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课文背景知识】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

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的重点是①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②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③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④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

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

训练突破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点拨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纷争。

2.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

训练2 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点拨2 首先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反复朗读2—3遍,注意一些句子的读法,例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等,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与句的关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训练 3 默读一遍课文,看看对话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起的?孟子又是怎样环环相扣,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点拨 3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对话一开始,梁惠王就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接着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然后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设喻,启发对方: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

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接下来,孟子具体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内容,提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在此基础上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则为“王道”之成。最后,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阐述为人君者使民加多应持的态度。结尾,“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回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疑问。

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

训练4 如何理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 4 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暴政虐民的批评。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构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委,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5.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训练5 反复朗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点拨5 这篇课文是对话,一边读一边要在脑子里设置场景,把课文内容分给“角色”,这样更形象,便于记忆。第5、6两段有几组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记住一个就可以带起一串,这两段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把握这些结构或意义上的关系特点,背诵就容易一些。

6.理解《孟子》运用比喻说理的特点

训练6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点拨 6 “五十步”、“百步”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临阵逃脱。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比其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使民加多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这一点,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余邻国。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也使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

【课文阅读指导】

知识存储

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2.一词多义

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数罟不入池(读cù 细密)

范增数目项王(读shuò 屡次)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命运,气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②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