和平”的思想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

日本历史学家村山节在《东西方文明沉思录》一书中,认为西方文明是男性文明,具有较强的权力欲和逻辑性,具有一种征服性男性性格和不断扩张的特点。东方文明正好与之相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感性,呈现出一种温和与非攻击性的女性性格和宽容的特点。

可以用太极图象征东西两种不同的文明。西方文明是阳性文明,东方文明是阴性文明,两种文明没有高低之别、优劣之分,是具有相同价值的文明,是互补性极强的文明。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合万物生”,“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事万物凡是一阴一阳便是和谐均衡,凡是两种事物都是阴或都是阳就不和谐、不均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